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品公卿 >

第203章

一品公卿-第203章

小说: 一品公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北战事乃是军国要务,这个谁也碰不得。至于下西洋的宝船船队,为什么一定就要国库出钱呢?”
  “国库不出哪里出?”
  “只要朝廷允许,根本就不需要经业口二,集合民间商业力量。就足以变撑下西洋的壮举了朱高煦沉吟道:“这些年来工商百业确实发展的极快,可是一下子要那些商贾报效这么多银子出来,”
  “不,不是报效!而是交易。”
  终于说到根子上了。
  一直以来,封建高层就认为有权利搜刮底层的财富,尤其是商业范围之内的财富,因为商人的社会地个很低,要他们“报效”一下似乎也可以。全然没有想过要形成商业交易,林三洪特意加重了语气提醒道:“是交易不是报效,宝船船队规模宏大置制齐全,最适合做远航之用。而民间的商号虽有远航销售货物的心思,却仅仅把销售范围局限于东洋一带,无力组建远航船队小如果”
  航程距离的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船队的规模,如果要到达传说中的“昆仑海”除非是郑和这样的宝船船队,否则根本就不可能。传说当中,那里有无数的香料、象牙和黄金,有无数珍禽异兽和稀罕物件,只是因为烟波浩渺的茫茫大海阻隔,很难到达大海西边的尽头。如果能够“掺和”进宝船的航行之中,就可以把享誉东方的精致瓷器和华美丝绸带到神秘的西洋尽头,不管产生什么样的财富传奇都很正常。
  林三洪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利用郑和船队的优势,为商业开路。为想发财而又准备冒险的商业力量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证和远航能力,只要第一批人发财了,财富效应会象鞭子一样驱赶着商业力量去继续远航的壮举。
  利益可以让人们度过重重大海,可以改变很多看起来无法改变的东西。
  这个事情从操作上来说,已经是监国太子的朱高煦并没有多大的困难。他只耍把大航海的郑和送到海面上就行,至于是用谁的钱送上去,那是他自己职权范围之内的事情。如果能够不花(国库的)钱就完成此事,想来朱林不会反对。
  郑和的船队就是一咋。吞金子吃银子的庞大怪兽,到了林三洪这里,却成了惠而不费可以继续宣示大明国威和雄厚实力的小事,举重若轻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当得起“官场财神”的美誉了吧?
  “以商业资材支撑航海,这个不难做到。给北边,”朱高煦纠正了一下自己的语病继续说道:“给皇上的陈请折子里提一下也行,不提也可,反正皇上要的是远航,实现皇上的心愿也就行了。”
  “至于修建皇陵,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手法。”林三洪侃侃而谈:“只不过皇陵事关国体,不能这么轻易的交到商人手中。若是如此,恐怕皇上也不放心”
  皇上不放心就等于是不同意。所以一定耍让朱林放心。
  “太子殿下可以先奏请皇上成立专门的监管衙门,然后把修建皇陵的事情分成一咋。又一咋小的小块儿小采办、运输、修建等等各司其职,然后招收报价最低的商户承建。如此一来,不仅少了和地方官府扯皮的繁琐,更不用出各式各样的开支,商办和官办差出来的银子想来也不会太少!”
