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子穿越来种田-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敢说擅长,都只是随便做着吃的,跟宫里的都是比不了的。”凌筱筱还真怕她找自己弄吃的,连忙诚恳的回道。
魏王妃现在怀着孩子哪里敢随便乱吃别人的东西,不过是借此岔开与太子妃的话而已,“听说你早前在扬州居住,怎么样,来长安可住的习惯?我到是在去扬州住过一段日子,虽说秀美的很,但湿气太重。”
不过太子妃却不愿意放过她,也笑着接话道:“听说皇弟将要纳的侧妃也是扬州人呢,说不定凌淑人认识呢?”
魏王妃本来就对于李泰在她怀孕的时候纳妃耿耿于华,见太子妃揭她伤疤,所以气的哼了一声,也不接话。
她可以不接话,但凌筱筱面对着太子妃却不能不回话,只得笑道:“萧府尹和萧夫人,到是曾经见过两次,但是这位萧姑娘却是从没见过的,听说是一早就来了长安的。”
凌筱筱这也不算是说谎,毕竟在乐器铺子那次萧小姐根本没表明身份,她假装不知道也没什么。
徐贤妃见太子妃和魏王妃火花越摩越大,也知不好,但她毕竟不是人家嫡亲婆婆,不好多说什么,只得想办法送客,“好了,时候都不早了,我还得安排人将小兕子的药弄好,你们俩就早点回去吧,凌淑人,一会儿跟我走一趟,看看这女药官弄的步骤对不对。”
“还是小兕子的事情重要,今儿就不打搅娘娘了,正好这肚子里的调皮,我也想回去躺躺了。”魏王妃也是很有变脸技术的,听了徐贤妃的话,马上恢复甜美的笑脸说道。
作为太子妃,除了原来的皇后娘娘外,这宫里的女眷们,她还真没怕过谁,只不过徐贤妃现在那皇上最喜欢的公主说事,她也不好反驳,只好也笑道:“那我们就不打扰娘娘您了,改日再来给您请安。”
两位皇子妃离开后,这殿里气氛好了许多,凌筱筱又跟着女医官去后面将方子核对了一边才得以出宫,同时她暗自发誓,她要低调,什么香水,乳液,面膜啥的,她都不打算研制了,反正她自己有着灵泉的滋养,比啥化妆品都好。
。。。。。。。。。。。。。。。。。。。。。。
“太子殿下呢?”太子妃一想起魏王妃的肚子,就很不冷静,太子已经好几日为到她这儿来休息了,她就是想要孩子,一个人也弄不出来啊!
“回太子妃,太子他去了礼部,清明将近,这祭祖扫墓都少不了太子,太子殿下这几日很疲惫的。”太子身边的小太监,小心的回话道。
太子妃点点头表示理解,她这个相公她是了解的,别看着平时有些荒淫无道,但是对自己的亲生母亲那是真心的好,长孙皇后离世的时候他也是真的伤心,所以此时听闻太监这么说也觉得是有道理的,太子这几日一定是因为清明将近,要去给皇后扫墓心存悲伤,所以才没来自己这儿。
不过太子妃她只猜对了其一,并没有猜到这其中还有一项原因,那就是太子殿下遇到了一位温柔的没少男,他的温柔劝解,善意提醒,融化了,李承乾那颗缺少爱的心灵。
“太子殿下,既然您觉得为了在长孙皇后生前尽够孝道,不如去寺庙为长孙皇后造经吧,想来她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受到您的孝心的。”这位说话温柔的男子叫称心,他是太常寺的乐童之一,长的天生柔美,肌肤嫩滑如雪。
李承乾因为这段时间经常往返礼部,太常寺,见过称心几面,虽然觉得惊艳,但他心中还是因为母亲的辞世,父亲更疼爱弟弟的事情伤感,所以并为起什么色心,这样一来二去,称心觉得太子的确是至亲至孝之人,所以忍不住劝解一番。
李承乾听后觉得称心说的很多,便请示了李世民,李世民虽然对太子严格一些,但毕竟是自己儿子,他还是很喜爱的,听说儿子有孝心,他自然是同意的,为此还表扬了一通。
而也因此,称心这个人就近日了李承乾心中,连去延兴寺,也带了他同往。
☆、168 太子李承乾
凌筱筱在现代的时候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是讲李承乾的,以疑问句开头。“李承乾,大唐最尊贵的继承者,这样一个先天后天条件都近乎十全十美的男孩,有什么理由能让他堕落变质?”
