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事儿-第2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的蒙古部落;已经成为后金军队的同盟;无论打劫打仗都跟着一起来;明军压力很大;而满桂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他利用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对同胞进行了长时间耐心的劝说;对于不听劝说的;也进行了长时间耐心的攻打。很快;大家就被他又打又拉的诚恳态度所感动;全都服气了(桂善操纵;诸部咸服)。
此外;他很擅长堆砖头;经常亲自监工砌墙;还很喜欢练兵;经常把手下的兵练得七荤八素。
'1450'
就这样;在满桂的不懈努力下;宁远由当初一座较大的废墟;变成了一座较大的城市(军民五万余家;屯种远至五十里)。
而作为宁远地区的最高武官;他与袁崇焕的关系也相当好。
其实矛盾还是有的;但问题不大;至少当时不大。
必须说明一点;满桂当时的职务;是宁远总兵;而袁崇焕;是宁前道。就级别而言;满桂比袁崇焕要高;但明朝的传统;是以文制武;所以在宁远;袁崇焕的地位要略高于满桂;高一点点。
而据史料记载;满桂是个不苟言笑;却极其自负的人。加上他本人是从小兵干起;平时干的都是砍人头的营生(一个五十两);注重实践;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空谈理论;没打过仗的文官;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袁崇焕。
但有趣的是;他和袁崇焕相处得还不错;并不是他比较大度;而是袁崇焕比较能忍。
袁大人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很清楚;在辽东混的;大部分都是老兵油子;杀人放火的事情干惯了;在这些人看来;自己这种文化人兼新兵蛋子;是没有发言权的。
所以他非常谦虚;非常能装孙子;还时常向老前辈们(如满桂)虚心请教;满桂们也心知肚明;知道他是孙承宗的人;得罪不起;都给他几分面子。总之;大家混得都还不错。
满桂;袁崇焕的第四个帮助者;三年后的共经生死的战友;七年后置于死地的对手。
或许你觉得人已经够多了;可是孙承宗似乎不怎么看;不久之后;他又送来了第五个人。
这个人;是他从刑场上救下来的;他的名字叫赵率教。
赵率教;陕西人;此人当官很早;万历中期就已经是参将了;履历平平;战功平平;资质平平;什么都平平。
表现一般不说;后来还吃了官司;工作都没了。后来也拜杨镐先生的福;武将死得太多没人补;他就自告奋勇;去补了缺;在袁应泰的手下;混了个副总兵。
可是他的运气很不好;刚去没多久;辽阳就丢了;袁应泰自杀;他跑了。
情急之下;他投奔了王化贞;一年后;广宁失陷;王化贞跑了;他也跑了。
再后来;王在晋来了;他又投奔了王在晋。
由于几年之中;他到了好几个地方;到哪;哪就倒霉;且全无责任心;遇事就跑;遇麻烦就溜;至此;他终于成为了明军之中有口皆碑的典型人物——反面典型。
正文 1451…1454
更新时间:2008…11…18 0:34:18 本章字数:4431
对此;赵率教没有说什么;也不能说什么。
然而不久后;赵率教突然找到了王在晋;主动提出了一个要求:
我愿戴罪立功;率军收复失地。
王在晋认为;自己一定是听错了;然而当他再次听到同样坚定的话时;他认定;赵率教同志可能是受了什么刺激。
因为在当时;失地这个概念;是比较宽泛的;明朝手中掌握的;只有山海关;往大了说;整个辽东都是失地;您要去收复哪里?
赵率教回答:前屯。
前屯;就在宁远附近;是明军的重要据点。
在确定赵率教头脑清醒;没有寻死倾向之后;王在晋也说了实话:
收复实地固然是好;但眼下无余兵。
这就很实在了;我不是不想成全你;只是我也没法。
然而赵率教的回答彻底出乎了王大人的意料:
无需派兵;我自己带人去即可。
老子是辽东经略;手下都没几号人;你还有私人武装?于是好奇的王在晋提出了问题:
你有多少人?
赵率教答:
三十八人。
王在晋彻底郁闷了;眼下大敌当前;努尔哈赤随时可能打过来;士气如此低落;平时能战斗的;也都躲了;这位平时特别能躲的;却突然站出来要战斗?
