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 >

第11章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第11章

小说: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自我感觉太良好了在工作中没什么好处。你有没有能力,能做什么不是自己说了算,都是工作实践中检验出来的。真要是人才,小学没毕业也能成大事;否则,就是个博士、博士后,也一样没有他的社会经济价值。更何况一个人再聪明再能干也有限,很多工作都不是你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做到最好。你要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老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肯定会闯祸的。
采访后记:
象牙塔下走出来的优等生,迫切需要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肯定,于是往往到了新的工作单位就想有所建树,希望能尽快得到赏识和赞扬。然而,职场的制胜之宝是各个方面的协调和磨合,操之过急,只能“拼得开花、不得结果”,继而产生“怀才不遇”的“小人物”感伤,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健康人的基本能力之一,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甚至有必要出现“俗气”,比如闲聊、比如聚餐。其实,能够“雅俗共赏”,是我们能力和健康度的体现,假如我们发现自己有所欠缺,那么不必抱怨世俗,最好的做法是学习和改善。利用“互爱效应”来帮助自己更快地进入同事圈,要知道感情是互动的,只要真心付出你的爱,你就会逐渐拥有坚固的“群众基础”。
学历高、有天赋当然是值得自豪的。但如果只是片面地看到自己的这些优点,萌生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并将这种肤浅的优越感带到工作中去,则会极大地妨碍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可叹的是,现今的应届毕业生们往往会犯这种自恃才高的错误。其实,社会是一个比校园远为广阔的天地,应届毕业生们在其间要学习的东西还多着呢?如果我们在从学校踏入社会的那一刻就能谦虚些、平和些,做什么事都多想想别人,是否毕业生们的就业问题便能够好解决一些?
不谋其事者难守其位
蔡先生,某广告公司老总,入行十几年,从业务员开始做起,经过不断奋斗开创了自己的公司。作为综合性的广告代理公司,拥有几个全国性品牌客户并形成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全国其他城市的分公司目前已逐步开始建立。在闲聊的时候,只要谈到有关人才的问题,他就兴致大发:关于人才的流动与忠诚、关于“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以及形形色色的大学生们……
很多人讲起做广告,就会想起一些好玩的事情,比如:酒吧一样的工作环境,活泼欢快的工作氛围,轻松休闲的着装打扮,工作的时候听音乐,休息的时候玩游戏……所以,很多新人对广告公司的兴趣还是挺大的;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也特别重要,那就是……据说广告是一个赚快钱的行当,于是,很多新人“蠢蠢欲动”,满怀着浪漫的想像和成功的期望跨入了这个行业,用圈里人话说,上了这条“贼船”。
坦白地说,上面对广告的这些看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广告行业是一种智力型、专业化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人是最核心的资源。它的生产资料主要就是大脑,分析、思考,尤其是创意,这些都会造成广告公司相对轻松的企业文化。而其他的投入像场地、电脑,成本基本是较低的,所以,遇上合适的客户,交出漂亮的成绩,投资回报率也是相当可观的,“赚快钱”也不是全无可能。对于个人来说,在这个行业里,资历或者说入行的时间也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入行三两年,就可以有很高的成长。30岁左右,可以做到总监。一些能力强、情商高的年轻人,甚至可以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跳出来开创自己的广告公司,取得不错的成就。当然,带走公司客户的行为就有违职业道德,不值得提倡。
