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园青坊老宅 >

第19章

园青坊老宅-第19章

小说: 园青坊老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天程基泰被小轿车接走,很多人看见了。园青坊大街没有大人物,有人坐小轿车,是件稀罕事。丁主任当了十几年的园青坊大街居委会主任,对辖区内家家户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一个细心的有责任感的丁主任,有小轿车来园青坊接程基泰的事,她不可能不知道,不可能不关心。今天看到程基泰就远远地喊住了他:“老程,这几天忙什么?听说,有小轿车来接你,是家里海外关系接上了吗?”
  程基泰听到“海外关系”,心里本能地“咯噔”了一下,过去为了这个“海外关系”可没少吃过苦头。又一想,不对呀,现在“海外关系”又是个宝了!马上把脖子朝上扬了扬,好像要出一口气似的,说:“翠玲在香港找到她爷爷了,前几天托朋友给我带东西来,来人是香港的投资商,住在迎江宾馆,那天是他派车来接我的。”程基泰像个饶舌的女人,差点就把程翠玲给他带来两千元港币的事也说出来。
  丁主任一听,脑子有点转不过来:失踪的程翠玲怎么去了香港,还找到了她爷爷?
  程基泰就是要让丁主任掉一掉眼镜,他还要加重分量,不等丁主任开口,又接着说:“翠玲让我帮她的朋友找投资项目,我刚从市政府回来。”
  “啊?市政府——”丁主任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么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小开”,还有那么一个不读书不学好的女儿,怎么去了香港就变了一个人啦?还回来找投资项目?市政府也是他可以进出的?
  程基泰根本就不想听丁主任说什么,更担心她刨根问底,自己回答不出来反而露出狐狸尾巴,就说:“丁主任,我还有事,先走了。”把丁主任一个人晾在那儿。
  钱启富陪着黄瀚浩去了歙县,又从歙县到了黟县,这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中的两个老县。特别是黟县,虽是古徽州最小的一个县,却出过大批徽商,至今保存着完整成片的古村落,那些古村落都是在明清之际,徽商鼎盛的时期盖的,让黄瀚浩看得如醉如痴。
  钱启富发现,黄瀚浩看风光少,看民居多。在古民居里,又是看房子的结构少,看房里的摆设多。
  钱启富陪着黄瀚浩,边参观,边讲解:徽州民居一进屋都是一个大厅堂,厅堂正中照壁上垂挂的是大型画轴,又称中堂。多是山水花鸟,或者是象征吉祥如意的福、禄、寿老人。画轴两边,往往垂挂红底金字、或蓝底金字,出自名书法家的木质漆联。
  厅堂里都会摆一个条案,条案一般与照壁宽度相同,条案的中间会放一个自鸣钟,自鸣钟的两边是“左瓶右镜”,即左边一个瓷花瓶,右边一个玻璃镜,自鸣钟的边上再放一个直筒的瓷瓶,那是放帽子用的,叫帽筒。帽筒出现于清朝,那时人们外出时,都会戴顶瓜皮小帽,进屋后,便顺手把帽子套在帽筒上。这些合起来,寓意为“终(钟)生(声)平(瓶)静(镜)”。
  钱启富发现,黄瀚浩没有用心听他讲解,而是对条桌上的摆设兴趣浓厚。在钟、瓶、镜、帽筒四样东西中,又对花瓶兴趣最大。每到一户人家,只要许可,他都会把花瓶拿起来,看看瓶底的落款,然后又摇摇头放回原处。
  他失望地对钱启富说:“都是假的,后人仿造的。”
  钱启富心里明白,却故意问他:“您说的是那些花瓶?”
  黄瀚浩说:“是的,这几家虽然摆了那么多花瓶,但没有一个是真品。”
  钱启富笑笑,说:“这些人家都是供人游览的参观点,那些花瓶都是从市场买来充数的。”
  黄瀚浩回头望着他:“哦?那您为什么不制止我一个一个地去看呢?”
