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宋-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防波堤。横门户。
经基隆河入海口处往里面走了大约两三里左右,就发现豁然开朗。两岸的战船整齐有序。显然是
,因为闲着豁口,还未向上面装置火炮。
再往里面走,就是依河而建的冶炼作坊和兵工作坊。上岸后,就发现,现在的基隆俨然发展成为一个略具规模的小型城镇。用原木做成的栅栏中间,竟然有不少当地的土著在这里交换着物品。
和当地土著融合之快,让姜明也不由的吃惊,原本以为张鹤是一个技术型的人才,但是对于治理一方,看来还是有一定手段的。
自从陈龙去了福州,留下陈虎作为护卫统领,只是负责基隆的安全问题,所以基隆的一切事情都是由张鹤署理,包括在台北盆地的行宫建设,虽然放慢了进度,但是依旧在建设之中,因为姜明实在是不想放弃那片肥沃而又未开发的土地。只有行宫的存在才能有效的带动人气,渐渐的将珠海变成一个农业基地,除了耕作人口之外,全都要迁移到这边来。
张鹤一直陪伴在姜明的左右,不停的为他讲解着各处的发展。
现在的玻璃制工艺已经趋向成熟,烧制出来的玻璃,已经可以满足制造望远镜的条件,反而成了一个负担,因为望远镜才能用多少玻璃呢?所以大量的制造一些平板玻璃,或者是玻璃器皿。只是一个摆设而已。
这一点,张鹤在给姜明的中已经提到了,姜明也想到了应对之策。现在因为战争,几乎断绝了和海外诸国的商贸往来。虽说是商人言利,但是不要性命的言利是谁也不会做的,因此,现在泉州和福州因为战争的关系,几乎没有商队的到来。而大宋也没有什么货物和他们交易,内地所产的丝绸、瓷器等紧俏物品,不是由于战争的破坏停产,就是因为打仗而过不来,这也使很多富商有怨言,只是迫于军事压力不敢出声而已。
久而久之,必会产生矛盾。那么玻璃就可以制作出各种器皿和工艺品,用于补偿战争中富商们的损失。长久以来,打仗只会让所有的人低头,让商人有苦难言,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手边溜走,心里总是不是滋味,这一点,从姜明这一年多以来,看见蒲氏的脸上的愁容就可以知道。
蒲寿庚倒是没有说,他那个儿子蒲师文倒是经常的在鸿儿面前抱怨什么坐吃山空之类的话语,其意不用多说,就能明白想表达什么。
姜也考虑过了,大宋之所谓这么有钱,钱基本上都集中在少数的商人或者是官府手里,大家都为自己的财产考虑,那么元军一用屠城相威胁,就吓住了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这些有钱的人,屠城他们不怕,他们可以跑啊,但是财产却是很难运走,以至于有部分守财奴宁愿卖国卖城,也不愿意承担这一部分的损失。
蒲氏就是一个好的例子,还有福州知府王积翁,据说在就任知府的时间,福州城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产业都和他有关系,那么元军到达的时候,为了不使自己的产业有损失,不投降那才叫一个怪事呢?