但是人们往往都只看到表象。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光看到贼吃肉,没见着贼挨打。”风光无限的背后有许多业外人难以知晓的辛劳。所以,很多新人带着希望而来,带着失望而去。更有一些人,在这个行当里不死不活地混着,应付着手头的工作,成天抱怨,折磨着自己,也折磨着别人。
第25节:本指望这些花骨朵将怒放
本指望这些花骨朵将怒放
对毕业生,我曾经寄予厚望。广告公司招人一般倾向于有经验的“老鸟”,所谓“招之即来,来之能战”。从业多年的广告人有他的经验,驾轻就熟,手到擒来,这在别的行业当然是非常好的财富。但对于做广告的而言,就未必完全是好事了。
因为做广告,归根结底就是帮客户解决问题。广告公司经常要面临不同的个案,对于不同的项目,客户的问题当然各有不同。每一个案子都有它具体的环境,上次做的是王二麻子剪刀,这次可能就是武家老大的烧饼。面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消费者,客户在品牌、广告、形象各方面到底遇到什么问题?怎样来协助他有效地解决?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再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方案。即使服务同一行业的企业,都不可能将原来的做法照搬。进一步说,哪怕就是长期服务的同一客户,新的阶段都要面临新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做广告,一个创意的诞生,对于其他的公司和其他的创作人员来说,同时也就意味着它的死亡。广告最忌抄袭,这不仅仅是版权的问题。广告创意有它的“贞节”,相同的创意就是创作人自己也不能“迎娶”第二次。而很多从业已久的广告人,不管有意无意,往往形成一套自己的模式,受到以往的案例和经验的影响而形成思维定势,或者说路径依赖,这是很不利于工作的。于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公司招进了一大批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
在特意为新人们召开的欢迎会上,几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多多少少都还有一些羞涩和稚嫩,大家也不禁被新鲜血液带来的热情和活力所感染,气氛非常好。我非常坚定和坦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有人说:‘艺术是神灵的游戏,广告是尘世的花朵’。今天,我看到了很多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各位新同事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气息。在这里,我保证给予各位新同事充足的时间和各种必要的资源,来进行培训和学习。我们这里,排资论辈没有市场,公司会给予你们足够的成长空间。我们也有耐心,公司要的不是立竿见影的效益,我们着眼的是将来。广告是一个流动性非常强的行业。将来哪怕各位另谋高就,只要你们是从我这里走出去的,我也会感到自豪。最后祝贺大家能够像花儿一样盛放!”
今天再回忆这次会议,感慨良多。前前后后进入公司的不下十人,最后成为“盛开的花朵”却真的不多。有三个女孩子嫌做广告太苦太累,毅然离开这个行业……这个我完全理解……其他留下来继续做广告的,无论还在公司或者已经跳槽的人里面,真正算得上成功的只有两个。
磕磕碰碰的办公室之恋
先说说刘芸和李松。他们俩都是设计专业毕业的,应聘时他们将在学校里做的作业拿来给我看,我觉得很有新意,决定留下他们。
给他们安排的首个任务是为一个刚刚将国有企业收购了的民营企业作全套的形象策划。我首先将文案完成了交给他们,让他们细读后根据文案里的理念再做视觉系统的工作。
首先我们集体讨论象征企业的徽标,我发现他们的参与不太积极,思维也不开阔。我想可能还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并且多安排一些与他们所学专业更近一些的东西。所以我安排刘芸完成企业软物件的设计如服装、办公用品、小饰品、小物件等;安排李松完成所有硬物件的设计,如房屋、环境、车辆等。让他们根据我们集体讨论徽标时的基调去做,并且在做的过程中大家多沟通、多讨论,相互激发自己身上的潜质,将这项工作做好。
在他们工作的前两个月当中,我发现他们的工作十分被动,几乎就是一粒算盘子,推一下动一下。想想这个项目利润比较丰厚,如不能按时按质完成,公司的损失是可想而知的。我看着有些着急,分别找到他们谈话。
我先找到刘芸:“你对目前公司为你做的一切还有没有什么意见?”
