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华夏立国传 >

第1章

华夏立国传-第1章

小说: 华夏立国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夏立国传》
作者:曾鄫
    '华夏立国传 / 曾鄫 著 '
     ;:/
    书籍介绍:
       西晋,经历三国英雄时代之后的短命朝代,中原华夏民族已经耗尽了元气,但是“夺得”天下的司马家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旧开始过着“开朝盛世”的美梦。在那一刻,历史走到一个让所有人都遗憾千年的拐点,西晋,做为第一个被外族灭国亡朝的中原朝代,永远成为华夏民族的伤痛。五胡乱华,单单四个字是无法形容那一幕幕华夏民族经历的悲剧和耻辱。黑暗、惨烈,也许老天爷都无法忍受这幕悲剧。
 ………………章节内容开始…………………
    作品相关 曾鄫的博客-曾府华堂
     更新时间:2009…1…7 0:14:34 本章字数:97
  我的博客里面开始更新一些东西!都是关于华夏立国传的,大家可以去看看,以后作品的相关资料我会陆续发到那里去!做为大家看书的一个参考吧!
    作品相关 序
     更新时间:2009…1…7 0:14:34 本章字数:1386
        老曾写书,一般都是边读边写,除了运气好能混点奶粉钱外,最重要的是自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才有为了读书而写书之说。这如何说呢?
        第一点大家心里都明白,也就不多说了。
        第二点,由于老曾是学工科出身的,写什么东西都喜欢有根有据的。所以写书的时候经常要把人物的字号和官职、当时的年号、人物之间的关系、事情的来龙去脉等等细节都查清楚了再写。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自然就学到了许多知识。
        老曾本来没有计划写《华夏立国传》的,当时在慢慢悠悠地写《一切有为法》,写这部自己很久以来就想写的书。但是一天,在翻看一些五胡乱华的书时,凭借自己浅薄的历史观和想法,觉得写得太片面了,或者不合老曾做为一个读者的个人想法。
        五胡乱华是中华民族惨痛的一段历史,也是某些人“歌颂”的一段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但是老曾很反感美化或者歪曲这段历史的人。
        每一个古文明民族都受到过野蛮文明和民族的入侵,最后在血与火之中慢慢融合。据老曾的浅识,好像国外没有听说过如此歌颂民族大融合,他们用的词都是“侵略”,“灭族”,“摧毁”等比较血腥的词。其实一个野蛮民族在肆意摧毁一个文明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地学习这个文明的一些东西。
        当我们发现华夏民族用成河的鲜血和如山的尸体把野蛮民族变得“文明”,我们不由要悲叹,如果不是我们的先人有足够的人口基数,说不定我们真不知变成什么了。
        曾经看了一个故事,一些“德意志骑士”北上波罗的海南岸,把一支叫“普鲁士”的波罗的民族给“灭亡”,然后得意洋洋地自称普鲁士。这种事幸好没有发生在华夏。这是我们唯一值得庆幸的。
        当我们看到历史的真相的时候,我们不由惊呆了,这就是所谓的民族大融合吗?
        我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也不是什么大汉主义者。但是我有一个人最基本的准则,那就是我不希望看到流血的是我的亲人或者族人。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用另外一种方式“融合”呢?就如同阿Q所说的,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别族能杀人,我华夏民族就杀不得人?
        于是就有了写《华夏立国传》的计划。在经过一个多月的翻阅资料,终于列出了大纲,以《资治通鉴》和《晋书》为历史基础,以《世说新语》和《十六国春秋传》等为资料,开始写了。
        在这本书里,老曾吸取了一些经验,尽量把架构搭得稳妥一些,把节奏控制得流畅有序一些,细节尽量完整一些,人物尽量丰满一些。
        本来老曾也想存个几十万字再发,但是老曾发现没有上传的压力,这本书不知能写到什么时候去了,干脆一咬牙,先传了再说。仆了就算,没仆继续写。
        老曾的才思不算敏捷,文笔不算优美,而且有个“坏习惯”,写完一章就喜欢仔细地左右检查,前后推敲,看它在整个环境里有没有脱节,和前后情节有没有呼应。于是,速度,只能抱歉。一天一章,一章五千字,这是老曾的保证。
        最后一点,老曾不姓曾!
