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30章

杂谈-第30章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人认为,伊拉克战争表明美国提升了作战行动的系统化,这种系统化也是从“沙漠风暴”行动期间开始萌芽的。这些大规模的非对称作战体现了陆海空天电一体化,从而超越了常规战场和军事力量的常规使用。这些作战行动也反映出军事革命的一些主要发展趋势,包括武器智能化(比海湾战争大约提高了12倍)和更多地使用小型、精锐部队。
然而中国人还认为,伊拉克人实施了有效的低技术反击和采用不对称战术来挫败联军的空袭。他们分散了地面部队,使用了假目标,把军人和平民混在一起,有时把火力系统与防御工事融为一体。最初,在巴士拉和乌姆盖斯尔的坚守防御和反击行动导致了联军精确制导弹药的大量消耗。
是“接触战”还是“非接触战”?
在俄国人看来,美国人计划中的“震慑”效果并没有出现,美国人被迫按照伊拉克人的脚本行事。两个星期的地面战表明,联军对接触作战准备不足,因此还要实施地毯式轰炸,飞机出动架次超过了地面作战的实际需要。联军飞机和巡航导弹对俄制干扰器的防护力不强,暴露了精确制导武器瞄准系统的弱点,所以美国又发射了一颗新的全球定位系统卫星。
中国人指出,美国人在战争初期犯了九项错误,其中既有决策失误,也有技术缺陷。决策失误包括:准备不足(如未能说服土耳其同意美军过境);提前实施“斩首行动”;空中优势未充分发挥之前就投入地面部队;推进迅速而后勤补给线脆弱;媒体现场直播使得战争透明,一些愚蠢的错误也暴露无遗。技术缺陷包括,原始武器就能打下“阿帕奇”直升机,“爱国者”导弹对俄国和中国制造的导弹拦截效果不佳,对俄制GPS干扰设备的抗扰能力不强,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率只有50%。
俄国的非接触战争学派有些困窘地承认,这场战争是一个混合体:非接触…接触战争。然而,美国领导的联军打败了伊拉克而没有摧毁它,没有造成过多的伤亡。现在所有的怀疑论者都看到,“跨洋过海的部队”甚至可以实施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式的闪击战。越南战争综合症、索马里事件的困扰都彻底地结束了。
中国人却大胆地宣称,伊拉克人从海湾战争所吸取的教训导致了从“萨达姆防线”到游击战和巷战的有效转换。这种非对称战术迫使联军由“不停顿的战争”转向“僵持的拉锯战”。由于绝对化的毛病,美国错误地判断了战略环境和公共舆论的作用,把战争结局只押在一个人的身上,轻视了地面作战,结果是“用明天的模式打昨天的战争。
俄中主张建设什么样的军队?
像海湾战争结束后一样,俄军方在伊战之后发布了一系列指令。伊拉克战争中,空天部队完成了最重要的作战使命,因此对空天防御的作用怎么估计也不为过。俄罗斯需要航母特遣部队和更新其太空部队。这场战争暴露了俄制坦克的陈旧落后,然而同时也为小型游击队所需要的俄制武器开辟了大市场。
作为伊拉克战争的直接后果,俄国防部加快了职业化军队转型的既定时间表。伊拉克军队的数量优势证明是无用的,联军部队的表现引起了俄军总参谋部的焦虑,俄军迫切需要训练有素能实施高技术作战的职业军人。最新型军事能力与宣传战的结合迫使伊拉克领导人放弃继续进行任何有组织的抵抗。
与海湾战争后的情况不同,中国人没有拘泥于非接触战的思潮。他们认为,是否使用地面部队取决于战争目的,要一个政权需要地面作战。他们在伊拉克战争开始后的第六天就指出,非接触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和零伤亡(联军方面)的神话破灭了。
中国将继续实施军队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事实上,中国国家****最近再次重申人民解放军要削减50万兵员。但中国所奉行的“人民战争”并没有受到伊拉克战争的影响:人仍然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受到伊拉克战争的直接影响,中国军事学者加紧呼吁改进以信息战为核心、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手段的军事训练。技术与战略的持续融合而形成的信息化战场再次表明,未来战争的焦点是对网络优势的激烈争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信息化部队将于年内建成,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全面转型将于本世纪中期实现。
现在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拥有类似于美国的军事力量,然而中国提出的非对称战法强调使用电子“软打击”破坏对方先进的但非常脆弱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C4ISR)。中国人在战前和战后所发表的文章声称,要以人民战争的模式打信息战,以信息战的模式打人民战争。
俄、中都认为,美国的战争机器并未经受过真正的检验——没有受到过一个大国的认真抵抗。
未来战争将向何处去?
