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纨绔霸王闯春秋 >

第232章

纨绔霸王闯春秋-第232章

小说: 纨绔霸王闯春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公孙圣提醒道:“大王,这关键一战务必需大王亲自统军,只是大王这一走,秦地怎么办?秦人蛮横,并未习得中原地礼仪之道,行为处事也别于中原。大王对秦国百姓有恩,有大王在他们或许能够安分一点。大王若走,恐怕他们会受不了约束管制恐怕会生异变。”
    公孙圣说的无不道理,吴国之所以强大乃是因为自己吸取了千年的教训,以融合为主要发展手段,吸取众家之长。只是,如此需要有一定的时机磨合,因而自己每次攻下一国都不急着撤退,而是在对方的王城中安抚百姓,令他们接受自己。
    但是此刻时间已经不允许姬凌云这么干了。魏文侯姬斯以及赵毋恤都非简单的等闲人物,他们一个有谋,一个有勇,相辅相成,真乃大吴劲敌。自己若不主持大局,除非伍子胥或孙武子统兵,他人恐怕难以在他们手上取得好处。
    因此,秦国必须要交给一个值得信任,又有才干能够治理好秦地,解决民生,教化百姓的能人治理。
    谁最合适?
    姬凌云想了片刻,将朝中所有大臣的能耐一一在脑中拂过,突然选定一人,笑了起来,“寡人以有好的人选,诸位大可安心。”
    颜回正是姬凌云中意的人物。
    颜回乃孔子最得意的大弟子,才智绝伦,信守礼仪,深的孔子“仁爱”的真传。忠君爱国是仁道之本,所以颜回的忠诚不用质疑。同时,孔子“仁爱”学说讲究“有教无类”,秦人正好不习文化,颜回乃当世少有的大儒恰好可以教化教化秦人,让他们学习文化,同时也可以发扬文化。
    说到底姬凌云还是特别的看重文化,因为他知道一个国家军事在强大,在发达终究如过眼云烟,会有衰败的一天,但文化却可以永存于世,造福后人,万代千秋。
第二章 决战定策(手打版)
           在有限的时间里,姬凌云从姑苏招来了颜回,告诉他秦地的重要性以及他的任务,并且再三强调道:“秦地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好,左右皆有天险维护,兼之关中八百里秦川是罕见的黄金沃土,一定会成为我大吴日后不可或缺的地域之一。只是这里的百姓远离中原,不通晓中原文化,思想落后,难成大器。颜大夫治理此地时,务必要从这点入手,教化当地百姓,让他们学习忠君、爱国之道,让他们懂得团结互助之法。”
    儒家的精髓就是忠君、爱国、团结、友爱这点也是中华上千年的道德标准,非常值得发扬下去。
    颜回一脸的自信道:“教化民众,这正是我等的长处,大王大可安心。”
    姬凌云点了点头,这点道不是颜回吹牛,孔子在世之时,其在民间的威望丝毫不会逊色一国之君。突然又想起一事,提醒道:“还有多多注意与邻邦的关系,匈奴乃豺狼之国一定不会就此罢休。如今,他们元气大伤,一时间内很难再有实力来犯我国。但那文章却不得不防,这个人口才很好,指不定会说服一些人在寡人与三晋决战的时候,来趁火打劫。一些小摩擦能忍则忍,大事化小,小事记心等收拾了三晋后就是算总账的时候了。”就算没摩擦,姬凌云这好战份子也没打算放过他们。
    大事叮嘱完毕。小事让颜回自己处理。颜回不通晓军略,但治世地才能却非同一般,姬凌云相信颜回能担当此重任。
    将秦国交给颜回后,姬凌云马上下令二十万大军驻扎方城,自己独自领着百余心腹回到了姑苏。
    经过连日奔驰,姬凌云一脸疲惫,刚一下马鞍,就召见了伍子胥与孙武子。
    此二人虽老,但一身的才智却不可小觑。当世之上能胜过他们者寥寥可数。每逢大战,姬凌云均要与之商议军事战略。
    这次也不例外。
    战略其意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战略与战术乃二个全异之行动。战术是关于战斗诸种行动之指导法,战略乃连系配合各种战斗之谓。战略为作战之根源,即创意定计;战术乃实行战略所要求之手段。
