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452章

杂谈-第452章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进攻。但是,面临的问题却是兵力不足。如果等待德军的两个师全部到达,再阻止英军的进攻就太迟了,而现在只有一个团,提波里城的意军在遭到失败之后士气又大为低落,多数军官已经捆好了行李,希望能够早日撤回意大利;为了阻止英军的继续进攻,隆美尔决定利用现有兵力,包括即将到达的第一批德国援军在内,并已要求空军对本海齐港口发动一次空中攻击,炸毁英军通向本海齐的运输路线,破坏英军的增援。隆美尔的计划遭到意方的反对,意大利的一些军政官员在本海齐地区置有产业,不愿意向那里轰炸。意军则不相信能守住塞尔提地区和阻止英军进攻。意军在隆美尔的坚决主张下,轰炸了英军通向本海齐的运输线,并于2月14日派出一个师向塞尔提增援。同一天,德军的先头部队……第三侦察营和一个战防炮营也到达了提波里港,二十六小时后就开到了最前线。16日,隆美尔正式接管了前线的总指挥权。 
2月底,隆美尔获得敌方一个新情况,英军王牌第7装甲师撤回埃及,进行休整和补充;它的战区由刚从英国调来、都是新兵的第2装甲师的一半兵力来接管。澳军第6师也调换了第9师,而该师有一部分因补给上的困难还未开到前线。英军敢于这样作,是因为他们认为德国前来支援的兵力很少,不敢贸然行动。与英军的想法恰恰相反,隆美尔没有等待德军全部到齐,便利用英军调防、轻敌的有利时机和条件,采取了大胆的进攻行动。此时,德军第5战车团和意军一个师已经开到前线。 3月15日,隆美尔把德国和意大利的军队组成混合纵队,从塞尔提向穆尔祖赫发起进攻,迅速向南挺进了四百五十英里。这次行动,给了英军以意想不到的打击,同时还获得了在非洲条件下作战怎样进行装备和如何长途行军的经验,为以后的进攻打下了基础。 
3月24日清晨,隆美尔指挥德军又攻占了艾阿格海拉地区的要塞、水源地和飞机场,英军撤到阿吉打比亚地区。英军撤到阿吉打比亚地区后,即占领了可以控制这一带高地的梅尔沙隘道以及比尔盐水沼地以南的高地,并在那里构筑工事,准备固守。这时,隆美尔面临的问题是,等待兵力在5月底到齐之后再进攻,还是马上就行动。如果等待后续部队到齐再行动,那么,就急需解决水源问题,因占领地区的水源已经枯竭。同时,还会使英军利用这段时间构筑起坚固的工事,其结果将使德军付出更大的代价。不然,就只能使用现有兵力向梅尔沙隘道进攻,以求在一鼓之下击败敌人。隆美尔决定不给英军喘息机会,以最快的速度去打击敌军,变被动为主动。 
3月31日晨,在英军立足未稳的时候,德军开始向梅尔沙隘道进攻。双方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德军于傍晚占领了该隘道,第二天,德军又向阿吉打比亚发起攻击,也是用了一天的时间便占领了阿吉打比亚周围的地方。在这次战斗中,隆美尔为了不让敌军知道自己的实力,他用汽车改装成许多假战车,迷惑敌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隆美尔灵活使用机械化部队,不给敌军喘息机会,所以,不到一个星期,英军就从昔兰尼加的西界阵地后退了二百多英里;不到两个星期,英军从昔兰尼加的东界后退四百英里,只剩下了一支被围困在托卜鲁克的部队。隆美尔把取得北非战场胜利的主要原因,总结为:“速度第一。”英军因为隆美尔指挥作战灵活,能够根据沙漠地形、气候等特点用兵,常常以少胜多、从被动变为主动,而称他为“ 沙漠之狐”。 
英军撤到托卜鲁克后,丘吉尔与参谋长委员会密商时,指出:“放弃托卜鲁克要塞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于是,向此地派了大量的增援部队,以加强防守,双方形成了拉锯战。1942年6月,德军才攻克托卜鲁克要塞。希特勒为了奖赏隆美尔这一次胜利,把他提升为元帅。当时的隆美尔只有49岁。 
不久,德军在非洲战场遭到失败,1943年3月,隆美尔被调回大本营。他曾对他的儿子曼弗里德说,他已经失宠了,并认为在目前不能再希望得到任何重要位置。于是,他开始写回忆录。7月,他被任命为驻北意大利“B”集团军群司令,12月担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驻丹麦军事监察员。1943年12月…1944年7月任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19 44年7月20日,反对希特勒的集团暴露后,希特勒逮捕了一些军官。在被逮捕的军官中,有隆美尔的老战友和下级,隆美尔曾经亲自向希特勒要人。因此,他也成了希特勒的暗杀对象。1944年10月14日,这个为法西斯德国到处侵略的隆美尔,终于被希特勒派人逼他服毒自杀。
