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智囊全集 >

第114章

智囊全集-第114章

小说: 智囊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评译]
耿司马本来只是奉命消灭蝗虫,借导正不良风俗促使乡人尽力灭蝗,真可说是灵心妙用,一举两得。
641、某教谕
【原文】
有御史罪其县令。县令密使嬖儿侍御史,御史昵之,遂乘机窃其箧中篆去。御史顾篆箧空,心疑县令所为而不敢发,因称疾不视事。尝闻某教谕有奇才,因其问疾,召至床头诉之。教谕教御史夜半于厨中发火,火光烛天,郡县俱赴救。御史持篆箧授县令,他官各有所护。及火灭,县令上篆箧,则篆在矣。
或云此教谕乃海瑞也,未详。
[评]
山尽水穷处,忽睹天台、雁荡、洞庭、彭蠡,想胸中有走盘珠万斛在。
【译文】
明朝时有位县令得罪了御史,于是悄悄派自己嬖幸的童仆去服侍御史,御史非常宠爱这名童仆。一天,这童仆乘御史不注意。偷偷将御史收藏在小箱中的官印偷走。御史发觉官印遗失,怀疑是县令暗中主使,但又不敢随便张扬。听说有个教谕(官名,掌教诲生员)是个奇才,点子很多,便假称生病暂时不能处理公务。借着教谕前来探病,召教谕来到床前向他请教。
教谕说:“大人不妨半夜时在厨房放把火,各官员一定会前来救火。大人到时就可借保护财物为名,把印信箱交给县令保管。当然其他官员,也都交付他们一些物品。我保证遗失的印信一定物归原主。”
御史依计幸事,等到大火扑灭,县令呈上印信箱时,印信果然已在箱中。
有人说这教谕就是海瑞,不太清楚。
[评译]
在山穷水尽的困境时,忽然看到天台山、雁荡山、洞庭湖和彭蠡湖(鄱阳湖),这样的人,想必胸中定有万斛珠在盘中打转。
642、王安
【原文】
神庙虽定储,而郑贵妃权谲有宠,东宫不无危疑,侍卫单微,资用多匮,弥缝补救,司礼监王安力为多。福邸出藩,贵妃倾宫畀之。或迎附东宫,勒止最后十箱,舁至宫门。安知之,谏曰:“此非太子之道也。”或曰:“业已舁至,奈何?”安曰:“即舁还之。”更简箱之类此者十枚,实以器币而赠之。乃谓妃曰:“适止箱于宫门,欲以仿箱制也。”上及贵妃皆大喜。
【译文】
郑贵妃为人多心计,甚得明光宗宠爱。光宗虽已册立太子,但太子不受重视,不但侍卫少,日常开支更是窘困,全靠司礼监(掌宫廷礼仪)王安(光宗时为司礼太监,后为魏忠贤所害)筹措,太子地位仍岌岌可危。
有一次福邸出藩,郑贵妃倾全力准备丰盛的礼物。有人为讨好太子,将郑贵妃所送的最后十箱礼品拦截下来,堆放在太子宫门口。王安知道后对太子说:“这种行为不是太子该有的。”
有人说:“那么,堆放在太子宫门的十箱礼品该如何处置呢?”
王安说:“立刻送还贵妃,另外再找十个相同的箱子装满器物,钱币一并送去。”
然后,王安派人对贵妃说:“刚才拦下贵妃的箱子,只是想知道贵妃箱子的式样,好盛装礼品。”
贵妃因而大喜,光宗也非常高兴。
643、朴恒
【原文】
尝有觅亲尸于战场,溃腐不可物色者。高丽臣朴恒父母殁于蒙古之兵,恒从积尸中得相似者辄收瘗,凡三百余人。此亦一法。
[述评]
元祐间有大臣某,父贬死珠崖,寓柩不归。既贵,自过海迎取。岁久,无能识者。僧房中有数柩枯骨,无款记。不获已,挈一棺归,与其母合葬。后竟传误取亡僧骨者,方知朴恒有见。
【译文】
在战场上认领亲人的尸骨,常会发生因尸首溃澜而无法辨认的困扰。有个高丽臣名叫朴恒,他的父母死于蒙古兵之手,朴桓无法辨认明确,只好将尸首中觉得相似的便予以收葬,结果一共埋葬了三百多具尸体。这也是安慰死者亡魂的一种方式。
[述评译文]
宋哲宗赵煦元祐年间有位大臣,年轻时父亲因罪贬至朱崖,不久死于当地,棺柩一直没有运回家乡。该大臣显贵后想迎父棺回乡,来到停棺的寺庙,只见停放着好几口棺木,尸体已成枯骨,也没有姓名记号,于是大臣便随意取了其中一口棺木与他母亲合葬。事后曾经传出他误运了和尚的棺木回家的流言。
发生这种事后,我们不得不说朴恒的做法有他的道理。
应卒卷十七
【原文】
西江有水,遐不及汲。壶浆箪食,贵于拱璧。岂无永图,聊以纾急?集“应卒”。
【译文】
滔滔而逝的西江水,却遥远得不能解燃眉之急。一箪食一壶水,有时比璧玉还珍贵。人生难免有危难,正确的应变,才能化解突发的灾难。
644、张良
【原文】
高帝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上在洛阳南宫,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偶语。以问留侯,对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诛皆仇怨。故相聚谋反耳。”上忧之。曰:“奈何?”留侯曰:“上生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数窘我。”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乃封齿为什邡侯,群臣喜曰:“雍齿且侯。吾属无患矣。”
'述评'
温公曰:“诸将所言,未必反也。果谋反,良亦何待问而后言邪?徒以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耳!”
