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刺明 >

第597章

刺明-第597章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巨大的误会。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误会。那时的明国统治者,在建文帝的影响下,最先想到的,乃是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不是去获取利益。当他们觉得自己的统治已经很是稳固,不会受到侵犯的时候,他们就对海洋无视了。
    人如果太过伶俐,很容易走歪门邪道。国家也是如此。如果郑和舰队,不是因为某些目的前往西洋,而是实实在在的想要发家致富的话,所过之处,早就成为明国的殖民地了。以那时郑和舰队的力量,拿下沿途的国家,根本是不费吹灰之力啊
    “现在,我要论述的,乃是一些最基本的海洋理论。大家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不过,我相信以大家的伶俐,最终城市弄懂的。”
    张准娓娓而谈。
    他要论述的,简直就是一些最基本的理论,一些可以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基本海洋理论。只有虎贲军海军明白还不敷,还要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这一点。否则,陆军永远城市拼命的阻挠海军的成长,拼命争夺海军的军费,而高弘图和张慎言等人,也不会理解他的决定。
    人类对海洋战略地位及其价值的认识,是一个不竭深化的过程。自远古时代至十五世纪,接触海洋的人主要是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居民,利用海洋的活动主要是采拾贝类和捕捞小鱼,利用海水制盐,在沿海航行。靠海吃海和就近航海的实践,使人类形成了海洋有“鱼盐之利和舟楫之便”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因此而形成了“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的思想,呈现了“官山海”即国家管理山区和海洋(主要是海盐生产)开发的政策。这是十五世纪以前,人类对海洋价值的基本认识。必须认可,高弘图和张慎言等人的认识,都停留在这个阶段上。
    整个大明朝,所有人对海洋的认识,其实都基本停留在这个阶段。明朝大部分的沿海人民,只晓得利用海水来煮盐,利用大海来打鱼,其他的,基本上就不懂了。好比说,张准刚刚穿越到来的时候,杨家屯就是这个样子的。海上贸易,那是很少人才有资格进行的。
    自十五世纪后期开始,世界大航海时代到来,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新航线,进行了环球航行,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近代殖民掠夺,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时代到来了。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合。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地、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解体的封建社会内部的**因素迅速成长。可是,明朝人对海洋利益的重视,还远远不敷,尤其是北方人。
    北人骑马,南人乘舟的惯性思维,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归正已经深深的渗透到每个人的血液里面去了。张准在河间府的时候,还特意查询拜访了一下。结果发现,在河间府,真的没有一个大商家,是进行过海上贸易的。他们对大海的抗拒,可见一斑。
    “为什么江南要比北方富饶?”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江南发财的海上贸易”
    张准继续侃侃而谈。
    他解释说,世界上大都沿海地区由于濒临海洋而形成优越的地理环境,气候温暖适宜,适合人类居住,适合经济和社会成长,成为发财地区。中国的沿海地区濒临太平洋西部,处于中纬度地区,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按理说,它应该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和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财的地区。
    可是,明国目前,并没有真正形成沿海的经济带,甚至,连人口也不是沿海地区最多的。明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乃是中原。山东虽然三面环海,其实人口其实不多,商业贸易也不发财。不克不及不说,这是很是遗憾的,和世界的成长是不相称的。
    “我之前说过,现在,在遥远的欧洲,西洋列强正在快速的崛起。”
    “相反的,我们的国家,在海洋上,还是固步自封。”
    “为什么?我们的郑和舰队到哪里去了?”
