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边戎 >

第366章

边戎-第366章

小说: 边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然。”杨应麒道:“南征之战,不一定要到江淮打的。”
    阿鲁蛮和杨朴面面相觑,均感不解,阿鲁蛮道:“不在江淮打,那还跑岭南去?”
    “不是。”杨应麒道:“在南征的战场上,有一个地方还可以用得上骑兵的。不但能用,而且能够很有效地发挥骑兵的长处!”
    杨朴叫了起来:“河南!”
    “不错!”杨应麒道:“如今洛阳在我们手里,自嵩山以东则为平原,数百里间一马平川,自古便是骑兵纵横之处!当秋冬之际,胡马在此驰骋正好发挥其威力!”
    阿鲁蛮道:“虽然如此,但河南一地不过是南宋一小部,而且还是他们初得之地。就算我们占据了河南,接下来也还有很多仗要打的,甚至可以说大头的仗其实在南边!若是赵构干脆弃了整个河南,那大哥用了这么多人力物力训练这些漠北胡人便都成了白费心思!”
    “不!五将军!赵宋不会轻易放弃河南的!”杨朴道:“汴梁是赵氏故都,就算赵构心里想放弃也不好出口,而南宋军方驻河南的兵将士气正旺,要他们主动提出放弃故都更是不可能。所以汉宋之间在河南必有一场大战!而且还将是倾国大战!”
    阿鲁蛮心头一动道:“你是说大哥这番志不在夺汴梁之地,而在瓦解南宋驻守河南的大军?”
    “不错!”杨朴道:“若于秋冬之际决战于河南平原,我们的胜算也会很高!”
    不以攻城掠地为目标,而以毁灭敌人有生军力为真正目的——能拥有这样的战略思维且用于实战的人,当世寥寥可数,就连阿鲁蛮和杨朴之前也未曾想到。阿鲁蛮听到这里已忍不住点头,说道:“若是大哥真的如此打算,那我就放心了。先以骑兵摧毁岳飞所部,再调王彦、赵立等南下江淮湖广,如此一来便是将我大汉各路军马的长处都用到了极致!老七!以前只道你精通文政,旁通军事而已,没想到你对军事也如此精通——你说的这个,连我都没想到呢。”
    杨应麒却道:“五哥过奖了,说到军事上的能耐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我能想到这一点,并不是由军略推知,而是由政略推知。”
    阿鲁蛮哦了一声,便问:“这是怎么说?”
    杨应麒道:“其实自从知道大哥调胡马南下,我一直也都在想这个问题,但一直都想不明白,直到我在大鲜卑山的死谷当中,回想大哥一生的行事作风才若有所悟!五哥,大哥和你、和六哥不同,他虽然也领兵打仗,但他胸中是有天下大局的,而且有可能的话会顾及到天下苍生!这一点,是我和大哥能合作这么久的真正基石。不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哥和我在手段上有所差异,嗯,应该说他的想法从来都比我更加务实一些。”
    杨朴心道:“但也更加狠辣一些。不过在这个乱世之中,不狠辣又如何成事?”
    杨应麒继续道:“回到了这一点上之后我继续想,便猜以大哥的胸怀,一定也不愿意将整个东南打烂!不愿因为一场内战而使得华夏元气大伤!所以我便猜大哥对南宋的思路,一定是先卸其兵,解其甲,然后攻其心!”
    杨朴问:“如何攻心?”
    “用大一统的向心力!”杨应麒道:“自秦混一天下,大一统之概念便长存于华夏民心深处。因存在大一统的向心力,所以华夏内部一旦出现一个有希望一统天下的好政权,处于下风的政权要想长久地负隅顽抗便很难。南北朝能割据数百年,那是因南朝常弱,北朝常强,桓温刘裕之雄均是昙花一现后继无人,但弱者为华夏强者为胡蛮,故南朝虽弱而不服!一旦北朝汉化,南朝抵抗北朝的意志就变薄弱了,隋文之下江南正是因形就势。宋初赵匡胤兄弟能那么轻易地收拾吴楚,也并不仅仅因为宋军强劲,吴楚民心之思一统亦是一大关键。”
    杨朴颔首道:“不错,当时吴越、楚蜀均无混一之志,天下既思一统,便只有寄望于宋。”
    “所以,只要我们能在气势上完全压倒南宋,那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杨应麒道:“我大汉与昔日之金人不同,金人乃是蛮夷,金人侵宋乃是以夷变夏,所以赵构当初虽然微弱,仍然能得到天下士民的支持而渐转强大。但我大汉今日已是华夏正统,南征正是华夏内部寻求一统!如今南宋还能苟延残喘,全在于南方军力尚强,赵构又能爱民,南北优劣还不够明显。且南宋又有岳飞破金之威,将士因之而振奋,民心因之而凝聚。但如果南宋诸路大军中最精锐、最重要的河南驻军被大哥全歼于汴梁城下,那时又会如何?”
