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华异史 >

第114章

中华异史-第114章

小说: 中华异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清华的心里松了口气,他问那送信的人:“史阁部让我军运送粮草辎重,只是我军现在没有多的马车,如何运送?”
    那人道:“史阁部也料想到了,所以他派人随标下一起回来,将他军中所有用不着的马车都送过来了。”
    林清华随着那人走出帐篷,到了军营外一看,只见一支望不到边的马车长龙浩浩荡荡的从远处走来,最前面的已经停在了军营外边,而最远处的却还在向这里移动。
    林清华问道:“为什么不用郑芝龙的船运呢?”
    那人道:“标下也曾问过史阁部,但他象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后来标下找到阎先生,才得知原来是那郑芝龙不服调遣,以休整士卒、修理舰船为名,有意拖延,而且他还说,囤积在扬州和瓜洲的粮草太多,但那一带的码头年久失修,他的船多是海船,无法靠岸,所以也无法运送粮草辎重。史阁部明知这是托词,但也不得不由着他了。”
    林清华暗道:“狠啊!比我还狠!佩服,佩服!不愧是被海风吹厚了脸皮的老狐狸。”他见事已至此,只好令士兵将那些马车编组,分批停于军营附近。
    虽说是马车,但拉这些马车的牲口有不少是驴、骡子,甚至还有一些是牛,从那些赶车的脚夫衣服上,林清华猜测这些马车可能是从附近的乡镇征集来的,因为大军从江北过江时,带的多是独轮车,马车很少。这些马车仍然是两轮车,载重量不大。虽然林清华也曾动过制造四轮马车的念头,但他最后还是暂时放弃了,因为他手上的工匠人数有限,有技术的就更少了,而且还必须先用在最急需的武器生产上,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道路。林清华以前曾经看过一些报道,那上面说,中国之所以未能在清末大规模运用四轮马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四轮马车需要相对良好的道路,而中国的道路情况很差,只有对道路要求较低的两轮马车才能较好的适应这种道路,所以四轮马车只在城市里少量存在,而城乡交通所用的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两轮马车。
    经过清点,此次派来的马车一共两千五百七十二架,林清华将其分成甲、乙、丙、丁四组,由甲乙两组专门负责向南京围城大军运送粮草辎重,而丙丁两组则专门负责从瓜洲向他的军营运送粮草辎重,他的军营则作为中转站,将一些来不及转运的辎重暂时存放于此。为了保护车队的安全,他还派了镇虏军四个步兵营和四个骑兵连负责保护。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粮草辎重的运送便开始了,当粮草辎重从瓜洲运到军营之后,甲组直接接收丙组的车辆,并将自己的车辆交给丙组,两组换车不换人,以免去多次搬运和长途跋涉之苦。当甲组从南京城下返回时,则乙组准备出发,而负责从军营至瓜洲之间运输的丙丁两组则与此相同,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能以最快的速度运输。为了让赶车的脚夫不至于过与疲劳,每组脚夫也分成两组,轮流赶车,为了提高脚夫的积极性,并减少可能出现的逃跑现象,林清华还许诺每人每天可得一钱银子的工钱,并且由军队管饭。
    望着那些手掌上长满老茧、胳膊上根根青筋紧绷、脸上却带着微笑的脚夫,林清华感慨不已,对于这些百姓来说,每天管饭、每天一钱银子工钱的报酬就已经让他们很满意了。中国人身上知足长乐、随遇而安的性格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就在林清华站在江堤上,望着那长长的辎重大军发着感慨的时候,距离南京城数千里之外的川北的崇山峻岭中,一场激烈的战斗正在进行,枪炮声和喊杀声响彻整个山谷,硝烟将周围的一切都笼罩在一片白雾中。
    大西皇帝、“八大王”张献忠正站在一座小山的半山腰上,望着对面那高高耸立着的山峰发呆。与周围的山峰比起来,这个山峰显得那样的突兀,其高度远超过其它的山峰,就象是一巨人,高高在上的俯视着身边的矮个子。
    “驴日的!真是见了鬼了!一个小小的山峰都打不下来,真他妈窝囊!老子‘八大王’自从起兵以来还真没遇到过这么硬的骨头。”张献忠抽出腰刀,狠狠的将身边的一棵小树拦腰砍断。这时,一阵跑步声从身后传来,将他的注意力引向身后,他转过头来,望着那跑过来的一个文士打扮的人,问道:“汪兆龄,你说说看,老子该怎么办?”