    张准深沉的说道。
    这是他正式质问朝廷的第一炮。
    是的,这是张准在公开的场合,首次全面指责朝廷的不是。
    明朝统治者逆历史潮流实行禁海,从客观上阐发是与那时的海盗盛行有关,但从深条理上来阐发是有其深刻内在原因的。首先,对封建统治阶级来讲,提倡还是禁止航海只能以能否维持封建统治为标准,一旦航海活动损害甚至摆荡其封建统治的基础时,禁海和停止航海就在所难免。
    明初提倡航海,其目的是为了追求万邦来朝的盛况和奇珍俱至的侈奢,以及显示国力的强盛与稳定。但当航海增进社会商品经济的成长和市场的繁华,增进人们思想的解放以及带来新的社会lun理道德观念,使封建统治者无法驾驭人们的思想而危及封建统治时,则被坚决禁止。
    商业活动,尤其是海上贸易,不像农业生产者那样被固定于一地而“实难控制”,且从商者不是分离地而是相对集中地进行活动,容易“啸聚生叛”。他们不像农业生产者那样易于驾驭,思想活跃,“不服德教,且与蛮夷相通,危及教化”。
    这样,航海活动及其他工商业的成长。就超出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秩序所能容忍的限度,摆荡了“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基础,予以取缔就成为必定了。
    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被停止,明朝初年中国航海事业大成长的节奏突然中断,素质原因还是封建统治者感受到了航海活动对封建政权的潜在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张准的海洋战略,和明国朝廷一贯坚持的方针政策,是格格不入的。哪怕是开了海禁,明朝统治者,依然还小心的阻挡来自海洋的影响。
    其次,封建政权对商业垄断、限制性经营政策的推行,使封建社会的工商业得不到顺利的成长。从人类社会成长的进程看,一个民族只有把自身置于世界市场之中,才能取得资本主义生产体例成长所必须的广阔空间。反之,如果一个民族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就失去了最适合于资本主义生产体例成长的大气候。
    在封建体制的躯壳中,资本主义即使破土而出,仍有被窒息的可能。而西方国家海洋活动大规模、延续性的成长,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几乎是同步的。通过航海活动,资本主义打开了境外市场,取得了境外原料,为其高速成长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如果没有新航线的开辟,没有向海外的扩张、掠夺,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而中国漫长的历史持久处于封建社会中,从社会制度上根本限制了中国海洋商贸活动的成长,影响了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固然,这里面也有客观的原因,就是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绝大部分物资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从外面引进来。
    其三,从明朝的政治经济形势看,郑和并不是没有成为“哥伦布”的机遇,也并不是因为中国的航海技术达到不了美洲大陆,而是中国没有成绩郑和成为“哥伦布”的时势,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没有开拓性的海权意识。
    明朝统治者尽管提倡了郑和下西洋,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只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厚往而薄来,即纯粹是服务于天朝帝国所谓的扬威政策,不是为了开辟向海外开放的海上航线。
    尽管郑和在屡下西洋的对外交往中开阔了视野,呼吁明政府重视航海、重视海权,但在那时的政治、经济布景下,既不成能引起统治阶级的重视,也不成能为统治阶级所接受。
    明清两朝禁海400余年,严重束缚了中华民族向海洋成长的进取精神,隔断了同国外的交往,抑制了商品经济的成长和对外贸易,抹杀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国家的成长处于僵化、停滞状态。