第353章骑士情怀
           马镫:骑士时代的开端 
历史上公认的最早的骑兵出现在3000年前的亚述王国。公元前216年,西方的伟大军事天才汉尼拔带着他的4万名雇佣军,其中骑兵1。4万人,与罗马的8万名士兵在坎尼一场激战,结果汉尼拔以6000人的代价换取了7。5万罗马人的生命。从此,骑兵作为欧洲战场的主力开始慢慢崛起。 
早期,欧洲没有马镫。骑兵为了不从高速奔跑的马背上掉下来,不得不依靠自己的腿牢牢地夹紧马腹,并且抓住粗硬的缰绳维持平衡。毫无疑问,这样的姿势是不可能冲刺杀敌的。到亚历山大率军东征、横扫中亚大地时,他的将士们的双腿还是在马腹的两边空荡荡地悬垂着,没有任何支撑。 
后来,马镫由中国传入了欧洲。这个看似不大的历史事件改变了欧洲的命运。美国历史学家林恩&;#183;怀特说:“只有极少数的发明像马镫这样简单,对历史却产生如此催化剂的作用。”英国博士李约瑟把马镫对欧洲历史的神奇作用用一句话揭示出来:“就像火药在最后阶段帮助摧毁了欧洲封建制度一样,中国的马镫在最初阶段帮助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马镫的使用为骑手们在马上找到了一个支点,使得骑兵更具备冲击力和近身肉搏能力。欧洲人踩着中国的马镫进入了骑士时代。 
长矛:骑士的标志 
中世纪是骑兵的黄金时代。手持长矛驰马飞奔是这一时期骑士的标准形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拜占庭重骑兵。兴盛于查士丁尼一世时期的拜占庭重骑兵的骑手们身披铠甲,手持长矛或弓箭。每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军人同时兼有机动的“射击力”和“冲击力”。西方军史学者将这种骑兵称为“双重功效骑兵”。当年的卡西林纳姆会战最能体现这种骑兵优势。此次会战的对手是法兰克人,这些步兵都是富于攻击性的老练战士。交战时,拜占庭骑兵埋伏在两翼,正面为步兵集群。法兰克人首先突破了前几排拜占庭步兵。双方胶着于正面战场,正好为拜占庭重骑兵从两翼包围争取时间。当法兰克人发现时,他们已经被拜占庭重骑兵包围。这些老练的步兵立即摆出密集防御阵形,准备抵抗拜占庭重骑兵的冲锋。但是拜占庭重骑兵并没有发起冲击,而是用弓箭狂射。本来,如果法兰克人疏散阵形,是可以减少被弓箭杀伤的,可他们害怕自己队伍一旦分散,拜占庭重骑兵就会提起长矛冲锋。结果在这样的犹豫中,法兰克人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最后败退。 
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已经初步形成了封建骑士制度,即国王需要人员为他服役的时候,贵族都必须为国王提供一定数目的人员并配以武装和配备。由于骑兵装备与马匹的费用十分昂贵,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贵族才具备参加战争的资格。查理曼大帝就是欧洲早期封建制度的建立者和受益者。凭借着贵族骑兵的支持,查理曼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加洛林帝国,而这些贵族骑兵则被后人称为“加洛林重装骑士”。这些持长矛冲锋的骑兵是公元8世纪骑兵的代表。 
1071年,土耳其人逼近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同时塞尔柱人攻下了圣地耶路撒冷。1095年教皇答应了拜占庭皇帝的请求,向西欧诸国发起号召,要求它们以上帝的名义去夺回它们的圣地。次年,十字军开始发动长达两个世纪的东征。马与长矛激起的历史烟云持续了200年……在十字军东征的这段时期,骑士们以教会的名义忏悔、战斗,为教会夺取土地,而教会以上帝的名义册封骑士,并将教会土地收入的1/10供给骑士们的开销,于是便形成了欧洲独特的骑士文化。 
剑:骑士的精神 
