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诸夏 >

第381章

诸夏-第381章

小说: 诸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会这么干吧!
    大英帝国,有着成熟的世界政治头脑和娴熟的手段,他们能够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大势中纵横捭阖立于不败之地,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西方世界领导,他们向来不担心别的国家跟他们用政治手段别苗头,他们最担心的,是德国这样一根筋走到底敢打敢拼的优秀集体,所以,远东利益和本土利益兼顾之下,他们的麻烦之大可想而知!
    必须要抑制住日本人在亚洲的扩张和蔓延,否则未来的东方将不再和平,前所未有的危机将笼罩着这一片古老的土地,英帝国在这里享受了数百年的殖民地,将很有可能在某一天之后彻底离开他们的怀抱,列强在亚洲的势力将很有可能被一个叫做大和民族的群体给完全霸占!这样的结果,谁都不愿意看到!
    博弈,在这个时候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做好急就章一般的防御之外,英国人也在寻求能够遏制日本崛起的新的力量,他们先想到的自然是在这个时候占据了正统地位的南京国民政府蒋总司令那里,这个数年来表现还相当不错的同盟对他们是非常尊敬的,对于大英帝国在中国的投资也是非常拥护的,除了在租界问题上不太痛快之外,一切都算合作愉快!
    支持这样一个势力的崛起,是不是能够完全挡住日本人的扩充?眼下英国人没有看出来!这个骤然获得了四分之一国土的群体已经开始腐化堕落,争权夺利的勾当此起彼伏,这一次的对日问题上面,表现出的处理方式和态度也不够坚决,真的难说是靠得住!
    因此,英国人不得不寻找新的突破口。在另一个时空,英国人支持的许多军阀势力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即便是雄心勃勃的吴佩孚也败得那样利索,无奈之下他们才选择了贴过来的蒋中
    但是在这个时空中,他们却多了一个选择,一个名叫陈晓奇的家伙,尽管此人跟美国人有扯不清的关系,在当前一直将美国视为最大竞争对手的英国来说,不算太爽,最近几年的合作因为英国人的中间反复而断断续续的,关系却没有搞得很僵。虽然他在支持印尼华侨闹事上面一些做法很令英国人不满,不过不管怎么说,都没有踩过界,对于英国的地位和存在,他们小心翼翼的不去触碰,默认大英帝国在那里的权威,这还算比较识趣的。
第四四章 变局
    ps:汗!紧赶慢赶终于写出来了!照样多几百字,这章算过度完了。
    最近几年,英国人观察现,这个突然冒起的家伙对待日本的态度是如此的坚决,完全不像是一般政治邦交的手段,那是毫无保留的憎恶和决绝,直接就是势不两立!不知道他哪里来的这么大仇恨,但是这样的态度,却是英国人乐意看到的!
    这一次事变中,陈某人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深谙其中妙处的英国人想的非常深刻,尽管那些见不得光的手段做得抓不到把柄,以英国人丰富的经验怎么会看不出来陈氏做得手脚?这样更好!这样一来,或许在英国而言,又多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中国分裂的现状迟迟不能解决,既有的场面没有一场天翻地覆的大变局是不可能改观的,既然如此,拥有强大实力和潜力的山东势力,为什么不想办法去利用一下?!既然他们是这么的讨厌日本,那不妨再给他加一把火好了!
    1931年9月底的一天,秘密到达济南的英国公使兰博森与陈晓奇密议一番,内容无从知晓,但在数日之后,停滞了两年的开澳洲铁矿计划重新启动,齐鲁商会向英国订购大量棉花和棉纱,另有一宗战舰建造协议达成意向,总数额可能高达一亿美金。
    此外,从当日开始,英美两国甚至是西方其他国家的各类商船但凡来往于辽东与国内东部各沿海城市航线的,一律增加了一门新地业务,那就是对要求搭乘他们的船南下的人。尽量的加以援助运转回来,不论是送往山东各港口,还是从最近的葫芦岛、天津大沽口,只要是能够把人从日军铁蹄践踏下的东北都弄回来就行了,特别是学生、青年和工人,其次是妇女孩子,都是他们重点照顾的对象。
    这项来自于神秘委托人的奇怪业务起初并没有引起多少人地重视和注意,包括那些接了活儿的外国商人都是如此。在他们想来,即便是生了战事,在完全不抵抗的东北军退让之下,东北也许会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会恢复平静。那么按照中国老百姓数十年来养成地性格,多半是将就着继续过下去,南南北北的这么折腾,还不都是一样的困苦度日?谁当头领还不都是收税?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嘛!
