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闯王李自成新传 >

第283章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283章

小说: 闯王李自成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是九月份到达沈阳的,在沈阳稍为休整了两天之后,就继续向北走去,移民到达沈阳后,绝大数的人安顿了下来,剩下的马匹有了多余,再向北前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马匹,不过,这些人除了坐过马车外,大多数人还是头一次骑马,许多人看着分配给自己的马匹,心中都有点发怵。
这些马都是从军中淘汰出来的军马,大多数都已老了,不能适应军队的长途奔袭,可是性情温顺,走路稳妥,用来给这些菜鸟移民来乘坐,是最合适不过。
不过,性情温顺,走路稳妥,那只是对唐军的军士而言,这些马都是老而成精,面对一群手足无措的菜鸟,它们毫不客气,撂蹄子,故意颠簸,急速停下,让这些初丁吃尽了苦头,军马的高傲,让它们不能充许随便给人骑坐。
最初几天的行军,这些初丁吃尽了苦头,每天只能行进二三十里,比走路还要慢,摔伤胳膊,摔伤大腿的人比比皆是,那数百名唐军早已料到,大显身手,摔伤的人只要被推拿几下,当场就没事,只是身上的紫青却不是那么容易消失。
等到第五天,大多数人虽然还很稚嫩,却基本上不会摔下来了,熟悉的人还可以骑着马小跑起来,李健和李达同样是如此经历,他们的全身上下已没有一块好肉,换来的却可以骑着马奔跑而再也不用担心掉下去。整个队伍行进的速度才加快起来。
只是每向前走一天,天气就冷似一天,等他们到了昌图厅(今四平),天气已经很寒冷了,昌图厅属于今辽、吉、蒙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是理想的垦荒之地,历史上的夫余、高句丽、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在这里生活过,留下了诸如辽代韩州、金代信州等名。
数十年前这里却是属于满人的叶赫部落,叶赫部落在万历年间征服了周围的一些小部落。并在叶赫河两岸选择要地筑起两座城堡。这两座城堡一东一西,隔河相望。西城为“叶赫城”,东城为“叶赫山城。”
叶赫部的首领那木布绿的女儿孟古格格虽然嫁给了努尔哈赤,却是努尔哈赤的死敌,努尔哈赤后来攻克叶赫东西两城,将东西两城全被焚毁,叶赫部从此灭亡,兵民全被远迁它乡,据说当年努尔哈赤攻下叶赫部时,那木布绿发下毒誓,即使叶赫部最后只剩下一名女人,也要与爱新觉罗为敌。
皇太极即为叶赫部孟古格格的儿子,迫于当时那木布绿的毒誓,他虽然当上了大汗,也没有重新在原址修城,不过,后来的叶赫那拉氏慈禧也是叶赫人的后裔,慈禧将爱新觉罗的子孙废黜,自己撑握权柄达数十年,将一个大清治理的每况愈下,还说出“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豪言,她死后不久,满清即被推翻,也算应了那木布绿的毒誓。
这里属于松辽平原,后世的四平耕地面积达六十万六千公顷,为东北的三大粮仓之一,眼下虽然被焚毁,但各种砖瓦并不缺,稍一整理,就能盖出上好的房子,李健和李达他们来到昌图厅时,唐军已先盖好了数百幢房屋,可以供他们休整。
可他们却不能停下来,这里要留给后面的人居住,他们作为先到者,只能继续向北前行,越过宽城子(今长春),最后在哈尔滨才停了下来。
后世的哈尔滨是中国黑龙江省省会,人口近千万,是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时的哈尔滨虽然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
为满族祖先女真族村落,却只是一个土围子,里面生活最多的不过万人,唐军将这里的满人剿灭后,驻扎了五千人。加上从各处掠来的近万名女人,移名还没有来之前,这里就比以前热闹了许多。
