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风云录之兵锋残剑 >

第50章

大明风云录之兵锋残剑-第50章

小说: 大明风云录之兵锋残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奎手足无措道:“他不知道本官就是本官。”冯师爷愣了一下,恍然道:“大人是说他不知道江南通政使便是张大人?”大奎点点头,冯师爷哈哈笑道:“张大人如今已过而立,怎可一副孩子心思?”

  大奎辩解道:“当时俺下山,师父训诫俺说:‘贫贱能看世态炎凉,穷酸可观人情冷暖’,俺一直是乞丐模样。后来遇到了黄世杰的女儿黄莺,俺看上她了但又不好开口。所以汤和大哥请吴王赐婚给俺,但是俺还是不放心,怕黄世杰一家嫌贫爱富所以去他家作了趟子手。”大奎一顿接着道:“要不是听说罗大海遇难,俺也不会来与你们会合。”

  冯师爷不解的问道:“难道大人不希望早日与黄小姐完婚?”大奎支吾道:“不是不想,但俺还有大事要做。”冯师爷不由问道:“不知大人心中有何大事?”大奎站起身道:“俺押镖去了顺元城,那里闹了灾荒。俺想在这临安与隆平富庶之地筹粮送去顺元,那里每天都会有人饿死的。可吴王下旨赐婚说只要我与黄莺见面即刻完婚,所以…。”

  冯师爷站起身拱手道:“张大人心系百姓大公无私,属下钦佩之至。”说罢一揖到底。

  许元,董虎,田风,周凯四名侍卫也都起身拱手道:“为国为民,我等义不容辞。一切全凭张大人吩咐。”

  大奎环望自己的五名属下,点点头道:“好,大家坐。”众人依言坐下。大亏沉吟道:“俺想,黄老镖头此来一定是为罗大海的事。俺下令封锁了囚牢,连夜审案,这些他还都不知道。不如这样,冯师爷出去和他把事请说清楚叫他走吧。”

  冯师爷起身道:“也好,属下去说。”冯师爷刚要走,大奎又道:“切莫叫他与罗大海见面,不然我的身份就穿帮了。”冯师爷答应着,转身出了门。

  大奎坐在那里发着呆。许元,董虎,田风,周凯四人见大奎在哪里深思也不便打搅。过了一会,冯师爷回来了。大奎抬头问道:“黄老镖头走了?”冯师爷道:“走了,属下对他们说张大人已经休息了不见客。另外告诉了他们罗大海已经平冤昭雪,叫他们放心。”

  大奎疑惑的问道:“他们?”冯师爷道:“同来的还有一位头上蒙着黑纱的姑娘,她就是大人说的那个黄莺吧。”大奎点点头沉思道:“明日由隆平府的王大人监斩,然后你们都回隆平。今晚我要回师门一趟,等我回来后与王大人计划筹粮的事。”

  冯师爷坦言道:“大人,筹粮一事非同小可,况且这件事不在大人的职权之内。属下觉得此事需上报吴王,如今我大明正整军备战,所需军粮不在少数,大人征粮如不经过吴王许可怕有麻烦。”大奎道:“既然这样那就有劳冯师爷书写一封奏折,差许元董虎二人送去应天呈与吴王。”

  冯师爷点点头,起身去取来文房四宝及一份空白奏折。田风过来帮着砚了墨,冯师爷取了空白奏折在桌上展开,提笔喂饱墨汁,略一筹措挥毫疾书:江南通政使张大奎奏报,昔日臣巡视至贵州行省顺元地界,此地却已饱受蝗灾。百姓流离失所度日艰难,如今更是饿殍遍野生灵涂炭。臣奏请于江南富庶之地征集粮米二十万担押送至顺元救灾。望吴王殿下恩准,臣跪乞为盼。

  冯师爷拿起奏折轻轻吹干,呈给大奎道:“大人请过目,属下如此措辞是否妥当?”大奎看了看道:“如此甚好。”说罢叫董虎取了自己的印信在奏折上盖了印章。冯师爷折起奏折,在封皮表录上写下‘呈吴王亲览’五个小楷。待到墨干又取了折匣将奏折放于匣内,呈给大奎。

  大奎顺手接过奏折道:“许元董虎。”许元董虎二人起身抱拳道:“属下在。”“劳烦二位将此奏折连夜送至应天,交予汤和将军转呈吴王”。 许元接过奏折,二人抱拳道:“属下遵命。”说罢转身出了房门。

  大奎站起身道:“如此我便走了,你等照俺吩咐明日斩了庞志栋后便一起回隆平府吧。”冯师爷与田风周凯抱拳道:“属下遵命。”

