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从野人到帝王 >

第82章

从野人到帝王-第82章

小说: 从野人到帝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豌豆的起源我记得貌似亚洲西部,小亚细亚一带,怎么长江中下游也有?想了半天,只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豌豆起源地广大,一个就是我们这个时空已经不是原来那一个时空,既然如此,我是不是还能找到红薯,马铃薯,西红柿?我不禁意yin起来。
        反正离成熟没有几天了,下令两个族人日夜看守这颗豌豆,这才放下了心。
        ……………………………………………………………………………………
        就在这时,又传来两个好消息。
        一个是捕牛队在一处湖边草原滩涂上发现了湖羊,另一个是派到原来羊部落驻地去的族人发现了鸽子。
        这可真是天大的喜讯啊。
        湖羊,因为我们现在有了山羊,纯粹就是锦上添花,可以大规模发展毛纺业而已,大不了不穿毛衣,但是鸽子,我的信鸽部队啊。
        这年头,我发展的软肋就是通讯,无线电肯定还有一段时间,而我们龙族的地盘现在至少也有上百平方公里,还不包括大湖没有合适的通讯工具,实在是致命缺陷。
        现在好了,有了信鸽,通讯就方便了。
        羊部落的族人与其它族人一样,早已经得到吩咐,要密切注意这种鸟,以前也不是没人抓获过疑似鸽子,但都是空欢喜一场,但是,从羊部落送回来的这对鸟,我一看就可以确定,虽然与今天的鸽子在形态、毛色上有些差异,但可以确定肯定是长江流域一种名为“水咕咕”的野生林鸽!
        除了这对鸽子外,还有两个蛋,当然是鸽子蛋,鸽子一年可以繁殖最高八次,所以我的信鸽部队很快就会成型。不过,为了加快速度,还是在奖励这个族人的同时,让他返回羊部落,让羊部落放下手头所有工作,全力捕捉这种鸟。
        至于这鸟,我就交给我的另一位童养媳,葛去养,葛与鸽同音,原来是指山上的葛藤这种植物,葛全身是宝,尤其是葛根,更是降血脂良药,而且是食药两用,我现在就在吃,不过在古代,利用还是比较少,为了好记,所以我就将鸽子交给了葛。
        忽然想起来,假如梅雨季节到来,有的事情可以暂时停下来,但是有些事情不能不做啊,虽然天热,但是淋雨可能也会淋坏身体。
        那么还是想办法做点雨具出来吧,什么雨具好呢?
        后世的雨具,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主要貌似主要就是两种,雨伞与雨披。
        就这两种吧。
        雨伞一般用纸或者布做,关键是这两种我现在都没有,那就用兽皮吧,笨重是笨重了点,而且皮革淋水会肿胀,还会烂掉,管他呢,反正就当是一次性的吧。
        最后选择了野猪皮,比较致密,让人用刀从里面刮薄了,弄上几根骨架,一杆柄,现在木匠竹匠在我的启发下锯子斧子刨子钻杆什么的都齐了,长期玩下来,手艺都是娴熟,所以只要我说一下,马上就会领会,做完以后,外面再涂上一层油脂,就可以用啦。
        当然,这伞很容易弄脏,弄脏什么呢?反正也没有什么衣服,管他呢。至于重一点,古人还真不在乎。
        现在天还没有下雨,所以我也没有将伞拿出来,等下了雨,你看好了。
        雨伞虽好,但是真的是雨地里干活的人却没有什么用,毕竟人没有三只手,那就只有雨披了。
        古代的雨披主要是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笠帽,下面是蓑衣大约有几斤重,当然比不上塑料雨披轻便,不过毕竟可以用了啊。
        笠帽好办,山上有笠壳可以采摘,或者干脆,用毛笋壳即可,竹林里有的是新竹长大后褪下来的毛笋壳,将笠帽的原理告诉了竹匠,其实应该叫篾匠,很快就将笠帽搞了出来,就是细细的竹篾夹着里面的毛笋壳,上面是个半圆形放脑袋,下面旁边再一圈,听篾匠说不太好做,我干脆将越南的笠帽盗版了过来,就是上面尖顶,圆圆的一直下来,反正越南古代属于中国,这笠帽技术也是中国传过去的。因为族人雨天也要出门,所以笠帽人手一顶。