  皇家工程是天底下最肥的肥差,经一次手就扒一层皮,养肥了无数官吏和衙门(满清时代的和坤就是这么起家的),等到一步一步一级一级到了朝廷手里的时候,价值和价格已经悬殊到了让人不敢相信的地步。明明一贯钱就可以办成的事情,到了最后,国库里支出了三贯钱都不一样够堵窟窿的。既然各级官、吏、差、办都上下其手的从中捞钱,干脆就不给他们做了。转而交给商人去做。商人为了得到修建皇陵的机会,会报出合理的价格。因为需要自己下本钱,所以会尽一切可能的减少浪费和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一个铜板都能掰成两半花。无论是价值还是花费和官办完全不同。因为皇陵的影响太大。可以派遣皇家信得过的人去监督,以防商人为了过分的商业利益而偷工减料以好充次。
  修建皇陵这么大的事情,一般而言,诸如偷工减料以伪冒优这样的商业恶行出现的机会不大,因为一旦查出来就是抄家灭族的罪过。所以也不必过分的监督,之所以这么干完全是为了让皇家放心而已。
  “这咋这咋,北边,,皇上那里肯定要奏请的,而且科道里头肯定也会有人反对”
  林三洪笑道:“皇上不会不知道国库的虚实,国家没有钱,用这样的法子也不为过,想来皇上不会反对,就算是反对也是一些细节问题罢了。至于科道”要是总听那些言官的话语,除非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要不然永远都有犯错的可能”
  言官就是靠着指摘别人吃饭的,不管什么事情也不管是对是错。这一大批人总是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
  这么多年以来,什么事情也不做什么话也不少说,已经成为言官当中的一种风气了。
  听到这里,朱高煦也是哈哈大笑:“说的也是,前些日子有言官说西北的军资消耗太大。要孤王彻查前线军官有无糜废之举,真他娘的胡说八道。打仗打的就是银钱,开一炮出去就等于撒了很多铜钱。军资的消耗怎么可能查的清楚?难道就因为后方一个闲官的一句屁话,就让我去查整个前线有无糜废?我真想让他自己去查,最好是被前线的将士打个半死再送回来给那些说空话的闲官们看看,”
  众人哈哈一笑,林三洪心里也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刚才朱高煦一点太子的风度也没有,而是象十年前一样豪爽,确实显得亲近了许多。
  “至于迁都”我认为皇上已经定下来了,不过京城中反对的声音太大。想来皇上会有一咋小比较折中的方略出来,然后一步步慢慢进行着
  还不等林三洪把话说完,太子朱高煦已经树起了大拇指:“高明,魏詹事,我是怎么对你说来着?要说看大局的眼光,还是林兄弟呀。当初我在走投无路之时遇到
  魏成栋笑道:“太子殿下说的不错,安北侯眼光如炬,想不服都不行啊。皇上那边已经有了关于迁都的定论,北平那边只是行在。南京(最后一次重申,仅仅是为了行文的方便才使用南京这个地名的,考据人士就不必深究了。)已经是国都。就算以后朝廷搬迁到了北平,也不算是迁都,仅仅是将太祖皇帝的多都想法稍微改动而已。”
  明朝的双都制度罢了,南京为留都,保留各部职能,从大局上判断。等于是在北京这个传统的明朝国都之外又多了一个南京的都城。既然是两个国都,也就谈不上一咋。“迁”字了。
  反正无论南京还是北京,都是国都,都有行政体系和行政职能,绝对是一个非常折中的方案了。
  林三洪自然知道最终的结果。听到魏成栋的称赞也不感觉如何。
  可是魏成栋却是更加佩服林三洪了:“当初在湖广的时候,我还以为安北侯仅仅是胆识过人而已。今日算是亲眼见识到了。怨不得殿下一再盛赞安北侯的眼光呢。皇上关于迁都的定论不过刚刚发过来,我也是听过殿下之言以后才知道。安北侯不在朝中就已经早早就料到了。果然是智慧过人眼光独到,”
  朱高煦笑道:“其实我也想让林”安北侯在孤王身边,办事情也会方便很多。只不过皇上那里似乎对安北侯颇有成见
  “不过眼下有咋。机会,安北侯不是在扬州任上做出了好大政绩的么?自从安北侯去职扬州之后。王同彦为扬州知府,也算是谨小慎微,可再也没有建树。最多就是守着咱们的安北侯踢打下来的那点家业过日子,虽然无功却也无过,休仕之后告老还乡也算是风光体面。可他一下来,新任的扬州知府可就不行了,”
  也怪不得朱高煦提起扬州。就在林三洪做出成绩的这个地方,现在虽然已经繁华鼎盛,可再也没有了林三洪治扬州之时的那种局面。
  作为林三洪的继任者,王同彦王老绾还算不错,在扬州任上等于是彻底的闲人一咋”可以算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过,安全按照林三洪遗留下来的那点家底和制度来治理扬州府,用朝廷的话来讲,就叫做无为而治。
  就是因为无为,没有对林三洪制定的各种制度作出任何改动,虽然无法超越林三洪时代的鼎盛,却也依靠林府台遗留下来的那点本钱继续了扬州的繁华。王同彦在扬州任上基本就是修养了三年,或者吟诗作画或者观景赏花,屁大一点的事情都没有做过。
  好不容易到了任期,王老绾风光体面的休仕退出官场了。他的下一任踌躇满志年轻气盛,看到扬州已不如往昔,立刻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大力发展工商,奖励丝织。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个崭新的扬州知府的本意绝对是好的,看着扬州已经不如以前,心里也很着急小所以才用了这种手段希望能够把扬州“工业化”。
  至于后果”林三洪不用问也能知道,肯定是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努力费劲还不如什么都不做呢。在林三洪的治理下,扬州就是一个消费型的城市,依靠江南淮扬的消费带动起来的繁华局面,怎么能够这么快就会被工商所取代?