  大奎取了龙泉剑怀里揣了腰牌,便出门而去。

  嘉禾县是座小城,城墙低矮城门前也只有几个老军把守。大奎大步走出城门,几个老军连问都不问,大奎的衣饰已经说明一切。

  出了城门探手撩起衣袍下摆掖与腰上,取道向南一路飞奔。他心中有个结,须向恩师请罪。隆平府距天台山一千余里,照大奎的脚力明日午时以前便可见到恩师。

  
 第三十八章:将门之后 '本章字数:2002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07 23:11:30。0'
  一路秋夜凉风,月朗星稀。官道上只见大奎身似疾风步似流星,两侧景物如飞倒退。大奎一边奔走一边回忆少年时与汤大哥一起趁夜爬城去杀贪官的事,往事历历在目言犹在耳。‘为黎民之苦,纵然千刀万刃又何妨?’这是汤和说过的话,也将是自己一生的准则。

  第二天辰时,大奎已放慢脚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路旁的田地里已有农户在劳作。大奎又步行了几十里,前方恰巧有个驿站。(明朝时,官道上每五百至八百里便有一个驿站,驿站内有军兵把守并圈养有马匹作为通讯之用。)

  大奎到了驿站,远远见到门前一名年轻士卒抱着缨枪靠在门框上双眼尚在迷蒙,许是值夜的。大奎不由暗笑,站着也能睡着?大奎到了近前,在地上寻了根枯草。看着这兵士睡得还蛮香,大奎用手中枯草去戳这兵士的鼻孔。

  ‘啊嚏’这兵士一个喷嚏差点没翻个跟头。猛然惊觉身边有人,兵士单手握枪一记横扫打向大奎双腿,大奎一惊这兵士竟也有两下子,如此近的距离竟也能使枪带风?大奎提起右脚一记外摆将这兵士的缨枪踢偏,兵士借力转身手持枪杆直捣过来。

  大奎暗赞:‘不错,有两手。’左跨一步闪开枪杆,兵士倒转枪身抖个枪花刺向大奎咽喉。刚刺到一半生生停住,定睛一看便吓傻了。

  大奎负手而立笑意盈然,这兵士扔了缨枪从大奎身侧窜进了驿站。接着就听到这兵士在屋子里喊:“都起来,官长巡查来了。”屋子里顿时一片大乱。

  过不多时,陆续从驿站内跑出十名兵士,一个仍忙着套皮甲的兵士许是伍长。这伍长有些见识,一看大奎的衣饰不由一惊。这伍长见过最大的官便是本县的县太爷,而县太爷的衣服只是青色官服尚且没有花色。面前这位竟是红色,而且带着小朵花的暗纹,他虽不知道是什么官但知道一定要比县太爷的官大。

  这伍长前后左右看了看,并不见有其他人,不由想道:‘大官出行都有仪仗,这个官却没有。’伍长打量着大奎,眼中带着怀疑之色,但还是小心的问道:“您是?”

  大奎笑着从怀里取出了腰牌送到这伍长眼前,这伍长看了看状似不信,晃晃脑袋揉揉眼再仔细看“呀”惊叫一声噗通跪在地上不住的磕头“小的该死,小的该死”。其余兵士一见也都跪伏于地不住的磕头。

  大奎仰天大笑道:“都起来吧,本官路过此地而已。”那伍长仍是不起身,跪在地上双手左右开弓打着自己耳光:“小的该死,不该偷懒,小的该死,不该偷懒。”大奎不由疑惑,这伍长为何如此?

  原来江浙行省的军备最高长官便是大明开国名将常遇春,此人治军极严。官道沿途驿站每日值夜均需带军伍长亲自值守,否则便是渎职,而渎职在常遇春军中那是杀头的重罪,无怪这伍长怕成这样。

  大奎虽不解,但想其中必有缘故。随即笑道:“起来吧,本官赦你无罪。”这伍长闻言又是咚咚磕头连连说道:“谢大人不杀之恩。”

  大奎又道一声:“都起来吧,七尺男儿跪在地上成何体统。”伍长听到这句话,这才带着一干兵士起身。早有兵士进驿站内抱了长凳出来放在大奎身侧。伍长伸了袖子在凳子上胡乱擦了几把便请大奎来坐。

  大奎也不以为意,坐下后问那个值夜的兵士道:“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那兵士连忙回到:“小的叫杨小虎,今年十六了。”大奎点头嘉许道:“好身手啊。”杨小虎嘿嘿笑着挠挠头。