        至于蓑衣,因为找不到棕榈树,那就只能用毛笋壳土话叫“捏壳”代替了,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捏壳蓑衣曾经风靡一时。
        可惜就是这年头的毛竹都很细,连带新出土的竹笋也不粗,竹笋不粗,笋壳自然也小(我已经打算,有空就培育竹林,除掉杂草灌木,并且施上沼气肥,相信毛竹很快就会粗壮起来),不过用来做蓑衣还是没有问题,笋壳撕成细条就可以用来缚东西,所以整条蓑衣除了一点点竹子骨架外全部是笋壳组成,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现在由竹负责的纺织组包干了。
        雨伞没有什么关系,蓑衣是必要的,所以,纺织组全力开工,又临时招收了几百名妇女加班,可惜一个熟练工一天也做不了一件蓑衣,临时工就更慢,紧赶慢赶,才做成了几百条蓑衣,分头给硫矿铜矿与捕牛捕鱼队送了一部分去,这个数量当然远远不够,只能轮流使用了,至于牛骑兵训练队,下大雨就只好室内——也就是茅屋里练练格斗之类了。还有这边的农田管理,下雨本来也干不了活,排水沟已经挖好,临时需要巡视的到时候再说。
        …………        其实这事早该想到的,早点做,一个人一件蓑衣不成问题,不过我来到龙部落这半年多实在是太忙,基本上都是想到什么做什么,看来以后得要有个长远规划了。
        蓑衣还在不停的制作,能做多少是多少,这边,准备工作也做得差不多了,煮盐队大部分也撤了回来,梅雨季节根本无法晒盐,全部靠煮没有那么多燃料,现在龙族的食盐储量也有万把斤,够用一阵子的了。
        这个时候,丝也带着胜利成果回来了,还好,带回来大约三十斤蚕茧,不过个头都较小,基本上都是黄色的,与后世雪白的蚕茧不能相比,我喜出望外,挑选出十几个大个白色的,准备留种,其余的就都煮了,然后发动全族妇女,一起来剿丝。
        这剿丝根本不像有的书上写的,一天可以手工剿几万斤,事实上,因为蚕丝极细,一个蚕茧长度就有千米左右,用细细的竹棍卷,能卷多少?就算后世用机器剿丝,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用竹棍卷,就算一手一根竹棍,一天下来也卷不了几个,不过后来我发明了小型剿丝机,其实就是一个手摇大滚筒,放在架子上,用手摇动,因为滚筒周长比竹棍大无数倍,而且可以一次卷好多个,所以速度立马加快不少,饶是这样,还是用了很多天,才将这三十斤蚕茧纺成了丝。去掉蚕蛹与杂质,得到了大约十斤丝。
        这丝还不能用来做衣服,因为现在我们部族最需要的就是绳子,绳子可以用来干很多事情,所以没办法,只好送往工场,让族人全部加工成绳子。
        丝在这里休息了几天,就又回去了,准备养夏蚕,其实夏蚕比春蚕产量还低,虽然现在有的是蚕种,但是桑叶数量有限,大发展要几年后桑苗大起来,聊胜于无吧。
        丝在这里的时候,我自然在她身上用的功夫深了点,搞得她每天早上都起不来床,不过回去的时候劲头很大,可见物质与精神刺激两者缺一不可。
三十五,造纸与读本,造人
        三十五,造纸与读本,造人
        三十五,造纸与读本。造人
        过了几天,终于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沥淅沥沥沥下个不停了。当然,按照龙历,那是五月,也就是阳历六月,黄梅了。
        这雨一下,大部分工作就要停下来了,尤其是农田管理,所以,大多数族人都开始改行,临时到各个匠作组帮忙,搞得各匠作组是人满为患,当然,大多数人是帮倒忙,越帮越忙,何况除了制作蓑衣,别的匠作组人手也够了,要不就是没有更多的工具。
        至于更多的人,则是这间房子钻到那间房子,一身泥一身水的,搞得一塌糊涂。
        这个样子可不行。看来还是得给他们搞点事情做做。
        什么事情呢?训练一直在做,下雨时在室内,难得天晴就室外,可是总不能一直训练吧?
