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狼骑 >

第107章

大明狼骑-第107章

小说: 大明狼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高起潜还站在那不走,崇祯不由说了句:“你还不谢恩?”
“皇上。。。”高起潜迟疑一声,小声道:“孔贼所部都是辽东旧将,悍勇异常,奴婢虽然不怕死,愿为皇上赴汤蹈火,战死沙场,可是奴婢死不足惜,若是因此误了皇上的大事,奴婢便是死上千次百次,也是死不足惜。。。”
“好了,你到底想说什么?”崇祯突然不耐烦的打断了高起潜的话,他知道眼前这个奴婢说这么多话,肯定有所用意。
“奴婢想说。。。奴婢想说。。。”
高起潜思来思去,自己若再不开口,只怕日后就没有再开口的机会了。深吸一口气,他大声道:“禀皇上,奴婢以为若要平孔贼,必得以辽兵治辽兵!”




第一百八十四章 隐藏在屏风后的太监
以辽兵治辽兵?
崇祯愣在那里,年轻的脸庞十分愕然。
见皇爷怔住,高起潜忙上前一步,直道:“皇上,孔贼所部乃毛太师东江旧部,多与建奴交战,所部又多是辽东本军,悍勇异常。兵非兵,贼非贼,实非关内各军所能剿杀,便是京营,也非其对手,故奴婢以为,放眼天下,非同根之源的辽东军不能治孔贼。”
“你是说要朕调辽军入关平乱?”
崇祯的眉目不经意动了下,赵全知道这是皇爷有所动心的表示。
“奴婢正是此意!”高起潜斩钉截铁道,“今孔贼兵马尚且不多,但若是让其取了青州,入了登莱,而登莱、东江辽军多与其有旧,届时势必受其蛊惑,到时孔贼拥兵甚众,朝廷再想收拾他,便须多费手脚了。故当快刀斩乱麻,速调关外辽军入关,将贼兵从数绞杀,以免局势不可收拾。”
“毛文龙的旧部当真这么厉害?”
崇祯有点不相信毛文龙留下的旧部有高起潜说的这么厉害。他常年在宫中,登基前也一直在潜宅中,所见兵马除了京营就是皇宫的大汉将军,而他所能见到的兵卒自然都是精选出的健卒,一个个人高马大,衣甲鲜利,自然便以为这世间的强兵就是京营了。
他却是不知,这世间真正的强兵却是杀人的兵。那京营和大汉将军们长得再高大,穿得再神气,手中的刀子没有杀过人,就当不得强兵一说。即便是前年东虏入寇,打得官军丢盔弃甲,他也深信若论天下兵马强者,首推还是京营。概其关键,便是未亲历,未亲见,未亲见而已,当然最重要的是,这北京城自始至终仍是被京营牢牢守住了。
若是崇祯帝亲眼见了东虏兵马的强大,怕也不会时隔两年,仍以为他的京营天下最强了。因此,高起潜说孔有德的贼兵厉害,非京营能敌,他当然震惊不已,震惊之余,自然多了几分不信。
高起潜求兵心切,否则他根本平定不了孔李之乱,因此见皇帝不信,自然毫不含糊便道:“皇上,奴婢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欺君。据奴婢亲眼所见,那孔贼部下的辽兵确是十分的了得,绝非关内诸军可敌!”说到最后,语气隐有提高,以示坚定之意。
“是吗?”
见高起潜说得这么肯定,崇祯也不禁有些相信,毕竟京营五千兵马败于孔贼六百兵的事实就在眼前,容不得他不信。但是,真要调辽兵入关,又从哪里调?调谁的,调来之后,关外又怎么办?若是调的话,又要调多少兵马为宜呢?