    但是,结果就是那么出人意料!从那时起一直到后来的许多年里。东北航线都是出乎意料的好,敏锐觉察到这其中有大利地英国人和美国人早早的提前很久就专门开通几条客运航线,最短的在旅顺到烟台,最长的甚至延伸到了海参威,更有从山东、上海、福建各地到南洋的航线,更是出乎意料的好!等很多人想起来再下手的时候,现人家早早地占据了垄断地位。了好几年的国难财了。
    918被称作国难,国耻。全国有识之士热血青年奋起抗争,各界纷纷表示要支持国府抗争到底。然而在国府坚决执行国联决意地态度要求下,他们这些没有权势没有军队的力量不管怎么呼喊都无济于事。这么多年来,从苏俄到英美。再到日本连续多少次地践踏民意,侮辱国民,不管是北洋政府还是南京政府,采取的措施几乎都是以强权来压制民意,而非从民意以强国权。这样地处理结果,当时看来是把一切危机都消弭下去了,实质上,却是在不断的积累各方面地仇恨力量,同时也将民众对国家政府的不满如同积石成山一般不断的砌成了万丈高塔,不知道那一天就行将崩溃!
    身在其中的南京国民政府此时茫然不觉前所未有的危机已经开始在他们脑袋顶上汇成黑沉沉的乌云,外交上不断取消租界和治外法权的节节胜利给他们带来的声誉,在两次三番对日本人的无端挑衅退让再三中迅速消弭,他们对那些掌握了喉舌和民意的书生学浑然不在乎、专一将精气神都围着为他们提供财税基础的地主士绅资本家买办们转悠,其实已经在大伤人心了。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表面上推翻了帝国统治,好像施行所谓的民主就真的改天换地了,其实大谬不然。两千年来,已经根深蒂固的“士农工商”理念几乎不可动摇的扎根在亿万人之中,真正能够主导民意的不是他们这寥寥政客或大富士绅,而仍旧是那些以读书人自居的文人学们。这些人无论在朝在野,对黎民百姓的号召力是无以伦比的,远超过他们手中的军队。
    南京政府地这般人。表面上是聚集一时之英才。大局在握斗得风生水起。其实根基一点都没有夯实。自古以来“无农不稳”地政策他们半途而废。“三民主义”几乎全然背离。“无工不强”地事情他也没做到。空自做出来一副强国救民地姿态。却几乎没有什么建树。到目前为止最为兴盛地其实都是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在争斗。他们地政府资本则几乎看不到泡影。而最为关键地重工业更不必提。在买办们“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地理念把持下。一个完全没有自主重工业地中国未来如何。可想而之。
    “无商不活”他倒是搞得非常在行。南京政府上下基本上有今天地地位。除了当初苏俄毛子打着援助地名义卖了几百万地枪炮装备给他们之外。陈晓奇曾经前后资助了一部分。剩下地主要资财都来自于江浙财团和两湖地主士绅们。再后来便是英美势力地支持。林林总总算起来。其实都是些早期买办和满清以来存留下来地商帮在使劲。而国府要员中。出身于这些势力地人更是占了大多数。那自然是要优先照顾自己人。所以。活地仍旧是他们。而不是普通百姓。
    “无兵不安”。这一条大家做地都很好。有枪就是草头王。说地拳头大谁就能够大声说话。他们从列强那里都学会了这一手。礼义廉耻道德法制都是弃如弊屐。谁都不比谁差。就算表面上“下野”。不是战败便是将军权委托给信得过地心腹。实则谁也不肯放松。只不过到头来。安地是他们自己和利益相关阶层地心。国民百姓地心。谁管?
    最最要命地。也是国府最没有做好地一点。便是“无士不治”!自古以来两千年。“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地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读书出人头地上位鱼肉百姓………不对。是给老百姓当“父母”地想法前生后世地谁也免不掉。这“官本位”地力量何其之大。不光读书人时刻铭记着。便是亿万平头百姓山野村夫也都有这个念想。但有一点机会他们都不放弃。而南京政府却生生地在这上面坏了大事!
