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 >

第23章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第23章

小说: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位国家领导人这样说过:“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性的规律。”“人的思维创造活动的最好年龄,一般是20几岁到30几岁。”
看看这种说法,我们是不是会不寒而栗?自己盘算一下,我们在30岁前都干什么了?
一位网友对我们的成长模式进行了如下总结:
怀孕、出生,自然现象,也许有城里人所谓的胎教;
幼儿园前,听妈妈、爸爸、姥姥、姥爷、奶奶、爷爷……的话,做乖娃娃;
上幼儿园,听阿姨、妈妈、爸爸、姥姥、姥爷、奶奶、爷爷……的话,做好娃娃;
上小学,听老师、妈妈、爸爸、姥姥、姥爷、奶奶、爷爷……的话,做好学生;
上初中,听校长、老师、妈妈、爸爸、姥姥、姥爷、奶奶、爷爷……的话,做好学生(自己已有一些关于世界的看法,与教育者想法不一致);
上高中,听政府、校长、老师、妈妈、爸爸……的话,做好学生,(自己已有一些关于世界的观点,与教育者产生冲突,迫于压力藏而不露);
上大学,听政府、校长、班主任、老师……的话、做好学生(自己已形成世界观,你说你的我想我的,形成双面人);
工作,听政府、各级领导……的话、做好下属(以双面人面对社会);
此时,人已到了25岁左右,基本定型。
孩子们就这样被按部就班,按照标准培养出来了,可为什么就没有诸如“创造力”、“想像力”、“艺术素养”之类的素质呢?而更令人感到矛盾和困惑的是:我们的孩子成人之前要求一切听话;而成人之后,却要求创造力……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大脑都不能掌握,纵使是天才又有什么用?
创造力解析
创造力是好东西。著《时间简史》一书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说过:“如果你从事科学事业,你必须有创造力,否则你只是重复无聊的方程式,你永远也发现不了新东西”。
那么,创造力究竟为何物呢?
简单说来,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除了需要想像力外,还需要知识的辅助,所以创造力其实不是一种单一能力,而是集合多种能力的表现。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智力或称智商并非创造力的惟一决定因素。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号称地球上智商最高的生物,可绝大多数新思想、新发明、新知识都不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
为什么智商高的中国人创造力不行呢?难道创造力不是从大脑中产生的吗?
我觉得关键原因是“创造”不仅要“创”,还要“造”,中国人的想像力并不差,看看《西游记》吧,跟它比起来,《哈里·波特》就是小儿科。而那些极富想像力、花样百出的各式迷信,中国人可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可惜的是,“创造”并非仅指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的想法、创意,而是更强调“造”这个能力。事实上,我们中国人缺的就是这种把想法“造”出来的能力。
为什么会缺乏这种“造”的能力呢?可能跟我们的思维工具———语言有关,跟我们的思维方式———强调直觉缺乏逻辑有关,跟我们的文化———缺乏科学精神与哲学传统有关,跟我们的社会———封建专制有关。甚至有人提出跟地理、气候、食物有关等等。
学者黎鸣从历史根源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为何缺少创造力。他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后来的佛家都是愚民的,中国的历史传统就是一个愚民的历史传统,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不要人聪明的历史,是为集权专制障目的历史,所谓君要民愚民不得不愚,所以中国人今天的愚蠢就是官造成的,就是集权专制造成的;从社会现实来看,你的耳朵所听到的,你的眼睛所看到的并不能使你聪明,你明明眼睛看到的是鹿,他要指鹿为马,你明明耳朵听到的是悲惨的声音,他偏要歌功颂德。”
好在这样完全压抑创造的社会已经渐行渐远。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自由,供人们独立思考、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越来越大。我们看到,一旦在社会、文化等方面获得足够的空间,中国人创造力是惊人的。看看李安、吴宇森、徐克这样的大导演,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大科学家吧。
所以,决定创造力的不仅仅是右脑发达不发达的问题,也不是小时候给大脑多少刺激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环境问题,是教育问题。知道这个道理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能够对创造力这东西有个正确认识———中国人创造能力的低下并非由于大脑功能不足,而是由于种种后天的因素。
想像力丰富仅仅是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之一。要想把想像力转化为创造力,使想像中的东西变成新思想、新产品、新事物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还需要一些条件去实现它。这个条件包括知识、思维方法以及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真知识解析
我这里所说的真知识不单指那种与假相对的真知识,而是指真正有用的知识。什么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呢?首先,喜欢学的知识是有用的知识。求知是人的本能,纵使没有任何考试存在,我们也会自觉地去猎取这些知识。其次,对个人发展有用的知识是真知识。而知识有用的一个前提,就是这种知识一定不能是“假”的,如果是假的知识,那肯定是没用的知识。第三,经过大脑思考而不是经过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爱因斯坦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才能为我所用。
不容否认,我们在中学和大学里的确学了很多真知识,也就是有用的知识。但是,很多人忘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效率的问题。我们现在读书并不是到哪里上班赚钱,而是一种投资,不仅要花钱,还要花时间,我们投资的目的就是想学到对个人发展有用的知识。既然是投资,我们就要考虑到投资回报的问题。回顾一下我们求学的过程,说实话,我认为我们绝对做了一件亏本的买卖。我们付出的过多,而所得太少了。
以数学为例。数学有3个用处:一是知识,二是智力体操,三是思想。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数学是基础,多花心思并无不当。可对于文科生呢?我觉得学数学最大的用处除了学会基本的运算知识外,就是领悟数学思想,养成科学思考的习惯。比如,我们可以在解题过程中领悟归纳、演绎、归谬、反证等思考问题的方法。
可我们为了这些有用的知识花了多长时间学数学呢?12年!在这12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在反复记忆那些公式、定理等等,反复进行智力体操。可是,我为什么靠数学来锻炼智力呢?我去下棋好不好?那玩意儿不比做数学题需要动脑筋?