一系列的问号在脑海中不断交加,崇祯的目光慢慢变得沉遂起来,右手的食指轻轻的叩在御案上。
高起潜秉声吸气的跪在那,大气不敢喘一下,心中却是忐忑万分,唯恐皇上会否了调辽兵入关平贼的法子,那样一来,他高起潜的富贵就再也无法求得了。甚至于,他在内廷的地位都将变得岌岌可危。
要知道,这内廷中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他这提督京营,总掌御马监的太监呢。一旦他出了差子,那些眼睛的主人可就将一个个跳出来,棒打他这落水狗了。
因此,无论如何,高起潜都必须说动皇上同意调辽兵入关平贼,不然,他的下场将变得十分的惨。
。。。。。。。。。。。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高起潜忐忑不安的等待,赵全却是一点也没有感同身受,他只是在计算着,皇爷见过高公公后,会不会就此歇下,还是又回到东暖阁批阅奏疏,他又要陪到什么时候。至于什么孔有德,什么东江旧部,什么辽兵入关,他才懒得去想。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用于计算时辰的沙漏丝丝的漏着,微不可闻的流沙声静静飘在人的耳边。
崇祯仍是一点动静也没有,高起潜跪得两膝生痛,却是也不敢动一下,正难熬时,一个年轻的长随太监却提着一盏宫灯推门走了进来,轻轻的走到离崇祯还有十步远的地方站定,然后躬着身子奏道:
“启奏皇爷,周阁老来了。”
“叫他进来。”
一听周延儒来了,崇祯忙向高起潜挥了一下手。高起潜见了,马上磕了一个头,毕恭毕敬地退了出去。人却是没有离去,而是在殿外侯着。赵全仍留在殿内,身为御前太监,没有皇帝的吩咐,他是不敢擅自离开的。
“臣周延儒磕见万岁!”
周延儒进殿之后,便行了常礼,身上并未穿着官袍,而是一身儒服,配上他本就倜傥的身形,显得极是潇洒,甚有风度,看得崇祯神色一和,赞许的点了点头。
进殿之时,周延儒便看见高起潜了,也知道他为何会深夜在此出现,双方心知肚明,却是如同路人,互不搭语,各自低头走路。
崇祯叫周延儒起了,周延儒依言起身,不经意的扫了一下殿中,目光在赵全身后的屏风顿了一下。
屏风后,有人,是御用监专门记录皇帝起居的太监。这个太监的存在,是个公开的秘密,但是谁也不会,也不敢去撵这个太监出去,便是皇帝也不行。因为这个太监的存在,是祖宗家法的体现,也是历代皇帝都不能改变的一个存在。
这个隐藏在屏风后的太监,将如实记录殿中的一切,皇帝说的每一句话,臣子应对的每一句话,都将由他亲笔记录在册,以供日后核对。
这个隐藏在屏风后的太监,便如同外朝的史官,原原本本记录着他所见到的一切,所听闻的一切。
但是谁也没有将这个太监放在心中,甚至于放在眼中,因为这个太监根本当不得“太监”一说,这个太监只是一个小太监,无职无权的太监,他的存在,只是用来记录,他笔下的文字甚至都不带有一点个人的感观,完全是原情实现。
周延儒是内阁首辅,常出入宫中,自然知道但凡皇帝出现的地方,肯定会有这么一个太监的存在,因此,也见怪不怪,并不将这太监当一回事。但他要跟皇帝说的话,却是那么的难以启齿,他甚至于不希望殿中除了他和皇帝外,再有任何一个人。





