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歌-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伟大的孟和汗,贫僧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请大汗示下呢!”
“天师太客气了,请说,请说。”
“按照草原的规矩,获胜的一方,有权分享土地、牛羊、还有奴隶。可是车臣部的牧地,远在东方,那么瓦剌的牧地,可该怎么分给他呢?”
“这个我跟丹津喇嘛早就商量过了,到时候,多分他一些牛羊和奴隶也就是了,还有苏尼特的美女,也多给他一些吧。”
“可是,大汗为什么不考虑把旧有的牧地,让出一部分呢?”
“牧地!是我草原儿女的生命之源!这怎么可以呢?”
“大汗说的没错,但是大汗如今是漠西孟和汗,是这草原的半个主人,总要展现出大海般的胸怀,再说了,牧地有好有坏,只要大小差不多,再加上贫僧的开解,想来足够了。”
“大小差不多?嗯,对,对,天师的这个方法果然不错。正好,三阴诺颜的3块草场,这几年差了好多,我这边也有1块合适的草场。两个部落的四块草场,再加上牛羊、奴隶和女人,足够了吧?”
“我伟大的永恒之王,您的英雄气概,真是令贫僧敬仰!”
“那就一切拜托天师了!”
“如此,贫僧告退!”
嘿嘿,大家看明白这次挑拨的关键吗?首先,同等面积的土地兑换,其实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条件,至于好坏,并不是很绝对的,今年坏,明年许就好了呢。但被申甫这么一搅和,硕垒汗觉得吃亏了,对方在拿盐碱地来糊弄自己。素巴第汗则认为,他已经做出了最英明的让步,对方没理由不答应。呸,他们能谈拢才怪。
其次,双方都认为申甫是个好人啊!因为申甫只说了土地,没主动提及牛羊、奴隶和美女,那么硕垒就会认为,这些附赠品是天师帮着要回来的。天师真是辛苦啦!素巴第这边呢?他会认为,拿零落的次级草场、缴获的物资来兑换瓦剌的牧地,既没损失多少,又显得自己挺仁慈。天师主意多妙啊!
最后,这里面本来没丹津喇嘛什么事儿,偏偏把他给搁里头了,就算能达成一致,也是他的损失最大。素巴第的土地只有一块,他却要出3块。如果谈不拢,硕垒会认为是他在背后瞎捣乱。素巴第呢?则会认为是他太抠门,不舍得3块草场。
一石三鸟,完了还没申甫这秃驴什么事儿,果真是挑拨离间的最高境界。但这事儿被虎山大帅得知后,心中早已经骂开了花。
“都说歪嘴和尚瞎念经,你这个花和尚可真够可以的啊,里挑外拨也没你这么乱来的。现在瓦剌还没打呢,谁敢保证就一定能赢?这不找死嘛!”
但申甫已经这么干了,黄得功也不好再出面澄清事实。万般无奈之下,黄得功开始出面唱白脸,铁腕弹压各路大哥,叫这些人都他妈的老实点,先团结一心,共击瓦剌是真的,否则,一切都是扯淡。并且明确表态:打掉瓦剌后,由大明出面公断,该是谁的,就是谁的。呵呵,黄得功也不傻,说的话,吞吞吐吐留三分。到时候?到时候指不定出什么事儿呢。
唉,如此矛盾重重的行军,黄得功还是头一次碰上,头疼的连胃就顾不上疼了。
除了内部的重重矛盾,还有一个更困难的是,征西军的行程,显得拖沓了许多。想想,这也不难理解,承天府开建了,总要驻兵的,从国内抽调兵马,属于难上加难。一个是再没出钱的路子了;再一个,青藏一带的居民,只认征西军,换别人?战斗力存疑啊!再加上瓦剌的部落牧地,距离青藏一带太远,总要时间进行接触的。这么一来二去,之前的征西、征北合打瓦剌的计划,也就被无限期拖延下去。
在贺赞孙诚唐栋高杰他们被纠缠在谈判泥沼之中时,征北军已经独自面对瓦剌20万大军,整整3个多月了。到现在为止,黄得功紧守营垒,坚不出战。反而是在两山之间,修建了一座咏归堡。黄得功的打算比较实惠,城堡两侧都是高山,正东方向是吉尔吉斯湖,气候宜人粮草不愁;正西方向一马平川,视线良好利于炮战。是一块易守难攻之宝地,国家那边急于收手停战,那便以‘咏归’来向国家表明心迹吧。
但大明想停,不代表蒙古人也这么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说申甫的挑拨离间太过分的原因。如果当初别挑唆的那么厉害,大家也许真的会相安无事的。