    一个好的战略,优秀的战略就是一个好的开始,胜利的开始。姬凌云之所以战无不胜,最主要地原因就是战略到位。他从来不打无意义的战,也不逞无意义的能,不耗无意义的实力,每一战都有付出的获取。因而越战越强,成就了一世霸业。
    然而,这战术的制定通常是由姬凌云、伍子胥与孙武子这位盖世奇才一同研制出来的。
    伍子胥、孙武子相继赶到。
    两人一同恭恭敬敬的向姬凌云行礼、问好,当世之上也只有姬凌云一人能够得到他们如此慎重的大礼。
    姬凌云曾经令他们可以参拜不名、剑履上殿。以此来表彰两位对吴国的卓越贡献。只是,两人并没有答应。因为,姬凌云所表现出来地能力完全值得他们这一拜。
    “两位爱卿快快就坐!”姬凌云在他们两人面前完全放下了君王因有的架子。没有此二人的激励。也不会有他姬凌云的今天。
    姬凌云笑着看向了伍子胥、孙武子,道:“相国,上将军,你们说这会不会是一统天下地最后一战。”
    孙武子道:“能教的我两人都教了,至于如何利用他们来打胜战,这就要看看大王自己的本事了。只要大王能够保持平常之心,将胜负理念置之度外。充份地发挥自己地才能。天份,这一战不难打。”
    “当然能!”伍子胥就要显得嚣张。张狂一些,高声道:“大王可是我俩一同培育出来的,三晋的那些小丑,怎么能比?”
    姬凌云笑了笑,没有再说当下与诸将共议北伐大计。
    伍子胥先将详细情况向姬凌云汇报,说道:“在大王征讨秦国的紧要关头,北方就传来了各种不安分的消息。先是赵、魏、韩大范围的征收各地粮草,然后是军队来回调动,如今干脆就将三家的大军聚集在了朝歌、牧野一带,人数高达二十万之多,其目地何意,一望可知。”
    “二十万?”姬凌云道:“人数可不小!上将军,新兵训练地任何了?”关于新兵,吴国一直都没有停歇,随着土地的扩大,人口地剧增,募兵、练兵的事宜一直都没有放下。
    孙武子回答道:“有五万已经可以参战,至于其他的还需要训练上半载方可功成。过早上场反而会有损士气,百害而无一利。”
    姬凌云点头明白,在这个时代老兵与新兵、新兵与民兵之间的差距无比的巨大,一支训练未成的军队,上了战场也只有送死的份儿。
    “四十五万大军!”想到这个数字,姬凌云不由的笑了起来:“三晋联合才不过二十万而已,我大吴有雄兵四十五万,何惧他们。”
    笑后,姬凌云又恢复了以往的神态,问道:“对此,二位有什么看法。”
    伍子胥道:“在大王来之前,老臣与长卿兄有过几次合谋。单看对方布局,显然意图是在黄河下游一线的魏地、卫地以及齐地一线与我军决战。胜者,占领临淄破坏我军经济命脉,败者也好退守黄河天险与我军对立,好达成进可攻打齐地、卫地;退可死守本土的战略目的。”
    姬凌云点了点头,伍子胥说的非常有道理,在黄河附近开战,无非是想利用黄河天险以策万全。他示意伍子胥继续说下去。
    知道了对方的目的,剩下的就是破解。
    伍子胥道:“我与长卿兄商议许久,一致认为我军应该利用我军优势,分三路出击,由三处分别攻打赵魏韩破他们根基。”
    分兵!
    姬凌云先是一愣,战而分兵,可谓是兵家大忌,一个不慎,狠容易被对方逐个击破。突然间,他好像意识道了什么,赶忙拿出大周疆界图,凝望许久。不一会尔,便“哈哈”大笑了起来,大声称赞道:“好一个兵分三路,妙,妙,真是太妙了。这一举动不但可以打破对方的整体计划,同时还能够撼动三晋根基,让他们意图与我军打消耗战的计划全盘落空。”
    姬凌云察觉道了伍子胥最终的目的以及战略意图,忍不住大声赞叹了起来。
    随后,姬凌云又道:“如果能够说服燕国与我们结盟,出兵骚扰赵魏后方,令他们首尾不得相顾,那就跟是妙不可言了。”
    伍子胥同意道:“老臣也有这个想法,赵国与燕国乃世仇,我吴国又曾经帮助过燕国击退可东胡异族的进犯,对燕国有大恩,大王派使者游说,陈述厉害关系,必要时用些逼迫,老臣看来,这事十有**可成。”
    “就这么办!”姬凌云道:“寡人这就派人前往燕国游说燕王。”
    一切正好应了孙武子《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时,姬凌云想到了自己的秘密武器,问伍子胥道:“相国,那森熊那里如何了?象兵进展如何,是否能够赶得上参战?”