目前中小学的数学教育就是智商迷信的产物。根本就没有弄清楚智商和慧商的区别。文科生学数学关键是提高慧商,关键是用数学引导大家养成科学思考问题的习惯。现在的数学教育则本末倒置。把智力体操和知识灌输当成了学数学的目的。所以,我们大把大把宝贵的时间被浪费掉了。看看刘亦婷吧,一个文科生为了提高竞争力竟然要参加什么“奥数”班,在这种情况下,她还能有什么时间去娱乐、去体育、去挖掘特长呢?
学生大量的时间都浪费掉了。无用的知识和低效的智力训练挤占了我们娱乐、体育、交友的时间,让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令人惊诧的是,我们依然没有变聪明,没有变得有智慧,仍然没有创造力。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什么都要讲投入产出吧,为什么我们投入这么多所得会如此之少呢?因为在学校里真正能使我们聪明起来的慧商教育几乎是空白。不教你逻辑,不教你如何正确思考问题,不教你真正跟社会实际贴近的有用知识,不让你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知识,不给你创造机会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不给你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不给你质疑的机会,不给你发挥创造力的时间和空间。
小结:
让人羡慕又让人欣喜的是,眼下,慧商教育被漠视的局面正在逐渐得到改观。教育部门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策略,提出的新课程标准,可以说是素质教育在智商和慧商教育方面的深化和细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更明确了,可操作性更强了,这都可以归功于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引入。我相信,随着研究性学习在我国中小学校的普及,将会极大地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慧商水平。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家长对研究性学习是有疑虑的,因为他们担心,搞研究对于提高一个人的考试成绩没啥帮助,而且,有些家长认为一些教师自己的研究能力都有限,能指望他教出像样的研究素质吗?这些顾虑固然有道理,但问题是,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一个人如果没有研究能力,如果没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是读了大学又能怎样?如今,读大学,即便是读名牌大学,甚至留学海外,也并不意味着能够获得人生的成功。“北大废物”和“海待”的出现不就是这种现实的写照吗?
其实,对于今天的家长和学生来说,已经别无选择。
情商的误区
魅商,标志着一个人个人魅力的水平,讨人喜欢的程度。个人魅力包括人格魅力,性格魅力,外形魅力,气质魅力,思想魅力等等。一个情商高的人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但未必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而魅商高的人则一定是个受人尊重、讨人喜欢的人。魅商和情商是有着很大不同的概念,下面概述一下两者的区别。
情商这个概念与智商、慧商、魅商这些概念一样,是个边界非常模糊难以界定的概念。读者没有必要在概念里绕来绕去,只需关注通过这个概念传达的思想即可。
情商就是EQ(EmotionalQuotient的简称),是自1995年起在国际上流行的一个心理学名词,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撰写的《EQ》一书。
戈尔曼指出,预测一个人的未来成就,智商IQ至多只能解释其成功因素的20%,其余的80%则归因于其他因素。其中,关键因素是“情商EQ”。情商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激励,百折不挠;
控制冲动,延迟享受;
调适情绪,不易烦恼;
善解人意,充满希望。
戈尔曼曾做过一个“延迟享受”的实验,他找来一批4岁的孩子,给他们每人一块糖,并告诉他们若能等主持人回来再吃这块糖,则还能吃到第二块糖。戈尔曼悄悄观察,发现有的孩子只等了一会儿便不耐烦,迫不急待地把糖塞进了嘴里;而有的孩子则很有耐心,而且很有办法,想出作游戏啦、讲故事之类种种方式拖延时间,分散注意力,最终坚持到主持人回来,得到了第二块糖。戈尔曼又对这批孩子14岁时和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表现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晚吃糖的孩子数学和语文总成绩比早吃糖的平均高出120分,而且意志坚强,经得起困难和挫折,更容易取得成功。这个实验说明,能够抗拒欲望,延迟享受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其实参加高考的过程本身就是锻炼一个人情商的过程。你看,学习的过程压力很大,困难重重,如果没有“自我激励、百折不挠”的精神很难坚持下来;同时,学习的过程又是艰苦的,要克服许多情感的、享受方面的冲动,家长们巴不得孩子们都变成苦行僧;然后,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烦恼也需要压抑,否则会影响学习的,这可不得了。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典型事例,一个情商出色的人靠“头悬梁、锥刺股”的努力,在智力条件稍差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勤能补拙”,考出理想成绩。
可见,情商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把握自己情绪和意志的能力。这无疑是当代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许多家长的误区是,将情商的作用过分夸大,把那句夸张的广告语“人的成功是20%的智商加80%的情商”奉为圭臬,所以,一提到培养孩子,张口闭口就是智商,就是情商。他们忘记了情商这个概念无法涵盖的一项人人需要的重要素质,那就是魅力。
很多家长和老师,执着于打造孩子的情商,而往往忽视培养孩子的个人魅力。这实际上还是应试思维在作怪。应试思维的最大弊病就是急功近利,很多家长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对于孩子是否讨人喜欢,是否具有人格魅力、性格魅力、外形魅力、气质魅力甚至思想魅力根本是不闻不问的。这些忽视个人魅力培养的孩子往往思想委琐,动作笨拙,表情木讷,毫无个人魅力可言。这些人或许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成为状元、榜眼、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