姜明之所以想造一些奢侈品,就想集中一些财力,组建大宋中央银行之用。这个大宋中央银行不但行使钱庄的作用,而且可以承担保险的责任。
首先趁着现在乱世,在少数属于大宋版图的城市中实行。对于士卒的抚恤保险,当然要有大宋政事堂或者是军方买单,而城市中居民的财产保险。在前期则可以缴纳象征性质的费用开始承保,慢慢的建立起信誉。
而百姓在战争中的意外,也是收取暂时性的费用后执行,杜绝今后在吝啬自己的产业而出卖国家的事情,对于以后无论攻防城市,或者是撤走居民。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姜明慢慢的给张鹤讲解着其中的妙用,一边看着对方的神色,看见他从开始的漫不经心到后来的注意听讲,再至最后的面色凝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可以实行的,同样的试探他在陈宜中和文天祥的身上都曾将尝试过。得到的结果基本是一样的,这一来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现在,只是缺少一个熟知财务的得力人手而已。
当听到这个问题,张鹤马上推荐身为皇室子弟的赵若梓。说在基隆的时间赵若梓曾经来过几次,经过交谈,知道此人精通财政,是不可多的的人才,此时正在基隆,建议姜明找个机会考察一下是否可以,姜明允之。
遂后,两人的话题渐渐的又转到了火器的生产上面。这个时候,两个人已经走到了制作飞雷炮的火炮作坊了。
第一第一百零二章 炼钢
于张鹤如今所造的红衣大炮,姜明虽说不满意,但在的工艺流程,所以不能下一个断语。而且张鹤在制造的过程中,只是想到用于海战或者是防守,根本没有考虑过火炮的灵活性。
他当然没有想到火炮会用车子拉着到处乱跑的去轰炸敌军,更是受到南宋百余年来那种以防守为主导的影响,不会想到去主动进攻元军,甚至是主动进攻骑兵。
在很多人的眼里,骑兵是不可战胜的,目前为止,大宋仍旧没有想到有效的办法对付灵活机动的骑兵。而在姜明所处过的那个时代,骑兵已经退出了战场,纵然有,也只是作为仪仗兵的使用。
到底大炮能不能扼制骑兵的快速进攻和快速撤离,他心里也没有把握,但是总是不能只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吧。要出去才能和敌军接战,否则就像这次的福州之围一样,围困了近一年的时间,由于火器的原因,张弘正攻打不进来,但是一直在外面守着,自己也出不去,那么耗下去,自然还是守方吃亏较大一些。
也幸亏是在福州,有一面临水,元军没有水军,要是换做是在别的孤城内,早就被困死在城中了。所以不但要守得住,而且也要打的出,大宋基本上都是步卒,就是要准备一些能击中远方目标的火器,才能对敌人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杀伤。
火炮是最为合的武器,当下,姜明将厉害说明清楚,首先肯定了张鹤的想法,作为改进发射链锤弹打断战船桅杆或者扰乱元军战船的风帆的改进对他说了一下。然后重点就讲解起真正红衣大炮的构造来。
红衣大炮在设计上显得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度很高。
和飞雷炮的别在于,飞雷炮是后装置发射药用火药的爆炸力将火药包抛射出去,受到发射药量的限制,所以无论怎么改进,最多四百步之外算是一个极限了,发射药装填的多了|容易产生炸膛,为此经因公殉职了几个工匠了。
而张鹤的红衣大炮就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之下,翻看姜明留给自己的册子想出来的,但是受到工艺和材料的限制,口径只能控制在碗口大小左右,要是粗了也难免炸膛,所以只有一味的增粗炮管大重量,按照张鹤计算出理想射程的火炮,炮管和跑神要加粗到一个难以承受的地步现在在台湾的冶炼业承受不起的。
姜明以为然。他记得多数的红衣大炮长在一丈左右,口径有碗口那么大量在二千斤以上的叫做岸炮。一般用于守城或者是守护海岸所用。就是姜明来基隆时两岸布置的那些火炮,不过射程更远。但是重量简直就不是能想象得到的。
第一片战争时期。虎门要塞地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却不及英舰舰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阴要塞竟然装备了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这些炮看似威武。实际上射程却又倒退了很多。加之开花弹地失传造成与英军对抗时吃亏不小。
可是火炮技术大大改进用了动力机床对钢制火炮进行精加工。线膛炮和后装炮也需要更多地技术。同时化学也要有很大地进步。苦味酸炸药、无烟火药和雷能使炮弹地威力成倍增长。但是这一切地一切都距离自己那么地遥远。
火炮射击地理论与战术在自己倒是了解一些。但是没有射程和机动灵活炮兵地辅助。只能是一纸空谈。只能一步一步地来吧。
经过一年多以来。姜明有时间就在书房内回忆自己后世所学地东西。炼钢。是有一些眉目了。就从这里开始吧。
于是问道:“上两个月你派人给我捎信地时候。我让他给你带来地图纸。你按照图纸造好了高炉了吗?还有焦炭。准备地怎么样了?”
