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208章

大明天工-第208章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对官员地业绩进行考核。
    这可能是一系列新法中。对官员影响最大地。有人戏称其为“新地考成法”。而事实上。吏部和六科执行地考核标准。距离李彦所想要地。还有很大距离。吏部、六科。甚至内阁大员。在这一事情上。都比较强调道德教化。这可能是华夏几千年以来。一直都存在地传统。
    李彦在反复考虑过以后。也觉得自己那种过于强调“实绩”地做法。未必就是最好地。而且很多指标细化之后。其实也是重复了后世那种唯经济路线。唯GDP地粗暴做法。虽然说传统中对于道德教化地强调。操作起来太过人治。不过这种思想。却有其可取之处。
    最终。李彦还是做出了妥协。可以说。现在这种考绩地方式。在很大程度
    两种思路地优点。虽然还会存在很多问题。远远善。思路无疑是很好地。
    一系列调整的效果,还需要有待时间的考验,而皇家博览会却实实在在让正月里的京城,变得更加热闹。
    皇家博览会还没有真正开始,此时只能说是之前的造势、热身,之所以会这样安排,就是想在正月里,让京城变得更加热闹。
    各的商家对于这样一次机会也都挺珍惜,虽然说这个时代的商人还不像以后那样,对广告情有独钟,不过成功的商人,多少都会意识到,产品的宣传展示,有时候总会带来很大的好处,而这次博览会无疑就是最好的展示场合与机会。
    来自大江南北的商人,带着自己商号最好的产品,有的甚至连师傅都带来了,这样要是碰上事情,有什么需要的话,也可以让师傅出手,要比那些做好的样品更有说服力。
    他们的出现,让城变得更加热闹,刚刚落成的博览会馆,也提前开放,提供给各商家使用。
    博览会馆也位于京城东,同新建的书院靠在一起,属于李彦构想中的新城的一部分。而所谓的博览会馆,是一座三层的宽大建筑,要是有谁见了这座建筑的内部结构,可能也会觉得似曾相识,因为看上去这座博览会馆,更像后世的超级市场,里面就是一家又一家的店铺,似乎同什么博览会没有什么联系。
    这里其实是新城规划中的商业区,博览会馆在博览会结束以后,也将会继续存在下去,将铺位出售,或者出租给商家。
    商家的到来,为冷清清的“新城”来大量人气,春节过后,天气放晴,加上从京城到新城,可以通过京通路,然后转过来,全程都是整齐宽阔的路面,不管是坐车,还是走路、骑马,都会觉得相当的舒服、便捷。
    外,在新城和通州、京城之间,李彦还让人弄了几条公共马车的路线,如今的四轮马车已经不像几年前那样昂贵。虽然说价格还是不低,不过由华夏车辆厂自己来运营,那就没有多大的关系了。
    李彦让华夏车厂下面专门成立了一个递运社,暂时只负责开通运营新城到通州,新城到京城,京城到通州这三条公共马车的客运路线,以后再考虑继续扩张,发展货运、公共交通,甚至邮递业务。
    在华夏下面,这些年为了完善报刊发行、递送的网络,在有些地方,华夏社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递送网络,不过在大多数地方和时候,还是会借助地方上的驿站网络,毕竟,想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递送网络,会需要很多资源,投入也会很大。
    对此,李彦也不是太担心,之前华夏社报刊的发行,已经促成有的地方出现了地方性的递送网络,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原本就有民营性质的民信局,从事这方面的业务,虽然说发展得还不充分,不过,只要给他们时间和环境,那是肯定会发展起来的。
    公共马车的出现,在这个时代显得非常新鲜,能够拥有四轮马车的都是顶级的富豪,李彦让华夏车辆厂下面专门成立了一个递运社,暂时只负责开通运营新城到通州,新城到京城,京城到通州这三条公共马车的客运路线,以后再考虑继续扩张,发展货运、公共交通,甚至邮递业务。
