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智囊全集 >

第128章

智囊全集-第128章

小说: 智囊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说,朝廷为宣慰土官,律法规定官位世袭,子孙万代能永远保有土地人民;而参政官是流官,官吏受朝廷任命随时调动。东西南北,全凭皇上一句话。朝廷下达一纸公文,任命你一个官职,或是福建,或是四川,你就得马上去。不履新职,抗命杀头的诏命立即就到;若是奉命履职,千百年来世袭的土地,人民就不再归自己所有。从这个角度来看,你虽已任命为参政,应该推辞都来不及,怎会再有其他的要求呢?”
安贵荣看完信后,再也不敢提撤减驿丞的事。
[评译文]
全国所有的土官,都应该把王守仁这封信抄写一遍,做为座右铭。
740、张嘉言
【原文】
张公嘉言司理广州时,边海设有总兵,参、游等官,幕下各数千防兵,每日工食三分。然参、游兵每岁涉远出讯,而总兵官所辖兵,皆借口坐镇不远行。每三年五年修船,其参、游部下兵,止给每日工食之半;即非修船,而仅不出汛也,亦减工食每日三分之一,俱贮为修船之用。独总兵官部下兵毫无所减,当修船时,另凑处于民间。积习已久,彼此视为固然。 
忽巡道申详军门,欲将总兵官所辖兵,以后稍视裁其工食,留备修船之用。军门适与总兵有隙,乃仓卒允行。各兵哄然而哗,知张公为院道耳目,直逼其堂。
张公意色安闲,命呼知事者五六人登阶述其故。众兵俱拥而前,即叱下堂,曰:“人言嚣乱,殊不便听。”众兵乃下。时天雨甚,兵衣尽湿,张公亦不顾,但令此六人者好言之。六人哓哓,称旧无减例。张公曰:“此事我亦与闻,汝等全不出汛,却难怪上人也。汝欲不减亦使得,虽然,亦非汝之利也。上司自今使汝等与参、游兵每岁更迭出汛,汝宁得不往乎?若往,则汝等且称参、游兵,工食减半矣。[边批:怵之以害。]汝所争而存者,非汝所能享,而参、游兵之来代者所得也。何不听其稍减,而汝等犹得岁岁称大将军兵乎?[边批:欣之以利。]汝等试思之!”此六人俯首不能对,唯曰:“愿爷爷转达宽恤。”张公曰:“汝等姓名为谁?”各相顾不肯言。张公骂曰:“汝等不言姓名,上司问我‘谁来禀汝’,何以对之?不妨说来,自有处也。”乃始各言姓名而记之。张公曰:“汝等传语诸人,此事自当有处,甚无哗。诸人而哗,汝之六人者各有姓名,上司皆斩汝首矣。”六人失色,唯唯而退。后议诸兵每月减银一钱,兵竟无哗者。
[议]
说得道理透彻,利害分明,不觉气平而心顺矣。凡以减省激变者,皆不善处分之过!
【译文】
明朝人张嘉言治理广州时,海防设有总兵(官名,明朝总兵官镇守一方,简称总兵)、参将、游击等官职,各统领数千海防兵。每位士兵每日可领工作及餐费津贴三分银子。每年参、游属下都要到外地服役,而总兵属下都以镇守海防为借口,从不到外地服役。而每逢三、五年一次的修船期,参、游兵都只能领半日津贴;即使不修船、不服役也要扣减三分之一津贴,做为修船的公积金。但总兵属下却是一分钱都不扣,每次修船,就向民间筹募款项。由于行之有年,已经约定俗成,无论参、游或总兵都已习惯。
一日,巡道(官名,明朝各省按察司)禀报军门(明朝统兵官的尊称),想将总兵的士兵也比照参游所属的官兵扣减津贴,做为修船的基金。正巧军门和总兵间曾经有过摩擦,所以军门没有仔细考虑,批准了巡道的请求。总兵的辖下兵士听到消息后群情激愤,认为张嘉言是朝廷命官,于是包围张嘉言的公堂。
张嘉言意态从容,命士兵代表五、六人进公堂说明整个事件的经过。其他士兵也一涌而上,张嘉言立即大声叱责说:“人多嘴杂,反而听不清楚。”其他士兵这才退下。这时天下大雨,士兵们的衣服都已湿透,张嘉言也不管。
代表说,往日从来没有扣减津贴的旧例。