第一百八十五章 燃眉之急 锦州兵将
“辽饷的事,外面怎么看?”
对着自己的首辅,崇祯直接谈到了正题,并没有拐弯抹角。
“河南贼乱军情紧急,攘外必先安内,灭奴先灭寇,分拨辽饷以平内贼,事在必行。朝野内外,也都知此乃不得已之计,故众臣并无异议。”
周延儒的话半真半假,朝野上下是知道分辽饷平内乱乃不得已之策,但却不是一点异议也没有。别的不说,且说这些日子来,科道监察官员们就上了不下三十道奏疏,都是要朝廷不分辽饷的,可无一例外,这些奏疏都被周延儒授意通政司压下了。即便有几疏入了大内,也被崇祯自己刻意忽略了。
“朕也是迫于无奈,才用此下策,待河南捷报传来,辽饷还是专用的好。”
崇祯叹了口气,若是有银子,他何苦要拆东墙补西墙。苦笑一声,突然朝前走了几步,压低声音对周延儒道:“若朕调辽军入关平乱,首辅以为可行否?”
“这。。。”
周延儒微一沉吟,点头道:“尔今国家多事,既要安内,又要攘外,流贼与东虏都是国家心腹大患,然当此风雨飘摇之计,二者不可同时用兵,必择一者全力对付。可是国家历年用兵,元气损伤很大,如无必胜把握,还是以持满不发为上策。”
周延儒一番话说完,崇祯却是没有听明白,这首辅是同意调辽军入关,还是不同意呢?
他尚年轻,性子较急,因此有些不快的看了眼周延儒,闷声道:“首辅不妨说得明白些。朕也知道使将士以弱敌强,暴骨沙场,不惟有损国家元气,可是朕心虽不忍,却更不忍见祖宗基业毁于朕手。此间只有朕与首辅二人,朕虚心求教,望首辅能诚心以告。”
崇祯这般说话,周延儒知道这关是避不过了,侧脸往屏风后看了一眼,转过头来,终是说道:“皇上是尧舜之君,仁德被于草木,爱将士犹如赤子。以今日形势而言,既要内剿流贼,又要外抗东虏,兵力财力两困,都不好办。以眼下形势而言,东虏方在锦州吃了败仗,短期内定无力南犯,可是反观我方,却也是惨胜。祖大寿辽军全军覆没,关门、蓟镇之兵又葬于小凌河,宁锦一线,我可用之兵实不足五千之数,且兵疲将劳,若冒然抽兵入关,则宁锦无疑空城一座。要是东虏探知虚实,大兵压境,臣恐怕。。。”说到这,周延儒没有再说下去,而是有所担心的看着崇祯。
“照首辅这般说,辽兵是一兵一卒都不可入关了?”周延儒的话让崇祯有些失望,可是他也知道周延儒说的是实情,锦州大捷确是一场惨胜,东虏固然元气大伤,可是大明也同样是举步维艰,根本挣扎不得半分。
“倒也不是不可抽辽兵,若是。。。若是。。。”周延儒心中犹豫,但见皇上为无兵平乱苦恼,想到若是自己所倡能够成功,则可解君王大忧,定国家千秋,不由鼓起勇气道:“若是议和可以成功,则尽调辽军入关也可。”
“议和?”崇祯吃了一惊,睁大眼睛看着周延儒。
赵全也是吃了一惊,张大嘴巴呆呆的望着周延儒。屏风后,隐约有个身形微一颤动,但很快又平静下去。
周延儒却是很镇定,迎着崇祯的目光毫无半分羞愧与尴尬之色。
半响,崇祯幽幽的说了句:“若是议和,外朝可有意见?”
周延儒坦然说道:“此臣私下所思,外朝并无他人知道。”
听了周延儒的回答,崇祯有点放心了,与建奴议和之事,他也确是想过,去年太仆寺少卿张春就给他上过一疏,提的就是议和的种种好处,当时看了,也是心中颇动。
奈何东虏兵强,大明兵弱,一方攻势,一方守势,且明军逢战必输,金军气焰嚣张,哪里有议和的半分出路。再加上时西北民乱尚未蔓延,故满朝上下均未想过与东虏议和,反倒极力主战。
情形如同当年英宗被俘,朝野仍主战一般。自太祖立国起,二百年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似乎已成国家定例。对外族,战便战到底,不和亲、不议和,朝中上下皆以主战为荣。在此大势下,崇祯也不敢冒天下之大韪,开启与东虏议和之门。
可是任谁也没有想到,本只是西北一处的民乱,竟然在短短两年间蔓延开来,贼乱更是波及到了中原,已经动摇国家根基。再加上两年前东虏入寇关内,京畿沦陷,待建奴出关后,留给崇祯的是一堆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当真是愁得他茶饭不思。
内外交困之下,崇祯的心思也开始发生动摇,他觉得,若是能和东虏议和,尔后集中精力镇压贼乱,似乎也不是不可走的路。
但是,东虏能与我大明议和吗?
不知为何,崇祯的脑海中突然浮现两年前被他所杀的袁崇焕,当年袁崇焕不正是因为私下与东虏议和被自己斩杀的吗?
如今自己要与东虏议和,东虏肯吗?
“东虏可愿与我议和?”崇祯有些担心。
周延儒很是肯定道:“袁崇焕在时,便有传闻东虏欲与我大明议和,可见东虏一直以来便有与我大明议和之意。今时今日,臣更是认为,东虏肯定比我大明还急于议和!”
崇祯嘴巴微张:“首辅何以如此肯定?”
周延儒道:“东虏乃蕃外蛮族,行径与强盗无疑,并无大志。兵强马壮之时,自然强盗行性,所贪更多。以前我大明屡战他不过,其心必大,所求更多。不过锦州一战,东虏遭受重创,已经领教我大明厉害,哪里还敢再逞强。加之关外这两年雨水不调,物产不丰,故臣以为,议和对我也好,对他东虏也好,都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若是再打下去,只能是两败俱伤。”
崇祯听后,也以为是,但仍是为难道:“真要议和,朕岂不是成了偏安的赵构,留下千古骂名?”
见皇上对议和动心,只是担心骂名,周延儒忙慷慨道:“自古以来,未有内乱不止而能对外取胜者。故欲攘外,必先安内,此一定不移之理。今日国家处境虽然危急万状,但究竟非南宋偏安局面可比。
东虏虽迭次人塞,骚扰畿辅,然东起辽海,西至大同,雄关重镇,均在我手。故为国家打算,莫如对东虏施以羁摩之策,拖延时日,而对内一鼓剿灭关中之贼,然后迫贼首俯首就范;如其仍怀异志,思欲一逞,亦不难次第剿除。
一旦国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