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停止添碳后,火热略小了一点,我和木壳一人一根陶柄伸向坩锅的耳柄,将一罐铜汁提了起来,快速提到浇铸模所在的泥箱旁,将坩锅靠放在泥箱上,小心地侧倒锅身,对准浇口,将铜汁倾倒进去,直到过多的铜汁从冒口溢出来。
泥箱蒸腾出大量的水气,在浇口和冒口的铜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洞内收缩,并凝结出一层膜,很快转化为波纹形的固态。
等这个东西凝固并冷却还得要两天时间,我开始把这次成功的炼化和绝对不成功的炼矿作了一个比较。
比较纯的铜跟铜矿肯定没得比,但还是很有借鉴意义。
一是将铜和碳分开,可以随时加碳,就不会造成碳用尽了而铜汁没出来的的情况,也方便我们掌握出铜的时间。
二是鼓风,没有鼓风,可能就会导致功亏一篑,那么在炉子里怎么鼓风?也用树枝?
三是铜块的大小,小块的铜很快就融化了,可是大块的就花了很久的时间,矿石是不是也一样?
四是坩锅的便利性,有了坩锅,就不怕矿石和炉壁粘在一起了,大不了对坩锅加热,就能把矿渣倒出来。
有了以上的认识和经验总结,我决定哪怕点人工,也要先把铜矿石打碎,用不用坩锅就看碎石以后的炉子效果怎么样了。小块的矿石即使凝在壁上我也不怕。
碎矿工作开始了。
两天以后,打开粘土,去掉浇冒口的残铜,我把一根一米多长直径5厘米的青杠木棍装入铜斧柄处,举起这把“开天斧”,族中近300人在“工业村”发出了一阵欢呼!
“元齐万岁!太昊万岁!”
正文 第一百零七章 … 黄铜时代
更新时间:2009…2…16 14:00:31 本章字数:2208
我拿着这柄铜斧,却不由得想起姜由。
这个比我更壮硕的汉子要是手持这样一柄大斧,是不是有点盘古的风味?
估计在这个世界上,这个组合应该是单兵力量最强大的组合吧。
用手掂了掂,铜斧应该有15~17斤重吧,在这这个“工业村”里,除了我,能挥动的没有几个人,所以象征性的意义比实用的意义还是要大一些。
但既然已经造出来了,就得让它用上,在一块青石上磨开锋以后,我试了试用来砍树,一棵直径25厘米左右的树在巨斧下不过10来分钟就倒下了,而且没有借助任何畜力!
这个速度比用石斧快了6~10倍!
族人又是一阵欢呼。
不用我做更多的说明,这柄铜斧已经示范了金属时代的威力。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能接触到这柄斧的机会微乎其微,族人中稍微有一点力气,能挥动这柄斧的力士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过把瘾。
几天后我检杳了一下,除了有几位力士试着用来砸矿石留下了一些印迹以外,用来砍树的锋口居然没有什么大的损伤,看来这些铜块里一定有我所不知道的合金成分,否则不可能有这样的硬度。
但用来砸矿石还是不行,说明铜的比例已经非常高了。
记得后世的青铜应该是铜和锡的合金,也许还有其他的成分在内,但硬度应该比铜和锡的单一金属都要高得多,才会在数千年里成为主要的金属工具材料。
现在没有办法知道什么是锡矿石,就算软一点,也只好先炼出铜来用了。
做车轴应该不需要太大的硬度吧?
矿工们砸矿石的这些天里,我还是继续在研究炼铜炉地结构,也能想到应该给炉里鼓风。可是怎么做呢?
首先是进入炉体的风道必须得耐高温,这就只能用陶器来做了,所以我让陶工们抓紧烧制一根陶管,内空直径在5厘米左右,长度有1米出头的样子。我打算烧出来以后把一头插入炉壁内,另一头接风箱。
然后是做一个风箱,这个在后世见得多了,但做起来也费了不少力。
箱体是木制的。用窄木板拼成一个直径25厘米左右的圆筒,长度有1米2的样子。活塞是在一个直径20厘米的木柱上捆上几层羊皮,直到感觉在箱体内拉动时有点涩阻。
最麻烦的是进出风口地制作。理论上应该是采用单向瓣膜结构,但做起来才知道难度——瓣膜应该怎么样固定在风箱端面上?