看古今中外历史上失德败事、死于非命的皇太们,究其根源,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政权的问题,代表:那些乱世饵王朝的继承人;
二、父母的问题,生母不是父亲正妻、父母感情不好;。电子书下载
三、朝中大臣的问题,权臣当道又一心跟太子做对;
四、自己身边近臣的问题,不断挑唆教坏了太子;
五、本身的问题,比如智商太低、或者有才却不用于“正道”,政治才能差;
六、不是**无能,是共军太狡猾——对手太强大的问题,其中你能想到的自然就是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了;
以这六项来审视李承乾,似乎,一项都不符合。
他生在蒸蒸日上国运雄强的唐初治世,他的父亲是正直刚强的明君,母亲是明理温婉的贤后,父母感情自始至终牢固稳定,他自己是名份上无可争议的“嫡长”,从小就被重点培养。
当时朝中也是绝对的正臣当道,没有哪位大臣出来跟他做对。父母派到他身边的臣也都清正忠直,勇于进谏。他的近身侍从中当然有唯唯诺诺的小人,但也没见有谁“主动教他学坏”,大不了都是随波逐流听之任之罢了,顶多是宇文士及那一类的,要到赵高的级别还差得远。
至于李承乾的政治才能,那是连势利眼的史官们都不得不承认“裁决庶政,有大体”的——李渊死后李世民为父守孝,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只处理最要紧的政务,其余全都交给李承乾。而李承乾在这一时期的表现羸得了朝廷上下生前身后的一致称赞,那年他十八岁。
再说对手太强大的问题,虽然李世民偏心李泰,李泰也善于“收买人心’,不过看朝中上下一拥而上气势汹汹地指责李世民偏心李泰不对劲。就知道李泰这人心收买得怎么样了。
李泰他固然拉来了刘洎、岑文本站在自己一边(还是在父亲的明显暗示支持下)。但对于影响力最大、父活信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简直就看不出来这甥舅俩之间有任何关系,天知道他都做了些什么。才让无忌一头栽到李治身上万死不悔吧。
长孙无忌不喜欢李恪,那是因为两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是天意人力不可挽回,但李泰身上的长孙家血液成份可是跟李治一模一样半滴不少……当然,长孙无忌一心扶持李治,也有他希望将来能控制这软弱小、把持朝政的因素,可是考虑到他一直以来紧跟领导、顺承圣意的行为习惯,如果他不是真的特别不喜欢李泰,那么在李世民非常明确地提出来要立李泰的时候。很难想像他有勇气去当面硬抗,毕竟顺水推舟作人情要容易得多。
至于他的其他兄弟,李恪身份尴尬,李祐不成气候,李愔名声太差,李贞无意皇位。李治软弱无能,李慎胆小如鼠,这样看来李世民真的没康熙会生儿子。
所以说,李承乾的失败,简直是给那些坚持“父死继、立嫡以长”理论的封建礼教家们的一记响亮耳光。因为他具备了当一名优秀太、守成之的所有条件,却偏偏没有变成人们期望中的那个样。
当时后世人评这段历史时,也只能含糊说什么“弟愚(指李佑)兄庸(承乾)《旧唐书》”“承乾悖逆”,以结果来代替原因,没办法解释这个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切都只能归于天性、天意。
但是从多面分析,这一切又不止是天意,李世民虽然是好皇帝,但他真的不是一个好父亲,在这一点上他还赶不上康熙,虽然康熙的儿子们最后也是下场凄惨,但前期他待儿子们还是很好的,太子更是养在身边亲自教导的,不像李承乾他生于承乾宫,见到父亲第一面的时候他都两岁了,接下来的几年,李世民要么出去打仗,要么留在长安跟兄弟争权,反正过的都不是太平日子。
父子俩相处的时间自然比以前多了,李承乾应该也终于认识了自己的亲爹,可是考虑那个时期的状况,恐怕李世民真的没有太多心思和精力去享受当爹的乐趣。
现代的学说认为,小孩子特别是男孩,幼年时期跟父亲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那是他获得安全感、认知自己性别特征、初步架构起心理平衡的时候,而且这种认知和关系只能通过直观感受来获得,也就是说,无论他的母亲和奶娘丫鬟什么的跟他说过多少次“你父王是大英雄、真男人、国家栋梁、万众崇敬”之类的话,也远远比不上父亲张开双臂给他一个简单拥抱来得有效。