    “要说到海洋,我必须向大家介绍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海权论》。”
    张准挥挥手,让人将一大箩筐的书本搬上来。
    这是他通过沈凌菲,找江南的印刷厂,印刷出来的第一本书。尽管外表不是十分的精美,价格却很是的低廉。明朝的雕版印刷和活版印刷业都很是的发财,张准印刷了三千本的《海权论》,也不过是五百两银子罢了。
    《海权论》张准基本上能够滚瓜烂熟的几本兵法之一。没体例,海军陆战队不知道海权论,那简直就跟佛教徒不知道如来佛祖一样的可笑。以前在军队的时候,《海权论》的内容,也是随时要考核的。嗯,不是考核张准自己,而是考核新兵。
    马汉的《海权论》,其实篇幅其实不长,张准完全可以将其大体的意思,都准确描述出来。有薛凝影这样的编书高手辅佐,将《海权论》大体上复制出来,难度其实不大。既然难度不大,张准就毫不犹豫的剽窃过来了。
    既然有孙子兵法,在军事谋略上,已经没有什么需要弥补的了。甚至,在内心里,张准觉得,唯一的弱点,就是没有论述海洋,所以张准才要补上。
    “以后的世界,是海洋的世界”
    “控制了大海,就等于是控制了大海周围的一切”
    “强大的海军舰队,是海上争霸的基础没有海洋,我们步履维艰殖民地的开拓,离不开强大的武力我必须告诉在场的每个人,想要获取高额的利润,大力拓展海外殖民地,是很是需要的”
    “殖民地是什么?简单的说来,殖民地就是我们的市场,是我们的原材料产地。我们从殖民地买来原材料,然后加工成商品,然后再卖给殖民地的苍生,从中赚取高额的利润。”
    “好比说,种植棉花。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适合种植棉花的处所,都在偏远地区,想要大规模的生产棉花,不太容易。要是在中原种植棉花,又会和粮食争夺土地。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到莫卧儿王朝去种棉花。”
    “莫卧儿王朝就是以前的天竺,我们的船队,可以达到那里。根据情报,那里的情况很是的混乱,大大小小的王,大王,小王,土王,互相争斗,一塌糊涂。要是我们的舰队达到那里,将他们都征服,我们就可以要求他们全部种植棉花,然后低价的卖给我们。又或者是,我们在那里设置棉纺厂,就地取材,生产棉织品。”
    张准话锋一转,转到了最实质性的问题上——殖民地。
    是的,张准一直都有野心,要让明国的殖民地,广泛全世界,提前取代英国,成为真正的世界霸主。可是,由于明国人传统的思维体例,要他们接受殖民地的概念,还有点难度。没体例,明国人都太爱面子,喜欢听到他人的赞扬,而不喜欢从他人的腰包里面掏钱出来。
    其实,在张准看来,朝鲜、日本、蒙古、南洋、印度、中东、非洲、澳洲、美洲,这些广袤的地区,都是完全有可能成为明国的殖民地的。只要明国的海上力量足够强大,完全可以将太平洋酿成自己的内海,从而建立一个强悍无比的太平洋帝国。
    没错,就是太平洋帝国。
    “我的目标,是让世界一半以上的陆地,一半以上的海洋,都有虎贲军的军旗在飘荡我们的舰队,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海港里停靠我们汉人无论走到哪里,就是哪里的主人希望储君与我共勉”
    张准用这样的结语,结束自己的演讲。
    “啪啪啪”
    下面传来热烈的掌声。
    张准微笑着点颔首,从讲台上面下来。其实,张准很清楚,要一下子将大家的思想都转变过来,是根本不成能的。有关海洋的重要性,只能是让大家一步一步的深入认识。不过,凡事只要有了开端,以后继续努力,总会有结果的。
    自历来到这个世界以后,张准对明国人的伶俐才干,历来都没有看轻过。明国人是伶俐的,只是缺乏一点点正确的引导,这使得他们的伶俐,没有用对处所。认真说起来,朝廷的那些高官,有哪个是傻蛋的?只是他们的伶俐才干,都用在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上。如果每个人都用在正道上,明国早就一飞冲天了。
    这时候的英国,还有大部分的西洋列强,还刚刚起步,还没有达到巅峰状态。虎贲军现在奋起直追,完全是没有问题的。整个欧洲的人口加起来,都没有明国的人口多,整个欧洲的面积加起来,也没有明国的领土大。明国,怎么可能输给欧洲列强?
    “大人,多尔衮说他想要一本《海权论》。”
    莫落忽然到来,向张准请示。
    “他要《海权论》?”
    张准微微一愣。
    多尔衮居然也知道了《海权论》的存在?
    莫落解释说道:“他简直是这么说的。”
    张准沉吟片刻,颔首说道:“行给他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