    正文 第一章 南逃 1
     更新时间:2009…1…7 0:14:34 本章字数:5394
  伪赵义阳公鉴镇关中,役烦赋重,文武有长发者,辄拔为冠缨,馀以给宫人。长史取发白赵王虎,虎征鉴还鄴。以乐平公苞代镇长安。发雍、洛、秦、并州十六万人治长安未央宫。
  …………………引言摘述
  曾华站在洛水南岸,心中的郁闷和烦躁象洛水一样,汹涌而来。这里是洛水的上游,属于赵国上洛郡(治今陕西商县),还是羯胡的天下,自己这个晋国遗民在他们眼里属于可杀可吃的贱民和“两脚羊”,生命随时都可能受到威胁。朝不保夕,是曾华现在最好的写照。
  现在曾华郁闷的是自己好好的一位二十一世纪大学生,就因为在天柱山迷了路,结果就稀里糊涂地跑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年代和地方。花了十几天时间,曾华才搞清楚现在是南边晋朝的永和元年,北边赵国的建武十一年,至于公元多少年,机械制造专业的曾华实在是掐指算不出来了。更郁闷的是自己明明叫曾华炎,可是由于那个晋朝的开国皇帝世祖武皇帝的名字有个炎,同伴说要避讳,只好委屈自己简称曾华了。因为那个篡权厉害,对付外族却稀里糊涂的司马皇帝而改姓,的确让曾华很不爽,对东晋小王朝的映象更是不好了又一层。
  但是根据曾华从中学历史课堂上学来的知识,北方是没办法待下去了,这里会混战数百年,胡人、汉人最后都是一抨黄土,大多数汉人的命运比胡人要悲惨很多。而这个时候的南方还有朝廷的正朔,东晋小朝廷虽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在那里至少暂时还能保住小命,就将就一下吧。
  向南逃命的路上,曾华遇上了一拨流民,大约有四百多人,现在正聚集在他身后的河边小树林里休息,他们也正是曾华烦恼的根源。
  这拨流民都是从始平郡秦岭山区东逃过来的,在曾华来到这个世界第二天就碰上了。为首的是两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个叫张寿,一个甘芮。从相处的十几天了解的情况来看,这拨流民本来是两拨人,后来偶遇才汇集到一起的,而且这两位一见即合的带头年轻人都不是什么平凡之辈。
  张寿的曾祖父是前梁州刺史张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蜀贼没汉中,梁州刺史张光治魏兴,三年,还汉中。),后来怀帝蒙尘1,张光出始平国勤王,兵败遇害。张寿的祖父、父亲就一直在始平郡隐居,后来赵王石虎大发关中二十六万人修长安,无奈之下张寿只好率领族人东逃回晋地。
  甘芮的先祖是三国名将甘宁,祖父是前梁州刺史(治襄阳)甘卓。永昌年间(公元322年),晋丞相、武昌郡公、江州牧王敦因与当时的晋元帝心腹,拜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军事的刘隗不和,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入建康,而甘卓却在襄阳牵制,使其深为忌惮。后来襄阳太守周虑等密承敦意,谋害甘卓,其四子,也就是甘芮的父亲散骑郎甘蕃一同遇害。甘蕃当时年少,在族人亲兵的护卫下仓皇出奔关中北地,隐居丹水源地,总算为甘家留下香火了。后来传到甘芮,也是因为关中动荡,加上众族人思乡,所以就举族东逃晋地。
  现在曾华苦恼的是这拨流民老友妇孺占了大半,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就是那一百多青壮也受累不了。这支队伍从丹水出发,三百多里的路走了足足二十天,听上去很近的南阳郡丹水县城还是那么遥遥无期。
  曾华现在觉得自己的责任是相当的重大。在张寿和甘芮被自己“折服”之后,自己已经隐隐成为这支流民的首领了。想不到自己小时是孩子头,上学是班长、大队长、团委书记,大学是学生会副主席,现在穿越回到了古代居然很快就成了一支流民队伍的首领,难道自己身上真的有王八之气不成?
