中华大帝国-第2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队总共有30名飞行员,分成3个小队,每小队8人,多余的飞行员由中队长指派灵活分配到各个小队,每个小队的8架飞机分成两个机分队。当然……这是理论上的数字,那时候我们的装备供应实在捉襟见肘。通常一次任务只能出动一个分队4架飞机。
后来随着更多海盗到货,总算可以出动3个分队了,但也从来没超过16架。因为休假,阵亡,受伤,还有该死的热带病,飞行员也常常不满员(实际上,美国人飞行员的伤亡率,远远高于中国同行,这是因为中国飞行员3于美国,出勤地时间也短的多)
。在空中,每个分队保持高低层次编组,长机在前,僚机跟随在稍后的右下方;另一个双机编队远远的跟在后面,保持在长机左下方。同一个分队的飞行员主要靠手势和飞机的动作做出战术安排,不同分队之间用无线电保持联络。
保持编队纪律在他们为轰炸机护航时尤其显得重要,距离轰炸机越近,可以活动的空间越小。直接掩护的战斗机保持在轰炸机编队上下方,位置稍稍靠前,在那样的位置上,每架战斗机负责的区域很狭窄,就是正前方的一小块天空,只
截迎头冲过来的敌机,其他的完全不用理会,在任何战斗机都不准离开编队去追赶敌机,哪怕对方已经被击伤或者正在坠落,也不准追上去确认成果。
其他方向来的敌机由上方掩护的战斗机组负责解决,大概保持在主力编队上空1000-2000英尺,但是他们的责任也仅仅是将来袭敌机赶走,绝对不准脱离编队追击。这些中国人往往精心准备,直接攻击美军大编队的只是试探行动,一旦有我方战斗机离群出击,就会马上被埋伏的敌机包围。
我的座机被保养得很好,唯一的隐患是引擎从来没大修过,我已经在上头飞了差不多300个小时,而一架海军的飞机通常每飞行60小时就要去彻底翻修一次。但是我们一直在频繁出击,根本没空做这样的保养。中国人实在太多了,我们忙不过来,可笑的是,我们还要主动出击!用这种危险的引擎!
在低速状态下,汽化器里的燃料经常溢出来,甚至造成空中停车。那时候每天早上我们都要掩护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前往其他机场,空战倒没怎么遇上,真正让我担心的是那架喜怒无常的座机,为了跟着慢吞吞的,我不得不把油门开到最小,需要飞行两个小时我们才能到达敌方机场上空,而两个小时我的汽化器准会开始漏油。
有好几次在敌方机场上空停车,天哪!就在几秒钟里往下掉几千英尺高度,我只能慌手慌脚的排除故障,重新打着发动机把飞机拉起来,我的僚机很清楚这一点,一直紧紧跟着我,在那个要命的时候保护我。而别人则奇怪的看着我往下掉,还以为我想飞得低一点,好看清轰炸造成的破坏。
所以在新加坡的美军实际上过得十分凄惨,每支部队都只能在新加坡驻扎一个月,然后回到澳大利亚修整,这加剧了飞行员的不足。这种轮换是完全必要的,在新加坡上面除了中国军队的冷枪冷炮,还有各种蚊虫和热带病,飞行员在每次战斗出击后都会脱水三四公斤。而每天的食物仅仅是肉罐头、饼干和级口粮,每天入夜后也要随时防备日机的夜袭。
这点与欧洲战场是不同的:皇家空军和第八航空队的飞行员在欧洲上空执行完任务后,完全可以回到苏格兰的乡间宿舍里放心大睡,丝毫不担心德国飞机会突然出现扔下几颗炸弹。但中国人不同,如果中国人进攻,那就没有任何固定的套路,就想孟猩红那样悄无声息的飞过来,大肆轰炸然后扬长而去也是家常便饭。在新加坡的日子里,美国军人学会了睁一只眼睛睡觉,没有人可以安安稳稳睡到天亮。
空战的形势让美国的高层有了一种幻觉,认为自己占据了某种优势,当然这也同美军不同军种之间良好的协同、正确的雷达引导和有效的防空火力有关,另一方面说明了两国不同空战思路之间的差别。
他们认为中国军队没有认识到空军的进攻性,驻扎在各个机场的航空部队只是作为一种技术兵器,往往被用在特定战术目标上,除了防卫机场、监视所处海域外,被动的对美军活动作出某种的反应,比如袭击美军舰船或者扫射美军地面部队。
所以尽管中国此时不乏优秀的飞行员,尽管这些飞行员像美国对手一样的主动进取,但他们仅仅被用在消极被动的防卫战,或者配合海陆军的登陆行动,换言之,都是战术企图,从未考虑过光靠空中力量获得某个战场上的战略优势。就算在新加坡战役刚开始阶段占据数量和质量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也没有把削弱美国航空力量作为主要目标。
荣誉推荐新书月票榜第一名混在三国当军阀中
残阳如血,朔风似刀,大地一片苍凉。
。:。前、直刺长空……
马跃身后,两千精骑缓缓展开,铁甲诤诤,汇聚成一道钢铁洪流,矛刃森森,闪烁着死亡的冷焰。
。:|丽的王都国内城隐隐可见,这些骄傲的高句丽人不知厉害,竟敢陈兵城外与骑兵野战,简直就是自取灭亡!破城当在今日!