张嘉言说:“这事我也有耳闻。但你们从不服役,也难怪长官会有这样的决定。你们想不扣减津贴也行,但是依我看你们未必能得到好处,因为上面有令,你们从现在开始和参游兵一样每年轮流服役,你们敢违令吗?若是服役,那么你们也和参游兵一样,津贴减半,你们极力所争取的不扣减津贴,反而是参游兵享受到了,所以为什么不乖乖的听命扣减津贴,而代以不外出服役,安安稳稳的做总官的部属呢?你们仔细考虑一下吧。”
这六人低头答不出话来,最后只有说:“请张公代为转达长官,请长官体恤我们的处境。”
张嘉言说:“你们几个叫什么名字?”六人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愿意报姓名。
张嘉言骂道:“你们不肯留下姓名,上面长官问我是谁来陈情,我要怎么回答?你们只管报上姓名,我自有主张。”六人这才留下名字。
张嘉言说:“你们回去后告诉底下那些人,这事我自有主张,要他们不要再闹事。如果闹事,你们这六人都留有名字,长官会下令砍头的。”六人听了非常惊恐,点头告退。
日后决议,每月每个总兵所辖士兵扣减津贴一钱,所有士兵竟毫无异议的接受。
[议译文]
张嘉言一番话说得合情合理,利害分明,让士兵们听了心平气和而乐于接受。由此看来,历史上有关扣减薪俸而引发的动乱,都是处理不当造成的。
741、王维
【原文】
弘治时,有希进用者上章,谓山西紫碧山产有石胆,可以益寿。遣中官经年采取,不获,民咸告病。按察使王维[祥符人],令采小石子类此者一升,以示中官。中官怒,曰:“此搪塞耳,其物载诸书中,何以谓无?”公曰:“凤凰、麒麟,皆古书所载,今果有乎?”
【译文】
明孝宗弘治年间,有人为了想谋官职上章(官员,百姓上呈君王或官府的文书)称,山西的紫碧山蕴藏石胆(矿物名,亦称胆矾),古书记载,服用石胆可以延年益寿,朝廷于是派宦官监督进行采石,但一直找不到石胆。而长年的挖掘也使百姓劳苦不堪,怨声四起,纷纷向按察使王维诉苦。于是王维下令百姓采集形状类似石胆的小石子一升,呈交宦官。宦官见了,大为生气说:“这简直是敷衍搪塞,石胆在书籍中早有详细的记载,怎会找不到呢?”
王维说:“凤凰、麒麟在古书上也有记载,但是现在有谁真正见过?”
742、秦宓
【原文】
吴使张温聘蜀,百官皆集。秦宓字子敕,独后至。温顾孔明曰:“彼何人也?”曰:“学士秦宓。”温因问曰:“君学乎?”宓曰:“蜀中五尺童子皆学,何必我?”温乃问曰:“天有头乎?”曰:“有之。”曰:“在何方?”曰:“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温又问:“天有耳乎?”曰:“有。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曰:“天有足乎?”宓曰:“有。《诗》云:‘天步艰难’,非足何步?”曰:“天有姓乎?”宓曰:“有姓。”曰:“何姓。”宓曰:“姓刘。”曰:“何以知之?”宓曰:“以天子姓刘知之。”温曰:“日生于东乎?”宓曰:“虽生于东,实没于西。”时应答如响,一坐惊服。
[评]
其应如响,能占上风,故特录之。他止口给者,概无取。
【译文】
三国时吴国派遣张温(吴郡人,字惠恕)前往蜀国访门,蜀国官员都列队欢迎,只有秦宓(字子敕)在张温到达后才来。张温问孔明(诸葛亮)说:“这人是谁?”
孔明答:“蜀国的学士秦宓。”
张温便对秦宓说:“你读过书吗?”
秦宓说:“在蜀国连五尺的孩童都念过书,何况是我。”
张温接着说:“天有头吗?”
秦宓说:“有。”
张温说:“天的头在哪个方向。”
秦宓说:“在西方。《诗经》上说:‘天朝西方眷顾’。”
张温说:“天有耳朵吗?”
秦宓说:“有。天虽高,但即使再低深的地底,所发出的声音天也听得见。《诗经》上说,‘水泽深处的鹤鸣声传达到天上。’”
张温问:“天有脚吗?”
秦宓说:“有。《诗经》说,‘天步艰难’,若没有脚,怎么走路?”
张温又问:“天有姓氏吗?”
秦宓说:“有。”
张温问:“姓什么?”
秦宓说:“姓刘。”
张温说:“怎么知道姓刘?”