  曾华和他父亲一样,出生在新疆建设兵团伊犁某师师部,是新疆农垦兵的第三代。他祖父是跟着王震将军去新疆农垦的三湘子弟兵,历任营长、团长、师长,祖母是后来扩招过来的三湘女兵。两位老人在新疆伊犁开花散叶,生了三男一女,曾华的父亲是老大,文革中期四处去搞大串连,结果把一位安徽皖北的革命女青年给串连回家成了曾华的母亲。
  曾华有兄弟三人,他是老满。说起来也是冥冥之中早有注定,曾华继承了祖父那三湘人特有的性格,也继承了父亲的好学求知,更继承了母亲那豪爽的风格和高大的身材(暴汗一个!)。而从小在新疆西部长大,跟着师部警卫营进行半军事化训练,跟着师驻地旁边的哈萨克牧民学骑马,让曾华身上有了一种彪捍英武的气息。
  他近一米八的个子在现在算是比较高的,而自小喝牛奶、吃牛羊肉、天天锻炼让曾华有了一副让流民们非常羡慕嫉妒的魁梧健壮的身材,而身体血管里流着的数不清的预苗和维生素ABCDEFJ…让他在这个古代环境里简直就是百毒不侵,自然红润的很。在他十岁时,由于身高手长,加上从小“凶勇好斗”(这跟射箭有关系吗?),居然被下来选拔预备运动员的建设兵团射箭队教练给看上了,直接拉进了伊犁体工大队射箭队。几年下来,陆续在全区、全兵团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和全国青少年射箭比赛等大大小小的比赛里拿了一些银牌、铜牌,露了不少小脸,直到考上按照母亲意愿填报的、离外婆家比较近的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制造系才停止这项看上去没有多大前途的“副业”。
  想到这里,曾华不由长叹了一口气,也许老天爷早就计划好了要把自己“偷渡”回这个五胡乱华,华夏大悲剧的时代。或许连老天爷都不忍心看自己一手导演的这一幕惨烈的“中华民族大融和”,想找个机会舞弊一下,改写一段华夏历史。但是自己真的能改变这个时代吗?
  “叙平兄!”曾华闻声转过来一看,原来是走过来的张寿和甘芮,在拱手作礼后,开口说话的是年长一点的张寿。
  曾华不由笑了笑了,自己比他们两人都要小,可这两人非哭着喊着要叫自己“世兄”,后来自己给自己取了一个叙平的字,他们就改口叫自己“叙平兄”了。
  张寿显得魁梧高大一些,但是比自己还是要矮半个头,国字脸,浓眉大眼。而甘芮就显得清瘦许多,个子更矮小一点。两人都是世家子弟,虽然流落隐居北地,但是学识却一点都没有落下。
  当时张、甘两人被曾华的学识和谈吐所折服时(主要是被忽悠的),对这位衣装怪异的同龄人产生了好奇(曾华的衣服虽然怪,但是比中原遍地衣不遮体的流民要好多了,而且看上去颇有点晋朝名士放浪不羁、与众不同的风范),当下小心翼翼的询问起曾华的家世。在当时的九品中正制下,知识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的,从曾华所表现出来的才识中看出来(幸好只是靠嘴巴忽悠,没有条件落笔写东西,要不然我们的曾华同志马上就原形毕露了),他应该出自名门世家。但是在张、甘二人的记忆中,鲁郡曾家、天水郡曾家和庐陵郡曾家(这几个地方都是曾姓的郡望)好像都没曾华这号人物呀。
  这不是在查老子的户口吗?我的户口现在还在新疆建设兵团伊犁第六农垦师师部。我家祖上三代都是HN的贫农,爷爷奶奶后来都参加了革命,汉族,一个少将军衔,一个少校军衔;父亲、母亲也是汉族,祖籍……,你叫我怎么说呀?
  在张、甘的追问下,曾华只能含含糊糊地说自己是汉御史大夫曾玉后裔,祖辈曾世代镇守西域凉州,后来晋室蒙难,就跟中原断了消息,一直借居西域。最后因为家族在西域当地是中原的“少数民族”,累受动乱牵连,家长和族人纷纷去世,最后只遗留了十几个族中后辈,奉先人之命在“嫡传家主”曾华的带领下回中原,谁知路上历经磨难,只剩下自己一人了,而且祖辈的事情以前断断续续几十年,加上动荡不安,传下来也不是很清楚了。
  张、甘两人却立即就猜出了曾华的家世,先祖是汉御史大夫曾玉一脉,是曾氏旁支扶风郡(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望族世家,家族先人历任汉司隶校尉、凉州刺史、武威郡太守、北地太郡太守和凉州刺史领护戌己校尉等职,而曾华家世在朝廷记载中最后一次露面是世祖武皇帝永康九年,凉州刺史领护戌己校尉曾年献西域胡酋四人,而这位曾年就是曾华的曾祖父2。
  曾华听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