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是我-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我们策划期间,又一则好消息传来。
洛阳援军攻破华阴城,占领了段煨的根据地,俘虏了段煨的家人。
这是我们谁也没有想到的。
洛阳援军来得如此及时、迅速,战斗还如此犀利,将整个战局彻底改变。
段煨数十年经营华阴,对华阴有极深厚的感情,把华阴当作独一无二的家,将华阴的百姓当作血浓于水的亲人。
我军占据了华阴,就抓住了段煨的命脉,点住了段煨的命门。
我心中猜测,究竟是谁在领军,高顺坐镇虎牢关,绝对不可能离开,贾诩擅长鬼谋毒计,不会如此犀利锋锐,那会是谁?
等到详细的战报传来,我才恍然大悟。
长安叛乱的消息传到洛阳,高顺和贾诩马上组织援军,发兵救援。
奈何军中没有合适的决战沙场的名将,只能由贾诩领军。
这次出兵不单派出两万飞骑军,还有杨奉率领的一万步兵精锐。
大军行至洛阳城之际,虎牢关方向传来军情。
陈留方向的曹军逼近虎牢关,曹仁和夏侯惇领军想要夺回虎牢关。
贾诩怕有闪失,犹豫不定。
虽说虎牢关尚有陷阵营,丹阳军,还有数千步兵精锐,曹军没有十万大军,难以攻克虎牢关,可高顺为人正直,不善阴谋诡计,真怕落入敌人算计。
这时,洛阳城到了一队人,正是纪灵和原来的袁术军将官,他们听闻有战事发生,想要随军建功,所以转道洛阳来找救援军。
正文 第七十二章 匈奴进犯
更新时间:2009…12…30 14:55:28 本章字数:2761
贾诩看过我写的书信,当下决定将洛阳援军交由纪灵率领,再留下一名身边的学生辅佐,然后自己回到虎牢关,和高顺一起面对陈留曹军。
河内土豪联军覆灭,司马一族将司马懿送到洛阳充当人质。
此次救援长安,贾诩就将司马懿带在身边,正好让其辅佐纪灵。
纪灵率领洛阳援军到达潼关,会合了留守的一万飞骑军。
此时司马懿献上计策,以闪电之势夺取华阴。
纪灵听从司马懿的建议,马不停蹄,率领三万飞骑军,趁夜攻入华阴城,俘虏了段煨的家人。
潼关由杨奉率领一万步兵大军镇守。
长安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朗。
叛军要么选择投降,要么就只有灭亡。
没想到局势一下变得如此有利。
早知如此,我又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堵截张鲁的大军。
即使他们来到,有飞骑大军的协助,一定能让他们无功而返。
没了张鲁大军的威胁,张辽率领温侯军全军出动,去寻叛军主力。
长安城由我率领一万步兵镇守。
长安各方势力已经听闻张鲁大军撤兵,张辽率八百精骑大破叛军万人大营,飞骑大军攻破华阴的消息,一时间纷纷有所行动。
原先保持中立的弱小势力马上派人前往长安城,表示支持我军,完全服从我军领导。
一些和叛军多有瓜葛的势力,马上发表申明,和叛军划清界限,表示不再助纣为虐,要全力支持我军平叛。
还有一些已经加入叛军的势力,马上离开叛军,表示一时受到段煨迷惑,愿意重新投入我军怀抱,要改过自新,为我军平叛出一份力。
反叛联军分崩离析,再不成规模,只留下了段煨孤军奋战,面对我军两方夹击。
张辽派出使者去见段煨,要求他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否则他的家人马上横尸阵前。
值此末日临头之际,段煨的信心彻底崩溃,再无法坚持抵抗。
段煨面向苍天,泪流满面,举起手中短剑,选择自戮而亡。
主将已死,段煨属下士兵放下武器,投降我军。
长安叛乱由此平息。
段煨是一念之差,被权利蒙蔽了双眼,受曹操暗地里挑拨,做出了错误之事。
他在长安本已处在权利的中心,只要死心塌地的追随我军,将来也会是一等大臣,封疆大吏。
可他不满足于居人之下,受人节制,野心膨胀,最后自取灭亡。
人之本性,都想自由自在,无人管制,可政治这场游戏,总有上下级之分,总有权力高低之差,能站在权力巅峰的人总是少数。