如果在一般臣民家,这种父爱缺位的现象还有可能得到补偿,毕竟史上父亲早死但儿子被单亲母亲抚养大仍旧成才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承乾他爷爷李渊,或者清朝的康熙,人家八岁就上位了。
这个时候就该考虑一下“单亲母亲”的问题,也就是“性素严”的孤独和温婉柔顺的长孙的个性差异,无疑,前者的个性更能填补“严父”这方面的空位。
或者,家族里的近支长辈男子,父亲的朋友,甚至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只要参与到这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并且显露出了父性倾向,都能或多或少地起到一点作用,但李承乾很不幸,当他父亲缺位时,没有一位男性有能力,或者说,有胆量,以父性的方式对待秦王世子。
其实这个任务理所应当地是应该由他祖父李渊来承担的,毕竟是你把人家的亲爹轰出家门给你去干活了,可是想想武德年间李渊生下的那二三十个儿子女儿,就知道这老伯“沉浸天伦、享受生活”的最主要方式是什么了,然后承乾的大伯和四叔又是那个德性,怎么指望他们发挥爱心照顾小侄子呢?
李承乾长到八岁,玄武门兵变发,他母亲是被父亲伉俪情深地带到了玄武门去避难,他自己呢?在那个清早,被父母丢弃在深宫高墙里,无助地倾听外面厮杀声的小男孩而心酸……当然,对李承乾本人来说,他未必明白这么多前因后果,也未必就由此感受到了“父母不爱我”,但有一件事他应该是知道的:那些跟他年龄相近、曾经一同在皇宫大内玩耍过的堂兄弟,一夜之间全都消失了,身边人甚至都不准他再提起那些名字。
所以李世民一次杀十侄,他的其余儿子对此不见得有什么感触,李承乾就难说了,聪明的小孩往往都是敏感的。
贞观三年李渊迁居大安宫,让出房子来给李世民,父母走了,那些没成年的小弟弟小妹妹也跟着走了,十一岁的李承乾跟一大群太监,宫女,属官一起留在了东宫。从此之后,他要见父母得事先预约,要见兄弟姐妹,或者等到侍宴的时候,或者,就得冒着“结交诸王”罪名掉落的风险,派人专门“传”他们进来。
他当然是没有朋友的,他的世界简单而泾渭分明:祖父、父亲和母亲是他的“君”,是他要叩头的对象,其他人,是他的“臣”,是要向他叩头的。东宫的官员和师傅们,都是父母为他精心挑选的正直长者,每天正襟危坐满口仁义道德,相比之下,倒是那些侍从太监,还有李元昌这种人,要有趣好玩得多——十几岁的小男孩,你能责备他贪玩好动吗?
贞观三年,太子太师李纲因为脚疾只能乘着轿子进宫,于是李承乾亲自将自己的老师引上殿并恭恭敬敬地行礼,又向其虚心请教,态度极为礼敬。李纲病逝后,承乾又亲自为老师立碑。
贞观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虽然只是“听讼”,不过可见唐太宗已经在有意识地锻炼承乾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而这时候的李承乾不过12岁。同年,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令承乾亲自前去慰问。
贞观五年,李承乾原本定于二月行冠礼,不过唐太宗为了不夺农时,将冠礼改在了十月。同年,李承乾生病,而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却请了道士秦英来为儿子祈福;等承乾病愈后,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
贞观六年,唐太宗驾幸岐州,李承乾身为太子留京监国,八月李承乾来朝,唐太宗高兴之余大宴东宫官属,又赐帛各有差。
从字面上看,这时候的李承乾应该还是聪明又听话的好少年。然而到了贞观七年,就传出了李世民听说承乾“好嬉戏,颇亏礼法”的消息,于是赏赐东宫官员于志宁、孔颖达,要他们对皇太子加强规划和劝谏,并说出了“我十八岁尚在民间,知道民间疾苦,即位以来尤有过失,皇太子生于深宫不明世失,不犯错才怪”这样一针见血的话——这比那些将太子变坏归于他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