    伍子胥道:“不久前老臣还得到过音讯,象兵已经训练就位,在这一战中一定能够让天下人大开眼见。”
    姬凌云沉吟道:“好铁应该用在锋刃上,将这消息瞒下,到关键的时候在拿出来使用。”
    伍子胥点头说是。
    这时,外头传来管繇求见的消息。
    姬凌云奇怪命他入内,并且赐坐。
    管繇道出了来意:“大王,微臣管理粮草多年,发觉长途作战,粮道线长,一路所需运费不记可数,十分浩大。同时,北地又起兵灾,这一战并非寻常战役,一打起来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三年五载,这四十万大军的消耗惊人,一路上所需要的消费又是不知多少。时日以长,即便我大吴再富裕也是消耗不起。”
    管繇不说还好,一说姬凌云也露出了忧心之色。
    此次伐秦,虽获全功。但因秦地遥远所需粮食不计其数,当路上的运输费用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次与三晋一战,比的是真才实学,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自己想要取胜也不容易,三年五载怎么耗的下去?
    姬凌云问道:“管大夫有何看法?”
    管繇微微笑道:“开邗沟,连接长江和淮水,开辟出一条通向宋、鲁的水道,进逼中原,改陆运于船运。”
第三章 四道指令(手打版)
           开邗沟。
    姬凌云一拍大腿,确实是一个好法子,历史上秦始皇就曾经开设开掘灵渠,以漕运的方式解决了运输的难题。
    只是现在才提出来会不会有些迟了?赵、魏、韩三晋已经陈兵朝歌、牧野一带做足了战前准备,而自己这个时候却还要挖邗沟准备建设运粮渠道,听起来好像有些荒唐。
    见姬凌云先喜后忧,管繇哪能不知姬凌云心中的顾虑,当下笑道:“大王勿忧,这时日其实充足的很。现在时近秋季,正是田地稻米成熟的季节,北地本来荒芜,在这个时刻不可能出兵与我军一战。冬季天寒地冻不适合出兵,此外我军有黄河天险守护,又有强大无比的水军力量。在冬天里,我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所以属下认为三晋绝对不会在冬季出战。此外,春季万物复苏,乃春耕播种的季节,三晋也不至于在这个时候出战,影响春耕。最佳的时机应该在春耕之后,在这其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建造好邗沟。”
    管繇的分析不仅仅是姬凌云觉得甚是合理,就算是伍子胥、孙武子也认同的点这着头。三晋与自己一样,都知道这场战役的胜败意味着什么,所以做好万全的准备才是真正的取胜之道。
    当然,这也不排除对方利用这个心里盲点来一次奇袭,但姬凌云个人觉得这种可能性并不是很大。
    这就好比兔子搏虎。在聪明地兔子也不可能打得过老虎。吴国的防线又不是三晋的后花园,岂是他想来就来的了得?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孙武子对这个提议发出了质疑:“计划不错,非常的好,只是提议晚了些。怕是时间不足,如此大的工程万一在战事开始的时候还没有完成,只会白白的浪费时间、金钱。”
    孙武子向来不多话,但说地每一句话都是命中要害。
    开邗沟为的是在对抗三晋的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开资,为吴国减少经济上的负担。可是在开战的时候。邗沟未能开采完毕。如此,非但不能减少不必要的开资,减少经济的负担,还更加重了经济负累。
    打战即为打钱,吴国确实富庶,但也禁不起如此的消耗。
    “可是不开设邗沟,启动水运,那四十五万大军的人力,物力以及运送费用都可以拖垮我大吴。”管繇很敬重孙武子,但在这原则上面还是据理力争。
    姬凌云突然想到伍子胥是春秋战国时期地罕见全才。除了在军事上、政务上都不凡的建树以外,在建筑上也留下了令后世叹为观止的一笔。姑苏城的水陆格局建设即便是后人也想不通以当时地文化技术,伍子胥是怎么将这巨城建造起来的。对于建筑一学,伍子胥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