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窃隋好驸马 >

第51章

窃隋好驸马-第51章

小说: 窃隋好驸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水土和气候,却可以有一半多的年份做到一种二熟。在毫无农业常识的人来看,这些或许只能指望靠天吃饭,但是上辈子从小在宁波乡下苦出来的萧铣,却知道这里面颇有一些事在人为的因素,可以努力搏一把。
    杭州今年的税粮,可是关系到他可以征发多少徭役的问题,萧铣不能不上心。
    ……
    一月下旬,县城东南,吴山镇,连绵的水田如今还是空置的状态,一直要绵延到候潮门外。这一带,也就是钱塘县最豪富的两家乡佐顾老庄主和沈员外的乡里了,一整片算过去足有几万亩稻田。
    往年,元宵前后距离水稻下种起码还有二十天的时间——古人都知道二月初二龙抬头,正月里,怎么可能做农活呢?
    但是今年,情况明显不同,数名县里的户曹小吏,个别将作监的工匠,乃至亲临田间的县尊大人,组成了一个奇怪的组合,在那里指导着庄户农汉忙碌。几个乡子里的富户自然也不敢托大,连县尊大人都亲自来劝农了,哪有不过来表示的道理。
    “这些稻种,正月初十开始就已经用温水浸种过了么?已经持续浸了七天了?水若是凉了,每日要换两次温水!这些都是马虎不得的。不要吝惜那些许柴火,要图方便的话还可以在烧秸秆的地方架锅热水。”
    萧铣从一个水盆里抄起一把稻种,在手上仔细搓了一搓,观察了一下样子,便暂且放下了这里。随后走到另一处四角堆起了高高的土垄、田间还用秸秆焚烧增加草木灰并且保温的小田内,又仔细勘察起来。
    跟在萧铣背后的户曹老吏看上去年轻时似乎颇通农事,后来做吏又颇识几个字,如今拿着两册《齐民要术》中的卷册,一边看一边对着这块预备用于育秧的小田,指手画脚说道:“这育秧的田,要挖得和北地的‘代田法’旱田一般。一道一尺的沟,夹杂一道一尺的垄。种子要下在沟里,才好防风保温,让正月里先出秧苗子,二月里才好移到大田里去抛秧。你们这个田沟还是挖的浅了!而且焚烧草木的灰要均匀翻一遍,翻耕到沟里,不是这么浮撒着!”
    萧铣自己当然不可能所有农业技术都懂,但是他毕竟有点经验就可以总结出来,与人参详,加上去年上任之前花时间修订刻印了《齐民要术》,把自己的私货和原版的介绍结合起来,自然可以训练出一批勉强可以称得上能吏的户曹人员帮着推广、查漏补缺。在别的乡里,这样的情形也在同时发生,只是并没有如这边这样萧铣亲临视察罢了。
    忙完了浸种、也视察过了备用着将来育秧的小田,萧铣随意地让从人端过马扎,便在田垄上歇息一下,喝口水。沈员外看了,颇有眼色地凑上来,卑声下礼地问道:“萧县尊,这……用上了温水提前浸几天种,再比正常农时早上七八日先下种育秧,这些事儿可是颇费手脚。比往年耕作,一户农户前前后后可也得多将近十天的忙活,若是真有利于收成,倒也罢了……只是,如此这般做了,就真能保证一年收两茬儿稻子?”