若是不看清现实,想要一步登天,注定会是悲惨命运。
站在权力巅峰无疑是最大的荣耀,可总有象段煨这一类人,想要取而代之,这是无法调和的矛盾,最后总有一方灭亡才能终结。
政治中没有对与错,没有是与非,其中的矛盾是激烈的对抗,不死不休。
长安这场政治游戏,不只有段煨参与,还有更多的人加入了游戏。
曹操是背后与我对阵的游戏大佬。
他一手策划了长安的游戏局面,先是挑拨段煨叛乱,再是派兵拖住宛城援兵,又说动张鲁出兵长安,后指示陈留曹军威胁虎牢关。
他的一番算计,就是想让我军消亡在这场政治游戏中。
幸运的是,如今的吕布不再是当初的政治白痴,我已在游戏中发展壮大,更加坚实。
收编了段煨的军队,我军在长安的势力处于绝对的压倒性优势。
温侯军与飞骑军会师华阴,我让陈宫守卫长安城,前往华阴。
首先我表扬了纪灵和跟随他的将官,有他们的帮助,飞骑军才能顺利攻破华阴。
同时我见到了司马懿。
这个精壮的小伙,朝气蓬勃,阳光无限,还没有变成历史上的老奸巨滑。
我称赞他在关键时刻献谋献策,却没有提前启用他的打算。
时间会改变一个人的际遇,却改变不了人天生的本性。
历史上的司马懿一直心存野心,不曾张扬于外,让人没有警惕,最后被他打下晋王朝的基础,颠覆了大魏的江山。
所以怎么让司马懿为我所用,而又不能造成后世的危害,这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
现在他还太年轻,过早的进入权力中心,会让他形成为祸天下的野心。
用人之道,是种艺术,我需要司马懿这样的人才,但又不能让他破坏我的努力成果。
我在华阴做出安排,由张辽率领飞骑大军,带着司马懿返回洛阳,驰援虎牢关。
由纪灵和他的将官接管温侯军,替换温侯军原有的一些将领。
让这些替换下来的将领进入被收编的段煨军队。
有了纪灵和他的将官加入,温侯军的忠诚问题基本解决。
我和纪灵率领整编后温侯军,直接开进长安地区其他势力占据之地。
到了我统一长安的时候了,要让长安成为我稳固发展的根据地,我必须彻底统治长安。
就在我刚开始实行计划的时候,一则消息让我停下了脚步。
李傕派人到长安城求援,塞外匈奴大军逼近安定。
这是我答应过李傕的,任何人想要进军安定,我都会派大军相助。
我心道,怪不得李傕没有来趟长安的浑水,原来他是自顾不暇。
没办法,温侯军返回长安城。
我和陈宫、纪灵商量,应该派出多少军队前往安定。
李傕是处在长安外围的隐患,可我不能坐看他被匈奴大军消灭。
失去了李傕在安定的牵制,不单匈奴大军可以长驱南下,进犯长安,而且西凉马腾随时都能带兵威胁长安。
我不单不能让李傕被消灭,还得想办法帮他战胜匈奴大军。
匈奴铁骑自古都是往来如风,锋锐无挡,无法正面对决的。
早在秦皇时期,就广筑长城,为的就是防止匈奴军的突袭。
若是飞骑大军在此,还有可能与其一决高下,一争胜负。
可现在,即使温侯军全军出动,也不能阻挡匈奴大军的前进。
那么唯有智取。
正文 第七十三章 战前准备
更新时间:2009…12…30 14:55:28 本章字数:2804
匈奴此次进犯,是因为时近冬季,准备抢一些粮食来过冬。
往年匈奴军得些好处,就会回头。
长安刚刚平定,我不可能派出太多的军队援助李傕。
我们几番商量,决定抽调一万骑兵,由我亲自率领,去往安定。
长安由纪灵和陈宫坐镇守卫。
临近出发时分,我抽空去拜谢问道人。
能说动张鲁退兵是问道人给我出的主意,我应该谢谢他。
我还有私心,想他帮我看看援助安定的结果。
我发觉自己越来越迷信,从心底开始相信问道人,对他产生了依赖。
到了问道人的道场,我被请入后堂。
入目景象让我分外惊讶。
同样是上次我来的后堂,如今面目全非。
墙壁斑驳,门窗破裂,地面凹凸不平。
这里像是被风暴席卷过一样,惨不忍睹。
我纳闷的等着问道人,想问他这里发生了什么。
问道人出现在我面前,形象令人忍俊不禁。
原先盘在头顶的发髻已经散开,半边头顶没有了头发。
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的。
看行动,腿脚还有些跛。
我小心的问他,怎会如此?