打又必须打,却又真难打。还要必须拖到征西军扑过来!怎么打?如何打?就成为黄得功的最大考验。所以在痛定思痛之下,黄得功想到了一个连环战法。很复杂,但也可以很简单。归纳下来,是八个字“以静待哗,不战而惑”。
他们到达比斯塔克台后,对付和托辉特部,倒是没费什么力气,说是追剿,不如说是驱赶,和托辉特部的败退很狼狈,也很匆忙,甚至连大汗的金帐都丢下了。随后就是瓦剌大军的正式到来,本来瓦剌的盟主哈拉忽拉,因为听闻固始汗被阵斩,最担心的是征西军,却不成想,征西军被承天府绊住了手脚,一直没什么动静。这下就算妥了,先灭征北军,再打掉南北两漠,他就是草原雄主了。于是在阿拉湖会盟之后,只用了不到20天的功夫,大军就集结完毕,聚拢过来。但毕竟年龄大了,任命他的儿子巴图尔作为盟军主帅,巴图尔的老婆是固始汗的女儿。
巴图尔亲率本族三万精兵,以及和硕特部3万,作为中军主营;因为主军两个部落的人数众多,各出3万之后尚有余力,于是按照七大部落,分别抽调兵马组成主力身后的瓦剌七翼:和硕特部、辉特部、绰罗斯、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巴图特部、巴尔虎等部落,每部万人;瓦剌部族众多,除了七大部落之外,尚有20个左右的小部落,这些部落,人数不等,分由台吉率领兵马过来参战,凑来凑去,人数大概在6万多。全军总计20万。
由于明蒙联军满打满算才13万的规模,内部又有矛盾,兵锋顺利倒还好说,一旦遇到挫折,不出大事儿才怪。所以黄得功的“以静待哗,不战而惑”八字连环决,就成为最佳也是唯一的应战策略。
要知道明军养精蓄锐多时,又有复合弓、虎头牌、偏厢车等防御措施,所以只要黄得功不想打,对方一点脾气没有。
巴图尔的应变也很传统,挑选了3500名会说汉语的士兵,这些人整天不干别的,天天用汉语和蒙语叫阵,骂的要多难听有多难听。目的只有一个,诱敌出战。素巴第头一个就沉不住气了。
“虎山大帅,瓦剌先锋,部众不多,不如决斗。”
“哈哈哈,想我大明天军,威名赫赫,对方以神人待吾等。若吾等单凭鼠辈叫阵,便即迎战,岂非自堕凡间?”
这话从表面上看,好像黄得功挺狂妄挺自以为是的!历史告诉我们,凡是自己把自己吹捧成神的人,其下场都不怎么样嘛。但黄得功的真实想法却是:不论瓦剌大军还是明蒙联军,都没有现在开打的决心!索性假以狂言来长长自家的威风。
首先,打头阵的必须是明军,这是公认的一个作战模式,但明军是要留下后手,以便为回兵途中的谋断做好准备,所以过早进入消耗战,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就连巴图尔都没有决战的心思。关于黄得功等人的传说,现在漠西漠北已经传遍了,瓦剌军中,不可能一点畏惧的心思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瓦剌主帅,巴图尔的当务之急不是决斗,而是必须尽快将这个神话给打破。原因很简单,一旦神话破灭,自信心的此消彼长是非常可怕的,后果怎么想都不过分。
因此,巴图尔选派3500人前来骂阵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这3500名骂人能骂出花来的汉语天才,只是一个诱饵。在30里外有一座绵延起伏的山脉,瓦剌大军在那里埋伏了精兵3万,只要征北这边出战,3500名骑兵立刻会诱使联军追击入伏,一旦伏击成功,非但神话可以破灭,甚至还可以一战功成。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即便征北联军不上当,但这3500人的规模也不小了,无论明军如何能打,都不可能不死人,还甭多了,只要被抢去一两具尸体,就足够巴图尔做文章的了。他们既有萨满教背景,也有藏教背景,同时还混杂了伊斯兰和天主教等诸多教派的人文元素。这么多种文化的交织下,部众的迷信程度是非常高的,只要拥有了明军的尸体,明军战无不胜的神话,就算破了。
所以,黄得功绝对不能出战,非但不能出战,反而还要尽力拖延下去,因为时间,对这场数十万的大会战的进程,是决定性的。只要咏归堡主体建设完成,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只要腾出征西军运作的时间,就有取胜机会了。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拖延越久,神话的真实威力才会越能体现。
