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225章

杂谈-第225章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波雷达研制的信号源功率问题。1940年,在英美为抵御法西斯扩张而秘密进行的军事科技交流中,英国人向美国人提供了微波雷达必需的磁电管(我们家庭常见的微波炉也使用磁电管)。
此后,美国显示了强大的研发能力,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里,一种工作波段在3000兆赫兹的原型雷达就被制作出来,它成为SG及其他后续各种微波雷达(SE、SF、SH、SJ、SL、SM、SN、SO、SP、SQ、SV)的鼻祖。理论上,微波的频率使得雷达拥有相对较小的外型和相对稳定的性能,这些都在使用中被证实。1941年6月1日,它第一次被安装在排水量仅1215吨的克莱姆森级驱逐舰“塞姆斯”号上作试验,试验获得了极大成功。
1942年初,可用于实战的SG雷达正式问世。它由雷声公司(Raytheon)生产,体现了当时科技和制造工艺的先进水平。该雷达是第一种组合有平面坐标指示器(PPI)的雷达,这种指示器的工作方式和今天的雷达一致,在屏幕上显示一系列标有相应距离的同心圆,载有雷达的船处于圆心,这可以清楚、直观地向雷达观测员显示雷达载舰周围的情况,使得无论是导航、定位,还是威胁评估都变得非常容易。 
SG雷达的小尺寸天线使得包括驱逐舰在内的许多军舰都适合安装,扩大了使用的范围。从1942年4月开始,它被安装到美海军的军舰上,先后总共装备了有1000套以上。SG型雷达包括SG、SG…1、SG…1b、SG…2、SGb、SG…3等6种型号。除SG…3之外的5种型号是二战中最大量装备使用的,从1942年到1943年为止,一共生产了955套。这5种型号间差异不大,都是根据战地实际情况作的微小改动。
SG…3相比前5种型号有了重大改进。该雷达使用了一种新的合成天线,使用8。6厘米的波长,能提供更远的探测距离和更精确的分辨能力。它于1945年中期开始生产,没能赶上二战最后阶段的战斗。但是SG…3雷达一直使用到了60年代。 
SG型雷达的主要技术数据:峰值功率50千瓦,工作频率3000兆赫兹,脉冲频率重复周期775次/秒,距离误差200码,角度误差2度,分辨能力400码、2…3度,重量3000磅,探测距离22海里(战舰),15海里(驱逐舰),15海里(500英尺飞行高度的轰炸机)。
“海伦娜”号(CL…50)的战术数据
舰体全长185。42米,水线长182。88米,舰宽18。82米,吃水6。93米,标准排水量9700吨,满载排水量13400吨。装备5座3联装MK16 152毫米主炮,4座双联装MK12 127毫米副炮。战争后期还装有4座4联装40毫米博福斯高炮,24门厄利孔单管20毫米炮。主炮塔正面装甲159毫米,主装甲带装甲32…127毫米,水平甲板装甲51…76毫米,司令塔装甲57…127毫米。装8台巴布考克…威尔考克斯锅炉,4台威斯汀豪斯蒸汽轮机,输出功率10万马力,续航力14500海里/15节。舰员编制888人(战争时期最多可达1200人)。另装备2具弹射器和4架水上飞机,无鱼雷发射装置。
第220章日本阳炎级驱逐舰
           ◎ 舰型规划
华盛顿海军裁军条约和伦敦海军军备条约中均规定,日美主力舰的比例是3:5,而一战后日本的假想敌就是美国。如果两国开战,主力舰数量上的劣势是肯定了的事实。作战方式上如果是美方处于进攻势态,那么在双方主力舰队交战之前非常有必要使用小型舰艇对其 
进行逐次削弱,有较好的航程、适航性以及强大重型鱼雷攻击能力的舰队型驱逐舰很适合担当此任务,因此军令部立即把舰队型驱逐舰的整备工作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来。根据兰切斯特方程,就是要以战舰数量上以6:10取得胜利,那么首先要让轻型水面舰艇把美国舰队实力大大削弱才行。担当这个任务的就是水雷战队的驱逐舰和轻巡洋舰,特别是数量众多的驱逐舰,因此,有了在华盛顿条约时代相当前卫的吹雪级、伦敦条约时代失败的初春级(失败的原因是想在条约规定的驱逐舰1850吨排水量的限制下达到特型驱逐舰的能力)和性能不佳的白露级以及后来部分考虑条约同样不行的朝潮级。海军对这些老型号驱逐舰的不满一直存在,主要诟病的就是航程、稳定性以及武备“太弱”(这个明显是发疯,其实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的驱逐舰,日本海军的东西是相当强大的,不过他们的理想目标太高了)。当华盛顿条约到期,伦敦条约过时,几个海洋大国各自心怀鬼胎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没有一个国家能说服其他国家接受自己的想法,下一步的条约当然就无法协商出来了!自此,对海军来说令人兴奋的无条约的黄金时代来临!