    他们既然号称民国。那就自然要广开言路接纳民意。实质上呢?民意算个屁啊!我官老爷说话你敢不听?不听地封。再不老实地。杀!
    结果。连“九一八”这样地事情他们照样如此处理。妄图以政权压制民间呼声。占了百分之九十数量地普通百姓说不出自己地话来。这不要紧。可是能说地这些人你不理他。那才是真地麻烦!外交部长公然在大街上被学生逮着痛揍。这说明了什么?在政府看来这是袭击大员、践踏国体、有辱斯文。在学生和文人们看来。这帮尸位素餐不知所谓地家伙除了卖国似乎一点好事干不出来!
    这等情形连番折腾之下,刚刚成立时间不长的国民政府的号召力还没到顶点,便开始走下坡路了。社会上很多的风声已经开始变样走形,庙堂之上的龌龊事情成了茶余饭后地笑柄,他们走马灯似的挟持民意洋洋自得,茫然不知在暗地里地一些人已经摸到了他们的名门,十几年后地全盘溃败,其实在今日就已经种下了祸根!
    失望的学子文人们,开始追寻他们希望看到地英雄,贫苦百姓们,希望找到能够安居乐业的人间乐土,这两样,都被一个叫陈晓奇地人明里暗里的在经营着,鼓动着,作为新兴力量的代表,他用自己的方式开始与南京政府争夺真正可以奠定大局的民心民气。
    而另外一股令蒋总司令寝食难安的力量,却已经找到了未来席卷天下的重要门径,那些完全不被当朝诸公看在眼中的山野村夫们,却正是这片古老土地上最为坚实的基础,自古以来不管王朝更迭多么频繁,没有人敢轻视这股力量的强大,然而今日的国民政府,却似乎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忧虑,甚至在江南大水肆虐十八省的时候,他们的重心仍然是“戡乱救国”,治乱在前,国民在后。
    孰对孰错不必去分辨,关键在于,建国为谁?孙中山终其一生没成就梦想的大业,但是他自始至终贯穿的,则是一个“民”字,民为国本,违背这一切的,无一例外都是失败。
    “九一八”事变,将大半个世界的目光都吸引到了中国东北那片热土上面,百忙之中的列国似乎已经淡忘了的南洋群岛之上,另外一场足可搅动世界风潮的决定**件则已经酝酿到了极限。
    1931年9月30日,两艘英国重型巡洋舰护送下的荷兰海军陆战队先头部队两万人登陆苏门答腊岛北段棉兰港口,已经处于疲惫不堪境地的荷兰人,下定决心要一次解决掉这里的顽敌悍匪,将香料群岛重归平静。
    三年了,自从接任上任荷印军司令官职位以来,范迪赛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仿佛都是活在噩梦中一般,却是拼劲力气也没有挣扎起来,相反的却是一步步朝着更加不可预知、更加恐怖黑暗的深渊在坠落,这样的折磨令正处在壮年地他快速的衰老,四十多岁的人看上去已经苍老的好像风烛残年的耄耋老朽一般。本就不怎么精神的头此时都斑白起来,往日令他自傲的挺拔身躯,在激烈反复的操劳之下,已经佝偻变形,不复当日地雄健。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范迪赛怀着破釜沉舟一般的豪情和气魄,带领一万精锐的荷印殖民军来到苏门答腊北部地棉兰沿海区,对这里生叛乱、攻占了城市的华人武装开始无情的清剿。锐气消散的他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自己即将面对地敌人,不再是那些拿着钢刀梭镖半裸着身体在从林中呼喝蹦跳,乱纷纷毫无组织纪律性的土著人和华人劳工了。他们是一些经过正规军事训练、拥有不弱于他们的现代武器装备、人数和对地理环境的熟悉程度上甚至还高于他们的一群军事化的叛匪,对付这样的人,不能再采用以往征服某些新殖民地地做法那样,随意打散分化压制就能解决。对于这样的人,只能消灭。不留后患。
    上次因为巴斯坦斯总督地大意轻敌和莽撞行事,结果将五万荷印精锐悉数陷落在婆罗洲那千里丛林之中,到现在还没有找得回来,而那片土地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