秦宓说:“因为天子姓刘,所以知道天姓刘。”
张温说:“太阳是不是由东方升起?”
秦宓说:“太阳虽由东方升起,却由西方落下。”
秦宓对答如流,在场百官无不佩服。
[评译文]
因秦宓的对答如流,句句占尽上风,所以特别予以选录。其他仅只善于巧辩的,就不多选录了。
善言卷二十
【原文】
唯口有枢,智则善转。孟不云乎:言近指远。组以精神,出之密微。不烦寸铁,谈笑解围。集“善言”。
【译文】
嘴巴中有转轴,要靠智慧转动。浅近的词句,往往有深远的含意。用心运用,注意变化,就能在谈笑间化解危机。
743、孔子
【原文】
陈侯起凌阳之台,未终,而坐法死者数人。又执三监吏,群臣莫敢谏者。孔子适陈,见陈侯,与登台而观之,孔子前贺曰:“美哉,台乎!贤哉,主也!自古圣人之为台,焉有不戮一人而能致功若此者?”陈侯默然,使人赦所执吏。
【译文】
春秋时陈惠公征调犯人兴建凌阳台,还没有完工,就杀了好几个人。一天,陈惠公又下令收押三名监吏(监管人犯的官吏),大臣们都不敢进谏劝阻。
正巧孔子来到陈国,和陈惠公一起登台眺望。孔子一边眺望一边向陈惠公祝贺,说:“凌阳台真是雄伟壮丽啊!大王果真是位贤君。自古以来,即使圣人修建楼台,也从没有不杀一人就能建成的先例。”
陈惠公听了羞愧得哑口无言,于是命人释放那三名监吏。
744、说秦王
【原文】'手 机 电 子 书 w w w 。 5 1 7 z 。 c o m'
秦王与中期争论不胜,秦王大怒,中期徐行而去。或为中期说秦王曰:“悍人耳,中期适遇明君故也。向者遇桀、纣,必杀之矣。”秦王因不罪。
【译文】
秦王与中期(即中旗,战国秦辩士)发生争论,秦王辩不过中期,非常生气。中期却神态从容的离去。
有人怕中期因此得罪秦王,故意在秦王面前说:“中期真是蛮横不讲理,幸好他有大王这样贤明的君王,如果遇到桀、纣,恐怕早就砍头了。”
秦王听了,就打消责罚中期的念头。
745、晏子
【原文】
齐有得罪于景公者,公大怒,缚置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谏者诛。”晏子左手持头,右手磨刀,仰而问曰:“古者明王圣主肢解人,不知从何处始?”公离席曰:“纵之,罪在寡人。”
时景公烦于刑,有鬻踊者。[踊,刖者所用。]公问晏子曰:“子之居近市,知孰贵贱?”对曰:“踊贵履贱。”公悟,为之省刑。
[述评]
晏子之谏,多讽而少直,殆滑稽之祖也。其他使荆、使吴、使楚事,亦皆以游戏胜之。觉他人讲道理者,方而难入。
晏子将使荆,荆王与左右谋,欲以辱之。王与晏子立语,有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对曰:“坐盗。”王曰:“齐人故盗乎?”晏子曰:“江南有橘,取而树之江北,乃为枳。所以然者,其地使然。今齐人居齐不盗,来之荆而盗,荆地固若是乎?”王曰:“圣人非所与戏也,只取辱焉。”
晏子使吴,王谓行人曰:“吾闻婴也,辩于辞,娴于礼。”命傧者:“客见则称天子。”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请见。”晏子慨然者三,曰:“臣受命敝邑之君,将使于吴王之所,不佞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问吴王乌乎存?”然后吴王曰:“夫差请见。”见以诸侯之礼。
晏子使楚,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傧者更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帷,挥汗成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使楚耳。”
【译文】
有人得罪齐景公,景公非常生气,命人把他绑在大殿,准备处以分尸的极刑,并且说如果有人胆敢劝阻,一律格杀勿论。晏子(即晏婴)左手抓着人犯的头,右手拿着刀,抬头问景公:“古时圣王明君肢解人犯时,不知先从人犯的哪个部位下刀?”景公立刻站起身说:“放了他吧,这是寡人的错。”
景公时,刑律条文繁多。有一天景公出游见有卖踊(被砍去一脚的罪犯所穿的鞋)的。景公就问晏子:“贤卿住的地方靠近市集,可知道踊贵还是普通鞋子贵?”晏子答:“踊贵。”
景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