阳炎级的设计开始是按照海军建设思路,不断造新舰来替换老古董。后来,由于侵华战争、强行进驻印度支那北部和签订三国轴心协定等一系列事件,日美关系急剧恶化,严重威胁到“帝国”自身的生存,加上国内的急进派不断的叫嚷,武力的整备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来。于是,军令部再次提出了新的“理想型”舰队驱逐舰计划:
1。和特型驱逐舰的尺寸、吨位大致相同,武备要超过。
2。要克服朝潮级的所有缺点,主要是航程和最高航速的问题。整体性能要全面超过特型和朝潮级。
3。续航力达到18节/5000海里,特别强调鱼雷攻击的成功率,要迅速抢得发射阵位就必须有大约高于敌方10节的速度优势,此时设计的大和级最高航速为27节,所以新驱逐舰最高航速要在36节以上。
舰政本部对军令部下达的计划进行了探讨,得出的结论是必须有60000马力以上的轮机,排水量不少于2750吨,全长超过120米,是大型化的驱逐舰!而这和海军方面的夜战、雷击战计划是相抵触的,军令部不得不作出了部分妥协,为了夜战、雷击战能力,必须避免大型化,所以续航力优先,最高速度其次,可以下降到35节。在此达成正式共识的基础上舰政本部开始了设计,由吴海军工厂造船部主任牧野茂技术大佐主持。在1937年的第3次海军军备补充计划中定为建造15艘,(上报的是18艘,不过有3艘的钱被挪用为“大和”号的建造经费)1939年的第4次海军军备补充计划中再追加了4艘,共计19艘(要补齐上次的3艘,另外多出的那艘“秋云”号最初是列在阳炎级改型夕云级上的,但是在1994年的时候被日本军事杂志重新分到了阳炎级内,这是因为实际建造是按照阳炎级来办的。)
◎ 设计特色
阳炎级驱逐舰是日本摆脱条约后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生产的一型优秀的舰队驱逐舰。相对于吹雪级诸舰被称为特型驱逐舰,阳炎级和其后的夕云级共38艘被称为甲型驱逐舰。该级设计中特别重视了“友鹤事件”以及“第四舰队事件”的教训,舰体结构方面比起前面设计制造的四级驱逐舰有很大的改良。
首先的船型设计上希望能达到最大航速和巡航航速时能有最小的阻力,以此来节省重量。此要点的功夫花在了舰艉,舰艉的船底部分被设计成了接近平面,水线附近成拳头状,高速状态下将水花下压,能有效减少航行的阻力,因此可以节约动力,不过带来的弊端就是尾流太明显,即便在暗夜的情况下也能被轻易发现。出于续航力的考虑,这个缺点被忽略。
该舰舰体轮廊继续采用日本驱逐舰一贯为高速使用的飞剪式舰艏、高干舷、长艏楼。其次就是对舰体结构的重视。当年“第四舰队事件”事故原因中的一条是电气焊接技术不过关,舰体冗余强度不足,这个问题在日本驱逐舰中一直没有很好重视和处理,事件之后的军舰建造中电气焊接遭冷遇一度严格控制其使用量。在“牢固的舰体比耗油、机动性更重要”的呼声中,阳炎级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完善的处理,由于确定焊接技术比以前成熟可靠,在该级中反而得到大规模使用,以此节省了不少重量。可以说是自吹雪级为代表的日本重鱼雷武装驱逐舰以来5级中真正得到解决的第一级。再有全舰重心降低,使得稳定性、适航性的提高,全面超过了以前的各个级别。先行造出的几艘舰艇的续航力实验中均超出了军方18节/5000海里的要求,达到了18节/6000海里左右的水平,其中最高记录的“矶风”号为6053海里。在朝潮级上试验电力交流化还没有正式结果,所以阳炎级仍然采用直流电。而唯一的一点缺陷是机舱的安排。牧野大佐后来回忆说,为了提高抗打击性,阳炎级的轮机左右轴原计划是分别置放在不同的舱室,但遗憾的是由于没能说服轮机制造者而放弃计划。之后阳炎级中几艘的沉没就和这个问题有关。在阳炎入役后各国的技术有了改进,主力舰的最高速度普遍提高,特别是美军更是有了33节的高速战列舰,军方认为现在的驱逐舰将不能有效攻击之,下一代驱逐舰的速度必须提高,为此战争期间“天津风”号做了轮机改装,抽调各海军学校的优秀人员配属该舰,与“岛风”号一起搭载新型高温高压锅炉进行试验。旧型号锅炉为300度30公斤/平方厘米压力,新型号为400度40公斤/平方厘米压力。该新型锅炉还比较节省燃料,使得“天津风”号的续航力达到了18节/6300海里。 
