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少帅-第2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点将台与其说是“台”,不如说是“楼”,为了将阵势看得更清楚明白,这点将台高达两丈,几乎有三层小楼那么高。
云铮这次却没有亲自指挥变阵,他虽然继承了“云铮”的记忆,但因为一直不是很关心这个,所以对阵法研究其实不是很深,而云逸的阵法演练却是从雏鹰学院就一直相当出色的,由他来指挥,云铮反而觉得比自己亲自上去指挥更值得信赖一点。
他云少帅既然不亲自指挥,点将台上自然少不了他一个座位。今天的点将台上气氛隐约有些紧张。云铮自然知道其中原由,无非是昨天鹰扬卫的表现太过显眼,让他们心里多了几分畏惧和不自主的排斥。今天来此评选阵演的几位监令,龙翔卫监令宋明宋光远、虎翼卫监令王岳王五山、狼牙卫监令雷渊雷隐龙这三位,都是一早得了自家都指的暗示甚至明示,要求“压一压云铮”的,眼下云铮却不去指挥阵演,反而笑呵呵地上了点将台,这下子评议就要当着云铮的面进行……这有些话可就不是那么好说的了,背后开罪和当面开罪,那可是有差别的。
至于凤舞卫监令邵光邵耀华和鼋甲卫监令钟远钟胜途两人,则是得了指示,要尽力帮云铮一把的,再加上鹰扬卫自己的监令徐邵扬,这样六位监令中,鹰扬卫大约可占三票。不过即便如此,最关键的一票却到了曹睿手里,在他手里的票,云铮显然是不做指望的。云铮亲自来点将台坐镇,一则是让给云逸这个更专业的同志去进行更专业的作业,二则就是给点将台的这些人一点压力。云铮的目的是:即便你们商量好了要压老子一把,也不能太黑心了,你们要敢黑起良心给老子个猪尾巴,看老子不当场拆了你们的台!
一番假惺惺地寒暄客套之后,阵演正式开始。
云铮内着白鲢雪花袍,外穿全套玉龙银牙鱼鳞甲,头上高束龙角三叉冠,背后是飞雪锦云披,全身银白一片,亮得晃眼。这套行头,换成一般的将领穿上战场去,除非完全不亲自上阵,否则就是个光彩夺目的活靶子,也只有云铮这种过去太过羡慕古代盔甲帅气威风的家伙才特别喜欢穿出来显摆,当然,他也是自信自己的武功不至于穿了这么高级的盔甲之后还会被人干掉。
云铮肃然将代表帅令的云鹰帅旗(不是大旗,这里是指挥旗)交给云逸,表示正式授权云逸指挥这次阵演。
云逸单膝下跪,双手高举,接过帅旗,又高高举起帅旗出了点将台。走到帅位,帅旗一扬,大喝一声:“各指挥听令!队列方阵换鱼鳞阵!”
六大指挥使手中的令旗一摆,各自带领麾下人马按照鱼鳞阵的方位转变。鱼鳞阵是把兵团分成五到六段,一层压一层的阵形。主将的位置是位于中后方。鱼鳞阵跟锥形阵的不同点,在于三角形的宽度。鱼鳞在前方的部队,通常跟保护主将的一样,是很密集的。这样的排列造成跟锥形不一样的结果。由于锥形的部队比较散,所以互相推挤效果小,移动度非常快。但是度稍慢的鱼鳞却可以进行强力突击(因为最前方的部队很密集,全军才不会被冲散,锥形却会)。当然,鱼鳞跟鹤翼说起来都是所谓的‘文官阵形’,也就是主将不用在前面亲自带头攻击,而是躲在后面(比如诸葛亮就只能干这个)。但是鱼鳞阵防守力很弱,被人背后一冲,基本上立刻全军溃散,因为背后露出太多了。
简单地说,鱼鳞阵就是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其战术思想是“中央突破”,集中兵力对敌阵中央起猛攻,已方优势时使用,阵形的弱点在于尾侧。
鹰扬卫的鱼鳞阵从阵势本身来看,并不特别,但事实上点将台上的诸人却都看得十分认真,不为别的,就为鹰扬卫的换阵十分有序——应该说极其有序。每个人虽然都是跑步换阵,但三万大军一起跑动,在点将台听起来却竟然好像只有一个脚步一般,委实令人不得不惊叹,每个人都无法想到云铮是怎么把这些人训练得如此有节奏感的。
