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闯王李自成新传 >

第4章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4章

小说: 闯王李自成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右参议 无定员 从四品 承宣布政使司 
  经历 一人 从六品 承宣布政使司经历司 
  都事 一人 从七品 承宣布政使司 
  照磨 一人 从八品 承宣布政使司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 
  理问 一人 从六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副理问 一人 从七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提控案牍 一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司狱司 
  库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 
  仓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 
  大使 各一人 从九品 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 
  副使 各一人 未入流 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 
  提刑按察使司 
  按察使 一人 正三品 提刑按察使司 
  副使 一人 正四品 提刑按察使司 
  佥事 无定员 正五品 提刑按察使司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提刑按察使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提刑按察使司 
  照磨 一人 正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照磨所 
  检校 一人 从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司狱司 
  行太仆寺 
  卿 一人 从三品 行太仆寺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行太仆寺 
  寺丞 无定员 正六品 行太仆寺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行太仆寺 
  苑马寺 
  卿 一人 从三品 苑马寺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苑马寺 
  寺丞 无定员 正六品 苑马寺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苑马寺 
  监正 一人 正九品 苑马寺牧监 
  监副 一人 从九品 苑马寺牧监 
  录事 一人 未入流 苑马寺牧监 
  圉长 一人 从九品 苑马寺各苑 
  都转运盐使司 
  都转运使 一人 从三品 都转运盐使司 
  同知 一人 从四品 都转运盐使司 
  副使 一人 从五品 都转运盐使司 
  判官 无定员 从六品 都转运盐使司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都转运盐使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从八品 都转运盐使司 
  盐课提举司 
  提举 一人 从五品 盐课提举司 
  同提举 一人 从六品 盐课提举司 
  副提举 无定员 从七品 盐课提举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盐课提举司 
  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盐课提举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盐课提举司 
  市舶提举司 
  提举 一人 从五品 市舶提举司 
  副提举 二人 从六品 市舶提举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市舶提举司 
  府 
  知府 一人 正四品 府 
  同知 无定员 正五品 府 
  通判 无定员 正六品 府 
  推官 一人 正七品 府 
  经历 一人 正八品 府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九品 府 
  照磨 一人 从九品 府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未入流 府 
  司狱 一人 未入流 府司狱司 
  州 
  知州 一人 从五品 州 
  同知 无定员 从六品 州 
  判官 无定员 从七品 州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州 
  县 
  知县 一人 正七品 县 
  县丞 一人 正八品 县 
  主簿 一人 正九品 县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县 
  巡检司 
  巡检 从九品 巡检司 
  副巡检 从九品 巡检司 
  爵 
  公 无定员 超品一等爵 
  侯 无定员 超品二等爵 
  伯 无定员 超品三等爵 
  驸马都尉 无定员 超品位在伯上 
  五军都督府 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各属 
  左都督 一人 正一品 都督府 
  右都督 一人 正一品 都督府 
  都督同知 无定员 从一品 都督府 
  都督佥事 无定员 正二品 都督府 
  经历 一人 从五品 都督府经历司 
  都事 一人 从七品 都督府 
  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使 一人 正三品 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同知 二人 从三品 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佥事 四人 正四品 京卫指挥使司 
  镇抚 二人 从五品 京卫指挥使司镇抚司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京卫指挥使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京卫指挥使司 
  8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京卫指挥使司 
  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京卫指挥使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京卫指挥使司 
  王府仪卫司 
  仪卫正 一人 正五品 王府仪卫司 
  仪卫副 二人 从五品 王府仪卫司 
  典仗 六人 正六品 王府仪卫司 
  留守司 
  正留守 一人 正二品 留守司 
  副留守 一人 正三品 留守司 
  指挥同知 二人 从三品 留守司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留守司经历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留守司 
  断事 一人 正六品 留守司断事司 
  副断事 一人 正七品 留守司断事司 
  吏目 一人 未入流 留守司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 一人 正二品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同知 二人 从二品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佥事 四人 正三品 都指挥使司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都指挥使司经历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都指挥使司 
