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292章

杂谈-第292章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巡洋舰
巡洋舰是19世纪海军中除铁甲舰之外的另一重要舰种,由风帆战舰时代的单层炮甲板军舰发展而来。最初,这种军舰有个显著特点,就是火炮一般采用船旁列炮布置法,分布在军舰两舷,不注重口径大小,而偏重数量,即所谓“尚多而不尚巨”,因此在那个崇尚巨舰大炮的年代里,这种军舰一般不会用来直接参加正规海战,通常只是作为铁甲舰的助手,执行一些护卫商船、侦察通信的零散工作。到了19世纪中期以后,特别是利萨海战之后,巡洋舰的设计思路发生了一定变化,某些军舰上开始出现毫不逊色于铁甲舰的大口径火炮,例如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三景舰,在单薄的舰身上竟然装备了320mm口径的巨炮,尽管这种设计问题多多,但也可以由此看到巡洋舰设计思想上发生的转变。
对于海军大国来说,因为国力雄厚,拥有的军舰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可以奢侈到为专门的任务而设计专门的军舰,各类军舰都有各自不同的用途,绝不混淆(这种情况在21世纪的今天依旧存在,海军大国可以为了指挥而设计建造专门的指挥舰,而小海军国家的一艘驱逐舰可能会同时扮演指挥舰、驱逐舰、训练舰等多种角色,贫富悬殊,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里,铁甲舰是海战场上的斗士,它的一切设计都为了执行大规模海战而考虑,为此采用厚甲、重炮;而巡洋舰的用途平时是保卫商旅、巡弋护卫海外殖民地,“周莅属部”,战时则用于配合铁甲舰,执行侦察通信,以及破坏敌方海上运输线,袭击商船等任务。因此巡洋舰的设计最初也是紧密围绕它的任务而展开的,为前往遥远的海外殖民地巡弋,煤舱的容量就设计得很大;为扮演侦察通信、偷袭破交等角色,就具备了较高的航速。大续航力、高航速,这就是那个时代巡洋舰的特征,在中国的史籍里,给了这种军舰一个贴切的名称——快船。
大海军国家可以为专门的用途配属专门的军舰,但小海军国家就不胜负荷了。国力有限,军舰的数量本就不多,从成本考虑,不可能让一艘军舰只遂行一种用途,原来是辅助舰种的巡洋舰,在这些国家的海军里有时也被迫披挂上阵,参加与铁甲舰的搏杀。但早期巡洋舰的设计根本不适应参加大型海战,于是一些进行了变通,装备类似铁甲舰的装甲和大口径火炮,“兼快船、铁甲之利”的巡洋舰应时而生,成了小海军国家的至宝。最初这些被设计用来参加大海战的巡洋舰是不被主流海军大国看好的,直到1894年9月17日中日两国间爆发了黄海海战,双方数十艘各式巡洋舰与铁甲舰同阵厮杀,毫不逊色,开始证明了巡洋舰之于海战的价值,巡洋舰的发展史由此又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下面将要说的是19世纪中后期的巡洋舰类别,与同时代的铁甲舰一样,此时的巡洋舰也正处于探索、进化的过渡阶段。
一、巡海快船
这种军舰现在一般被称作无防护巡洋舰(unprotected cruiser)。从风帆战舰时代的单层炮甲板军舰一路走来,巡洋舰发展过程中排在最前的是这种军舰,由英国最先建造。与早期的船旁列炮铁甲舰一样,巡海快船采用的是船旁列炮布置法,火炮排列在军舰两舷。与铁甲舰不同的是,为减轻自重,追求高航速,巡海快船并无装甲,只是后来为了防止锈蚀而在船底包裹了铜皮,这种军舰早期采用的是木胁木壳,即船骨(中国史料中称为胁)、船壳都为木质,到后来逐渐发展为铁胁木壳、铁胁铁壳等等,中国福州船政早期生产的“扬武”号巡洋舰就是典型的巡海快船。
巡海快船设计时考虑到它的主要用途是巡逻海外殖民地、护卫商船、侦察通信,因此煤舱容积和风帆面积通常较大,“使涉远而无所乏”。这一点是快船与铁甲舰最本质的区别。
在19世纪中期,通常把巡海快船分为四等。头等巡海快船,除了在主甲板上布置火炮,船体内还设置了炮房,即有两层列炮;二等巡海快船只在主甲板上列炮,即列炮一层;其它三、四等巡海快船则是依据军舰吨位划分,没有严格的标准。