    在华夏社下面,这些年为了完善报刊发行、递送的网络,在有些地方,华夏社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递送网络,不过在大多数地方和时候,还是会借助地方上的驿站网络,毕竟,想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递送网络,会需要很多资源,投入也会很大。
    对此,李彦也不是太担心,之前华夏社报刊的发行,已经促成有的地方出现了地方性的递送网络,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原本就有民营性质的民信局,从事这方面的业务,虽然说发展得还不充分,不过,只要给他们时间和环境,那是肯定会发展起来的。
    对此,李彦也不是太担心,之前华夏社报刊的发行,已经促成有的地方出现了地方性的递送网络,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原本就有民营性质的民信局,从事这方面的业务,虽然说发展得还不充分,不过,只要给他们时间和环境,那是肯定会发展起来的。(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第二五七回 举子
     更新时间:2009…12…28 12:05:51 本章字数:3429
    年的科举,向来由礼部组织,虽然礼部的事情,李涉太多,不过作为内阁次辅,他还是提出一些建议,有的也深受欢迎。
    与往年不同,今科参加会试的举子,可以选择入住新城学院区的宿舍,这里本来是为学院求学的学生准备的,这次便正好向举子们开放,提供给他们暂住。
    经过几个月的建设,多数为二到三层的学院建筑,已经像雨后春笋一般,在新城所在的地方拔地而起。这些建筑都不算高大,所以建造起来也快,当然,这只是未来学院区的一部分,为了赶时间,并没有那么精雕细琢。
    李彦固然想一步到位,打造一座恒久流传的经典学区,不过同传承相比,眼下最迫切的,却是打开新学的局面,所以在他的要求下,几所高等学院的校舍,才会以惊人的速度出现在新城的地面上,甚至来得及接待各地前来京城赶考的举子。
    能够成为举人,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这些考生的身份、地位已然不同寻常,李彦至今依然记得《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以后,居然得了失心疯,之后他的人生就好像戏剧般的发生了变化,不仅受到众人景仰,甚至还有大户送银,就连见了本地的父母官,也能直起腰杆。
    有句话说得好,实往往比小说更加戏剧化,在现实中,一旦中举,还会出现周围相邻纷纷投靠,甚至委身为奴的现象,其原因无非就是为了免税,这也是举人的一项特权。
    有明一代,举人可以直接:官,虽然说到了王朝后期,由于读书人越来越多,科举作为独木桥士和举人越来越多,举人想要做官,通常都是比较低级的芝麻官,可不管如何中举就是获得做官的资格证书,谁都小窥不得。
    通常来说,举赶考筹措盘缠还算比较容易,毕竟是可以当官的人了;只不过个人情况不同,家境贫寒的读书人就算能得一些赞助,或者借到银子,赶考的路途遥遥,吃饭住宿、交友游玩,花费不少,何况也有些自负风骨的举子未必肯接受别人的“赞助”,来到京城,也会有窘迫的时候。
    年会试前后,京城的旅馆住店钱、房子租金,甚至市面上的物价,都会随之而水涨船高,很多举子为了安心读书,也不会吝啬那点钱竟寒窗苦读十余载、几十载,而今是最重要的时候,总不能因为一点钱,而影响一辈子,甚至关系到家族、后代的大事。
    世只看到高中者的风光不知道每年赶考的举子当中,落第者不知凡几些举子在考中之前,居住京城生活又是如何的窘迫。
    正因为如此。一些发达之后地显贵才会在京城组织本地地会馆。会馆地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照顾本乡本土进京赶考地举子。
    不管是当地富绅地赞助。还是会馆提供地便利。都为举子上进途中提供了很重要地帮助。自然也容易结成更紧密地关系。这就好像民主制度下面地政治赞助。不说定有所求。但关系地存在。本身就是最大地资源。
    李彦自然不会以为他能改变华夏讲究关系地传统。但是开放学院区地宿舍。为进京赶考地举子提供一些方便。以及另外一种可能。还是能够做到地。
