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134章

杂谈-第134章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们姑樽甲爸糜稍仓巫夹呛突⌒伪沓咦槌桑沓甙迳系恼彰湃笨谖し叫危沓甙迳峡逃蟹缙拚只夹强缮舷伦笥业髡讲嘤谢ひ怼K机枪通常采用骨架形的胶合板枪托,然而并没有规定不能使用其他材料的,PK的钢制枪托底板上有一个活盖,内装清洁工具,油壶就装在枪托内,****形握把和枪管提把通常用浅红色的酚醛塑料材料制成。PK机枪还对其进行黑色烘焙珐琅的表面处理,有一些是烤蓝或表面磷化处理。 
PK机枪现有4种型号,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配装两脚架作连用机枪的称PK;配装轻型三脚架作重机枪的称PKS;配装在坦克上的并列机枪称PKT;配装在装甲运兵车上的机枪称PKB。在PK机枪正式列装数年后,1969年,卡拉什尼科夫又推出一种PK机枪的改进型——PKM,PKM的枪管较轻,没有凹槽,枪托底板上有翻转式的支肩板。上述几种机枪均可有效地对付800米处的集结有生目标。当用PKB和PKM机枪对空射击时,有效射高为600米。 在冷战时期,PK系列机枪广泛分布到世界各地,并在许多地区冲突中使用。PK系列机枪也被许多苏联/俄罗斯以外的国家生产,如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中国(系于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缴获的PK机枪后加以仿制)、南斯拉夫(M84)、波兰和前东德。 
◎ 无疾而终的6毫米班用机枪 
受1972~1974年美军提出的班用自动武器(SAW)计划刺激,苏联红军开始抱怨5。45毫米口径机枪作为班用支援武器显得火力不足,而7。62毫米通用机枪则重量太大,因此苏联克里莫夫斯克精密机械工程研究院于1980年就提出6毫米毫米枪弹方案,目的是作为突击步枪、班用机枪和狙击步枪的通用理想口径弹药,第一个型号是6&;#215;53毫米,发射5。2克弹头,枪口初速1150米/秒,1990年又推出6&;#215;49毫米弹药,采用无底缘弹壳设计,弹底外形(弹径11。4毫米)类似于M43型中间弹的弹底,其枪口初速比前者更高,膛压也比较高。 
1993年,俄罗斯伊热夫斯克机械制造厂对PKM机枪进行修改,在匈牙利布达佩斯轻武器展上推出采用6&;#215;49毫米弹的“统一标准机枪”(UMG),UMG的整体构造与PKM大同小异,但机匣稍短,简化了供弹机构。UMG枪管比较长,而全枪长度(1150毫米)与标准的PKM相当。这种新机枪重量更轻,包括两脚架仅重6。5公斤,原型枪没有机械瞄具,但配有光学瞄准镜。可能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这种6毫米口径机枪没有继续往下发展。
咆哮的“岩石”:NSV系列重机枪
苏联红军最有威力的武器是什么?坦克!而苏联坦克从二战结束发展到战后第三代主战坦克,几乎所有“器官”都新陈代谢了一遍,可有一样却始终没有动静——DShK…38/46型机枪。“作战无小事”,为DShK…38/46型机枪寻找替代的工作在60年代提上议事日程,因为当时T…64和T…72两款志在超过西方的主战坦克研制已迫在眉睫。
前文提到设计师格利高里&;#183;尼基金和尤里&;#183;索科洛夫在苏联第一代通用机枪竞标中败给了卡拉什尼科夫,但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1972年,尼基金、索科洛夫和另一位设计师弗拉基米尔&;#183;伏尔科夫设计出使用12。7&;#215;108毫米口径重弹的NSV重机枪,赢得上级赞赏,获准取代DshK系列,成为苏联坦克的制式武器。该枪的军队编号为“NSV”,即上述三位设计师姓氏的打头字母,苏联红军给它的绰号是“岩石”(Kord)。该枪可用作对地作战的支援武器,对付2000米距离内的火力点、坦克及各种运输车辆;也可用作对空作战的高射武器,对付低空飞行目标。