伊拉克战争后,俄中军事学者在一些经验教训方面取得了一致意见。他们坚持认为,西方国家对高技术精确打击和信息瘫痪的依赖性越强,其对手研究低技术对抗措施和战术的精妙程度就会越高。巷战和游击战的伏击行动,持续不断的、打了就跑的不对称作战行动,以及反复传播的步枪击落“阿帕奇”的消息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结果,甚至主张非接触战的俄中专家也认为,未来高技术与低技术对手之间的战争将是“非接触…接触战争”,至少在2040年以前是这样。其后,新军事革命将产生一种新的、更便宜的战争形态——“辐射”战争,这种战争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验室中已经开始孕育了。
同时,俄国和中国人都强调,以往的战争形态决不会与下一次战争相同。两国都承认,所有的人都没有对伊拉克战争做出正确的预测;没有一个国家的军事科学家能精通指导高技术条件下城市游击战的作战艺术。
没有人预知,使用少量的俄制干扰器对美国卫星进行干扰就可以使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精度几乎下降50%。因此,俄中两国都要求立即提升空间军事力量,特别是在与卫星有关的领域。第53章15世纪中国海上力量
           1488年,葡萄牙人第一次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并首次进入印度洋。而在葡萄牙人航海壮举的50多年前,受中国明成祖朱棣派遣的庞大船队就已经从中国沿海出发,经苏门答腊岛、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地区,最远抵达非洲东部。从1405年至1433年,中国的船队曾先后七次远航过印度洋外围地区,这足以表明当时中国的海上力量是如何的强大。但是,在后来的不到一个世纪的时期内,中国很快就丧失了其航海大国的地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的海上力量迅速衰落?
衰落的原因
我认为,导致中国航海技术的衰落和航海政策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原因之间又具有内在联系。第一,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政治上统一的高度****集权制国家,这就阻碍了它对长期发展海上力量的重视与支持;第二,儒家当权者与宫廷宦官之间的争斗阻碍了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第三,中国朝廷内部对奉行发展海外贸易政策还是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也存在分歧;第四,15世纪时中国几乎没有什么海上的任务,因此海上力量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只要国家的战略政策稍微有一些变化,海上力量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导致中国海上力量由强变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中国为保证粮食的有效供给和安全输送而开凿了大运河。最后,在当时的中国看来,来自陆上边境的威胁要远远大于来自海上的威胁,因此,在经济困难的时候,中国朝廷在考虑国家安全时总是优先发展陆上力量。我还坚持认为,中国并不缺少先进的航海技术,只是由于以上因素才导致了15世纪中期中国海上力量优势地位的丧失。
航海强国的变迁
在13~14世纪的元朝,中国就已经拥有了一支大型船队,元朝政府还曾派遣使者到达过苏门答腊岛、斯里兰卡和南印度地区以扩大元朝的影响。元朝的商人还逐步掌控了与阿拉伯的香料贸易。马可&;#183;波罗在其游记里所描绘的拥有300名船员的巨型船只就是当时元朝的商船。元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海上力量的发展,对湖泊和内河商船的发展并不重视,因为当时内河船只一般都是靠人力提供动力的。但是,尽管在元朝时期对外交往和远洋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忽必烈还是遭受了两个来自海上的重大失败,一个是远征日本受挫(1274年和1281年),另一个是征服硫球群岛失利。