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臣-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张璁打开锦盒,看到熟悉的明黄纹饰,毫不犹豫的跪下磕首道,而其他几人也反应过来,也随之跪下俯首,张信太小看皇权的威力,以为只是密旨不用这么正式,却没有想到这些人从小就深受忠君思想,对皇帝敬畏尊崇之心有多么大,只要提及到与皇帝有关的事物,都要以礼相待,更何况是圣旨这种直接代表皇权的东西。
“起来吧,这是皇上给你的旨意。”张信微微一笑,双手拿起圣旨,却没有宣读,而是郑重递交给张璁。
“臣接旨,吾皇万岁。”张璁激动地接过圣旨,这才慢慢起来,旁边几人也是如此,围绕在张璁身边,目不转睛的盯住张璁手上明黄色的圣旨,眼睛里尽是羡慕之色。
“张兄,快看看圣旨里都说些什么?”张胜急切说道,其他几人也连忙点头,
“承蒙皇上器重,臣唯有以身报之。”张璁平息心中地激动,双手带有一丝颤意小心翼翼的打开圣旨,仔细阅读起圣旨内容来,片刻之后再也不掩饰内心的**,整装饰肃容向北方拱手拜道,随后朝张信露出感激笑容。
张璁是个聪明之人,自然明白圣旨上这些话其实是对谁说的,但是自己的名字能让皇帝知晓,而且还被提及,这些都要感谢张信,而且从昨晚署名之事可以看出,张信是真心在帮助自己,不然把自己的功劳全部贪没也没人知道,皇帝也不会知道有自己这号人。
“这几日你做好准备,皇上随时可能召你应对。”张信微笑提醒说道。
“是的,在下明白。”张璁呼吸急促起来,脸上泛起成片红晕,进宫面圣,这可是天大的恩荣啊。
“张兄,恭喜。”几人听到这话更加羡慕起来,纷纷出言道贺起来,张璁连连点头,客气的谦虚起来。
翌日,正如张信猜想一样,有数名御史言官上疏弹劾张璁,希望朱厚予以惩处,朱厚当然不为所动,自然不可能做出自断臂膀地事情来,反而是再次召开廷议,据理以争希望群臣同意自己追封亲生父母的主意。
而群臣在杨廷和的指示下。依然坚持以前的旧论,以宋朝大儒程颐之言为据:为人后者,谓所后为父母,而谓所生为伯、叔父母,此生人之大伦也。然所生之义,至尊至大,宜别立殊称,曰皇伯、叔父某国大王,则正统既明,而所生亦尊崇极矣,今兴献王于孝宗为弟,于陛下为本生父,与濮安懿王事正相等。所以皇帝应该遵古训,称考宗为皇孝,以继孝宗一脉之嗣。不要听信小人奸邪之言。
况且《礼》有言,为人后者为之子,自天子至庶人一也,兴献王子惟陛下一人,既入继大统,奉祀宗庙,那么就与其再无关系,应该称其为皇叔父,皇上不应该为一己之私情而不顾正理。完全无视张璁已经把这些理由完全反驳掉。
其实也可以理解,反正说过这此道理的人都已经死了几百年,相信的自然奉之为真理,若是不信,那当然是疵之以鼻,反正就算你再有道理,我就是不信,你能奈我何,君臣之间就是这样唇枪舌剑论战悠悠度过一天。待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之时,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纷纷偃旗息鼓,相约来日再议,散朝而归。
如果是以前,朱厚肯定没有办法坚持这么久,可能没几分钟就借故离去,让大臣们再议,但现在却有底气了。可以与大臣们争辩起来。而且大臣们也无可奈何,因为怎么说朱厚也是皇帝。总不能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吧,当然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朱厚回心转意。
“子诚,果真如你所料,皇上没有理会御史言官参奏张兄之言。”谁都知道今天朝会地焦点,所以早就在外面等候消息,当散朝之后,有心人马上把消息散布全城,而袁方几人收到消息之后,马上兴冲冲的跑回府中嚷起来。
“你们都安心了吧,人家张兄都不怕,就你们着急。”张信摇头叹道:“我说过地话什么时候错误过。”
“我们哪里是不信,只不过是担心而已。”袁方讪笑道,正如张信所说,得知张璁没有事情之后,他现在终于稍微安心起来。
