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毛泽东传 >

第52章

毛泽东传-第52章

小说: 毛泽东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一月五日,毛泽东率红一军团到达象鼻子湾。他向随行部队讲话,对长征作了总结。他说:
“我们从瑞金算起,总共走了三百六十七天。我们走过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攻下许多城镇,最多的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长征。敌人总想消灭我们,我们并没有被消灭,现在,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将载入史册。我们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是八万人,现在只剩下一万人了,留下的是革命的精华,现在又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了,今后,我们红军将要与陕北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任务!”(53)
① 吴吉清:《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日子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177页。
② 《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193页。
③ 《刘伯承回忆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11月版,第4页。
④ 张闻天延安整风笔记,1943年12月16日。
⑤ 伍修权:《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遵义会议文献》,第113页。
⑥ 奥托·布劳恩:《中国纪事》,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12月版,第124页。
⑦ 《军委关于我军十三日西进的部署》,1934年12月12日。
⑧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441、442页。
⑨ 任弼时延安整风笔记,1943年12月2日。
⑩ 《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55、56页。
⑾《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445、446页。
⑿周恩来:《党的历史教训》1972年6月10日,《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66页。
⒀王稼祥:《回忆毛主席革命路线与王明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红旗飘飘》第8期。
⒁耿飚:《张闻天对遵义会议的特殊贡献》,《人民日报》1994年12月18日。
⒂《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114页。
⒃周恩来:《党的历史教训》,1972年6月,《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67页。
⒄陈云:《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1935年2月或3月,《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42页。
⒅毛泽东会见日本社会党由顾问铃木茂三郎率领的访华代表团的谈话,1962年1月12日。
⒆陈云:《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1935年2月或3月,《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42页。
⒇《贺子珍的路》,作家出版社1985年12月版,第214页。
(21)《罗明回忆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170页。
(22)《萧劲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161页。
(23)吕黎平:《青春的步履》,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181页。
(24)周恩来:《党的历史教训》,《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69页。
(25)毛泽东在中央军委碰头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67年1月22日。
(26)中共中央、总政治部给各军团电,1935年3月20日。
(27)刘伯承:《回顾长征》,《刘伯承回忆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11月版,第7、8页。
(28)吴吉清:《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217、218、219页。
(29)吴吉清:《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217、218、219页。
(30)吕黎平:《青春的步履》,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183、186页。
(31)《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198页。
(32)晏道刚:《蒋介石追堵长征红军的部署及其失败》,《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选辑》,贵州社会科学丛书1983年版,第346页。
(33)莫休:《大雨滂沱中》,《党史资料》1954年第1期。
(34)毛泽东在两河口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5年6月26日。
(3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516页。
(36)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常委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5年6月29日。
(37)《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201页。
(3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541页。
(39)《杨成武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216—219页。
(40)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记录,1935年8月20日。
(41)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记录,1935年8月20日。
(4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548页。
(43)吴吉清:《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268、276页。
(4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552页。
(45)伍修权:《回忆与怀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页。
(46)《宋任穷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89页。
(47)毛泽东在俄界会议上的报告记录,1935年9月12日。
(48)《聂荣臻回忆录》(上册),战士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282页。
(49)毛泽东十月二十二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