其实十分简单,就是他们所不知道的,云铮的新式口令:一二一。(军训过的朋友都知道,就不多说了。)不仅是节奏感极端严谨,士兵们的动作也是相当的整齐划一,跟历来大军变阵的紧张不同,鹰扬卫的变阵明明十分迅,但偏偏每一个人都好像很悠闲,都是不疾不徐的,这才是让人最想不通的事情。
云铮自己也有些疑惑:奇怪了,老子不过狠抓了一下服从**,外加弄了个新式口令,居然效果就如此之好了?奇怪,怎么当时老子军训的时候,咱们班一个正步走了好几天还是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呢……
第一个演练鱼鳞阵,乃是云铮亲自设计的,他之所以对鱼鳞阵特别感兴趣,是因为前世历史中的成吉思汗。鱼鳞阵其实在西方也出现过,但以成吉思汗创立的大鱼鳞阵最为典型。成吉思汗的大鱼鳞阵的最前方是用兵较少的先锋阵,之后是兵力更多、力量更强的第二、第三梯队。先锋阵先对敌方队形进行袭扰,如果敌方战斗队形没有混乱,第二层、第三层部队的冲击会随即展开,一旦冲击奏效,敌方军阵混乱,那么,主帅会率全部力量冲向敌方,予以全部歼灭。如果在几次攻击后,军阵仍没有奏效,则会采取后退的方式,引诱对方的战斗队形向前突出。而在突出的过程中,对方的一些弱点就会暴露出来,找准这些弱点,再返头痛击,是成吉思汗大鱼鳞阵的优势。成吉思汗成就了一段传奇与神话,然而,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大起大落的风云散后,大鱼鳞阵扑满了落寞之尘。不过不管怎么说,鱼鳞阵是云铮记得比较清楚的一个,所以第一个演示的就是它了。
之后演示的是锋矢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前锋张开呈箭头形状;也是属于进攻阵形。战术思想仍然是“中央突破”。锋矢阵的防御**较鱼鳞阵为好;前锋张开的箭头可以抵御来自敌军两翼的压力;但进攻**稍差;阵形的弱点仍在尾侧。
再然后是偃月阵,这是云逸本人特别喜欢的一个阵,全军呈弧形配置;形如弯月种非对称的阵形;大将本阵通常位于月牙内凹的底部。作战时注重攻击侧翼;以厚实的月轮抵挡敌军;月牙内凹处看似薄弱;却包藏凶险;大将本阵应有较强的战力;兵强将勇者适用;也适用于某些不对称的地形。
云铮在台上看着盐场内井然有序变换着阵型的鹰扬卫,心里很是满足,看了面色沉郁的曹睿一眼,心情忽然反而顺畅起来。
你们爱耍心眼,玩阴的,都随你们的便吧,老子练的是不是精兵,战场上自然一试便知,跟你们在这里斗什么斗?
第34章 曹睿的动摇
云铮不在乎这次阵演会被曹睿等人操作成什么样子,却不代表曹睿等人也不在乎。确切的,他们不仅在乎最后评比的结果,而且还在乎评比的过程——譬如云铮就在旁边,而鹰扬卫阵演的表现相当出色,那么该如何才能压低鹰扬卫的成绩呢?
“咳!”曹睿轻咳一声,转过头来,微笑着对云铮道:“云都指真是强将手下无弱兵,鹰扬卫此番阵演,如行云流水,毫无滞阻,端的是精彩非常。云都指果然深得尊祖(云煜,云铮祖父,精通阵法,前文有述。)真传,了不得,了不得啊!”
云铮微微摆手:“子聪公过誉了,家祖阵法之精妙,铮学之不过皮毛,岂敢妄言真传?此番鹰扬卫阵演还算顺利,也是有赖陛下关爱、家严督导以及将士一心,方有如此成果,实无铮之片功。”
曹睿自然不依,又是一番盛赞,末了话锋一转:“不过都指,方才阵演,那鱼鳞阵前后队列批次,间隔是否远了一点?如此距离,倘若实战,一旦第一批次攻击生效,则第二批次将有赶不上前军之虞;而第一批次攻击若是不能生效,则第二批次也恐怕无法即时对前军提供支援,况且两军相距如此距离,一旦敌军骑兵自侧翼席卷而来,可以正**两军间隙之中,如此前军与后军岂非要轻易被敌军分割包围了?”
云铮不慌不忙,道:“按照寻常情况来,确实如此。不过我鹰扬卫的情况与过往诸军略有不同,却是不会出现子聪公担心的那般情况的。”
“哦?”曹睿笑了起来,颇有深意地反问道:“鹰扬卫果然卓然不群……却不知是何等不同?”