第十卷 而战称霸卷 第六十节 进退两难 四
更新时间:2008…8…22 13:53:19 本章字数:3448
不过,美国人更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们竭尽全力取得新加坡战役的胜利的时候。赵刚深邃的眼神,早已将视线从新加坡转移开,转到了更遥远的地方,“欲先取之,必先给之“这种包含中国五千年智慧的哲理,是浅薄的美国人所无法理解的。
随着战事的失利,中国海航在战略上的被动更加明显。这种被动性的另一种表现是一次次的添油作战,每次都等到某战区的航空力量被削弱后才缓慢补给,而且目标也仅是恢复原先的规模而已。
而美军完全是另一种态势,即便在当初处于一切劣势的条件下也要出动出击,1916年12,一'~年1月,刚刚进驻新加坡第一个中队,他们从一开始就被命令前往敌方机场,从一开始就将攻击作为主要的防御方式。
现在更是实力高涨的时候,莫尔兹比港的第五航空军和亨德森机场起飞的轰炸机只要气象条件许可,几乎每天都出动轰炸机奔袭布干维尔和拉德特利亚,而且是早中晚持续的疲劳轰炸,-17、-24从高空投下重磅炸弹主要攻击设施和跑道,-25和战斗机低空扫射大量杀伤地面上的人员和飞机。
美军在这种不间断的攻击中壮大着力量,不管在数量质量上的对比,始终坚持外线作战,正如第五航空军的肯尼将军说地:
。o国人在不列颠空战中认识到这一点。但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贯彻下去;美国人在新几内亚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在今后地运用中不断完善;
中国人没有理解我们这种战术的优点。结果就是一次又一次在不情愿的地段上被拖入拉锯战,造成海航在南洋空战中损伤殆尽,陆航也被迅速瓦解,最终被美国的巨大战争资源压垮!“
与这位中将论调相同的还有一个美军特级飞行员鲁迪…芬上校上校,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
“1916年底美国空军刚进驻新加坡+。性地的对手,自信满满。技术全面;可是不到半年这个对手已经被不间断的轰炸和疾消磨得满脸病容。美军开始夺回南洋海域的制空权,战斗机飞行员往往要去敌方机场上空才能找到猎物。
刚到新加坡的时候,碰上那些中国飞行员素质都很好,哪怕一架俯冲轰炸机也会试图切我内圈,更不用说那些金雕,不管是转向还是俯仰都充满自信。但显然他们的飞机和人员都得不到很好的补充,素质明显下降。
那些新手简直不知道怎么用他们的战斗机,不清楚怎么驾驶金雕,怎么发挥它的优点。我很乐意看着这场战争照现在地样子继续下去。他们必败无疑。
在中国,随着新加坡空战的失利,军方已经大大加快了培训后备飞行员的进度,他们的做法是简化训练。缩短甚至取消了编队飞行,仪表导航,模拟格斗等项目,这些新入伍地飞行员甚至不知道怎么折叠降落伞包。这种矫枉过正并不能弥补先前精兵政策带来的后遗症,反而将中国航空兵的整体水平进一步降低。“
“龙骑兵…前进“
不过,这些都是单纯看表面现象得出的结论,实际上美国人过于相信自己地实力,而没有深入去想,在开战以来中美双方损失的飞行员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飞行员的素质下降了那么多。那些有经验的飞行员去那里了?