    杨朴忍不住抚掌大笑道:“若是那样,不但赵构的信心会被击垮,东南的士大夫也会尽数北向以待我军。江南、湖广、两川、领表都可传檄而定!”
    杨应麒含笑道:“传檄而定说得太过了,就算我们吞并了河南,接下来的仗还是要打的。不过岳飞所部一旦瓦解,南宋之武人便会失去信心,文人如秦桧、刘豫等辈也会坚定向北之意,那时再用政略辅佐军势,则统一大业,十年可成!不仅如此,将主战场设置在河南,也可避免战火蔓延过广,避免东南、两川受到太大的破坏,这对保存华夏元气,也算是无奈之中的上策了。”
    这一席话听得阿鲁蛮大感欣慰,连声道:“要真像你这么说来,大哥也还不糊涂!”
    杨朴经过一番沉思后却道:“我仍有一虑。”
    杨应麒问:“朴之担心什么?”
    杨朴道:“如果陛下确实如此打算而且能够成功,那曲端、任得敬以及漠北诸胡将必建大功,韩昉、刘萼及其部曲必掌大权,国家落到这批人手上,可未必是一件好事。”
    杨应麒其实也想过这个问题,但这时却安慰杨朴道:“朴之,或许只是我们过虑了。韩昉他们虽然与我们政见不合,但也未必就会存心办坏事。你在外,我在野,虽都不在中枢,但也还有牵制他们的可能。”
    杨朴叹道:“现在自然还能牵制,但等他们成就了一统天下的大功之后,只怕就难以牵制了。”
    杨应麒也叹道:“话是这样没错,但天下事本难两全,让韩昉他们一时得势,也总比南征失败来得好,朴之你说对吧?”
    杨朴道:“不但韩、曲等人,就是陛下恐怕也……唉,现在陛下已经连七将军你的话都听不进去了,等他完成了统一大业,功盖当世之时,只怕……只怕我们就更难说话了。”
    杨应麒闻言默然,这些年来他一直努力的就是促成一个更加合理有序的政治制度,他一直认为只要汉廷能在政治制度上超越南宋,那么江南之士来归便只是迟早的事,就如今的情况来说,赵构君臣在东南的努力也确实让南宋呈现中兴气象,但论到制度层面则毕竟北胜于南,正是基于这种优势让杨应麒认为南征之事可以缓行。
    但折彦冲却认为这种想法太天真了,他认为“战胜于朝廷”必须落实到一件事情上——确切来说就是一场大战才能实现。折彦冲不认为历史上的经验会完全适用于现在、适用于将来,他认为割据得太久会造成太多不可控制的变数,因为古往今来因为偶然事件而令形势改变、因为形势改变而令制度变质的事情太多了。
    “可是万一让制度变质的不是对我们不利的事件,而是对我们‘有利’的事件呢?”
    正如这次南征一样,胜利了可以让大汉一统天下,但与此同时皇权的急剧膨胀与文武的失衡也将不可避免,所有能制衡皇权、制衡军方的势力都会在这千古功业面前黯然失色。那样的局面对大汉来说真的好么?对华夏来说真的好么?对天下来说真的好么?
    杨应麒念叨着祸福相倚的古训,琢磨着杨朴的忧虑,忽然觉得自己越来越看不透这个世界了。
    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杨应麒在黄龙府没有停留多久便南下津门,过起了深居简出的生活。
    辽南的老部民有一部分迁到了京城,但仍有许多留了下来,而且迁到京城的也有一部分因为不习惯而迁了回来,所以这里依然是大汉元老部民的窝,虽然他们未必是反对南征的,但人总是同情弱者的,对大将军罢黜了的七将军充满了同情,杨应麒回到这里时,老部民们都当他亲人一般迎接。
    “他们真像我们的乡亲。”林舆说。
    “他们啊,就是我们的乡亲!”杨应麒纠正他。
    不过这读书钓鱼的逍遥他们也没能享受多久,因为那个震动天下的消息终于传来:南征开始了!