(50)《聂荣臻回忆录》(上册),战士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283、284页。
(51)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记录,1935年10月22日。
(52)《〈鲁迅致红军贺信〉获重要发现》,《新华文摘》1992年第3期,第132页。
(53)《聂荣臻回忆录》(上册),战士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286、287页。
第16节奠基西北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甘,重新有了可以立足的根据地,这是巨大的胜利。国民党军队对中央红军的追击堵截不能不告一段落。但作为一个战略家,毛泽东清醒地看到,要实现中共中央把大本营在西北奠基的任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十分艰巨的。
陕甘这块革命根据地,是三十年代初由刘志丹、谢子长分别在陕北、陕甘边领导武装起义后创立的两块根据地合并而成的。它包括延长、延川、保安等六座县城,游击区扩展到陕北和陇东的十七个县。根据地内进行了土地革命,大部分土地已经分配。谢子长牺牲后,这里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由刘志丹统一指挥。中央红军到达这里前一个多月,原在鄂豫皖地区活动的红二十五军,由徐海东、程子华率领到达陕北延川同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合。三个军合编成红十五军团,共有兵力四千八百人,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程子华为政治委员。红十五军团成立后,先后歼灭前来进攻的东北军一个师又四个营,迎接了中央红军的到来。
但是,陕甘根据地当时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都面对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从外部环境看,随着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国民党当局立刻调集重兵到陕甘苏区周围,包括张学良部东北军、杨虎城部第十七路军,还有中央军的胡宗南、关麟征、毛炳文等部,直接用于“围剿”的兵力达十余万人。蒋介石亲自兼任西北“剿匪”总司令,而以张学良代理总司令职务。国民党方面的兵力比中央红军主力和陕甘红军要多好几倍,并且正在气势汹汹地继续向根据地推进。
从陕甘根据地内部来说,中央红军到达前出现了“左”倾错误,新成立的陕甘晋省委九月下旬开始了错误的肃反,原陕甘根据地的不少军政干部被捕被杀,甚至连刘志丹也被关了起来。很多干部、群众非常不满,使根据地陷入严重的危机中。
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恰当的解决,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在陕甘根据地是无法站住脚跟的,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也是不可能完成的。
十一月三日,在甘泉县下寺湾,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和西北军委主席聂洪钧的汇报。毛泽东在这以前已经听到当地的干部和群众说:陕北的肃反有问题。他就提出“刀下留人,停止捕人”,并且说:“我们刚刚到陕北,仅了解到一些情况,但我看到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很高,懂得许多革命道理,陕北红军的战斗力很强,苏维埃政权能巩固地坚持下来,我相信创造这块根据地的同志是党的好干部。”①当省委汇报到肃反问题,他立刻要求: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那时,中共中央正忙于战役准备,先派刚担任国家保卫局长的王首道等组成工作组,前往陕甘晋省委驻地瓦窑堡调查并纠正肃反中的错误。毛泽东还叮嘱王首道等说:“杀头不能像割韭菜那样,韭菜割了还可以长起来,人头落地就长不拢了。如果我们杀错了人,杀了革命的同志,那就是犯罪的行为。大家要切记这一点,要慎重处理。”②
同一天,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当前的军事行动。毛泽东提出:应该在本月内粉碎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不能用整个冬天,否则会给敌人构筑堡垒的时间。军队的编制恢复红一方面军,下辖第一军团(由陕甘支队改成)和第十五军团。③会议决定:军事工作由毛泽东负责;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
会后,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任命彭德怀为红一方面军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全军共五个师又四个团,一万多人。
根据这次政治局会议的决定,中共中央领导人暂分两路:张闻天、博古、王稼祥、刘少奇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先到陕甘根据地的后方瓦窑堡;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开赴前线,准备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这时,蒋介石已经知道中央红军和陕甘红军会师的消息,重新调整了部署,调集东北军五个师的兵力组织新的进攻:在西边,以第五十七军四个师由陇东沿葫芦河向陕西鄜县东进;在东边,由第六十七军第一一七师沿洛川、鄜县大道北上,企图围歼红军于洛河以西、葫芦河以北地区,摧毁陕甘革命根据地。
局势看起来十分危急,毛泽东却指挥若定。他和周恩来、彭德怀决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战,先在鄜县的直罗镇打一次歼灭战,消灭沿葫芦河东进的敌军一至两个师,再视情况转移兵力,各个歼敌以打破这次“围剿”。十一月十八日,在直罗镇以东的东村,毛泽东主持召开西北军事委员会议,作关于战略计划的报告。指出:大量消灭敌人,猛烈扩大红军,扩大苏区,是三位一体的任务。战略方针是攻势防御。建议将红军主力集中南线。会议通过毛泽东这个报告,要求两个军团分别付诸实施。
第二天,毛泽东和彭德怀致电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指出东北军第一○九师明日有到直罗镇的可能,我军应准备后日作战。在发起进攻前,他又要求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的团以上干部到直罗镇周围,察看地形,研究具体作战部署。
直罗镇是一个不过百户人家的小镇,三面环山,一条从西而来的大道穿镇而过,北边是一条小河。干部们看过后兴奋地说:“这一带的地形,对我们太有利了!”“敌人进到直罗镇,真如同钻进了口袋。”
二十日下午,东北军第一○九师在飞机掩护下孤军深入,沿葫芦河进入直罗镇。当晚,毛泽东下达命令,按原定部署,红一军团从北向南,红十五军团从南向北,在拂晓前包围直罗镇。毛泽东的指挥所设在距直罗镇不远的一个山坡上。战斗打响前,他在下达作战命令时斩钉截铁地说:“这个仗,一定要打好!”“我们要的是歼灭战,不是击溃战!”
二十一日拂晓,红军突然从南北山上向直罗镇猛扑下去。第一○九师仓促应战,激战至下午二时,大部被歼。红军在打援中又歼灭援军第一○六师的一个团。到二十四日,第一○九师残部在突围中被红军全歼。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根据地的“围剿”,用毛泽东的话来说:是“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在红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大会上,作了《直罗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他指出取得这次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一、两个军团的会合与团结(这是基本的)。二、战略与战役枢纽的抓住(葫芦河与直罗镇)。三、战斗准备的充足。四、群众与我们一致。”④报告还提出,在新形势下,对待俘虏军官采取一律不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