    萧铣放下水碗,很有信心地淡然一笑:“稻子种下去,一年能割一茬儿还是两茬,全看生长期是否足够、生长期内日照是否充分。寻常二月上旬尽头才下种,到九月末也是定然不够收两茬儿的,若是夏末割了第一茬,第二茬根本不够时间长。偶尔十年里头有两年运气好的,那也是气候暄暖,长日头的天够多,或许是比正常年份多了那么二十来天,才有了第二茬。本官今日用的法子,便是不管天候如何,用提前浸种育秧等手段,把这二十天的功夫给抢回来,你们照做便是,农人们多辛苦十天,也没什么打紧,反正正月里原本闲着也是闲着,朝廷徭役也没打算在正月里征发,总要到春播结束之后,才调人修河。”
    “萧县尊说得如此明白,小老儿倒是心里踏实了。唉,说来惭愧啊,这《齐民要术》也到手两三个月了,不过也才读了六七分,许多还不得要领,说到底还是见识少了,比不得县尊渊博呐。”
    一群乡绅们揣摩明白了道理,自去约束组织自己乡里农户照样干活不提,倒是颇有一派知识传销的热血劲儿。农人们知道事关自己一年的收成,尤其是被传说中十年八年才见一回的“一种二熟”吸引,自然丝毫不敢怠慢。
    萧铣花了两三天功夫,把钱塘县下属的城外二十来个乡都跑遍了,确认了农时不曾耽误。才略微闲下来不到一天,心中想想又不放心,去找刺史谢远了解临县的一些情况。
    《齐民要术》的书,萧铣从去岁一开始赠送给治下乡绅之后,也多印了数百套,有赠送给上官的,也有在杭州城里的书坊搭售寄卖的,去年最后两个月也着实卖出去了上百套,可见乡绅世族对于提升农事的著作还是很重视的。基于这个群众基础比较好的现状,新年刚过萧铣便找刺史谢远推荐过自己的一种二熟之法,希望谢远能够帮忙推广到临县。做官哪有不喜好政绩的?若是真能丰收,也是一桩美事,故而谢远当时也是直接满口应承了。
    得知萧铣上门拜访,谢远出迎时也是感慨不已:“萧监丞可是勤政得狠呐,正月都没过完,便这般东奔西跑,倒是让本官汗颜了。”
    一边说着,谢远也不等萧铣开口,一边拉着他往里走,一边说道:“上次你请示的那些事儿,本官也关照了一番。不过最后也只有余杭县、武康县两县县令联系了乡绅们,表示要按照《齐民要术》之法在耕作前提前浸种育秧、抢先农时。本官虽然是上官,却也不好干涉地方内务太过,而且其余三县着实有他们自己的苦衷。”
    萧铣来的时候还是踌躇满志的,听了谢远的答案,不免有些落差,“却不知其余各县却是有何难处?”
    谢远招呼萧铣坐下奉茶,一边说道:“武康县邻接湖州,地势最是优渥,原本一种二熟的机会,也是杭州各县中最高的。如今听了你在《齐民要术》上整理的法子,自然是照做不提,只要到时候派给十几个识农务的老农或小吏从旁指点一番就好了,今年很有信心做到一年二熟。余杭县是本州第一大县,横跨州城东北、西北,地势也算平坦、灌溉优良,今年也会依照这个法子推广,尽管不一定有武康县那么把握,到时候丰收了也是一大臂助。
    剩下的几个县,情况却是略有不同。盐官县太靠近浙江下游入海,每月浙江潮水倒灌,水咸颇为严重,此前每年庄稼涨势都不如临县,田亩清丈时也都是些下田,百姓赋税还要靠沿江沿海捞些渔获找补,若是强行推行浸种育秧,只怕效果不大,又耽误了渔业时令。
    富阳县、于潜县(临安)却是另一种情况,这两县山地较多、梯田也不少。平地上大块水田面积本就不大。按照往年估算,平原水田只占全县田亩三分之一。故而这两县回报上来的情况也没说彻底不用浸种育秧等法,只是适用范围缩小了些,只承诺在部分平原水田用这些法子,旱田梯田便不用了,免得突费民力。”
    萧铣一边听一边在心中精打细算,只要把余杭县和武康县两个大县拉进来,便是增加了一万两千户民户的覆盖范围。再加上富阳和于潜少量采用,综合起来估计有一万五千户覆盖。按照一户课田四十亩的平均朝廷定法,加上隐田、世家占田,今年杭州一州一年的增产许有四五十万石。税粮增收若是能跟上,也有两万石。而且只要粮食丰收的话,即使直接征收税粮不足,还可以通过常平仓打着“防止米贱伤农”的旗号廉价购入,如此,修河的粮食应该便够了。

第六十七章 千年大计
    江南运河南段,按照历代的划分范围,应该是起自杭州,经湖州入太湖,其中湖州境内入太湖的这最后一段,还会与自然河流西苕溪相重合,全长两百四十里。