    当然。他地目地也并不仅仅如此。在刚刚建成地学院区。已经确定会有多家学院入驻。包括华夏社创办地华夏书院。华夏精工坊创办地华夏工学院。以及大明皇家格物学院。后者地名誉院长会是大明地皇帝朱由校。而大明皇家格物院也将进驻学院区。
    虽然同后世地大学城动辄好几所院校相比。这个规划中地学院区只有三家学院及一家研究院。也就是大明皇家格物院。不过在李彦地设想中。这几所院校各有侧重。也算是构建了一个比较全面地学科基地。
    其中华夏书院侧重于传统地儒学、理学。用后世地话来说。那就是属于文科类院校;而华夏工学院同大明皇家格物学院。就是理工科了。华夏工学院侧重于应用技术方面。也是所谓地工科。而格物学院则主要是数理基础学科。也就是所谓地理科。各有侧重。也就形成比较全面地学科体系。
    举子们入住学区以后,都以不同的目光好奇地近距离观察这些突然出现的“学院”,就发现这里的学校跟他们见到过的完全不一样,学习的东西并不
    儒学,而且学习的方式也更加灵活。
    让李彦感到有些失望的是,大部分举子对华夏工学院、皇家格物学院兴趣缺缺,即便是有人关心格物学院,也只是对这所学院冠以皇家的名字感到好奇,当得知学院并非皇家弟子求学的地方之后,倒觉得名不副实。
    李之藻给李彦从工部主事任上,抽调负责学院区的建设,并担任皇家格物学院的院长,因为官职品级并没有下降,李之藻对此倒是没有反对,他跟徐光启一样,都长于学术,而短于为官,由他来操办学院的事情,倒是搞得有声有色。
    “举子毕竟都视科举为正途,对工学院、格物学院看不上也是正常,倒也并非都不关心,这几日观察下来,也有人经常出现在学院,打听一些时间,特别是江西有名举子,几乎都有些沉~了!”李之藻虽然身为格物学院的院长,其实他也是觉得科举才是正途,格物一道,还是偏门。
    晚明时期,重视经世致用的学者文人并不少,不过,这也并不代表他们的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譬如徐光启、李之藻都是这样,虽然本身的学术水平很高,也很重视实学,但是却依然将学而优则仕看得很重,而且都做到了不小的官。
    李彦听了顿时神一振:“哦,这举子是何人?他关心的又是什么?本官倒想认识一下。”
    前面听说无人关心工学;和格物学院,李彦确实挺受打击的,没想到李之藻话风一边,竟然还有下文,还是不错的好消息,李彦马上高兴地问道。
    当然,他的目也并不仅仅如此,在刚刚建成的学院区,已经确定会有多家学院入驻,包括华夏社创办的华夏书院,华夏精工坊创办的华夏工学院,以及大明皇家格物学院,后者的名誉院长会是大明的皇帝朱由校,而大明皇家格物院也将进驻学院区。
    然同后世的大学城动辄好几所院校相比,这个规划中的学院区只有三家学院及一家研究院,也就是大明皇家格物院,不过在李彦的设想中,这几所院校各有侧重,也算是构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学科基地。
    其华夏书院侧重于传统的儒学、理学,用后世的话来说,那就是属于文科类院校;而华夏工学院同大明皇家格物学院,就是理工科了,华夏工学院侧重于应用技术方面,也就是所谓的工科,而格物学院则主要是数理基础学科,也就是所谓的理科,各有侧重,也就形成比较全面的学科体系。
    举子们入住学区以后,都以不同的目奇地近距离观察这些突然出现的“学院”,就发现这里的学校跟他们见到过的完全不一样,学习的东西并不局限于儒学,而且学习的方式也更加灵活。
    让李彦感到些失望的是,大部分举子对华夏工学院、皇家格物学院兴趣缺缺,即便是有人关心格物学院,也只是对这所学院冠以皇家的名字感到好奇,当得知学院并非皇家弟子求学的地方之后,倒觉得名不副实。
    李之藻给李彦从工部主事任上,抽调负责学院区的建设,并担任皇家格物学院的院长,因为官职品级并没有下降,李之藻对此倒是没有反对,他跟徐光启一样,都长于学术,而短于为官,由他来操办学院的事情,倒是搞得有声有色。
    “举子毕竟都视科举为正途,对工学院、格物学院看不上也是正常,倒也并非都不关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