袁了凡曰:“子房为雍齿游说。使帝自是有疑功臣之心。致三大功臣相继屠戮。未必非一言之害也!”
由前言,良为忠谋;由后言,良为罪案。要之布衣称帝,自汉创局,群臣皆比肩共事之人,若觖望自危,其势必反。帝所虑亦止此一著,良乘机道破,所以其言易入,而诸将之浮议顿息,不可谓非奇谋也!若韩、彭菹醢,良亦何能逆料之哉!
【译文】
汉高祖刘邦即帝位后,大肆封赏了二十多位功臣。还未封赏的将领,为了争赏而争相表功。高祖住在洛阳南宫时,见将军们常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于是召来张良(字子房,佐刘邦灭项羽,封留侯)询问,张良说:“陛下由平民取得天下,今已贵为天子。但所分封的对象都是旧友,而往日与陛下有仇怨的都遭到诛杀,将军们担心自身的安危福祸,所以聚在一起密谋造反。”
高祖感到非常不安,问张良有何对策。
张良说:“陛下生平最讨厌的,而大臣也都知道的人,是谁?”
高祖答:“雍齿(汉初沛人,从高祖起兵,叛而复归)曾多次让我难堪,我一直想杀他,但因他功劳颇多,不忍心。”
张良说:“臣以为陛下首先就要封雍齿为侯,那么其他大臣就不会再心存疑虑了。”
于是高祖封雍齿为什邡侯,群臣高兴的说:“连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冯评译文]
温公(司马光,字君实,著有《资治通鉴》)说:“将军们所谈论的未必是有关谋反的事;他们果真有造反的念头,张良也不会等到高祖询问才说。张良只因高祖初即帝位,便以个人的爱憎行赏论罪,造成诸臣不安,所以才忠言劝谏,改变高祖的作风。”
袁了凡说:“张良为雍齿游说,造成高祖对功臣的不信任,致使日后三大功臣遭到诛杀,未尝不是张良的一句话所种下的祸根。由前者看张良是忠臣,由后者看张良是祸首。我认为刘邦以平民称帝建立汉朝,所有的大臣都是当年并肩征战的伙伴,若人心不安必会谋反,高祖所忧虑的也在此。张良借高祖问话道破高祖心意,所以高祖能轻易接受张良的建议,平息群臣的疑虑,不能不说张良的计谋高明。至于说日后韩信等功臣的被杀,又岂是张良能事先预料的呢?”