这都啥时候了;你开什么玩笑?还嫌不够乱?
于是一气之下;王在晋手一挥:你去吧!
这是一句气话;可他万没想到;这哥们真去了。
赵率教率领着他的家丁;三十八人;向前屯进发;去收复失地。
这是一个有明显自杀迹象的举动;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赵率教疯了。
但事实证明;赵先生没有疯;因为当他接近前屯;得知此地有敌军出现时;便停下了脚步。
前方已有敌军;不可继续前进;收复此地即可。
此地;就是他停下的地方;名叫中前所。
中前所;地处宁远近郊;大致位于今天的辽宁省绥中县附近;赵率教在此扎营;就地召集难民;设置营地;挑选精壮充军;并组织屯田。
王在晋得知了这个消息;却只是轻蔑地笑了笑;他认为;在那片遍布敌军的土地上;赵率教很快会故伎重演;丢掉一切再跑回来。
几个月后;孙承宗来到了这个原本应该空无一人的据点;却看见了广阔的农田、房屋;以及手持武器、训练有素的士兵。
'1452'
在得知此前这里只有三十八人后;他找来了赵率教;问了他一个问题:
现在这里有多少人?
赵率教回答:
民六万有余;士兵上万人。
从三十八;到六万;面对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孙承宗十分激动;他老人家原本是坐着马车来的;由于过于激动;当即把车送给了赵率教;自己骑马回去了。
从此;他记住了这个人的名字。
就赵率教同志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知道羞耻的人;知耻近乎勇;在经历了无数犹豫、困顿后;他开始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勇气。
可他刚证明到一半;就差点被人给砍了。
正当赵率教撩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兵部突然派人来找他;协助调查一件事情。
赵率教明白;这回算活到头了。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赵率教在辽阳的时候;职务是副总兵;算是副司令员;掌管中军;这就意味着;当战争开始时;手握军队主力的赵率教应全力作战;然而他逃了;并直接导致了作战失败。
换句话说;小兵可以跑;老百姓可以跑;但赵率教不能跑;也不应该跑;既然跑了;就要依法处理;根据明朝军法;此类情形必死无疑。
但所谓必死无疑;还是有疑问的;特别是当有猛人求情的时候。
孙承宗听说此事后;当即去找了兵部尚书;告诉他;此人万不可杀;兵部尚书自然不敢得罪内阁大学士;索性做了个人情;把赵率教先生放了。
孙承宗并不是一个仁慈的人;他之所以放赵率教一马;是因为他认定;这人活着比死了好。
而赵率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孙承宗的判断;在不久后的那场大战中;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率教;袁崇焕的第五个帮助者。
惊变
天启元年(1620);孙承宗刚到辽东的时候;他所有的;只是山海关以及关外的八里地。
天启五年(1624);孙承宗巩固了山海关;收复了宁远;以及周边几百里土地。
在收复宁远之后;孙承宗决定再进一步;占据另一个城市——锦州。他认定;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点。
但努尔哈赤似乎不这么看;锦州嘛;又小又穷;派兵守还要费粮食;谁要谁就拿去。
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孙承宗得到了锦州。
事后证明;自明朝军队进入锦州的那一刻起;努尔哈赤的悲惨命运便已注定。
因为至此;孙承宗终于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关锦防线。
'1453'
所谓关锦防线;是指由山海关——宁远——锦州组成的防御体系;该防线全长四百余里;深入后金区域;沿线均有明朝堡垒、据点;极为坚固。
历史告诉我们;再坚固的防线;也有被攻陷的一天。
历史还告诉我们;凡事总有例外;比如这条防线。
事实上;直到明朝灭亡;它也未被突破。此后长达十余年时间里;后金军队用手刨;用嘴啃;用牙咬;都毫无效果;还搭上了努尔哈赤先生的一条老命。
这是一个科学、富有哲理而又使人绝望的防御体系;因为它基本上没有弱点。
锦州;辽东重镇;自古为入关要道;且地势险要;更重要的是;锦州城的一面;靠海。对于没有海军的后金而言;这又是一个噩梦。
这就是说;只要海运充足;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被围得水泄不通;锦州也是很难攻克的。
既然难打;能不能不打呢?