    文士来到张献忠身前,愣了一下,问道:“臣不知皇上所问何事?”
    张献忠道:“老子是问你这里打了这么多天也打不下来,现在老子该怎么办?”
    汪兆龄犹豫了片刻,道:“这个……这个……,臣以为还是绕道过去的好,要不我们再向南撤?”
    张献忠“啪”的甩了汪兆龄一个耳光,骂道:“你个驴日的!老子让你当宰相可不是让你吃闲饭的。绕道过去?你以为那些官军都是傻子啊?万一老子跟汉中的官军打得正热闹,忽然他们给老子兜屁股来上一家伙,老子还能活吗?要真象你说的那样,老子可能连象刘进忠那样逃出汉中也不可能了!”
    汪兆龄捂着已开始肿起来的脸,含混的说道:“那就南下吧,刚才臣得到消息……”
    不等他说完,张献忠“啪”的一声又甩了他一个耳光,引得身边的众亲兵一阵快乐的哄笑。张献忠道:“别人都说‘吃一堑长一智’,可老子怎么觉得你就不长记性呢?向南走?难道你忘了,老子不就是从南边过来的吗?那些不识相的家伙竟敢把粮食都藏起来,害得老子大开杀戒,杀得老子的手都软了,可连个粮食的影子都看不见,你让老子回去,难道是想把老子饿死?与其回去饿死,不如拼死一战,冲过汉中,到中原就粮。”
    张献忠“霍”的一声将腰刀平端,指着那汪兆龄的鼻子,说道:“老子已经忍你很久了,今天老子就杀了你祭旗!”他正想举刀,却被身后传来的一声“皇上,刀下留人!”的喊声阻止了。
    张献忠连头也不回,说道:“你个妇道人家别插嘴!老子教训手下,用不着你唠叨。老子是他们的主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老子要杀他,谁也别想抗命!”
    汪兆龄见张献忠身后来了救星,立刻跪倒,哭道:“皇上,娘娘,臣实在是愚蠢,但还请皇上看在臣任劳任怨的份儿上,饶臣一命。”
    张献忠皱眉道:“一个大老爷们儿哭个球!站起来,别丢了我们大西军的人!”他回过头去,望着那阻止他杀人的女人,说道:“你不在帐篷里好好呆着,又跑出来干什么?”
    那女人就是张献忠最宠爱的小妾尹氏了,她贴上张献忠的背,两手搭在他的肩膀上,腻声说道:“皇上,你把人家一个人丢在帐篷里,人家寂寞嘛!所以出来透透气,却不料正好看见你想杀人,人家不想再看你杀人了,所以才出声阻止。”
    张献忠用左手摸着她的纤手,道:“你又在给老子发骚了!怎么仗打得越激烈,你就骚得越厉害?行了,老子这几天没空,你就一个人呆几天吧,等出了川,老子再好好疼疼你。”
    尹氏道:“那你还杀不杀人?”
    张献忠道:“好,好,好!今天就听你的,先饶他一命。”他望着汪兆龄,冷冷的说道:“今天娘娘替你求情,老子就先饶你一命,不过你这宰相就不用干了!以后要是再给老子瞎出主意,老子就把你的头拧下来当夜壶!”
    汪兆龄忙跪谢道:“小人谢万岁不杀之恩!小人以后一定为皇上尽心办事。”
    张献忠道:“起来吧。对了,前几天老子让你派人去查看米仓道,你派人了吗?”
    汪兆龄哪敢站起,仍是跪在那里,战战兢兢的说道:“回皇上,臣已经派人去查看了,那些人是刘进忠的部下,都是川人,熟悉这一带的地形。要是一切顺利的话,可能今晚就能回来。”
    张献忠道:“要是米仓道能通,那我们就走米仓道,不从这该死的金牛道走了,免得孩儿们在这里死伤惨重。”他将刀放回鞘里,对着尹氏说道:“好了,好了。你回帐篷里去吧,老子还要指挥打仗呢!”
    汪兆龄犹豫了片刻,又说道:“臣还有一事禀报皇上。”
    张献忠道:“还有什么事?别废话。快说。”
    汪兆龄道:“皇上,刚才臣派到湖广一带探察军情的探子回来了,他们带回来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抬头望了望张献忠那蜡黄的脸,却不再说下去。
    张献忠不耐烦道:“有屁快放,有话快说!怎么说话吞吞吐吐的?难道你们读书人都把自己给读傻了?怪不得老子在成都青羊宫杀了那么多书呆子,竟然没一个想到反抗呢!”