第三四六章 南行(上)
    华元一六八九年秋,对汉对宋来说都极为敏感的亳州发生了变故。
    一直以来,南宋对亳州问题一直抱谨慎态度,一方面不敢触怒境内的强硬派,所以没有正式承认亳州归汉,一方面又禁止军队接近亳州,以免大汉因此而挑起争端。而汉廷方面也只是暂时表态接管亳州,虽派了一队兵马象征性地进驻,但大汉的文官却没有及时跟进,所以亳州在归附汉廷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由王彦及其党羽处理政务。王彦及其党羽既缺乏政治理想,又均非理政能手,南边面临着南宋政权的经济封锁,北面又无法与大汉实现常规的商贸往来,汉廷枢密院通过各种手段运入亳州的物资更被以王彦为首的文武官吏层层剥扣,致使亳州的民生日渐恶化,到了这年秋天,城内百姓以及下层兵将思念赵宋,竟而在中秋之夜揭竿而起发动暴乱,杀了王彦,易帜归宋!城内的汉军兵营也在措手不及中被攻破,大部分兵将都在混乱中被杀!
    赵构听到这个消息后叫苦连天,但迫于内外压力却不得不下令嘉奖,折彦冲大怒,下令南征。
    欧阳适在京师曾建议集中力量用海船运送兵马攻略东南沿海各地,以水师沿长江而上直扑建康,但这个建议却被折彦冲所否决。
    最后,南征大军虽仍是水陆并进,但海上水师却只是辅助,陆上步骑才是主力,而陆军又分东西两路。其时西夏虽定,萧铁奴尚在长安未回,折彦冲即予萧铁奴方面之权,攻略两川,是为西路;自己大起诸路兵马,亲征南宋,是为东路。
    西路方面,萧铁奴以刚刚从回鹘归来的种去病为副帅,命种彦崧督道押粮,却未起用刘锜,只让他继续威慑甘陇,稳定后方。
    东路方面,折彦冲以任得敬为左,出山东,下淮北,以耶律余睹为右,出洛阳,以曲端为中,出河内——此三大上将所统领之军队为南征东路军之前军。折彦冲亲率主力,出大名府,约好与耶律余睹、曲端会师于汴梁城下,围歼岳飞。又命王彦护河东河南粮道,命赵立护山东淮北粮道——算是后军。
    汉廷十二上将一下子动用了七位,用兵之规模可谓空前!此外,二皇子折允文也随军出征。
    此事折彦冲绸缪已久,所以行动迅速,中秋第二天亳州归宋,九月汉廷就发动了攻击,十月未到,各方面的捷报便雪片般飞到京城,到达监国折允武、议长欧阳适以及宰相陈显手中,跟着才由大汉的情报部门加以挑选,将其中可以公开的消息向民众公开,以振人心。
    民间的消息走得也极快,津门的民众九月中旬听到南征的消息,十月中旬就迎来了捷报!对朝廷忽然下令南征,辽南的百姓觉得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人们早料到南北必有一战,只是没想到这一战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突然!不过对于汉军接连取胜的消息,辽南的百姓就一点都不觉得意外了。
    “那么个狗屁赵宋,当初见到辽兵就气短,听到金兵就腿软,我们连辽人金人都打败了,赵宋哪在话下!”
    辽南大多数人对赵宋军队的印象依然停留在靖康年间,尽管之后有岳飞规复河南之事,但大家也觉得那只是这个将军运气好,遇上了宗弼最脆弱的时候。而这次岳飞接二连三的败退又让辽南民众更加坚信这一点!汉军无敌的神话进一步深入民心。
    “咱们大汉的军队是无敌的!”
    津门的酒馆偶尔会传出类似的叫嚷,林舆也听到了这种声音,他到城外小河边找到杨应麒时,步入中年的老麒麟正捧着下巴发呆,插在一边的钓竿已被鱼拉得全弯了也没察觉。
    林舆叫道:“老杨!你的鱼饵都被吃光了!”
    杨应麒哦了一声回过神来,抓起鱼线一看,连钩都早被鱼给扯没了,林舆走过来问他在想什么,杨应麒却摇了摇头不回答,林舆笑道:“我知道你在烦什么。”
    杨应麒一奇,问:“你知道?”
    林舆说:“大伯的兵势越来越顺,你是担心自己回不去了。”
    杨应麒为之哑然,林舆道:“难道不是么?”
    杨应麒嘿了一声道:“大哥的兵势顺利,我为什么就回不去了?”
    林舆道:“这还用说,大伯他要是兵势不顺,兴许还能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1 9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