二、穹面平甲快船(Armour Deck Cruiser)
简称穹甲快船,今天一般称之为防护巡洋舰(protected cruiser)。巡海快船诞生后,因为全舰无防护,生存力不高,一旦遭到攻击,机舱部位中弹,则“全船俱失”。为弥补这一缺陷,英国在1876年新建造的巡海快船“us”上运用了一种新设计,这艘军舰的机舱部位顶部覆盖了一层平甲,即装甲甲板,在装甲甲板之下的两舷设置了煤舱,如此设计之后,顶部的装甲甲板、两侧的煤舱共同对机舱起到了保护作用(在当时,舰船设计界大都认为装满煤的煤舱对炮弹有较好的防御作用),巡海快船的生存力得到大幅提升。但这种军舰只能称为平甲快船,穹面平甲快船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穹”在中文中的意思是中部隆起的拱形,和近代中国对外来词的翻译习惯相一致,穹甲一词的翻译也十分形象。
采用平甲的“us”诞生后,经过实际操作中的检验,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us”用于保护机舱的装甲甲板虽然给军舰的生存力带来了一定的提高,但它位于水线之下大约4英尺处,这样一旦水线处被击破,海水便会乘势涌入,整个平甲的上面被淹没,最终将导致军舰倾覆。而且随着对“快船”航速的要求不断增加,军舰的锅炉体积越来越大,受安装在水线之下的装甲甲板限制,机舱内的空间变得逼仄,不利于操作。
善于变通的英国人立即开始了改进,平面的装甲甲板被改成中间平、两边坡的穹面装甲甲板,即穹甲。中间部位的平甲提起到了水线之上,而两边的斜甲落至水线下4英尺处。因为****部位高出水线,这样即使水线处破损进水,也无法淹没高处水线的装甲甲板,军舰仍能保持较大的浮力;而装甲甲板两边落至水线之下,又起到了对军舰的保护作用,即“以斜度拒弹,以穹面界隔漏水”。最初因为考虑到减轻重量,穹甲只覆盖了军舰中部的机舱等要害部位,直到1884年阿姆斯特朗公司为智利生产穹甲巡洋舰“Esmeralda”时,才将穹甲延伸到了军舰艏艉。
除英国之外,世界上第二个建造穹甲巡洋舰的是德国。有些特殊的是,德国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舰并非是为本国建造的,而是属于中国北洋海军的“济远”号。因为资料缺失,我们只能从一些史料的片断中来推测“济远”内部的结构:这是一种仿英式的穹甲巡洋舰,和早期的英国同类军舰一样,“穹甲笼罩机舱”,没有延伸至军舰的艏艉。但德国人似乎没有来得及彻底吸收、消化英国人的设计思想,在这艘德国造船工业的概念舰上,穹甲竟然安装在水下4英尺处,这有悖于“穹甲界隔漏水”的设计思想,与英国早期的平甲巡洋舰“us”如出一辙,弊端也如出一辙,“其穹甲低水四尺,浮力无几,隔堵水久,奇支侧难免,斯时炮炮势成上重,驾驶为难,危险特甚”,“其失如机舱逼窄,绝无空隙,只身侧行,尚虑误触(前日试机已有触手成废者),暑月炎燠,临战仓皇”。这是一艘没有学到家的穹甲巡洋舰,或者说是一艘走了样的穹甲巡洋舰,虽然具备了穹甲之形,但在关键的布置上并没有领会穹甲设计的精髓,居然仍沿用了老旧的平甲巡洋舰设计,中国人为德国当了一次试验品。
在用中国人的钱进行了试验之后,德国很快为自己的海军制造穹甲军舰。几乎在“济远”建成同时,德国开始建造自己的采用穹甲技术的军舰“Brummer”。这是一级简化版的“济远”,属于我们以后将要讲到的蚊子船一类,设计中大量运用了“济远”的经验,从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济远”的影子。这级军舰的穹甲同样位于水线之下4英尺处,同样面临机舱逼仄的问题,同样装备了与“济远”型号相同的210mm克虏伯大炮,更特别的是,可能出于制造工艺等原因,根据历史资料显示,这艘军舰的穹甲不同于英国那种中间平、两边坡的样式,而是采用了弧形穹甲,这与李鸿章在汇报“济远”舰情况时提到的“龟甲”之说完全吻合,据此可以推断,德国人早在“济远”上运用的就是弧形的穹甲,而这种样式的穹甲一直影响了之后的德、法等国穹甲巡洋舰的设计。“济远”开辟了穹甲巡洋舰设计上的另一门类。