    汪兆龄赶紧说道:“那些探子回来禀报说,明朝自己打起来了,驻守湖广一带的左梦庚带着军队到南京去了,现在湖广一带兵力空虚,正是进攻的好时候,所以……”
    张献忠一脚将汪兆龄踢倒在地,骂道:“你个驴日的!怎么不早说?也省得老子在这里干耗。”
    汪兆龄道:“臣……臣也是刚刚得到消息,所以就立刻跑来了,没敢耽误。要不……要不我军现在就全军南下,从峡江出川?”
    张献忠摇摇头,道:“不行!老子在这里耗了这么多天,竟然拿不下一个小小的朝天岭。老子咽不下这口气,老子一定要给这里的官军一点儿颜色看看!”他盯着汪兆龄,说道:“你现在就给老子回成都去,把粮食、辎重都准备好,等老子给这里的官军一点教训之后,老子就从这里出川,然后进陕西。要是进不去嘛……,老子再回成都,从那里沿江东进,到湖广一带就粮。老子可警告你,要是你在半个月内不把粮草辎重还有船只准备好,老子一定亲手把你的头拧下来!你听见没有?别老低着头!抬起头来!”看到汪兆龄的头始终低着,张献忠的声音不免又大了几分。
    汪兆龄哪儿还敢吱声,只是一个劲儿的磕头,并口称:“遵旨!”随后他将头抬起。
    尹氏趴在张献忠背上腻声轻笑,并趁人不备,向汪兆龄抛了个媚眼,直把汪兆龄吓得混身哆嗦。
    幸亏此时张献忠正望着那高高的朝天岭发呆,并未注意到汪兆龄异样的神情,他叹了口气,说道:“朝天岭啊,朝天岭!到底那里的官军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
第三章 烈火凤凰 第四十三节
    “长长的峡江哎——
    天下第一长,天下第一长!
    船工的日子哎——
    比那黄连苦,比那黄连苦!
    峡江的男人哎——
    胆气比天高,胆气比天高!
    燕窝石的滩!
    嘿吼——嘿吼——
    崆岭峡的水!
    嘿吼——嘿吼——
    ………………”
    听着岸上那些拉纤的船工们粗犷的号子声,秦侃有些激动,同时也有些紧张,毕竟这是他第一次独自指挥一支军队单独行动,而且离后方那么的远,而他所带的那三个师战斗经验又不是很丰富,兵力也远少于对手,所以他不得不小心从事。
    自从在西平寨接到林清华的命令后,他和赵奉就立即率领着六个师南下湖广,迅速击溃了左梦庚留守湖广的五万乌合之众,接着便分兵两路,一路由赵奉率领,乘船顺流东下,带着大量辎重粮草支援林清华,而另一路则由他亲自率领,由长江逆流而上,进入四川,准备协助明朝留守四川的军队,以阻止张献忠出川流窜。
    秦侃虽然是山东人,但他却没有见过大海,也没有见过象三峡这么险峻的地方,所以当他带着军队进入西陵峡后,就立刻被那险峻的峡谷和湍急的江水所震慑,而当他前天经过夔门附近的燕窝石时,更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狭窄的江面上,江水湍急,几块黑黝黝的礁石隐藏在江水之下,并时不时的从江中露出峥嵘,整个峡口就象是一只饿极了的猛兽张开了血盆大口,而那几块水下的礁石则象极了猛兽的利牙,仿佛要将整个军队吞噬。
    幸亏有这些见惯了大场面的船工纤夫引导和拉纤,否则的话,三万多人的大军是不可能这么快就进来的。秦侃看着岸上那些纤夫的赤脚和那光光的腚,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威毅侯说的好,只有穷地方的人才最能吃苦!”他抬起头,向着江两岸望去,只见陡峭的山坡上,两支长长的队伍正顺着山势蜿蜒前进,虽然不断有人跌倒,但很快就在战友的帮助下爬起来,重新迈动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跋涉。“我的部下也不差!也能吃苦!”秦侃自豪的想道。
    “军爷,再往前就出了峡江了,水势也就平缓多了!”船老大的话打断了秦侃的思绪。秦侃转头向前方望去,果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江面也宽多了。
    秦侃高兴的站起来,说道:“很好,你驾船的本领真是不错。不过,还是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