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太极博弈原理 >

第24章

太极博弈原理-第24章

小说: 太极博弈原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紫欽天:
你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把时间想到很急,你想着要赶时间去做。而时间越拖的久,你就越缩头乌龟!

随风而行:
就是,我就是先想到困难,然后就畏首畏尾了,我就怕做错,或者自身能力不够。但接下来呢,是积累?

  紫欽天:
那你又犯了刚才类似的问题了,不要企图周全,先踏出第一步,做了后,你再想接下来该如何!在第一步(注意强调第一步,第二步则他论),即使在你的预料中结果是错误的,但是在紧迫的时间里,你别无所选择,你让你自己面临两种情况:第一做,第二承担!

随风而行:
先做?我总想要考虑全面一些,难道这样不好吗?

  紫欽天:
不好,因为你如果反复考虑一个问题,就像要走一个独木桥,你什么都不想,你可能一下子冲过去,但是你考虑太多而无法控制你的杂乱的思路,那么就容易在独木桥前犹犹豫豫,怕这里,怕那些。其结果可能比前者更糟糕。
为什么说是可能呢?如果你真能想出个切实的办法来,那就是特例。可是你不是呀,你才刚刚踏入社会,对目前的工作连一个大概的模糊的底都没有接触过,你想得太多等于空想,反而现在需要培养你敢作敢当的心态,果断快速,做错没关系,经历积累下来,为后面你的考虑奠定一个基础,那时候你再犹豫才有价值,才能更有希望找到突破口,这才是重点!也即是——你要这么想:为了实现以后的成功,现在的果断尝试(甚至在旁人看来是一种鲁莽)仅仅是一种手段!(注意联系太极归宗原理)
因为我始终认为,只有你真正有步骤地,有方法地解决问题了,你才能真正有自信。但是我不会像一些成功大师告诉你,一些什么暗示法,催眠法,让你有一个错觉,觉得自己很行很牛,继而面对问题,我将这样所形成的“自信”称为“自信无根”,就像一个人很饿很饿了,你在地上画一个烧饼给他……
 
随风而行:
在新的工作下,很多东西都还不了解,原来的人指导的也不多,的确我也要先做了再说。

  紫欽天:
是的,要有速度。你企图去把握全局,但是如果你耗的时间越久,你就越不能在实际上起到推动的作用。
你要知道,你改变自己,到推动别人,再而影响群体,你只不过是一个角色,一个棋子而已。所以你的思路再好,跟现实的推动是不一定很吻合和同步的。你企图去谋划大局,让形势对自己有利,那么你就把握准你每一个步骤环节,其中为了实现及时纠正,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快速验证!所以此时你甚至不用考虑很多,就直接做,错了就承担就好了,记住这是第一步。(注意联系回返模型)

随风而行:
这样也行?那不是没有方向指引了哦。

  紫欽天:
嗯,贵在灵活,还是刚才说的,有了积累,再身临其境,你所思考的内容会更确实,到时候你自然会有体悟了。

☆衍例之MM上当受骗,怀孕,染上性病
网络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帖子,说的是一位大三的MM出来找兼职,遇上一位男士,经推荐找到工作,于是在其利诱下发生关系并且怀孕染上性病。
对此,有些读者纷纷作出了一些评论,有以下几个主流:
责备(不论是女主角的还是男主角);报警;怀疑真实性;暴力性报复。
看评论,笔者首先关注的不是一个人评论的优劣,而侧重的是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其思路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由此,看看评论就可以窥知对方的思维模式。
如果一个人很情绪化的,那么这个人就会想到责备或者暴力报复;如果一个人有一种大局的思想,能跳出来思考的,那就会考虑其发帖内容的真实性;而如何做,如报警或者其他则是一个人的阅历,思路所决定了。

那么这时候笔者采用了角色换位的方法,去获取当时人此时此景的状态,得到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再用理性去分析对策。
评论思路如下:

1。说一些体谅的话,让对方在痛苦中能得到一点别人的关怀;
2。想好孩子的去留问题,不建议留下(虽然在道佛家来说,这种建议是造孽的,但是理性来看,如果女主角没有背景,生下了会非常纠结,容易造成一代人的不幸);
3。这个性病也不至于完全无法治疗,查看相关医典,以及请教年长中医师;
4。做好回家静养的心理准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回家会得到更多人的照顾);
5。通过旁人(可以是同事)间接寻找这个男主角的身边人(找到对男主角影响较大的核心人物,比如他女友或老婆,期望一起解决余下问题);
上门造访为上策,扩大舆论为中策,胁逼为下策。
6。报警。(这个不是良策,因为现时立案机制不成熟,情况未必得到警方关注,所以报警前先考虑,为什么要报警,报警能得到什么,什么理由和证物可以让警方有理由处理。);
7。真实性考虑。
补充注意的是:
1。第5和第6点是一种试图取得补偿的方法,只能择一而做,最好联合支持的人去实现,否则闹大了要预防对方的地方势力等因素起到的连环效应,处理不好得不到一点补偿,反而会被反扑!
2。打草惊蛇后可能有几点情况出现:
a。男主角逃脱;
b。男主角反咬一口;
c。临时性报复或毁灭性行动。
3。女主角若是再犹豫,将错失良机。 
关于真实性的问题,通常一些媒体策划人员,叫做推手就是故意制造这些事例,让广众一窝蜂地去关注,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群众都是善于被引导的,因为一个人的情绪越不能自我控制,那么这个人就越容易被人所利用或者说越容易被生活所利用。这就是笔者很早年时候经常说的命运推着人走——不知不觉。

按认识水平划分,这个世界可以分为三类人:
第一类是先知先觉;
第二类是后知后觉;
第三类是不知不觉。
此例还可以参考阴阳流转一章里面的方法。

2。2思维惯性
人类大脑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与进化,各种各样的判断,推理形成了一种习惯,以使得人类能够在面对进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时,能够不假思索的做出迅速的反应。这叫做思维模式。 

☆衍例之人与人之间最内在差别
我们有时候会问,人与人之间的最内在差别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样貌:因为我看到你,就知道不会喜欢他了;
有人说是财富:地位不同,衣食住行都是不一样的;
有人说是热情:IQ是天生的,EQ就不是每个人都一样咯;
有人说是脑袋:人要系食脑的,所以有不同角色的人;
有人说是素质:这个人学历经验都很老道,只是你乳臭还未干就出来江湖混了;
……
笔者小时候会习惯性地把“答非所问”说成“问非所答”,那时候心里能感觉两者是不一样的,只是没有考究这两个词之间的顺序。后来有位前辈告诉笔者,“错了,应该颠倒过来。”不过想来是挺有意思的,因为人的思维惯性是:有问才有答,不太乐意接受反常规的情况。那么现在回到上面的话题,笔者反常规一下,把两者颠倒过来:通过这些不同的答案,我们可以找到正确的问题:人与人之间可以由什么区分开来呢?(阴阳流转中配阴阳的方法)
显然,这个问题是不同于“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什么呢?”
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下这个图:

这个图展示的是一个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一个过程:
(1)一个观察者看到的是人的表现。
(2)人和表现处身于环境当中,或者说是受制于环境。
(3)表现是通过人所产生的。
我们仅能直观地看到一个人的表现,但是人是容易习惯性地作出一些判断,而懒于考究内里情况。
妈妈见到孩子玩游戏,非常心痛:儿呀儿,不要玩游戏呀,没前途的。
后来孩子长大了成为一名游戏工程师:妈,我终于成功了。其实我当初玩游戏和其他人想法不一样,我是想体验那个游戏的各方面设计情况。
一个乞丐发现旁边的同伴原来是十几年前的大名人,
A:听说你当年很有名气,怎么现在跟我混呢?
B:当年家里破裂,我很郁闷,喝酒太多了,意志消沉了,很多事都荒废了。你呢?
A:我?我是接我爸位置一直干这一行,凭着棍法了得,带领一大帮兄弟杀出险境,才有今时今日帮主这个位置(丐帮帮主)……