在中国人有意无意的诱导下,美国人相信了他们所看到了,空战的优势开始向自己这一边转移。有地时候,获胜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这种胜利使对手故意防水得来的,就更加可怕,美国人恍然不觉,开始加速向地狱进发。
这段时间美军开始在南太平洋采用越岛作战,1917年3月,南洋海域基本在美军掌握下,中国军队开始撤往金兰湾岛,埔得甘斯特还在中国人手中,但占领它只是时间问题。盟军开始第一次跳跃,越过埔得甘斯特进入俾斯麦海。
这次的目标是南太平洋重镇,被中国军队严密防守的海空要塞-拉德特利亚。沿着南洋北上的道路充满艰辛,美国人用强大的国力作后盾,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牺牲后,一步一步将岛屿夺回。最终目的并不是占领拉德特利亚本身,而是在拉锯战中让中国海航陆航流尽最后一滴血。
越岛作战没有固定的章法,但有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每次推进都必须在岸基航空兵力的掩护范围内。航母对美国来说是宝贵
,不能随便投入与对方岸基飞机的拉锯战中,而此刻攻势刚刚发动,更抽不出舰载兵力。
在这种情况下,要彻底瘫痪拉德特利亚,只能依靠南方的南洋航空队和新几内亚的第五航空军了。因此,占领埔得甘斯特是绝对有必要的,从新加坡那里起飞的轰炸机可以攻击拉德特利亚的机场和港口。但也没有必要占领整个埔得甘斯特岛,只需要在那里建立机场就可以。
在登陆发动前,还是有必要彻底清空附近的中国航空兵力。美军连续对这些机场发动打击,而中国军队也知道这两个据点的重要,跑道总是很快被修好,源源不断的补充飞机从拉德特利亚和特鲁克送下来,在月初期超过170架中国舰载机从加罗林环礁转场来到拉德特利亚,加强在那里的空中力量。
经过了一系列的运动,美国人成功地将中国军队逼到了金兰湾以北,金兰湾每天都承受美国空军的狂轰乱炸,一切都表明,战争的天平开始向美国人倾斜。美国人开始在新得到的岛屿上修建机场。
此时,美国人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反潜上面,中国的潜艇技术十分落后,这完全可以理解,中国又着广阔的海域,和十分强大的水上舰队,根本没有必要发展潜艇部队,可是开战之后,中国的潜艇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尤其是一款叫做“海狗“的新式潜艇,给美国人带来了巨大的麻烦(题外话:这款潜艇与德国的海狗简直就是一样)
这些邪恶的“海狗”神出鬼没,把一艘艘同盟国船只送入海底。在袭击中,鱼雷似乎成了惟一致命的武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狗”的利齿迄今为止,很多人对潜艇战存在误解,认为潜艇会躲避在水下,用一条接一条的鱼雷攻击船只。其实由于鱼雷十分宝贵(以中国的IXC型远洋潜艇为例,一次只能携带22鱼雷,早期潜艇装备的鱼雷更少),因此大多数艇长会把它留在救命时使用。
通常,中国潜艇会对船只发出警告,待船员离船后再上浮用甲板炮攻击。如果对方是有武装,潜艇会用鱼雷把它击伤后,再以火炮来收拾残局。二战期间,中国的I型、VII型、IX型和X型潜艇都装备了威力强大甲板炮,每艘潜艇都在指挥塔围壳前安装有这种武器,技术熟练的操作手可以用15…18/分钟的速度射击。
甲板炮通常由潜艇第二值更官率领的35人操作,攻击已受重创或吨位较小的船只。使用甲板炮时,潜艇必须处于无空中威胁的正常水面航行状态,同时还需要3艇员在甲板上排成一排从控制舱下方的主锁柜中将炮弹传送到火炮处。潜艇的甲板上有一个小型的水密弹药锁柜,这样在命令下达后火炮可快速反应、及时射击。
在中国潜艇中,仅较小的II型海岸潜艇未装备甲板炮。1917年,中国海军计划建造7型巡洋潜艇,这种潜艇计划在2个彼此独立备412。7毫米机枪,但后来并未建造。VII型潜艇装备有88毫米甲板炮,这种火炮与大战期间最著名的武器——中国陆军88毫米炮完全不同,它们甚至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