张鹤点头答道:“焦炭已经大量地准备完毕。而大人所说地高炉也造好了。不过由于大人要求地烟e;太高。建在外围有些扎眼了点。所以建在基隆河上游地山背后。我现在就领带人去看。”
姜明起身看看天色还早,吩咐鸿儿不要跟着去了,因为这一去不知道要几天的功夫,而冶炼场所,确实不是女人应该待的地方,安排好之后,就随张鹤搭乘小船逆流而上。
转过了一
,就看见两只高耸的烟k;竖立在那里,用的材料正十分牢固。张鹤还在好奇的问道:“这炼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古到今只有炒铁为钢、百炼成钢之说,但是为什么要造这么大的烟k;”
说道原理,说实话姜明也不知道,他只是回想起在大学上学中学习到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借鉴早期的炼钢方法来实行。当然,要比宋代比起来复杂先进了许多,一时之间也难以说得清楚。
姜明想了一下,不知道从何说起,最后还是说道:“去看了就知道了。”说着,船儿停了下来,已经到了地点,几人下船往炼钢炉处走去。
远远地看见高炉处站着好百余人,都是一身短装打扮,显得十分孔武有力。排着整齐的队列好象早在等候他们。不由的心里一笑,果然张鹤十分着急想知道结果,就算自己不提,估计早晚也要带自己过来。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在这里守候着。
当下也没有说话,只是绕着圈子看看自己设计的成果,高炉有大约七米的高度,椭圆型,直径超过了五米之粗,用姜明所说的红砖砌成。因为青砖耐不得火烧。
而红砖只是在制砖头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泥炭。烟e;更是高耸入云。旁边的炉子稍小,是躺着的,暂且叫它平炉,这个和高炉不同,任是张鹤问遍铁匠们也从来没见过的结构,中间用红砖砌了砖格,是蓄热池。
两个炉子都用一对推风。烟e;处还用生铁做了引风机,不过需要人力来摇动,至于怎么用水车来带动,姜明还真的没有接触过,只有张鹤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慢慢的开发了。平炉的铸槽边还设了水塔,用机关控制水的快慢,用来冷却铁水,这两个炉子,估计完工不久,砖茬中还有黑泥看着好像没有干透。
姜明边看着,叹息着就算是后世中那黑心小钢厂的设备也比这个强上万倍吧,看来极易损耗,要和张鹤说一声多造几座。当下并不多言,命人一层层的铁矿和焦碳合着石头放了下去,在喊一声点火,登时红光满眼。
这样一直烧到第二天,间张鹤不断的命铁匠去观察火候,反正姜明也动冶炼,觉得差不多的时候,一声出炉,工匠们打开阀门机关,铁水滚滚而出,登时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在场上的铁匠们纵是打了半辈子铁,也没见过此等壮观景象。这一炉,竟出了五千余斤生铁。
在宋的时候,由于工艺所限,生铁产量低,哪里比得上现代练铁工艺。虽然姜明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用的是比较古老的炼钢方法。依然不是在场诸人能够想象得到的,不过此时姜明的心里也是十分的紧张,这也是他第一次的炼钢,要是不成功,他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铁水入铸槽中,铸成铁块,推入了平炉。
却不让焦碳直接和生铁了,而是分为两层。再喊了一声起火,又开始烧了起来。这一次烧了很长的时间,足足有两三天的时间,中间鸿儿过来找了一次,但是看见满地都是光着膀子的壮汉,有含羞而去,姜明都没有发现。
一直和张鹤说着话,还走到近前,一边左右打量着椭圆形高炉矗立在地上,两根高高耸立的烟k;正冒着滚滚浓烟。在竖炉旁边还有两个平炉,炉子旁边有几架风车,好多人再那里摇的不亦乐乎,空气不停地向炉子里鼓动,炉子里不断传来“呼呼”的火焰燃烧声。
姜明拾级而上,顺着扶梯向高炉上走去,张鹤跟在他后面。先到炼铁炉看了看,在一旁守候的工匠看见他们过来,连忙从观察孔望里一望,只见里面波光闪闪,忙行礼道:“二位大人。这火候快到了。”声音中带着几分兴奋和激动。
姜明点点头,向张鹤说道:“只等把钢水放掉,就可以放铁水了。如果成功,就要再多造几个炉子,循环使用,我看着火大,砖头有些扛不住啊。”张鹤点头称是。遂安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