        那就只有学习培训了。
        不过以前的学习也好,培训也罢,都是采用言传身教形式,这个也不能说不好,就是效率太低,看来,编写书本教材很有必要。
        而要编写书本,就要用到纸张了,晕,我居然到这里半年多还没有搞出纸张,还算是个写书的。
        赶紧赶紧,造纸没有什么复杂,我外婆家在富阳县(浙江省),过去就是有名的造纸大户,现在还留着很多池窖、水锥之类的东西。
        造纸原料,在江南很多,反正植物纤维都可以,不过首推竹子,当然,不是成熟的竹子,是一年生的嫩竹。
        因为制硝一直在进行,所以成品已经很多了,加上下雨会冲淡硝液,熬制费工夫。所以暂停了,池子用来沤竹子正好。
        指挥族人将大量砍伐来的嫩竹砍断劈细,沉入池子,很快,满满一池的竹子就沤好了。
        不过这个时候我忽然想到一件事,“刷”的一下,汗就下来了。
        汗,大汗,阿娜而汗!据说,因为竹纤维比较致密,所以竹子沤池得三个月呢,我外婆家不知道用一种什么办法,缩短到将近一个月,可是我现在在另一个时空,又不能穿越回去问问。
        这样的话,等纸张出来,恐怕就要秋天了,还搞什么教育啊。
        算了,还是老办法,我自己辛苦点,先给那些第一批聪明的族人上课。然后再由他们去传授知识,这批人也就是龙族除了我的第一代教师,这年头,最优秀的人才当教师。
        口头传授不但效率低,而且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很容易由于记错或者理解错误,搞得面目全非,说不定,一百个老师有一百个说法,只好等出了问题再纠正了。
        好在经过巫师团这些日子的捣鼓,我龙族文字也已经有两千多了,足够使用了,再多的话,反而适得其反,影响族人接受。
        ……………………………………………………………………………………
        不过很幸运的是,才十多天,竹子就沤烂了。
        这天我到池子那边走走,发现池子里的水有很多泡泡,颜色也较深,捞起一根竹子,很容易就掰开来,我思索半晌,恍然大悟。
        原来,这沤竹的池子里,有很多天然微生物,会自动分解发酵投料,这就跟制造酒类的酒窖残留有益微生物一样,这个池子虽然没有沤过竹子,但是浸泡过用来制硝的动物粪便。所以微生物很多,歪打正着,加速了投料的分解。
        既然这样,那就赶紧开始吧,因为没想到竹子沤得这么快,我还什么都没有准备呢。
        先紧急调了一批族人来,让他们将原料运去,放到陶锅中,加入石灰与草木灰煮,这边紧急准备一些石臼准备用来打浆。
        打浆十分耗用劳力,最好是用水锥来打,现在水力运用已经上轨道了,不过临时准备水轮什么的也很费工夫与精力,唯一的一个正在打铁,比这个还重要,反正现在族人都空着,先用着再说,每个人,一天轮流干一小时,就算是锻炼了,免得天天胡吃海喝,什么都不干,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脑中风什么的富贵病。
        竹子煮过后送到河边漂桨。洗去杂质,然后放到石臼中用木棍捣,现在有了铁制凿子,加工石臼不成问题,七八个石臼一字排开,每个石臼围上十几个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纸声,对这种新鲜玩意,族人向来积极性很高,不用吩咐也会积极参与。
        这边。用砖头加三合土制作了一个池子,长两米,宽零点八米,捣好的纸浆放到里面,先用工具将其搅拌均匀,也就是淘桨,让水里充满细密的纤维,然后用特制的长方形竹帘小心翼翼的捞起来,水透过小孔渗下去了,纤维留在竹帘上薄薄的一层,这就是纸了。
        古代造纸,先将纸一层层叠起来做成纸砖,用杠杆压去其中水分,再一张张揭下来晾干或者晒干烘干,由于没有把握,怕粘住分不开,这最后一道工序就省了,我早吩咐窑工烧制了一批特制长方形的砖头,与竹帘一般大,然后将湿纸覆盖上去,砖头干燥,很快将水分吸干,然后放到炕上稍稍一烘,一张纸就完成了,用这种办法,既方便又快捷,避免了失败的风险,反正我们有的是人。
        上述的过程,其实是经过了好多天,我是怕大家厌烦,嫌我啰嗦,所以就长话短说了,这纸张不是一天做成的,与罗马一样,大家不要误会。
        …        在整个造纸过程中,族人,尤其是长老与巫师。还有工匠们都与往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