  就算是发展各种各样的作坊小就算是奖励耕织,可他动手已经太晚了。两淅、两江和江南的大型织造作坊已经形成了气候,甚至联合成了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局面,扬州再想起来分一杯莫,和已经势大财雄的整个行业竞争,摆明了就是自找苦吃。连级丝行业都出现了丰隆昌这样的巨无霸,需要很多同行联合起来才能和春桃抗衡,扬州刚刚起步就想这么干,完全就是急功近利损人不利己的莽夫,必然会被南北的大商号联合起来挤压的喘不过气”,
  以奢治政才是林三洪治理扬州的根本诀窍,通过消费的方式把各地富人的财富聚集起来,提倡消费鼓励消费,从中渔利这才是根本。主要目的就是财富的再流通和再分配,从来也没有提过一句和生产有关的话语。
  在林三洪为扬州知府的时代,扬州的繁荣不是因为生产,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消费才铸就了扬州“宇内形胜。  二邓留下来的溃物实在是大有分量了,沉重的让林二洪有一记火把丝绢烧成灰烬的冲动。
  毕竟这个东西本身太危险了,要是被人发现,肯定是要抄家灭族掉脑袋。可这毕竟是郭弗烈的遗物,而且林三洪也知道郭四妹把这个玩意留给自己的用意,虽然确实是有点危险的过了头,可是只要妥善保管不被其他人发现。也就不会有什么麻烦。
  小心翼翼的把丝绢塞回腰带里头,妥善保管起来”
  要是照这么看,郑和下西洋的举动当中或许真的有寻找建文皇帝的因素也说不准,按照林三洪的推算,朱捷肯定已经发觉了建文皇帝还在人世,并且多多少少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所以才不遗余力的一次又一次派遣船队下西洋”,
  难道建文皇帝真的躲到了海外?
  虽然说朱猪的镝治已经稳固的如同铁桶一般,可他的皇位终究来路不正,而且无数次宣扬建文因为误会了靖难之师的好意而自尽。在这种情况下,要是哪天忽然又个建文皇帝冒出来,朱林就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楚了。
  名分和大义这两样东西是朱林的软肋。
  这么些年以来,永乐皇帝不断的扩充皇权,把中枢和地方的权利收归到手中,甚至连各地的藩王也能了象征性的存在,所作所为比当初的太祖朱元璋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看来,朱林如此疯狂集权的背后也有可能出自一种担忧:
  担忧忽然有一天皇位的正统性受到挑战之时,保证没有任何一股势力可以真正抗衡皇权,只要形不成强有力的势力,朱林就胜券在握。
  耗费如此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皇帝一个人”,
  收拾去所有的心思,带着对徐皇后表示哀悼之意的折子,林三洪动身前往京城。
  这是自“封”安北位以来,林三洪首次进京。
  封这个侯爵,其实就是为了把林三洪“扔”出官场,所以一直以来林三洪都表现的很谨慎,尽量避免和官场上的接触,也可以算是深居简出了。
  不过这一次是国丧,按照惯例,他这个有侯爵身份的人就算没有资格到北平去吊唔一番,也应该亲自去京城一趟,以寄哀思。
  到礼部专设的衙门遥祭之后小走完了程序之后,这个事情也就算完了。
  网从礼部出来,还没有上车呢,迎面就碰到了几骑,骑在马上之人遥遥的拱手为礼:“这不是安北侯么?真是难得一见呐”
  骑在马上的是一身皂袍的魏成栋。
  魏成栋很利索的跳下马来,装出很亲密的样子挽着林三洪的手臂:“当年我与林侯爵共事的时候可不少呢,一晃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真是岁月如织啊。今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