  大奎笑问:“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老家哪里的?”杨小虎腼腆道:“老家山西的。”大奎闻言不胜唏嘘,自己是山东的,他是山西的,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伍长为表心迹,在一边打着帮腔道:“这小子功夫好着哪,他可是杨家将的后人。”大奎闻言不禁问道:“他即是杨家将后人又有如此武功,怎么在这驿站驻守?你们的官长不知提拔?”伍长笑道:“这里穷乡僻壤的,官长很少来视察,再说小虎来了也没多久。”

  大奎问道:“这里的官长是谁?”伍长回道:“这里归天台县管辖。”大奎再问:“我说的是江浙行省的军备是何人所管。”伍长忙道:“哦,是大明右路都督常遇春常江军。”大奎不禁暗想:‘这常遇春虽不曾见过,但汤大哥是左路都督右路都督,想必官阶一般大。’

  相逢不如偶遇,大奎心里有个主意:‘这杨小虎如此武功不如收在麾下’

  大奎想到这,打起了官腔:“哈哈哈,本官与常江军可算得上是故交。你们瞧,我这龙泉剑便是常江军所赠。”说着提起手上的宝剑炫耀一番。此刻大奎一派胡言,恨不得说破了天。

  伍长在一边点着头笑道:“那是那是,大人位高权重结识常将军也不稀奇。”大奎打眼再看了看杨小虎道:“你以后便跟随在本官左右吧,回头我跟常大哥说一声便可。”大奎根本没见过常遇春,更不知常遇春是胖是瘦。现下把常将军改口做常大哥,说的跟真事一般。杨小虎尚未说话,这伍长便一脸为难道:“大人说笑了,驿站兵员怎能随便借调?”大奎沉吟道:“这样吧,我写个字据劳烦你递给你的当头官长。”

  伍长见大奎执意要带人走,便只好言道:“大人既是如此说,那就请进里间书写字据吧。”大奎一撩袍服下摆站起身来,伍长当前带路大奎一步三晃进了驿站。

  入眼靠左墙一排大通铺,铺上衣被凌乱。右手边靠墙一张方桌,桌上摆着文房四宝,墙上挂着十余个马牌及一本账簿。

  身后有兵士又将长凳抱了进来,诺大个屋子却是只有这一张板凳。

  
 第三十九章:故人之子 '本章字数:2131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07 23:27:26。0'
  大奎大马金刀的在桌前坐了,取过纸张提笔淹了墨。想了想便信手挥毫,片刻书就。大奎拿起这张信笺道:“诺,这封信签你收好了。”伍长接过信笺看了看,一脸为难道:“大人,小的才疏学浅,您这写的什么?”

  假如不是大奎刚刚写好的,乍一拿给他估计他自己都不认得自己写的是什么!好家伙,龙飞凤舞蟑螂爬一般!

  大奎摇头叹道:“你等虽在军旅,但也需学着认字吗!”说着指着信笺念道:“江南通政使张大奎,借调驿站兵员一名。杨小虎,十六岁,山西人氏。”信上借调的调和驿站的驿不会写,大奎直接画了两个圈,这样的文书谁会认得?

  伍长看了半天不放心,怯怯的道:“大人不妨留下件信物,小的也好交差。”大奎无奈伸手入怀,心里不由一阵后悔。这趟出来只带了宝剑及腰牌,便是银子也无一两。

  无奈之下,大奎掏出腰牌拍到伍长手上道:“这腰牌你且收下,等本官着人来取。”说着提了宝剑出门,伍长紧跟其后。

  出了门大奎又吩咐道:“去牵两匹快马来本官要用。”伍长不敢怠慢,忙招呼人一起去了马厩。过不多时,从驿站一侧牵了两匹马来。大奎招呼杨小虎道:“从今以后你便作本官的亲随,跟我走吧。”杨小虎依言接过两匹马的马缰,跟在大奎身后。

  这一耽搁已近巳时,二人上了马快马加鞭向前赶。杨小虎在马上问道:“张大人,我们这是去哪里?”大奎道:“天台山……。”两骑快马一路绝尘向南而去。

  行至近午时,杨小虎策马跟近大奎扬声对大奎笑道:“大人,前面有个小镇。镇上的香米糕可好吃了。”大奎闻言笑了笑,自己像他这般年纪也是这般贪吃。不由大声回道:“也好,到了镇上吃了饭再走。”

  又行了半个时辰,来到一处小镇。杨小虎熟门熟路的带着大奎来到一家米糕店,刚要进门只见四个彪形大汉如山岳般拦在门前。大奎不由问一个汉子:“这位兄弟,你们拦在门前却是为何?”

  这汉子上下打量了一下大奎,见是个衣饰华贵之人,不敢随意得罪便直言道:“这家店主欠我家老爷店面租子钱,现在被我们封了,你要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