李健他们来到后,唐军将他们领到了军营,让每人都挑了一个女人,从此这里就是他们的家,刚来时,他们大多数人都低估了寒冷的程度,天气一转凉,不但是移民,就是许多军士也冻病了,是当地的女人用温暖的身躯把大多数病倒的人救了过来。
等到最后一批人到达沈阳时,沈阳的天空已飘起了雪花,他们全都住进了温暖的房屋,不过,北方的寒冷还是让他们极不适应,唐军虽然给移民都发下了棉衣,面对凛烈的北风,大多数人还是只能选择在家里呆着不动。
有了足可以过冬的粮食和柴禾,移民并不用担心外面的暴风雪,对于饱受饥饿威胁的移民们来说,这样的生活也是天堂,只是整天呆在房中也太过繁闷,唯一的乐趣就是在家中制造人口,第二年,移民婴儿的出生率达到了高潮,移民的人口一下子增加了百分之二十。
    第七卷 博奕 第六十四章 任务
     更新时间:2009…8…19 22:56:05 本章字数:4372
   唐军在河南的这次大举移民,顺利的难予想象,除了李际遇因贪图唐军手中的大米,自作聪明想用灾民从唐军手中得到大米,给唐军造成了一点麻烦外,其它没有碰到官军的一兵一卒,唐军派军护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当地官府的暗中支持也分不开。
大灾之年,官府都提心吊胆,生怕灾民作乱,如今有人要把这乱源牵走,他们支持还来不及,又怎会捣乱,所以李岩率义军走后,河南巡抚李仙风额首相庆,不失时机的派兵收复了归德府,各地官府对灾民也毫不拦阻,甚至鼓励灾民们自行往唐军领地而去。在李岩和唐军走后,灾民还能陆续到达湖北。
朝庭虽然对唐军迁移灾民猛泼污水,说唐军是沽名钓益,居心叵测,可是百姓却不会管唐军是不是居心叵测,他们都已挣扎在死亡边沿,只有唐军才会放粮,不向湖北去又向哪去,何况朝庭也只是口头上嚷嚷,实际上对河南官府的做法也不闻不问,河南早已交不上税收,朝庭也不指望他们的赋税,走了更好,他们的良田,房屋就留给了官府,一旦灾情缓过来,这些又能重新卖钱。
事实上朝庭的重臣对唐军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迁移上百万本属朝庭境内的灾民,都是庆幸不已,此举不但耗费了唐军大量的实力,而且使朝庭不必为河南一省的灾民操心,最妙地唐军还不要河南的土地。
唯一令朝庭不满的就是唐军竟然将东北全境拿下。而且将灾民全部移往东北,一旦东北在唐军手里稳固下来,朝庭将处在唐军地整个包围圈中。京师更是直接处于唐军东西两面的威胁下。
崇祯不是没有想过命令祖大寿,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把沈阳从唐军手里夺回来,只是关宁军一张口要地军费就是数百万两银子。让崇祯半天说不出话来。
其实关宁铁骑虽然击败了满人。但此时也最是难过。从锦州到山海关六百里地,无数地辽东居民幸苦种出地粮食毁于一旦,数十万居民死于非命,宁远,锦州都成了一片废墟,要想重建辽东。数百万金银必不可少,实际上,就是朝庭能够马上拿出这么多银子来,关宁军也不能立刻作战。毕竟,辽东还有数十万家园被毁的居民要安抚,关宁军又如何能抽出身来,反而要时时刻担心沈阳的唐军南下。
崇祯只了祖大寿等人的奏报只得作罢,他不能把银子都花费在辽东上面,因为杨嗣昌提出了一个让他更为动心的计划,可从各镇边兵中抽练精兵,杨嗣昌经过“精密”计算,数目可达七十余万。
崇祯很满意这个数字,觉得手中如果真有七十多万虎狼之兵,无论是唐军,还是张贼,都应该有足够的把握。但说话容易,行事极难。练兵七十万,军饷哪里出。
杨嗣昌自然有办法,增派“练饷”,从各地搜刮到七百多万两白银,这七百万两白银,广东,福建各贡献了一百五十万两,其余四百万余两,广西加征五十万两,云贵两省共加征五十万两,浙江一百万两,直隶一百五十万两,山东五十万两,河北五十万两。
广东,福建两省拿出一百五十万两那是绰绰有余,可是无论周家也好,郑家也好,拿出银子都不痛快,他们都知道要让皇帝认为自己轻轻松松就可以拿出来,那下次皇帝地胃口就会更大,只是拖拖拉拉,到了年底才交齐。
不过,崇祯还是对二个封疆大吏宠爱有加,认为他们生财有道,随着朝庭失去了湖广,四川,广东,福建的收入几乎占了朝庭的三分之一,从这次杨嗣昌练饷的加派就可以看出来,七百五十万两银子,两省占了三百万。