“嗯,”刘芸想了想,说:“有点儿,就是与我同宿舍的那位,晚上总是回来的晚,我本来睡觉就不太好。”我一想,哦,与她同舍的是市场信息员,晚上多有应酬,与她安排在一个宿舍里是不太妥。于是,我说:“我给你安一个单间。晚上休息好了,白天就有精力将你的工作做好了。”听完我的话,刘芸显出了少有的兴奋,点头说一定将工作做好。
还没等我去找李松,李松却先来找我了,见面先说:“谢谢你,我们一定在公司好好干。”我有些纳闷。原来他和刘芸谈上恋爱了,为没有一个可以单独在一起的空间而一直苦闷。两人这两天正商量着是不是换一个单位或换一个地方去工作,只要能在一起就好。
我想年轻人在一起工作产生亲密情感很正常。我也不是特死板的人,办公室恋情只要控制在一定的“度”下,是可行的。我表示祝贺他们,还开了几句玩笑:上哪儿你能得到这么好的工作环境呀?能够一毕业就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找到爱好专业一致的女朋友?看来我们公司人气相当旺,不要错过了……
第26节:也会写错别字
我以为这下子他们生活中的愿望达成了,工作中会有好的表现出来……可是我真的有些失望了。他们的注意力都在对方身上,为一些琐碎的事,今天这个生气了,明天那个闹别扭了,把生活中的情绪牵扯到工作中,害得我差点成了他们的专职调解员。几乎看不到他俩为工作倾注哪怕一点点的热情。
后来有一次,李松告诉我,他根本就不喜欢美术也不喜欢设计专业,当初是因为文化课不好,考一般大学他肯定考不上,家里就逼着他去学画画,这样他就勉强考进了美术学校,就学了这样一个他没有一点热情也没有一点创造力的专业。刘芸的情况并不比他好多少,到现在她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当我提及他们在学校做的那些作业还不错时,他们如实说,那只是同学大家一块儿做的,相互之间都有些模仿。
我知道,对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要想让他有热情是不可能的,对一个没有热情去倾注的工作要想能够有好的创造力更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工作态度冷得都快要结冰了,他们尚不能真正意味工作对于他们是什么。无论他们将来走到哪里,如果不改变现在的状态,那么注定是没有出路的。我不能勉强他们,他们也不能勉强公司,只好跟他们说分手了。
会背《滕王阁序》也会写错别字
人难免犯错误。做广告,事多且杂,往往时间还紧,出点错在所难免。可是,公司也有一套预防差错的制度,比如说印刷品:作品出街,要客户签字认可;接着文案、设计同时校稿、签名;组长确认,然后才交付给输出公司。对于出错的责任人,也有一些惩戒性的措施,为的就是防止出错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毕竟作品一旦付印,就会产生费用。一本印刷品印个万儿八千的,出错了再返工,那点利润就全砸进去了。万一客户再不收货,赚的钱还不够赔的。由于客户要的是成品,一出错误,前期AE、客户指导、创意总监和创作小组辛辛苦苦做的工作,什么策略、创意、文案、平面……都会染上污点,原本在客户面前营造出的良好形象,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关于这个问题,我召开工作会一再强调,再指定有经验的老设计师“一带一”地讲解关于制作技巧、印刷工艺、媒体特点……对于容易出错的环节更是一再叮嘱。
当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套制度可以完全防止人犯错。在熟悉公司的情况、完成培训开始工作以后,新来的大学生们纷纷开始进入角色,终于也纷纷开始犯错。可是,对于错误的态度却有极大的差别,小李和小王就是鲜明的例子。
小李是中文系毕业,上学期间发表过不少文章,是学校诗社的理事和团报的记者。面试的时候,当场流利地背诵王勃的《滕王阁序》,声情并茂,没有一点停顿,从“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一直到“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我都有点舍不得打断他……实在是他的面试时间已经超过太多,外面还有人等着呢……单就文字功底而言,他确实不错,也难怪他有点自负。跟他讲起文字校对的重要性,他虽然不说话,但满脸不以为然,就像在说:难道我还会写错别字?
一天,他把反复修改近10次的最后定稿文案交给设计重新排好,已经是晚上10点。校对一遍之后,心满意足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负责组长接过来一检查:几百字的文案里面就有两个错别字,还有一个错用的标点。
事实为证,小李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