  “黄先生别急,反正是来玩的嘛。”
  黄瀚浩忙点头说:“对对对,是来玩的,多看看,多见识见识,这里是徽商故里呀。”
  晚上,两人住在县委招待所,条件当然比迎江宾馆差多了,可黄瀚浩好像并不太在乎。
  经过两天的参观游玩,钱启富认定这位黄先生来这里绝不仅仅只是玩玩,他感到也许黄先生和自己以前干的是同一行,就想和他谈谈。但黄先生好像很累,早早睡了。钱启富决定明天露一手给黄先生看看,最好能找到一两样好东西,让黄先生更加器重自己,他希望能成为黄先生的合伙人而不是导游。
  第二天参观中,钱启富发现很多东西确实都是假的,那些花瓶连民国的都不多,更甭说明清官窑的东西了。徽商没落几百年了,再大的家业也会坐吃山空。当年,富可敌国的大徽商胡雪岩没落以后,杭州城里几百万两银子造起来的豪宅,后来十万两就卖了。古徽州只是徽商的故里,他们在外面赚了钱,就拿回家乡来造房子,购田地。他们没落了,家乡的东西还留得住吗?又经过好多代后人的折腾,真正的好东西都卖得差不多了。自己当年就和父亲一道,无数次来徽州收古玩。
  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把古玩当“四旧”,也毁坏了一些好东西。钱启富想,现在如果还有好东西,那可能一是传家宝,或知其价值者深藏着,轻易不会拿出来的;二是那东西主人不认识,不懂,随便放在什么地方。如果属于后者,被人发现,古玩界把它称为“捡漏”,那是梦寐以求的事。能不能碰上,全看运气了。
  第三天,钱启富领着黄瀚浩往山里走,去一处深隐在竹海里的古村落。这里交通很不方便,又在这个县的边缘,村落的后面就是大山了,山上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竹海,外人很少进来。
  一进村口,就是一个残破的石牌坊。看到有外人进来,很多小孩围上来看稀罕。从这个村口的石牌坊,再看村子里那些虽然已十分残破,但仍然很有气派的大房子,就知道这个村子里不仅出过有一定实力的徽商,还曾有亦商亦官人家。
  钱启富和黄瀚浩两人进到一户人家讨水喝,发现院子里养着一群鸡,鸡食钵竟是一个大海螺。黄瀚浩没有怎么在意,钱启富却开始留心了。这里是闭塞的山区,哪来的海螺?这个海螺大到可以做鸡食钵,就算在海边也是个稀罕物,一定是当年屋主人从外面买回来的。他的后人把它当成鸡食钵,说明他一定不懂,那么家里会不会还有好东西?也许因为屋主人不懂而可以“捡”到一个大“漏”呢?
  进到厅堂,钱启富看到残破的条桌上,有一个花瓶,花瓶里插着一束野菊花。钱启富走上前,假装看花把那花瓶斜过来看了看瓶底,看到“大清康熙年制”几个蓝色的字。钱启富一眼就看出这是精品。黄瀚浩也注意到这花瓶,钱启富示意他看看瓶底。这时,屋主人回来了,是一个质朴的老农,身后跟着一位十七八岁的姑娘。见家里来了客人,虽然是游客也很高兴。
  钱启富夸那花瓶里的花说:“唉哟,这野菊花真漂亮,黄得这样艳,在城里很难看到的。老伯伯,打扰了,我们进来讨口水喝。”
  老农很热情地说:“我这小女儿就叫菊花,秋天生的,自小就是喜欢花。这花是她从山上采来的,一个农家的孩子不好好耕田,尽去摘什么花。”然后喊到:“菊花,赶快去给客人烧水。”看得出,老农喜爱这小女儿。
  菊花姑娘也很大方,别人夸她的花漂亮,她很高兴,就说:“客人要是春天来,满山遍野都是映山红,一层一层的,那才叫好看呢!”然后转身进了厨房。
  乘姑娘烧水的时候,钱启富对黄瀚浩使了个眼色,跟着姑娘进了厨房。
  黄瀚浩掏出香烟,给老农递上一支,说:“老先生,祖上好像是大户人家?”
  老农用竹根做的烟袋,抽自己种的黄烟。见客人递来一支香烟,就接了,然后把它插在烟袋上,说:“是呀,祖上在扬州是盐商,这家业就是那时候置下的。后来清政府放开‘盐引’(运销食盐的专营权证),做盐生意的人太多了,钱就赚不到了,家道慢慢就中落啰。”
  黄瀚浩说:“这房子真的是大哟,在当地恐怕也是数得着吧?”