“张兄安心在这里休养,专心修写《大礼或问》,其他事情不用理会。”张信微微笑道:“明日朝会可能会更加热闹,言官御史暂时也顾不上你啦。”
“子诚,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张胜好奇询问道,其他人也不明白,纷纷看向张信。
“明天你们自然知晓。”张信再次露出神秘微笑,让几人抱怨不已。
第二天,兵部职官主事霍韬作大礼议,反驳杨廷和、毛澄等人的廷议,其疏观点十分明确,认为廷议以孝宗为父,兴献王为叔,“考之古礼则不合,质之圣贤之道则不通,揆之今日之事体则不顺。”对张璁的提议大加赞赏,认为皇帝应该给予肯定。
朱厚得到这具奏折后十分高兴,对霍韬大加夸赞之余,更加坚定自己地信念,也相信如张信所说的一样,以后会有更多的人站出来拥护自己的,而群臣对霍韬的行为也非常恼火,把矛头转向他,进言霍韬与张璁一样,都是奸佞之徒,应该予以严惩。
百官之中也有赞成杨廷和主张的,而且对三礼也有所研究,对张璁地论断不认可,纷纷上疏发表自己地观点,博引古今实例,证明朱厚继孝宗之嗣是非常合乎天理人情的,希望皇帝三思而后行,朱厚这时哪里能容得下其他意见,反是支持自己地立即大加赞赏,反对自己的的奏折被搁置在一旁,根本没有动。为了争取更多人地支持,朱厚听从张信的意见,当每日朝会结束之后,马上让锦衣卫把朝会的内容泄露出去,让更多的人关心这件事情,同时特别强调指出皇帝对此事的态度,希望有人能拥护。
事实证明这样做还是有效果的,紧跟霍韬之后,礼科给事中熊浃上疏皇帝,赞成追崇兴献王,同时礼部侍郎王瓒似乎也赞同张璁所议,开始在朝官中传播其事,但是被毛澄知道之后,立即给予警告,王瓒逐沉默起来,不过这样的影响已经慢慢扩散,虽然与杨廷和为首的势力相比显得非常微不足道,不过也让朱厚异常的兴奋,毕竟与以前一人苦苦支撑,到现在有人响应,情况虽然没有得到改善,不过心情却是天壤之别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锲而不舍地教导朱厚十岁就已经知道,现在终于了解其意,朱厚相信,只要自己坚持,将会有更加多的人赞成自己的主张,而朝廷众臣也会改变心意的。
虽然已是秋季,但是坤宁宫花园仍然如二三月一般春意盎然,百花盛开,香气扑鼻,张太后正在接见自己的两位亲弟,寿宁侯张鹤龄与建昌侯张延龄。
如果说要列出中国古代幸福后妃的话,张太后应该可以名居榜首,谁叫她有个非常专一的皇帝丈夫呢,一生只宠她一人,可惜孝宗英年早逝,让她十分伤心无奈,加上儿子生性喜爱玩闹,常年不在宫中,所以张太后无聊的时候只有招两个弟弟进宫叙谈,以解寂寞,以前正德皇帝在位时候,虽然不常在宫中,但起码还有个盼头,如今却……
虽然朱厚听从张信的劝告,也时常到坤宁宫探望张太后,但是她如何看不出朱厚地虚情假义,如果自己不是有太后的身份在,想必朱厚根本不会过来吧,张太后心中暗暗苦笑,看到自己两个兄弟时,这才收拾好心情,幸好还有两个亲人在,不然以后的日子不知道该如何度过。
“太后,你没事吧。”张鹤龄看出些端倪来,小心谨慎的询问道,虽然是太后的亲人,但是在皇宫大内之中,张鹤龄也只能尊礼以待。
“姐姐又在想念侄儿了。”与张鹤龄相比,张延龄就放开许多,毫无顾虑的说道,他不相信在坤宁宫中会有谁这么不识趣,过来找自己的麻烦。
“今日你们两个怎么这般有空来看望本宫,该不会是在外面又惹麻烦,想让本宫出面帮忙调停了吧。”张太后露出一丝微笑,近些日子来没有听到两人被弹劾的消息,证明他们还是有所长进的,还算识得大体,知道这段时间不能胡闹。
“怎会如此,我们只是想念姐姐,所以才进宫探望,哪里会有别地事情啊。”张延龄呵呵笑道,只要是熟悉他地人,都知道他这话明显是言不由衷,张鹤龄在旁边摇头叹气,知道张太后根本不会相信的。
“既然如此,待会我们只叙亲情,不可再言其他。”张太后淡然说道。
“还是瞒不过姐姐地眼睛。”张延龄毫无羞愧之色,开口笑道:“今天我们过来除了探望姐姐之外,附带也有点小事情想请教姐姐。”
“什么事情。”张太后问道,长年身居高位,虽然只是普通询问,但语气也难免带有威严之意。