云铮晒然一笑,朝阵中一指:“子聪公请看,我鹰扬卫健儿身上所负之弓,比寻常之弓如何?”
曹睿微微一怔,皱眉沉吟道:“略粗,略大。”
云铮点了点头:“不仅是粗和大,而且略弓身长一些,这弓比寻常弓箭射程差不多要远一半,有效射程可以达到四十五丈,以此弓装备我军,其射程正好可以跟上这鱼鳞阵的间距。”
曹睿大吃一惊:“鹰扬卫装备了新弓?不是鹰扬卫和凤舞卫的弓箭都来自于林东林南兄弟吗?他们手里哪来这么好的弓箭?”
云铮呵呵一笑:“林东林南兄弟是给我们提供过一批弓弩,不过那批弓弩没用多久,下面的儿郎们力气长了起来,觉得那弓不带劲,没办法,我这个做都指的,只好想办法再给他们弄了一批新的,就是这批了。”云铮这话倒也不算胡,这批弓的原型来历,其实是东方无晴试制新式手弩的弓弦之后,现了一种可以提高射程的新制弦法,然后就顺便做了一把弓,觉得还不错,便上报给了燕京。云铮还是从上次南下的那批工匠处知道这个消息的,他一贯关注远程杀伤力,一听这消息,立即就让当时还比较清闲的工匠们赶制了一批这种新式良弓,用以装备鹰扬卫。
所谓有效射程四十五丈,按照大魏的度量衡计算,有一百三十多米,相对于普通的步兵弓箭,射程确实很远。当然这个射程只是普通步兵弓箭,专门的弓箭手和弩箭手所配备的弓弩射程更远,更别车弩床弩之类巨型弩箭,这个暂且不提。
曹睿目光一阵闪烁,忽然问道:“如此强弓,鹰扬卫每个士兵都能开得了?这算是几石弓了?”
云铮微微一笑:“倒也不多,两石而已。”
曹睿吃了一惊:“全军都有两石之力?”
云铮也不奇怪他的惊讶,点了点头:“不错。”
曹睿这时才真正对鹰扬卫的战斗力起了一丝畏惧,按照大魏朝的度量衡计算,两石之力,放在后世差不多就是一百五十来斤,每个士兵都能开一百五十斤的弓,这样的军队如果还不算精锐,那天下怕也就没有谁敢称强军了。
后世人对重量和力量比较缺乏直观的认识,就云铮穿越前,十八岁那年刚刚进大学,读的是警官院校,他自己入校前还是经过了体能测试的,当时清明节他去祭祖,在农村里玩耍,拿一袋90斤的大米往肩膀上扛,挺举了三次才算上了肩膀,这样一,一百五十斤的力量是什么概念就比较清晰了。
按照云铮所读《宋史》上的法:“(岳飞)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宋朝跟大魏的度量衡不同,一斤是五百九十七克,当时三百斤,等于后世三百五十斤,岳飞能拉开三百宋斤的强弓,明他双臂一晃,至少有三百五十斤力气,而这时候,他还“未冠”,也就是,还不满十八岁。——就是,穿越前自我感觉身体挺棒的云铮,三个绑在一块,还不如岳飞一个人的力气大。
古人体质未必胜过后人,只是他们科技水平落后,干什么都得动手,粗活儿笨活儿干多了,力气也就练出来了。岳飞出身农家,打小参加劳动,虽然在夜校念过两天书,却从来没有正式在学校里待过(参见《宋岳鄂王年谱》卷1),他那惊人臂力,应该有一部分来自锻炼,另一部分来自遗传。按《宋岳鄂王年谱》,岳飞的太爷爷叫岳成,他爷爷叫岳立,他爸爸叫岳和,岳成、岳立、岳和这爷仨,三代贫农,只会在土里刨食,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他们除了名字什么也没有留下,所以我们不清楚他们是否也是天生神力。但是据《宋史》记载,岳飞的大儿子岳云力气挺大,每逢出战,手持两只铁锥枪,每只重达八十斤,舞动开来,呼呼生风,只见黑气,不见人影,这份力气想必是从岳飞那儿继承来的。
大魏朝看来是出不了岳飞和岳云的了,不过却出了个云铮。云铮所开的逐月弓,乃是大魏的六石强弓,要拉开它,足要四百五十斤的神力,所以云铮才能一箭即出,威震两军。
主帅神勇难当,士卒也个个勇武非凡,如此一支军队,威慑力自然不是盖的。曹睿心里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