在中世纪的欧洲,剑是力量的象征、王权的代表。骑士的佩剑是骑士精神的化身,被赋予神圣的性质和独立的生命。将剑贴紧自己的额头单腿跪下,朝向受礼者是骑士的最高礼———骑士剑礼。查理曼的法国国王明文规定:“骑士如被俘,不得用自己的剑当赎金。”“哪怕失去人身自由,不能放弃自己的剑。”在骑士横行的中世纪,剑是骑士的主战兵器之一。这一期间宽剑、短剑、长剑纷纷登场。 
英格兰宽刃剑是中世纪欧洲骑兵军队最普遍的装备,长900毫米左右,单手挥动。剑有两刃,一击不中,不用翻腕即可回击。十字形把手多为铁或黄铜所制。剑柄末端常有一圆球,内部注铅,以维持****砍劈时手腕的平衡。自罗马帝国没落后,这种兵器广泛地出现在各个战场上,从百年战争到苏格兰抗击英格兰的斗争,都能见到宽刃剑的身影。影片《阿瑟王》中,阿瑟所使用的象征着骑士精神的正是这种剑。 
罗马式短剑,这种武器的出现与罗马军队的作战思想有关,后来被中世纪的骑士所沿用。罗马军团作战时,首先是远距离投掷标枪,近距离接敌时用一人高的盾牌防护全身,又排着摩肩接踵的密集阵形,个人没有很大的回旋余地,故而使用的剑很短,主要用于刺击而不是砍削,长度一般在300~400毫米,格斗时尽量刺入对手的要害部位———心脏或腹部。后来的骑士使用这种剑主要用于马下格斗。影片《角斗士》中极为真实地为我们还原了这种格斗兵器。 
长剑,宽刃剑的细长版,但仅有一侧锋刃。16世纪,西欧盛行长剑。骑士多用它作装饰,或用来决斗。篮状手柄保护手腕不被割伤,可同时与多个对手作战。西班牙人是用此兵器的高手,绕着圈子快速出剑挑刺,煞是美观悦目。在《佐罗》和《三个火枪手》中,我们都曾领略到它的风采。 
马刀:骑士的牧歌 
到18世纪,剑逐渐为马刀代替。中世纪后,马刀从东方传入欧洲,并很快在军队中广泛装备。这种刀盛行于中亚的游牧民族,设计得当,特别利于砍劈,其中以阿拉伯和土耳其以及波斯的最具代表。欧洲普遍使用马刀之后,一直沿用到骑兵消亡。 
19世纪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复古主义者。在欧洲诸国都放弃了重甲骑兵的时候,拿破仑为了重现当日罗马帝国的辉煌而重组了重骑兵部队。他们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身穿10公斤重的胸甲,以马刀为武器与敌人作近身肉搏。然而没有有效的火力掩护,胸甲骑兵几乎不堪一击。在滑铁卢会战的时候,法军统帅内伊在未经拿破仑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指挥两万名胸甲骑兵在没有任何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对英军阵地发动冲锋,结果损失惨重。恩格斯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最令人心痛的浪费”。后来火枪技术的成熟使得步兵在远距离杀伤上又一次走在了骑兵的前面。在高速的子弹面前,任何铠甲都变得脆弱,于是士兵们基本上又回到了布衣防具时代。就在大家认为冷兵器时代的王者———骑兵将要淡出历史舞台的时候,骑兵却迎来了又一次的****。因为当时的火枪发射以后填弹时间比较长,留给了骑兵足够的突击时间,并且因为步兵都是布衣,高硬度的钢制马刀可以轻易把士兵一削两半。于是,人们又开始迷恋骑兵这个古老的兵种。为了提高骑兵突击的能力,人们还专门制作了枪管较短的马枪———卡宾枪。不过,骑兵的战斗还是以马刀为主。高高举起的马刀一个回旋就能把人头割下来。这种杀戮的恐惧和震撼是用语言难以描述的。苏联红军的骑兵是这个时期的精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骑兵战斗的画面可以让我们充分了解这一点。 
1920年,苏联骑兵和波兰骑兵挥舞着马刀在广阔的原野上进行了一场欧洲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空前惨烈的骑兵会战。霸气十足、豪气冲天、剽悍粗犷的哥萨克骑兵遭到了苏联成立之后的第一次惨败。而在十几年后,英勇的波兰骑兵也遭到了一次惨败。1939年,纳粹德国闪击波兰。面对从未见过的钢铁怪物———坦克,波兰骑兵毫不畏惧。他们擦亮手中的马刀,想像着和以往一样,用它痛宰敌人。当波兰骑兵举着雪亮的马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