  断事 一人 正六品 都指挥使司断事司 
  副断事 一人 正七品 都指挥使司断事司 
  吏目 一人 未入流 都指挥使司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都指挥使司司狱司 
  卫指挥使司 
  指挥使 一人 正三品 卫指挥使司 
  指挥同知 二人 从三品 卫指挥使司 
  指挥佥事 四人 正四品 卫指挥使司 
  镇抚 二人 从五品 卫指挥使司镇抚司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卫指挥使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卫指挥使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卫指挥使司 
  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卫指挥使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卫指挥使司 
  所 
  正千户 一人 正五品 千户所 
  副千户 二人 从五品 千户所 
  镇抚 二人 从六品 千户所 
  百户 十人 正六品 千户所 
  土官 
  宣慰使 一人 从三品 宣慰使司 
  同知 一人 正四品 宣慰使司 
  副使 一人 从四品 宣慰使司 
  佥事 一人 正五品 宣慰使司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宣慰使司经历司 
  都事 一人 正八品 宣慰使司 
  宣抚司 
  宣抚使 一人 从四品 宣抚司 
  同知 一人 正五品 宣抚司 
  副使 一人 从五品 宣抚司 
  佥事 一人 正六品 宣抚司 
  经历 一人 从八品 宣抚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九品 宣抚司 
  照磨 一人 从九品 宣抚司 
  安抚司 
  安抚使 一人 从五品 安抚司 
  同知 一人 正六品 安抚司 
  副使 一人 从六品 安抚司 
  佥事 一人 正七品 安抚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安抚司 
  招讨司 
  招讨使 一人 从五品 招讨司 
  副招讨 一人 正六品 招讨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招讨司 
  长官司 
  长官 一人 正六品 长官司 
  副长官 一人 从七品 长官司 
  吏目 一人 未入流 长官司 
  皇子 
  亲王 
  郡王 
  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 
  皇女 
  大长公主 
  长公主 
  公主 
  郡主 
  县主 
  郡君 
  县君 
  乡君
    作品相关 满清取代大明的真正原因
     更新时间:2009…8…16 12:48:36 本章字数:8778
  在中国历史上1644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崇祯十七年、永昌元年、顺治元年,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城头变幻大王旗,一年之内,紫禁城的龙椅上坐过三个皇帝。三百六十一年间后人对那一年发生在北京的历史,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的探讨经久不衰。 
  幼时接触这段历史,是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在那个资源贫乏的年代,一遍又一遍读那本小册子。这篇成于抗战末期的名文,形成了大顺军入城后腐化变质的观点,以至几年后大军进北京之前,毛泽东也据此告诫就要夺取天下的共产党人,一定要吸取李自成的教训。 
  历史真的是这样吗?究竟是什么原因使1644年春天的北京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一 
  明王朝从万历年间开始走向衰败,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是渡不过崇祯十七年?崇祯虽然为人猜疑多变,可是在明朝的皇帝里面还算是个勤政的好皇帝。北面,满清皇太极新丧,多尔衮上台,内部不稳,暂时不会大举入寇。各地民变蜂拥,可是富饶的江南完好无缺。唯一的燃眉之急就是李自成,为什么偏偏就躲不过去? 
  李闯虽然一路斩将,也不过占了山西。明朝重京畿而轻外省,历来在北京集结重兵。三大营号称47万,虽然虚额很多,但半数应该有的。战斗力固然不强,可是满清多次兵临城下,京营也算得上久经战阵。北京的城防甚为坚固,自俺答以降,多次外敌兵临城下都无法攻破。崇祯年间满清也多次打到北京,京营野战也许不济,守城起码能坚持数月,此外还有红衣大炮的帮助。闯军攻坚能力很差,一个宁武关就损失上万精锐,为什么攻北京如探囊取物? 
  崇祯迟迟不南迁和命太子南下也不好解释,君王死社稷是壮烈,可是有哪一个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和其他朝代不同,明以南京为陪都,太子驻南京前朝也曾有过。崇祯不至于昏庸到这种程度,以致后来因为皇统的问题使南明覆灭。可以说崇祯在闯军逼近时是不相信城陷的,而且文武也有这个信心,否则早就四散逃亡了。有一种说法是崇祯狠百官有逃命的企图,故意不让太子南下,大家一棵树上吊死,这种推测未免太离谱。应该说崇祯在闯军逼近时是不相信城陷的,吴三桂不日即到,一旦闯军顿于坚城之下,各地的勤王兵马也会陆续开到。崇祯不需要长期守城,只要能坚持个把月就会转危为安。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李自成兵临城下之际,派出太监杜勋为使与崇祯议和,开出的条件是:“议割西北一带分因而王,并犒劳军银百万,退守河南” ,“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招兵助制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眼看就要进城了,竟然开出这么优惠的条件?而崇祯在社稷颠覆的时刻居然不应允。李自成已经占据了陕西河南,割不割都一样。而且他也已经自立为王了,现在就是掏出一百万银子的事,还可以借助他去剿灭张献忠等寇,甚至抵抗满清。即便将来尾大不掉,也比城破国亡强一万倍。假设崇祯接受这个城下之盟,李自成就会解围而去,丢掉到手的胜利。 
  1644年3月17日,攻城的前一天,城里城外双方认定北京牢不可破,这个错误判断从何而来? 
  二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大顺军东进,其目的不是要夺取天下,而是掠夺。后人因事而论,认为李自成以为时机成熟,所以来取北京。实际上东征路上他几次想后撤或者转向,尤其是宁武关损兵折将以后。如果不是大同守军来降,也许就返回或者改道下江淮。甚至到了北京城下,大顺的君臣依旧没有想到有可能轻易破城而入。 
  入城出城劲四十天,经山海关一战,之前攻无不克的大顺军溃不成军,从此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战役。如果说是腐化变质的话,四十天内截然不同很难令人相信。自古入京的叛军不少,比闯部更贪婪的比比皆是,从来没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失去战斗力的。比如黄巢部,撤出长安后还能够南征北战。相比之下,闯部是进入京城时间最短的,可是战斗下降最厉害的。 
  如果说李自成的部队本来如此,又很难解释之前的战绩。有人认为他带入京的没有那么多人,山海关一战精锐丧尽。可是留守陕西的部队那?还有一种说法是流寇的缘故,所以太平天国才能长久些。可是太平天国也是流寇,只是到了南京以后不走了。李自成此时已经在西安扎下基业,算不上流寇了。东进时后方和沿线肯定留下不少人马,这批没有受到损失的人马怎么也没有战斗力了? 
  崇祯守不住北京是因为众叛亲离,李自成为什么称帝后马上撤走。山海关一战,吴军和清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