不过,其它各省地银子就不好收了,云南,贵州,广西本身穷,拿出五十万已是极限,好呆还是拿了出来,只是一向富裕的直隶却连广东,福建也比不上,一百五十万两银子最后征收一百万两银子不到。
山东本来是富裕之地,可是当年耿仲明,尚可喜的叛乱让山东多处成为一片废墟,如今还没有恢复元气,连五十万两银子也难拿出。
崇祯大怒,一连将直隶,浙江、山东布政使朱之臣、姚永济、曾道唯,苏州知府陈洪谧,扬州知府韩文镜,淮安知府周光夏,夺官视事,勒限完复,加派输纳事例,各地的加派总算完成。
早在杨嗣昌要加征时,温体仁就大声反对,他提出的理由冠冕堂皇,百姓困苦已久,再加征,朝庭会民心尽失。事实上温体仁反对加征,绝不是他表面上的大义凛然,而是另有算盘。
温体仁早就对杨嗣昌不满,杨嗣昌虽然是兵部尚书,但因得帝宠,屡屡越过他,单独与皇帝密谈,只要定下来,马上发布,有时朝臣传得纷纷扬扬的事,最后才传到温体仁耳中,让温体仁这个首府颜面尽失。
首辅的反对,让各派官员纷纷加了进来,其实随着朝庭的财政越来越入不敷出,崇祯多次要加征饷银,以便筹及军费剿寇抚虏,只是每次加饷大臣们都群起反对,以博得敢言的名声,除了三饷,辽饷外,崇祯其它加饷都因朝臣的群起反对而作罢,三饷和辽饷加征时,都以苦吾民一年,贼灭即停征,才勉强通过,只是贼越灭越多,三饷就只能一年一年的征下去。
满人虽然被灭,唐军却又占领了辽地,这辽饷也不能停,如今皇帝又要加饷,群臣都摩拳擦掌,准备奋起抗争,不但要让皇帝收回收命,还要将提议的杨嗣昌罢官才摆休,只是崇祯这次却铁了心要加饷。温体仁地上奏,只惹来了皇帝的一顿痛责。
温体仁愈挫愈勇,拿辞职相要胁。崇祯不为所动,准了温体仁的辞程,这下温体仁傻了眼。他接到崇祯准予他辞职地准信时。正在喝茶。一下子茶怀不稳,摔在地上成了粉碎,良久温体仁才反应过来,让下人收拾打碎的茶怀。
温体仁字长卿,浙江乌程(今吴兴)人,崇祯三年(1630)。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八年,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阶左柱国兼支尚书俸。崇祯宠信优礼之极,温体仁当朝排斥异己,时劾者章不胜计,崇祯皆不省,此时一朝罢相,他身后的众人纷纷偃旗息鼓,杨嗣昌地加征遂得已通行。
只是这加征地银子绝大多数还是打了水漂,各地将领、官员玩命虚报兵员数字,无非是借名搜刮敛财,没有几个银子真正用于“练兵”。更坏地后果时,横征暴敛使得饥民雪上加霜,纷纷抛荒田地逃散,将民心完全推给了唐军。朝庭实际上得不偿失。
这些崇祯都已不管了,唐军虽然还没有发动对明朝的全面打击,但崇祯却已预感到大祸临头,从李鸿基起兵以来,朝庭对唐军竟然是攻多守少,只是朝庭每攻一次,唐军就反过来要蚕食朝庭的领土,唐军每下一地,也就牢牢占领一地,如今唐军的领土已超过了朝庭,更让崇祯怒不可及的是,张献忠攻下南昌后,竟敢号称大昌皇帝,这无疑是在朝庭的脸上狠狠骟了一个耳光。
只要朝庭有了银子,才能练出精兵,只有练出精兵,才能剿灭张献忠,抵御唐军,至于小民地死活,杨嗣昌也说得明白,此次加征,每亩地不过多出八厘,百姓也会体谅朝庭的苦衷。
皇帝也深以为然,至于他先前罪已诏里所说的“今官皆谋私,如同商贾,朝廷已经下令免征,官员旨私征,摊派不摊富专找贫”却已忘记了,朝庭能征八厘,下面的官员就能征八分,其实朝庭此时地已丢失了一半,开支却没有减少,如果不加征,朝庭只有等死,这点崇祯看得很明白,被他宠信了八年地温体仁才会舍去。
此时再加征却纯是找死,崇祯完全可以用另一条办法,即江南武生李进提出的搜刮江南缙绅富户弥补过用,可是他虽是皇帝之尊,还是没敢采用这条会得罪所有土绅的办法。
朝庭加征也好,罢相也好,这些都引不起李鸿基多大兴趣,唐军的实力已是数倍于朝庭,若不是被东北的移民担搁,唐军马上就可以发起统一的战争,如今天气已转凉,在冬季作战,正是大忌,唐军上下将领再求战心切,也只能按耐下心来。
唐王府温暧而明亮,一盆盆上好的白炭在房中燃起,将外面的寒气完全驱散,唐王的书桌放了一大叠奏章,李鸿基却懒得翻一翻,这此奏章三省都已处理过,只是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