  老农说:“那是,当年方圆几十里,都能看到我们家的马头墙。听同志的口音,好像不是我们安徽人。”
  黄瀚浩说:“是,我从广东来。”他没说自己是香港人。
  这时,钱启富在厨房里又发现了好东西。灶台上有一对盐罐,一眼就看出是个“老东西”,盐罐是青花的,罐上画着许多小孩子在戏闹,盐罐上面有盖,还很完好。钱启富知道,这两个瓷瓶叫“将军罐”,罐上画的叫“百子图”,不用看罐底,他就知道这也是清康熙官窑烧制的。
  钱启富不动声色地从厨房里出来,边走边左看看右看看,好像对这老宅子很感兴趣,他对老农说:“老伯,这么好的房子,该修一修了。”
  老农叹了一口气,说:“如今全靠种田,哪有钱修这大房子。不是现在要修,在民国的时候就该修了,可家里哪拿得出来那么多的钱修房子哟,同志,不怕你们笑话。”
  这时,姑娘把水烧好了,泡上本地出的毛峰绿茶端上来。大家喝着茶,钱启富一个劲地夸这茶叶好。
  老农说:“都是后山上自家茶园里采的,我这女儿是采茶好手,如今县里来收茶,都统一打黄山毛峰的牌子卖。其实,我们这儿的毛峰比黄山毛峰好,我们家祖上当年出去做生意,开始就是贩茶的,卖的是自家茶园里的茶。”
  喝完茶以后,钱启富要付茶钱。老农坚决不收,说:“远方来的客人到我家,是我们家的福气,喝一杯茶还要收什么钱?骂人的话了。”
  钱启富说:“不收茶钱,那我们就买一点茶叶。”
  老农一听很高兴,马上叫女儿去拿。女孩拿来一个铁皮桶,里面装的都是新鲜的茶叶,用黄草纸封着口。
  钱启富打开铁皮桶看了看,然后说,“这一桶茶我们都买了,要多少钱?”
  老农说,“这一桶大概有五斤,十块钱一斤,你们给五十块钱吧。”
  钱启富说:“老伯,我们今天有缘分,这茶又好,给您八十块,我们连这桶一块拿走了。”说着,就示意黄瀚浩掏钱。
  黄瀚浩被钱启富弄糊涂了,他是广东人,不喜欢喝这种绿茶,现在钱启富一个劲叫他掏钱,他赶紧掏出皮夹子,从里面拿出八十元钱递给老农。
  这时,钱启富转身对那姑娘笑,说:“姑娘,我的朋友喜欢你摘的这些菊花,可以给我们带走吗?”
  姑娘说:“行,山上多得是,我带你去采吧。再过一段时间天气再冷一点就没有了。”
  钱启富转身把条桌上的花瓶抱在怀里说:“我们黄先生就是喜欢这花,不过广东很远,要是把花带回去没有这花瓶也干死了。老伯,干脆您把这花瓶也卖给我们吧。”
  老农想了想说:“这花瓶不能卖,是祖上传下来的,从我小时候就放在这儿了,一天看不到就好像少了什么。那次菊花把这花瓶拿到她的房间去了,我一回家就觉得厅堂少了什么,叫这孩子放回来。再说,这孩子就喜欢花,你们把花瓶买走了,她再采花回来往哪儿插?”
  钱启富说:“你可以去买个新的,更好看的。我们多给你一点钱,好不好?”
  老农低头想了想,坚决地说:“不好,还是不能卖。等我们买了新花瓶再说吧,毕竟是个老东西,不能说卖就卖了。”
  钱启富感到这老农很固执,不能再多说,多说了怕生疑,于是就转移方向:“老伯,说得也对,旧东西就是一个念头。不过,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们不能永远用旧东西呀。”
  老农说:“家里没钱,只能凑合着用。我们乡下没那么多讲究,等有了钱,当然会换新的。”
  钱启富指着黄瀚浩说:“我们这黄先生,也和您一样,喜欢旧东西,看见了就想买。您老要是舍不得这花瓶,厨房里的那两个盐罐子,黄先生也喜欢,您能不能割爱?”
  老农没听明白:“割爱?”
  钱启富说:“就是让给他。”
  老农爽快地说:“那盐罐子,你们想要,就拿去好了,用了好多年的旧东西了,原来是老太爷放糖食的,后来没东西装盐,就做了盐罐子。你们给个买新盐罐子的钱就行了。”
  钱启富眼睛一亮,就对黄瀚浩说:“黄先生,那就给老伯二十块钱,凑个整数,连茶叶一共一百块。”
  钱启富跟着姑娘进了厨房,把盐罐子里的盐,临时倒在一个大碗里,然后用水洗了洗,那姑娘给他拿一个竹篮子,让钱启富把两个盐罐子放在篮子里,提着方便。
  钱启富从厨房里出来,看见黄瀚浩还愣在那儿,就让他快拿钱,天色不早了,还要快点赶路。
  黄瀚浩把一百元钱放在桌上,转身跟着钱启富走出来了。
  回到县招待所,钱启富关上房门,献宝似的拿出两个将军罐,黄瀚浩看到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