    不过,六朝以来,江南水利发达,到了南北朝末年时,往往把苏州境内从苏州连接长江-太湖水系的常浒河、吴淞江、浏河也算作是江南运河南段的一部分,只是这一段运河理论上与朝廷征集江南漕粮的漕运没什么关系,修了也只是利于民间的商业运输往来而已。在开皇十八年朝廷下诏征收统管江南三丈以上民船后,也就没有再理会过总计一百多里路的常浒河等三条支流了。
    江南二月的春播农忙的时节已然过去,从三月下旬到五月中上旬,按例就是农闲时分了,每年朝廷要大量征发徭役干活、又不愿意耽误农时的话,便多会在这个时候分流一大批徭役,剩下的则要等到秋收之后才征发。
    或许有不通农时的看官会质疑:白居易的《观刈麦》中不是还说“五月人倍忙”?怎得五月会是农闲时节呢?其实,这两条都没错,只是白居易诗中所写是特指北方小麦作区的农时。冬小麦是前一年冬天种下的,收获的时候自然是夏季的五月。而南方的水稻是开春二月初才种的,到五月时生长期还远远不够灌浆收获,故而江南五月并算不上农忙季节。
    背负着修河重任的萧铣,少不得在忙完了本县的劝农业务之后,便直接开始督办修河的事情了。湖州那边,江南河监李敏与另一名少监麻叔谋也开始同步筹备,与萧铣切磋政令、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把整个工程全线推行下去。
    杭州段这边的施工,萧铣当然也不可能只让征发自己所辖的钱塘县本县徭役,通过刺史谢远行文,余杭县与武康县两个大县也比较配合,把今年的法定徭役大多数挤出来配合。富阳县、盐官县与于潜县因为运河不过境,也没有直接好处,支持的同时,少不得留下一小半徭役民夫的额度做些本县的每年杂务修缮,诸如修治梯田、浙江堤防等项。如此一算,总共两万四千户的杭州一地,也挖出了2万多民夫的潜力——当然按照朝廷原本让民夫自带干粮的做法,这些民夫只能用六十日就要换人,萧铣和谢远有没有办法找到轮换的资源或者留下这些人秋收后再来,便要看各人手段了。
    ……
    在将作监时候便是萧铣狗腿的刘三刀,如今做了萧铣的主簿,却依然免不了要捡起老本行帮萧铣做一些鞍前马后的事情。此刻,杭州城北的运河工地上,刘三刀少不得拿着一本厚厚的河工账册,给萧铣再汇报一遍施工之前的勘测情况:
    “大人,去年冬天时,下官也按照您的吩咐,已经让一部分工匠民夫用铅垂撑篙勘测过了河道尺寸。这江南河古道本是先秦便开始陆续开凿的,其南段有天然河西苕溪,及先秦开凿的吴兴塘、平湖塘,两汉开凿的华亭塘等。
    如今因为年久失修,测得西苕溪段河深仅六尺、宽十二丈。湖州一侧的吴兴塘、华亭塘平均深七尺五寸,宽九丈。我杭州境内的平湖塘水深六尺、宽八丈。这些河段距离朝廷对江南运河的统一尺寸要求:宽三十丈,深一丈五尺还颇有差距。”
    萧铣对于这些数据也是有点儿了解的,只不过温故知新而已,故而并不焦躁。他知道历史上隋炀帝在位后,修运河普遍要求扬州以北的修到四十丈,吃水也将近两丈,这主要是为了过龙舟的船队——史载隋炀帝龙舟“长二百尺、高阔各四十五尺,水上四重”,要给如此庞大的巨舟通航,还要船队可以掉头、交汇提供可能的话,河修到四十丈宽是有可能的——毕竟两百尺长的船,就是二十丈了,总不能在河里没法掉头吧?而且船舶掉头不光是河宽和船长一样就行了,还要留出回旋半径。
    如今,运河修筑被提前到了杨广登基以前,龙舟这种奢靡的需求自然还没人敢提出来。加上历史上杨广的龙舟只要到扬州,不需要再到江南的苏州、杭州,所以江南运河的宽度比邗沟乃至更北面的河段可以省一些,但是即使如此,如今综合考虑知道,萧铣拿到的指标依然是三十丈宽,或许其中也有宇文阀或者别的下绊子的**官僚的手脚吧。
    不管怎么说,任务再艰巨才有挑战性,何况萧铣很有把握通过新技术与新管理的应用啃下这块硬骨头,也就没什么好怕了。
    “即日起,让咱常备的五千操舟疏浚民夫,沿着平湖塘、吴兴塘河段往复以爬犁船、链斗船逡巡疏浚挖泥,凡是水深不足一丈的地方,先用挖斗往复清扫,先做到水深一丈。河岸暂时不急着拓宽。至于农闲临时征调来的那些人,便让他们在于河道平行的地方平地、寻水沙疏松的地方,先挖出深六尺、宽八丈以上的平行旱渠来。”
    刘三刀一句废话也没多问,听了之后只是满口应承着便去招呼人施工了:“好嘞,卑职这便去安排。这法子果是又稳妥老成,又颇见新意,看来提速个几成是没问题了。”
    刘三刀自去不提,现场留下萧铣继续在查看勘测数据,另一旁跟着萧铣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