NSV的基本结构及外形都取自尼基金和索科洛夫原来竞标的7。62毫米口径通用机枪,以至于有很长时间被西方轻武器专家误以为卡拉什尼科夫也参与了NSV的设计(尼基金…索科洛夫机枪与PK机枪外形很相似)。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和枪机偏转式闭锁机构,整个自动机相联在一起,可以整体取出,便于战场擦拭。该枪枪管更换非常迅速,每射击1000发后需更换枪管。全枪长1560毫米,全枪重25公斤,枪管重9公斤,机枪配不同枪架可作为不同机枪使用。NSV装在步兵用6T7式枪架上,主要用于对付地面目标,称为NSVS机枪;装在高射枪架上称为NSV型12。7毫米高射机枪,可360度旋转;装在坦克装甲车上称为坦克并列机枪。该枪对地面目标射击使用普通机械瞄准具和SPP昼用瞄准具,对空中目标射击时使用10P81式准直光学瞄准镜,也可配用10P80式瞄准镜和1PN52…1式夜视瞄准镜。
该枪发射苏联特别研制的12。7&;#215;108毫米口径大威力重弹,包括有穿甲弹、穿甲燃烧弹、穿甲燃烧曳光弹以及瞬爆弹,枪口初速845米/秒,最大射程6000米,表尺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1500~2000米,理论射速700~800发/分,战斗射速80~100发/分,它对付1500米内的轻装甲目标及火力点绰绰有余,采用弹链供弹,弹链箱可装50发枪弹。
西方最早是在1970年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露面的T…64主战坦克上发现该枪的,然后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时大量配备给机械化部队分队和“坦克护路队”,主要用于要点保卫和封锁山谷隘口,苏军基层官兵感觉NSV系列重机枪射击时非常稳定,弹着散布面保持最佳范围内,属于良好的面杀伤武器。苏联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通过出口T…72坦克将NSV重机枪提供给华约伙伴国及第三世界国家,印度1999年宣布国产阿尔琼坦克将NSV列为自卫机枪。
◎ 后继乏力?
纵观苏/俄机枪发展可以发现,其研制和生产的所有机枪的特点都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生产、火力强大、可靠性好、价格低廉的特点,在技术上不求标新立异,而是稳步前进、继承性好。这点与西方国家喜欢用新技术、注重人机功效、外形漂亮、加工精致、造价高的发展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就是说苏/俄机枪(包括所有武器)是为战斗士兵设计的,去掉了一切花哨的东西,只求实用。正因如此,苏/俄机枪在第三世界国家的销售获得了极大成功,被这些国家的士兵认为是最可靠的火力支援武器。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苏/俄机枪的发展还是显得有些保守,基本都是在别人的发展经验上跟踪发展,新技术采用不多,这就制约了其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另外,苏联解体后,囊中羞涩的俄罗斯军工生产体系受到了重创,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推出新的装备了,基本处于吃老本状态,机枪研制更是如此。在西方国家研发新一代机枪的挑战下,俄罗斯显得有些迟钝和无奈。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俄罗斯将逐渐丧失在机枪方面已有的一些战术优势,这恐怕是摆在现在俄罗斯军方面前的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严重问题。
第128章空中杀手泰帆
           过去的危机反应战略表明,在侦察、识别目标和定下决心进行打击(例如呼叫空中打击或进行火力控制)的中间过程太长,导致常常贻误战机,尤其是在混有大量平民目标的城区作战时更是如此。再加上西方国家对人员伤亡非常敏感,极为担心作战人员在战斗中的损失会带来国内民众产生强烈反应或带来政治上的被动,所以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够远距精确攻击又不会带来人员伤亡,而且费用还要低的武器(现代战争的巨额费用使许多国家都感到吃不消)。在这种作战思想指导下,防区外武器取得了巨大发展。
在防区外武器中游分为两类:一类是导弹,一类是攻击无人机。相对于导弹而言,无人机更有优势,因为它使用灵活性要比导弹大得多。它可以在高威胁环境中作战而无需担心人员伤亡问题,而且它还可以在战场上空长时间盘旋,从容对目标进行侦察、识别,数据链可以将目标信息实时传送给后方指挥/控制人员,供其分析并制定打击计划。如果给它挂上武器,就可以直接对敌方目标进行攻击。德国阿特拉斯电子系统公司(现莱茵金属公司防御电子分部)发展的“泰帆”(TAIFUN)攻击型无人机就是适应上述要求的产物。