这就如同每个人都有偶像一样,于谦的偶像是文天祥,吴三桂的偶像是诸葛亮,黄得功的偶像则是关云长。
试想,如果关老爷突然出现在黄得功面前,然后一句话也不说,什么行动都没有,就那么眯起丹凤眼,垂下卧蚕眉,在那边一座。时间越久,给黄得功造成的心理阴影就越大,因为心理没底儿啊!越没底儿,就越自己吓唬自己。
所以,黄得功绝对不能轻易出战。这就叫‘以静待哗’。当然了,以不变应万变,对于这么大规模的会战来说,是极其被动的。毕竟对方人数在那里摆着呢,一旦对方舍命冲锋,损失将不可避免,并且谁也没有把握说,就一定能抗住。因此,黄得功便开始了另类谋划。
兵法有云,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征北神话,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所以黄得功必须尽量使出特殊手段,来保证瓦剌军始终不敢轻易做出血拼的决策。
以兵不厌诈,来引动对方的猜测之心。始终不敢用全力进行猛扑。这就是‘不战而惑’,也可以说是黄得功在赌一把大局,好险中取胜,火中取栗。
因为都知道黄得功的本事,也知道黄得功的行军特点,轻易不会乱分兵。现在倒好,把麾下两员悍将李老栓、冀乐华都给派出去了,而且这两位还真叫本事,派出去就没了踪影。只是今天出现在北山口,明天又跑到了东漠前,属于冷不丁就冒个头,奇奇怪怪就现个身,虽说人数不是很多吧,但偷袭战术还是比较见效果的。看似跟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走,实则还是很有踪迹可循,蜿蜒向北,并极具向着侧后方迂回包抄的嫌疑。
这样的战法,有点像猴子吃蚂蚁,蚂蚁窝一般都有很多出口,在大范围内,四处撒一些蜂蜜或者米糕,时间久了,蚂蚁会从各个出口出来,少了呢,诱饵搬不回去,多了呢,蚂蚁窝就空虚了。无论瓦剌军怎么应对,黄得功都秉承一个原则,一战功成,无利不战。偏军人数虽少,但他相信李老栓和冀乐华的能力,只要偏军可以保持持续的游击态势,瓦剌大军就不敢轻举妄动。
这样的诱敌之计,确实很大胆。但也确实非常有效果,瓦剌联盟,在会议之后,立刻派出一支2万左右的追兵,跟在李老栓他们身后,一定要探明,黄得功的这次分兵,究竟目的何在!
李老栓他们在追兵一出来之后,立刻开始了不远不近地领跑,之间的距离始终在50里左右,不打,不逃。山口前,露个面,等过了山口,就消失了。然后在大戈壁前叫阵一番,等来到近前,又没了踪影。始终给瓦剌军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越摸不着脉络,就越是怀疑。
黄得功也是没办法,才冒险用了这个战术。自从施行之后,瓦剌的攻势,立刻减弱,因为黄得功的任何举措,没有谁敢轻易忽视的。除非以不变应万变。
但蒙古人的战法,恰恰又是以多变著称。是以说,黄得功赌的就是对方忘记了兵中格言‘佯北勿从’。但请大家注意一点,面对征北联军这样一个几近神迹一般的百战雄师,谁又敢做出‘对方不愿与我决战’的判断?
所以,眼见黄得功稳坐钓鱼台的任凭骂阵,瓦剌军出现了二次应对。在派遣2万偏军之后,本部大军,立刻后撤到东戈壁与宰桑泊之间安营扎寨,与明蒙联军的距离,分开有100里之多。
李老栓他们在越过乌尔斯湖之后,就把2万追兵给彻底甩掉,他们要借用这个时间差,把乌布素湖一带的奥鲁给清理掉。这是瓦剌外围部众的后勤营地,只要把这颗钉子拔掉,瓦剌军军心必然涣散。然后再绕到宰桑泊的西北方向,做出背后进击的态势,瓦剌军为了防止腹背受敌,一定会再次分兵。再分兵,黄得功可就不客气了,因为兵力的绝对比,征北军就不吃亏了,再加上以养精蓄锐之兵,对付惊弓之鸟。把握自然就大了起来。再等到身后咏归城建好,甚至可以不用等征西军了。
第二十章:漠海扬帆…4
夜幕再次降临草原,一道又一道的炊烟,笔直升起。修建咏归城的工匠们,歪歪斜斜地躺坐在深蓝色的夜幕下,随着马头琴的奏响,悠扬的蒙古长调也四处飘荡起来,晚饭还要再过一会儿,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