1885年,法国建造第一艘穹甲巡洋舰“Tage”时,效仿了德国人的设计,采用的也是弧形穹甲。而德国在拥有了“济远”和“Brummer”的经验后,到1886年设计新型穹甲巡洋舰“Irene II ”时,将弧形穹甲从水线下4尺处提升到了水线附近,德式穹甲巡洋舰的设计趋于完善。
二、碰快船
即撞击巡洋舰(ram cruiser)。这属于一种另类的巡海快船,或无防护巡洋舰,其由来要追溯到爆发于1866年的利萨海战。正是因为在这次海战中,舰船撞击战术创立了奇功,撞角便与大炮、鱼雷一起列入19世纪海军的三大武器,在一份中国北洋海军军官的日记中就有“海战攻敌首重用炮、次则鱼雷……次则撞嘴”之类的记载。
撞击这种古老的战术在利萨海战的炮声中复活了,各国新造的军舰大都开始装上撞角。英国著名的舰船设计师伦道尔则干脆开始着手设计一种以撞击作为主要作战手段的军舰,在他想像中,这是一种小型、高航速、造价低廉的军舰,可以“追赶、碰坏铁甲舰”,用低成本、小型的军舰去打败傻大黑粗的铁甲舰,恰好就是那个时间段上各国热衷的话题,铁甲舰过时论甚嚣尘上,蚊子船、碰快船都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直到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在弹雨纷飞中“不稍退避”的中国铁甲舰“定远”、“镇远”的出色表现,有力地证明了铁甲舰的价值,巨舰大炮重新抬头,而之前的铁甲舰过时一说就渐渐没人再提起了。
撞击巡洋舰主要运用冲角作战,其追求的战术是偷袭、突袭。因此在设计上着重强调高航速、外形简洁、隐蔽,颇有几分隐形军舰的味道。但低矮的造型使得军舰的航海性能受到影响,无法适应在远海作战,1894年9月17日爆发的中日黄海海战中,中国方面的舰队里即有两艘撞击巡洋舰“超勇”、“扬威”,这两艘军舰在海战中的命运似乎预示了这类军舰的前景,无防护巡洋舰生存力低下的缺陷,加之撞角战术使用上的不确定性,使这种另类的巡海快船最终归于沉寂。
三、铁甲快船(Belted Cruiser)
铁甲巡洋舰,今天一般称为装甲巡洋舰(armored cruiser)。
在用平甲以及穹面平甲提高快船生存力的同时,英国海军提出在巡洋舰上增加水线带装甲,即竖甲的设想,但水线带装甲被认为对于只担负侦察、巡逻等辅助任务的巡洋舰过于奢侈,全无必要,而且还会加大军舰的重量,影响航速,因此遭到英国海军部否定。
对于拥有大量铁甲舰的海上霸主英国来说,增加一种用铁甲保护的巡洋舰确实无甚价值。但对军舰数量不多的海军国家,这意味着可以让造价较低的铁甲巡洋舰来充当铁甲舰的角色,便于以较低的成本来扩充海军实力。对海洋充满野心,但苦于国力不充,无法大量建造铁甲舰的俄国人最早领会到这一点,1870年,俄国开始建造世界上最早的铁甲巡洋舰“General Admiral”,从外形看,这级军舰和早期的巡海快船十分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它沿水线带装备了铁甲。在用以摸索技术的水线带装甲巡洋舰出世后不久,俄国人在后续的军舰上引入了铁甲堡设计,并开始大量建造,“为是类以利行远,且常以游弋大西洋、地中海诸口”,“英俄积忌已久,一旦决裂将以劫制旅舶,困其商业”,准备用这类军舰来对抗英国海军的巡洋舰乃至铁甲舰。
英国自然不甘心受制于人,很快英国船厂中也制造出了自己的铁甲巡洋舰,与俄国相同,英国的铁甲巡洋舰设计也经历了从水线带装甲到铁甲堡式的过渡。一时间,世界舰船设计领域发生了不小的震动,原本巡洋舰只是辅助舰种,现在居然装上了类似铁甲舰的装甲,而且船也越造越大,有的排水量高达近万吨,除了装甲稍薄外,已经和铁甲舰无甚区别了。
对比穹甲巡洋舰,铁甲巡洋舰虽然成本较高、航速不快,但是却有类似铁甲舰的强大生存力,各国海军部一边在设计自己的穹甲、铁甲巡洋舰,一面也为两者孰优孰劣而大加辩论。这一时期刚好是中国政府做出“大治海军”决定的时候,远赴欧洲采购军舰的中国外交官也卷入到这次大辩论中,一方坚持“铁甲、快船截然二物,断不能制一船而兼擅其胜”,认为巡洋舰就应该像个巡洋舰的样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