如图,我们可能做了同样一件事情,但是将有不同的下一步;反之,我们可能做了不一样的事情,最终却能殊途同归,走在一起。

如果我们抽离了环境这个因素,或者说我们无限放宽了这个环境的限制去想,如果你跟我吵架,你会不会打小报告呢?你不会,但是有人会。因此每个人对同样一个事情,他们的想法不一定相同的,就像一条水渠,同一个源头的水流下来,不同的水渠所流动的轨迹是不一样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这条水渠是什么呢?
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一个人对外界所接受的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形式的轨迹的集合。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一开始仅在于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思路决定出路!
如果我们再考虑环境的制约因素,那么就是你所见到的一切。这是一个庞大的问题。两者相互作用下,便形成人生的种种历程。经过岁月洗礼后,于是就有人生命运的说法。

至此,读者终于找到一个答案,你可以熟记它。
但是,不幸的是,很遗憾地告诉你,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最内在差别是父亲的父亲的差别。笔者在想,肯定会有很多感觉非常诧异,一定会有人批评笔者这忽悠和胡扯。可是笔者可以很真诚地追溯到宇宙大爆炸,女娲造人,基因变异,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佛洛依德精神分析,MBA企业战略分析等去证明这个结论。
不过笔者是不会这么做的,因为有更多的重要的事情等着需要做。笔者觉得这个结论达到某种程度就够了——能够有助于去应用在生活中。除此以外,笔者是不建议读者去“研究宇宙是怎么爆炸”这类问题,除非你有很怪异的癖好或者可以以此为盈利地生活。

☆衍例之必定存在思维惯性

………………………………………………………………………………
一个坏人干了一辈子坏事,突然有一天他停止了干坏事,停止干坏事即被视为干了好事一件,于是社会就对这个坏人大加褒奖。一个好人干了一辈子好事,突然有一天他干了一件坏事,于是社会就对这个好人全盘否决。
………………………………………………………………………………
思维都已经成型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必存在思维惯性。(对同一个事物因所站的角度不同而两者概念不同,但实质一样。)

有一道IQ题是这样的:
小明的爸爸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一毛”,二儿子叫“二毛”,三儿子叫什么呢?
有一部分人会答叫“三毛”。
当答案是一毛,二毛的时候,人们的头脑自动就识别出“毛”是不变的,一,二是呈数学规律递增。继而代入式地回答“三毛”。
——这就是思维惯性。
惯性一词源自于物理学中关于运动的相关描述,指的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包括静止状态)的本能。而这种现象用之于描述思维上,则称之为思维惯性。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效应叫做鸟笼效应:
话说有一位出色的销售人员说服了你,挂了一个空鸟笼在家里面某个角落,情况是只要有人来到你家,大多数会好奇地问你一连串问题:
“鸟呢?”,“飞走了?”,“是不是死了?”,“怎么不再买一只?”。
如果你回答自己从没养过鸟,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比较严重了:
“不养鸟挂个鸟笼干什么?”,“脑子是不是进水了?”,“你是不是太有米了”。
终于,你忍受不了这无休止的解释以及解释之后的尴尬,只好买了一只鸟放进鸟笼,然后心安理得。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鸟笼逻辑。 
鸟笼逻辑告诉我们,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有着强大的惯性思维:鸟笼必定用于养鸟,吃饭必定要用筷子,结婚必先买房……
但是,如果吃饭的时候没有筷子呢,很想结婚但是又没有房子呢?怎么办?
这时候,只要你想,只要能有一个工具能够把饭送到口里就可以了,哪管是什么样的东西,那你就想到了可以用勺子,甚至手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房子是一个栖息的地方,可以租房可以裸婚。
此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当你把这种习惯性的想法观念,蜕化为基本的要义,那么变通的想法就有了。
不过,如果我们不是在遇到困境(“穷”)的时候,你是不会想着,“这次吃饭的时候,不如用树枝勺汤好了。”要是你这么一说,我相信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