不能。
我的一位住在锦州的朋友告诉我;他要回家十分方便;因为从北京出发;开往东三省;在锦州停靠的火车;有十八辆。
我顿时不寒而栗;这意味着;三百多年前的明朝;要前往辽东;除个别缺心眼爬山坡的人外;锦州是唯一的选择。
要想入关;必须攻克宁远;要攻克宁远;必须攻克锦州;要攻克锦州;攻克不了。
当然;有人会说;锦州不过是个据点;何必一定要攻陷?只要把锦州围起来;借个道过去;继续攻击宁远;不就行了吗?
是的;按照这个逻辑;也不一定要攻陷宁远;只要把宁远围起来;借个道过去;继续攻击山海关;不也行吗?
这样看来;努尔哈赤实在太蠢了;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就没想到呢?
我觉得;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去洗把脸;清醒清醒。
假定你是努尔哈赤;带了几万兵;到了锦州;锦州没人打你;于是;你又到了宁远;宁远也没人打你;就这么一路顺风到了山海关;准备发动攻击。
我相信;这个时候你会惊喜的发现;锦州和宁远的军队已经出现在你的后方;准备把你一锅端——除非这两地方的守将是白痴。
现在你有大麻烦了;眼前是山海关;没准十天半月攻不下来;请屁股后面的军队别打你;估计人家不干;就算你横下一条心;用头把城墙撞破;冲进了关内;抢到了东西;你也总得回去吧。
'1454'
如果你没长翅膀;你回去的路线应该是山海关——宁远——锦州……
看起来似乎比较艰难;不是吗?
这就是为什么曹操同志多年来不怕孙权;不怕刘备;偏偏就怕马腾、马超——这两位先生的地盘在他的后方。
这就是孙承宗的伟大成就;短短几年之间;他修建了若干据点;收复了若干失地;提拔了若干将领;训养了若干士兵。
现在;在他手中的;是一条坚不可破的防线;一支精锐无比的军队;一群天赋异禀的卓越将领。
但对于这一切;努尔哈赤并不清楚;至少不十分清楚。
祖大寿、吴襄、满桂、赵率教、毛文龙以及袁崇焕;对努尔哈赤而言;这些名字毫无意义。
自万历四十六年起兵以来;明朝能打的将领;他都打了;杨镐、刘綎、杜松、王化贞、袁应泰;全都是手下败将;无一例外;在他看来;新来的这拨人下场估计也差不多。
但他终将失败;败在这几个无名小卒的手中;并永远失去翻盘的机会。
话虽如此;努尔哈赤还是很有几把刷子的;他不了解目前的局势;却了解孙承宗的实力;很明显;这位督师大人比熊廷弼还难对付;所以几年之内;他都没有发动大的进攻。
大的没有;小的还是有。
在后金的军队中;最优秀的将领无疑是努尔哈赤;但正如孙承宗一样;他的属下;也有很多相当厉害的猛人。
而在这些猛人里;最猛的;就是八大贝勒。
所谓八大贝勒;分别是指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
在这八个人里;按照军功和资历;前四个大猛;故称四大贝勒;后四个小猛;故称四小贝勒。
其中最有名的;无疑是两个人;皇太极、多尔衮。
但最能打仗的;是三个人;除皇太极和多尔衮外;还有一个代善。
多尔衮年纪还小;就不说了;皇太极很有名;也不说了;这位代善;虽然年纪很大;且不出名;但很有必要说一说。
事实上;大贝勒代善是当时后金最为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此人非常勇猛;在与明朝作战时;经常身先士卒;且深通兵法;擅长伏击;极其能打。
因为他很能打;所以努尔哈赤决定;挑选一个目标;由代善发动攻击;以试探孙承宗的虚实;而他选定的这个目标;就是锦州。
正文 1455…1458
更新时间:2008…11…18 0:34:19 本章字数:4145
当代善率军来到锦州城下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这是个结结实实的黑锅。
首先锦州非常坚固。在修城墙方面,孙承宗很有一套,城不但高,而且厚,光凭刀砍斧劈,那是没指望的,要想进城,没有大炮是不行的。
大炮也是有的,不过不在城下,而在城头。
其实一直以来,明朝的火器水平相当高。万历三大征打日本的时候也很经用,后来之所以荒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万历前期,皇帝陛下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