645、孔子
【原文】
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自将众趋救火者,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召问仲尼,仲尼曰:“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不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述评]
贾似道为相,临安失火,贾时方在葛岭,相距二十里,报者络绎,贾殊不顾,曰:“至太庙则报。”俄而报者曰:“火且至太庙。”贾从小肩舆,四力士以椎剑护,里许即易人,倏忽即至,下令肃然,不过曰:“焚太庙者斩殿帅。”于是帅率勇士一时救熄。贾虽权奸,而威令必行,其才亦自有快人处。
【译文】
鲁人放火烧积泽,偏偏天刮北风,火势向南蔓延,眼看国境将受到波及。哀公鼓励百姓参与救火,但百姓只愿意驱赶野兽,不愿救火,哀公请教孔子。孔子说:“驱赶野兽任务轻松又不会受到责罚,救火不但辛苦危险,又没有奖赏,所以没有人愿意救火。”
哀公认为有理。
孔子又说:“事情紧急来不及行赏,再说凡是参与救火的人都有赏,那么国库的钱赏不到一千人就光了。事到如今,只好下令不救火者一律论罪。”于是哀公下令:“凡是不参与救火者,比照战败降敌之罪;只驱赶野兽者,比照擅入禁区之罪。”命令还未遍及全国,积泽的大火已被扑灭。
[评译文]
宋朝贾似道(字师宪,度宗时权倾一时,后为郑虎臣所杀)为丞相时,临安大火,贾似道正在距临安二十里外的葛岭,不断有人到葛岭向贾似道报告临安大火的消息。贾似道说:“等火势蔓延到太庙时再说。”
不久,有使者报告说火势蔓延已快至太庙。贾似道乘坐小轿,由四名大力士用椎剑护卫,每行一里多路便更换轿夫,所以一会儿便来到太庙前。接着,贾似道命所有人员恭敬肃立,说道:“若太庙被焚,就斩殿帅问罪。”不久,大火便在殿帅率众奋勇扑救下熄灭。
贾似道虽是奸臣,但他令出必行,行事明快的作风,也有令人欣赏的地方。
646、刘巴
【原文】
备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刘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评]
无官市则直百钱不能行。但要紧在平价,则民不扰,而从之如水矣。
【译文】
刘备攻打刘璋(三国蜀人,初为曹操振威将军,后降刘备)前,曾对士兵宣布:“只要获胜,府库中所有财物都归各位所有,孤王不取一物。”
战事结束后,兵士们果然纷纷放下武器直奔府库,造成刘备财政窘困,刘备为此烦恼不已。
刘巴(三国蜀人,字子初)说:“王不必为此事烦恼。先下令铸大钱直百钱,稳定物价,再设立官市,财政问题即可解决。”刘备接纳这建议,几个月后府库充盈。
[冯评译文]
不设立官市,那么光铸大钱也不能流通,真正的关键在于大钱的通行能稳定物价,安定民心,因此,其他的政令也能顺利的推展。
647、黄炳
【原文】
嘉熙间,峒丁反吉州。万安宰黄炳鸠兵守备。一日五更探报:“寇且至!”遣巡尉引兵迎敌,皆曰:“空腹奈何?”炳曰:“第速行,饭且至矣。”炳乃率吏辈携竹箩木桶,沿市民之门曰:“知县买饭。”时人家晨炊方熟,皆有热饭熟水,厚酬其值,负之以行,于是士卒皆饱餐,一战破寇。由此论功,擢守临川。
【译文】
宋理宗嘉熙年间,峒丁(峒蛮兵)在吉州造反。万安宰黄炳召集军队严密防守。
五更时分,巡逻兵前来报告峒丁即将发动攻击,黄炳命尉官带兵抵御,可是士兵尚未吃早饭,黄炳说:“你们只管前去御敌,早饭稍后一定送去。”
接着黄炳亲自率领手下带着木桶,竹筐,沿街敲民家门,说:“知县买饭。”这时正是百姓煮早饭的时候,所以各家都有热腾腾的米饭,黄炳付给他们比市价高出许多的价钱,满载米饭而去。
前去御敌的兵士都饱餐一顿,也因此打了一场胜仗,黄炳也因这次战功而擢升为临川太守。
648、赵从善 辛弃疾
【原文】
赵从善尹京日,宦寺欲窘之,敕办设醮红桌子三百只,内批限一日办集。从善命于酒坊茶肆取桌相类者三百,净洗,糊以白纸,用红漆涂之。
又两宫幸聚景园,夜过万松岭,立索火炬三千,从善命取诸瓦舍妓馆,不拘竹帘芦帘,实以脂,卷而绳之,系于夹道松树,左右照耀,比于白日。
高宗南渡,驻跸临安,草创行在。方造一殿,无瓦,而天雨,郡与漕司忧之。忽一吏白曰:“多差兵士,以钱镪分俵关厢铺店,赁借楼屋腰檐瓦若干,旬月新瓦到,如数赔还。”郡司从之,殿瓦咄嗟而办。
辛幼安在长沙,欲于后甫建楼赏中秋,时已八月初旬矣,吏曰:“他皆可办,唯瓦不及。”幼安命先于市上每家以钱一百,赁檐瓦二十片,限两日以瓦收钱,于是瓦不可胜用。
[评]
二事皆一时权宜,可为吏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