“就是想知道姐姐对小皇帝追封父母的事情有什么看法?”张延龄直截了当的说道,反正交谈的时候已经挥去左右,况且花园空旷,四处无人,也不怕隔墙有耳。
“是杨廷和,还是郭勋让你们来的?”张太后丝毫没有感到奇怪,自己没有相招,这两人就找上门来,肯定是有事情,而最近朝廷的焦点就是皇帝崇礼之事,张太后虽然身在宫中,但自然会有人把事情经过对她述说,凭着敏锐的直觉,知道这件事情迟早会牵扯到自己身上,所以早就已经有心理准备。
正文 第一百三十四章 闲棋
更新时间:2009…6…19 11:39:20 本章字数:6517
正德十六年八月末,京城天气开始变得冷瑟起来,朝廷为追封之事争吵不休,纷纷扰扰就这样过了一个月,最后还是没有得出一个答案,朱厚不能接受群臣的建议,而百官也不认可皇帝的主意,其间杨廷和先后封还皇帝御批者四,执奏凡三十疏,创下傲然成绩,让朱厚心中冒火,却也无可奈何。
当然,朱厚现在也不是孤军奋战,随着张璁、霍韬、熊浃这些人的言论传遍天下,虽然不敢说响应者众,但也有不少的人认同他们的观点,纷纷上疏支援,所以朱厚才可以与朝臣争论近个月。
朝廷君臣之争并没有影响京城的安定,京城民众似乎早已经习惯这样的情况,开始的时候还悄悄议论几句,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对这件事情失去兴趣,恢复往日为柴米油盐而奔波辛劳的生活,毕竟这种朝廷的事情离他们实在是太过遥远。
而士子对这样的事情却格外留心,京城里的客栈酒肆都能听到文人装扮的学子针对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言论,或者对赞成,或者反对,如果遇到意见相反之人,马上兴致勃勃的指着对方鼻子开始辩论起来,有时候一言不合,索性挽袖用拳脚证明自己的观点,幸好文人力弱,没有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反而让人围观看热闹。
京城中的勋爵对这件事情似乎非常有默契,似乎已经得到高人的指点,沉默不语袖手旁观正是他们的写照,根本不发表如何意见,有人问起他们的时候,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或者说了半天根本没有对这事发表什么有实质意义的话。
如果说变化最大的恐怕要属张璁,原来默默无闻的他,现在已然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与皇帝一见如故。虽然还没有封赐官职,但只要是明眼人,都知道只要追封兴献王之事结束,就是张璁加官进爵之日,这可以从皇帝经常召见问对,赏赐府邸可以看出来。
而张信自从把张璁引见给朱厚之后。找个机会辞去内帑的职务,一直没有什么动作,进宫面圣的时候日少,也没有到翰林院报道,每日闲在家中,似乎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一般,如同乡下地财主一样在家享福,除了少数人不敢忽视他地存在之外,大部分官员早就忘记曾经这个人是皇帝最为宠信的臣子。官场就是这样,如果你想让别人记住你,那你就要有自己的资本。
张府书房中。张信正在津津有味的翻阅着一本书籍,似乎已经沉醉于其中,连袁方几人推门而进都没有发现。
“子诚,你在看些什么?”袁方有些愧疚的询问道,每天看到张信闲在家中之时,他总是感到非常内疚,特别是听到有关张璁风光得意的消息时,袁方有些埋怨起来,认为这一切原本是属于张信地。
“在看西游记。这书不错。”听到动静,张信回过神来,微笑回答道,没有想到这书与后世知道的版本有些不同之处,再次观看也可以发现新奇的感觉来。
“子诚,有空的话你可以多看些先贤经籍,这种言之无物、荒诞不经的市井读物以后还是少看为好。”孙进劝道,害怕张信就就这样消沉下去。
“知道了。那以后我不看就是。”张信微笑轻轻把书搁放在一旁。反正古代排版地书籍自己也看不习惯。只不过是闲着无聊。所以才会偶尔翻阅下。况且故事内容自己都清楚明白。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