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与汉族人建立的王朝有很大的不同,汉族人崇尚儒家思想,奉行闭关锁国,而元朝人则压制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奉行更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14世纪后半叶,元朝灭亡,明朝建立。明朝早期的统治者基本上继承了元朝的海上政策与航海技术。当时有适合远洋航行的战舰和巨型的远洋货轮,将粮食从南方鱼米之乡运到北方也是通过沿海运输的,对外交往也有一定的规模,主要是与东南亚的交往频繁,甚至与斯里兰卡和印度也有往来。但是,明朝时出现了两个新的情况。第一,明朝统治者开始恢复农业为先的政策。明朝初期,政府大兴土木工程,重新疏通了大运河和其他运河,修缮大量的桥梁、庙宇和城墙。第二,明朝建立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兴起,许多主张孔子学说的人被委以高官,但同时,宦官占据高位,干预朝政的现象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儒家当权派与宦官派之间的斗争一直持续到明朝的灭亡。起先,儒家当权派大行其道,但到了朱棣皇帝时期,宦官受到了皇帝的高度信任并被赋予极大的权力。
1403年,明成祖朱棣发布命令,开始建造一支皇家舰队及其辅助舰船,并委派宦官郑和率领这支舰队出访中国海和印度洋的港口。就当时郑和下西洋时期而言,除了导航技术外,中国的航海技术要比欧洲先进得多。在舰船规模上,中国人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船队中最大的舰船体长可达150米。当然,中国的史书可能有一些夸大。但在1962年,考古学家在南京附近的一个明朝船坞遗址上发现了郑和船队中一艘船的舵杆。这根木制的舵长11米,根据一般造船的比例推测,使用这根舵的船体长应该在145~160米之间(视不同吃水情况而定)。相比而言,同时期的欧洲舰船的规模要小得多,大多数舰船一般体长30米。郑和的船只有1500吨,而葡萄牙人的船只有300吨左右。葡萄牙人直到16世纪才开发出当时自以为很先进的秘密技术——轻型多桅帆船,其实中国人早在葡萄牙人好几个世纪以前就开始使用多桅帆船了。就船舱而言,中国人早就拥有了绝对的优势,中国人的大型舰船上的防水舱可达13个,比西方人早了几个世纪。西方国家直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有防水舱的舰船。在航海技术方面,欧洲人一直在舰船上安装帆装桅杆装置,这种装置在顺风时很有用,但在逆风时往往很难控制。中国人从3世纪就开始使用前后四角纵帆,这种帆在逆风时比欧洲人的三角帆要更有效。
但是,到了15世纪,东西方的航海技术已经基本上难分伯仲了。在茫茫海洋中航行,罗盘是必不可少的导航设备。罗盘由中国人8世纪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发展而成。当时指南针技术在12世纪时经陆路传到地中海地区,后又传到欧洲,据说由阿拉伯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罗盘,但中国人很快又制造了更为先进的罗盘。船尾舵是大型舰船的重要部分,大型船只要远洋航行,必须要有可靠的船尾舵。中国人早在公元1世纪就掌握了制造船尾舵的技术,而欧洲人直到14世纪才发明船尾舵。到了15世纪,欧洲舰船与东方国家的舰船都已经利用了船尾舵。西方人也有领先于中国人的技术,15世纪时,在利用风向和洋流的知识方面,西方人中的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走在中国人的前面。此外,西方人还能利用天文知识导航,而中国人虽然在官方的天文机构中拥有研究天文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但并没有在航海实践中应用天文知识。
简而言之,15世纪以前,中国人的航海技术处于世界前列,拥有配备防水舱的大型多帆舰船,使用更为有效的四角纵帆。到了15世纪,欧洲人的航海技术迎头赶上,与中国人并驾齐驱,各有千秋。中国人在舰船规模和船体建造方面遥遥领先,而葡萄牙人则在导航技术上独占鳌头。在航海技术上,东西方已经没有什么差距了。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明显的优势,都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技术与实力。通过对东西方国家航海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国家航海技术方面的进步速度要快于东方国家。到了16世纪,与东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