武备方面继续了先前驱逐舰的设计思想,强调对舰攻击能力,装有新研发的50倍口径3年式C型双连装127毫米炮3座(前几型舰为A、B型,另外由于对舰攻击能力被提高了优先级,C型炮的最高仰角反而从B型的70度下降为55度。主炮设计指挥仪是纯粹的平射用产品,高射时候只能使用先测定敌机高度然后设置炮弹中的定时引信。),而美海军同时期建造的西姆斯级和其改进型本森级驱逐舰,装备的是5门127毫米单装炮,且为敞开式炮架。610毫米92式4联装发射管2座,这是93式氧气鱼雷设计中就考虑装备上舰的第一级驱逐舰,之前诸舰都为改装。其他方面就是和前型大致一样的双联装25毫米高射炮2座、深水****发射架1座、水雷导轨6条、扫雷具1具、3式声纳以及主炮用94式2米测距仪和鱼雷用91式3型方位测定仪、92式射击指挥仪。武备上可以体现出日本驱逐舰的通病——没有雷达,对空能力弱而反潜能力相当于没有。舰用雷达是到了43年才陆续开始安装比美国同时期产品性能逊色不少的1号3型(13)对空雷达和2号1型(21)对海雷达。
本级前10艘舰在试航的时候最高航速平均值是34。6节,没有达到35节的标准,而军令部不肯让步,反复强调“一定要35节才行!”拒绝了34。6节的事实,要求立即改进。由于轮机部分短时间内无法提高,于是设计部门把功夫化在了螺旋桨外形的改进上以提高效率——加大了桨叶直径,部分改良了桨叶面的外形。5艘安装新螺旋桨的舰艇在试航中得到的最高航速平均成绩是35。4节,之后的14艘更是加大了桨叶的面积,得到了约36节的航速。至此,航速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军方正式接收了阳炎级,一入役后立即派到各个一线的水雷战队,被分别编入第4(野分、岚、舞风、萩风)、10(秋云)、15(黑潮、亲潮、早潮、夏潮)、16(初风、雪风、时津风、天津风)、17(谷风、浦风、滨风、矶风)、18(阳炎、不知火)驱逐舰分队。
◎ 身不逢时
阳炎级作为水雷战队的核心力量,海军方面非常满意,评价阳炎级为“胜过列强所有的舰队型驱逐舰!”当然,在海战能力上是这样,不过驱逐舰的主要作用还是担任护航、护卫舰艇,而不总是冲到前台拼刺刀,这一点军方似乎完全没有认真去考虑,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正是日本海军自己打破了海军的旧游戏规则,偷袭珍珠港事件使得太平洋战场进入了舰载航空兵时代,大舰巨炮时代一去不复返!美国人立即转变了思维,接受了这个新观点,而日本人反而在不断的摇摆中,仍然将战列舰放在了首位,执行的战略思想还是老套的主力舰队海上决战,航空兵不过是个提高了地位的配角而已。由于战争从开始就是制空权的较量,日本人的预定计划全部落空。大量的驱逐舰无法去执行他们所梦想的夜间雷击战,而作为航空母舰的护卫舰,对空火力贫弱,反潜能力有限,空有强力主炮和鱼雷而无用武之地,甚至在瓜岛争夺战中扮演“老鼠特快”(日本陆军语)的角色运送陆军部队仅在围绕瓜岛进行的几次海战中有着昙花一现的演出。即便就是瓜岛,到了后期美军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加上雷达的合理使用,在维拉湾夜战的时候出现了在驱逐舰对阵中几乎全军覆灭而对方没有损失的丢脸场面。此外,中途岛海战后,美军开始取得主动权,来自空中的威胁急速增加,日方从小艇到战列舰都有吃不消的感觉。另一方面,面对美军潜艇的活跃,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