瓣膜是用精制过的羊皮做的。去掉毛并压薄过,但固定就成了一个大问题,风箱端面上挖了两个圆孔,直径都在5厘米以内,其中一个连接鼓风的陶管,另一个连向风箱外地空中。连接陶管之前,我拿着几片羊皮,看着那两个孔犯了难。
要是在后世,有上百个可供选择的方案:用强力胶、用铁钉、用铁丝……对了,我不是有一点点炼好了的铜么?
用铜斧小心地砸那些产出来的一点碎铜。造出了几颗铜钉,才把固定瓣膜的事情搞定。
后来想一想,其实也可以在板上穿孔,用鹿筋栓上固定的。
4月底的时候,估计各城的庄稼应该已经出苗了吧,而我的新炉也已经安装出到位了。
炉外三米处,地下用粘土做了许多方槽,用于接收铜汁,制作铜锭。方便以后制作不同的铜具。
一根陶管从炉门上边一点点伸入到炉壁内。陶管地另一端接上风箱的出风口,接头处用兽皮裹上,再封以粘土。风箱是固定在砖架上的,以防在拉动的时间伤害到和陶管的接口。
这一次为保险起见,我先在炉底铺上近80厘米高的木碳。再倒入被砸碎的铜矿石,最大的直径也不超过2厘米,但只放了力20来斤碎石就没放了,上面又盖上木碳。
炉外5米远的地方放了大量地木碳和碎矿石,希望能在炼矿地过程中实现持续加入矿石和木碳。
打开炉门点火后,我把炉门立即关上——现在不需要要用它来供风了,风箱已经投入工作,骑兵们轮流拉动风箱送风。
按我的要求,拉风箱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否则会供风不足或损坏风箱。
这一次的火势明显比上一次来得快也更猛,半小时内已经全炉通亮,我也不惜血本,看到炉面上的碳有明显下降,就立即让人投入更多的木碳。
不到一小时,炉门处已经有铜汁渗出,并立即凝结,但由于温度太高,只能处于半凝结状态,刚好把炉门地间隙封住。
一个半小时过后,我和木壳将炉门拉开,一股红亮的铜汁从炉门处流出来,沿陶槽流入坩锅中,我看了一下,大约六七斤的样子,赶紧倒入土槽内。只够铸一块铜锭。
后面紧接着从炉门出来的却是炼完铜后的炉渣,我就直接让它流到地面不管了,只有少量的堵在炉门处,我用陶棍刨了出来。
炉中碳火还旺,我让人赶紧投入矿石和碳,重复刚才的过程,但这一次却只花了一个小时左右就流出了铜汁,看来比较高的炉温缩短了预热的时间。
一天下来,到晚上熄火的时候,我已经得到了7块铜锭。
守在冷却中的铜锭边,我在反思这一天的得失。
看来方法是对的,但碳的消耗太大,明天已经不能开炉了,得炼碳。
煤的应用应该可以降低对木碳的依赖,但要是处理不当,煤的残留物比木碳可要多得多,会不会又堵住炉门?
还有,矿石的颗粒应该还要再小一点,才能进一步缩短炼化的时间,也不容易在炉门处堵塞。
那不是得把矿石打成粉?
没有机械,这个要求太高了一点,但把颗粒砸得更小一些应该是做得到的。
最重要的是,没有锡,就不能得到青铜,没有青铜,铜的应用实际上范围很小。
不管了,青铜先不论,让我们先迎接黄铜时代的到来吧!
现在我最想做的,就是一辆牛车,当年的失败还在让我耿耿于怀!
正文 第一百零八章 … 原始之城
更新时间:2009…2…16 14:01:30 本章字数:2198
黄铜时代已经进入萌发阶段,但我却不得不暂时离开“工业村。”
木驼带信过来,姜由的部族可能在5月底要建好村子了,族人已经在做搬迁的准备,粮食的分配需要我回去安排。
5月初,我把炼铜工作和铸斧工作都交给了木壳,由他暂时负责在我离开期间的生产。后勤方面不用担心,马齐会不断把粟米运来,最多只需要偶尔狩猎补充一下肉类就行了。
木壳最高兴的是我让马齐派10名专业厨师过来。
原始世界最早的一批重工业生产一线人的员,开玩笑,那当然得优待啊!