问道人气狠狠的看着我,说是我干的好事。
我一头雾水,不明所以,这段时间我忙着平定长安,再没来过道场,怎么会是我干的好事。
问道人问我,是不是我让张鲁来的长安。
我点头,难道是张鲁?
问道人说,张鲁和他分处两教,教义多有不同,张鲁对太平道在长安广为传播早有不满,这次到了城内就是和他来比拼教义。
两人话不投机,最后动起手来。
张鲁的实力绝对强,问道人吃了大亏。
幸好最后张鲁收手,没有彻底将他灭绝。
问道人怪我让张鲁进入长安城,才发生如此之事。
这能怪到我吗?以张鲁的实力,去何处不是轻而易举?
问道人摇头,称我有所不知,他们和张鲁之间有些限制,不能轻易打破,否则会引起整个世界的变动。
而我属于不受限制之列,我的行为可以左右他们的限制,我的一句话比整个世界的规则还要管用。
真的吗?我充满狐疑,我有如此大的能力?
问道人不再与我纠缠此事,他问我所为何来。
我发自肺腑,衷心的感谢问道人的帮助,然后婉转道出,匈奴大军进犯的消息。
问道人纳闷,匈奴出兵干他何事,他一个教派负责人,与匈奴也没什么瓜葛。
我为之气结,问道人故意发泄不满之气,明着装糊涂。
为了不至于空手而回,我低声下气,请他给我出主意。
大丈夫能屈能伸,想要在三国有所作为,该低头时就低头。
问道人看我还算有诚意,这才不再计较。
他给我出了个以退为进的计策。
他说,匈奴乃游牧民族,习惯四处迁徙,占不得城池,我们放一座空城给他们,用不了多久,他们自然就呆不下去了。
我心头豁然开朗,我怎么就没有想到。
我一心想着要如何与匈奴大军决战,就没有想到要避其锋芒。
有了问道人的指点,我信心满满,有我从现代电影中学习到的经验,对付匈奴蛮人轻松之极。
我们现代电影,《地道战》,《地雷战》,不就是避敌锋芒,削弱敌人,打击敌人的经典吗?
何况还有我们在抗战时期,曾施行过的坚壁清野的绝招,哪怕匈奴骑兵强大,只要饿他们几天,猛虎也得变病猫。
辞别了问道人,我率军出发了。
李傕在安定有总数四万的骑兵,加上我率领的一万骑兵,总计也有五万之数。
到达安定,李傕见我只带来了一万骑兵,非常不满。
他问我,是否有心借匈奴人的手,消灭他这个隐患。
我笑他短视,我是那种驱虎吞狼的无知之辈吗?
李傕气恼的说我就是。
我不理他,只问他是否想让匈奴大军无功而返。
李傕答,当然想。
我又问他,是否信得过我。
他说信不过,可是他没有办法,只能听听我有什么建议。
我说出了以退为进的建议。
李傕诧异,这种办法是边塞民众通常所用的方法,每当匈奴军队进犯的时候,普通民众就举家逃离,避往他处,等匈奴撤军,他们再回来。
可从来没有正规军,主动撤离过,没有哪支军队,一仗不打就放弃抵抗。
我问他,若是和匈奴大军对决,有几分胜算?
李傕回答,一分也无。
多年来,每当匈奴入侵,他们就依靠边塞城墙,进行抵御,一般十负一胜。
如今李傕军队不整,士气不振,当然是必输无疑。
我说,明知战必是输,何必要硬抗呢,还是听我的,准备撤离为上。反正匈奴大军要是长驱直入,最先遭殃的也是长安。
李傕看我说的在理,决定尝试一下,反正他是看不到取胜的希望,不如相信我一次,也许这正是对付匈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