⊙ 研制经过
德国陆军装备的无人机型号不多,不像美国那样能快速推出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无人机。德军现役装备的无人机主要是加拿大研制的CL…289远程侦察无人机和自行研制的LUNA近程侦察无人机。在看到近几年美军发动的几场局部战争中,美国无人机所表现出的惊人性能,使德国陆军在羡慕的同时,也开始下决心研制自己的多用途无人机。
“泰帆”攻击无人机的研制合同是在1997年由德国联邦武器技术发展局与德国陆军签订的。德国陆军对“泰帆”攻击无人机的任务要求是攻击敌方纵深的高价值地面目标,如指挥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地面停放的武器等。对其威力要求是要能摧毁这些目标或至少给这些目标造成严重破坏,使敌无法再使用。
“泰帆”攻击无人机的整个发展计划分为概念论证、技术评估、野外测试、操作评估和定型试验等几个阶段。由于阿特拉斯电子系统公司在研制、发展和生产无人机方面有着雄厚的技术实力,所以最后的研制任务就交到了它手上。在接到这个活后,阿特拉斯电子系统公司决定以研制中的KZO炮兵目标定位侦察无人机为基础进行研发,这样既可以减少技术风险又可以缩短研制周期。果不其然,阿特拉斯电子系统公司很快就拿出了原型机。而第一套“泰帆”攻击无人机系统则在1998年就同KZO目标定位无人机一起交付德国陆军进行测试。到目前为止,“泰帆”已进行了500多次成功的飞行试验,证明其是一种性能可靠而先进的无人机。德国陆军打算今年让第一套“泰帆”无人机系统服役,随后该型机将投入批量生产。
⊙ 系统组成和性能
一套“泰帆”攻击无人机系统由8部发射装置、数十架“泰帆”攻击无人机及相应的储运/发射车、一个地面控制站和部分地面维护设备等组成。“泰帆”攻击无人机系统的所有设备和储运/发射车尺寸都按标准化设计。
“泰帆”外形非常怪异,头部为圆球状,内装毫米波或红外成像导引头;机身截面为正方形;机翼为两段,外部为平直翼,翼根及机翼内三分之一为三角翼,翼根与机身融合。为方便储运,机翼可折叠;没有水平尾翼;垂直尾翼分为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上下两片,每片尾翼上均有方向舵,而且每片顶部各有一个长长的杆(数据天线);机体后部是推进螺旋桨。
这种布局使“泰帆”攻击无人机看起来像是飞机和导弹的混合体,其优点是可以保证无人机在攻击时的稳定性。战斗部位聚能破甲战斗部,可以精确打击有装甲防护的目标,而且其爆炸后的破片还能像流弹一样杀伤面目标。“泰帆”攻击无人机用复合材料制成,对雷达有良好的隐身能力,使得敌方很难探测和攻击。
“泰帆”攻击无人机的主要性能数据:机长2。08米,机高0。9米,翼展2。26米,最大起飞重量160公斤,续航时间4小时,升限4000米,速度200公里/小时,航程大于500公里。发动机为32千瓦的JP8活塞发动机。
⊙ 作战过程
在接到由ADLER(德国炮兵司令部指挥和通讯网)数据链传来的作战任务指令后,首先由操作人员将指令转为操作程序,然后通过光纤传给待命的无人机储运/发射车,在车上会自动将程序下载给无人机。“泰帆”攻击无人机在储运过程中机翼是折叠的,在起飞时,机翼则会自动展开。“泰帆”攻击无人机的起飞也采用火箭助推起飞,当无人机升空后,助推器被抛掉,机上活塞发动机开始工作,驱动螺旋桨转动,提供无人机飞行动力。
当“泰帆”攻击无人机爬升到巡航高度时,自动驾驶仪控制无人机按预定航线飞向目标区。视预先侦察信息的多寡,“泰帆”攻击无人机最多可以搜索2000平方公里的目标地域。在目标区,无人机会不断的将实际搜索的目标信息与机上预先储存的目标数据进行对比。一旦确认,则自动选择最佳攻击模式对目标发起攻击,并能使附带损伤减至最小。
除了上述这种预先确定目标的攻击方式外,还有一种随机攻击方式。由于“泰帆”攻击无人机有很强的交互传送信息能力,所以它能迅速改变攻击目标的优先顺序。通过HF数据链,无人机可以和地面控制站进行实时数据传输(HF数据链有超越地平线能力);而利用UHF数据链则可以将当前搜索的潜在目标的雷达图像或红外图像传回地面控制站。地面控制人员和指挥员根据无人机传回的目标图像进行分析,确定好攻击目标,再通过数据链将攻击指令传给无人机。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