中旬我带着几名骑兵赶回村子,姜氏族人的准备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姜由在新基地和太昊神山之间往返不停,正在安排不同姜氏部族在新基地的居所。
看到我出现,姜由正想下跪,却又脸色变了变,没有跪下去,在那里红着脸挠头傻笑。
我不在的这段时间,他作为姜氏大族的族长,气指颐使惯了,不像以前带族人初投太昊时那般低调了。连木驼也少有再找他玩摔角游戏,一方面是姜由忙,另一面也是因为木驼感受到了姜由在族人中的无上尊崇,不好意思再跟姜由摔摔打打。
但姜由对我的尊重还是从言行中流露出来,等我在大帐内稍事休息,他已经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在帐外站候。看我安排完神山的族中大事,便扯着木驼一起进来,请我到姜氏的新基地去看一看。
固所愿也,不敢请尔。
我随他们到了20公里外的基地。
还在两公里开外,我就勒住了马。
这是什么东东?
这早已经不是我当年来看到的土坯墙村子了,前方是一道堆砌的石墙!高度达到近4米,尽管长度才500米左右,但那气势是惊人的。
这才是真正的原始风味!
走近细看。所有的石块都未经打磨。全是火爆法烧采地石片和石块。在太昊城,这样地结构也有,却只是用来做地基地,姜由把这项技术移植过来,用来做城墙了。
我转头看了看嘿嘿傻笑的姜由,想起了那柄铜斧。
这小子是天生的原始创造者,我不过是后世附体过来的质品罢了。
走进姜氏城中。可以看到多处地城墙还没有完工,族人还在紧张地搬运石头,墙厚足有一米左右,工程量还是比较大。城内布局与大元诸城或太昊城都截然不同,同样条块分明,但80%以上都是居住区。各小部族分别占了一块地,将本部族的族人和畜栏规划在一起,基本上是以“小部族私有制”的方式进行管理。
还有20%是广场和祭祀“建筑”。
说是“建筑”其实有点名不符实。也就是几块巨石堆积在一起,每一块都在2吨以上。最大地那块不会小于5吨,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运回城里的。
最大的那块石头上清楚地镂刻着姜氏的图腾,让我看着有些啼笑皆非,主体是一头牛还是一只羊我没有分辨出来,但兽额上却刻了一只鸟,好像还是一只鹰。
这是什么怪兽?
不过从整体上看,这里的风格和我的太昊城设计相比,我不得不佩服姜由这个原始设计师,他设计出来地东西要朴实得多了,也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特点。
要是拿到后世的建筑设计比赛上去,姜由的得分肯定比我的高,评委们对我的设计给出的最大批评意见肯定是:风格跨时代的东西太多,不够统一协调。
就算是开发考古旅游资源,这里也会比挖掘出来的太昊城游客多。
看到我的赞佩,姜由的一张粗脸沁红,面有得色,不理木驼的嗤之以鼻和到处挑刺,对自己的设计风格信心满满。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600吨粟米源源不断运往姜氏城中。前面姜氏在太昊消耗的粟米我直接就忽略掉了。
5月底,迁族的日子到了。
太昊族的族人多半早已经搬进了太昊城去住,神山上和神山脚下,反而是以姜氏族人为主,趁夏季的大雨还没有到来,姜由祭过了姜氏祖神,带大队人马,放下建设工作全体来到太昊神山。
我和太昊族的长老团站在图腾壁前的石台上,看着姜氏族人将所有留在神山下的牲畜赶出畜栏,所有的帐篷捆好放在牛背上,扶老携幼,踏上归族之途,不禁都有些喘嘘感慨。风余亲身经历了风氏一族的长途迁移,更是感同身受,泪湿眼眶。
姜由守着族人们收好所有东西后,走到台前,双膝着地向我跪下。
不知道这算是跪我还是跪在我身后的祖神,我只得接受。
姜氏族人见此,都放下手中的东西,除了看护牲畜的人以外,齐刷刷地跪在姜由身后,近4000人黑压压地占满了石台前的这片地。
我走到姜由面前,他以额叩地,行了叩礼,才让我扶了起来。
姜由冲我笑笑,扭头大步走远,他的族人也纷纷起立,跟在他的身后去了。
从此这片大地上站起了一个强大的部族,经年之后,威震八荒!太昊族人的子孙后代,多因此而受益匪浅。
送别了姜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