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

第58章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58章

小说: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持从东京到武汉二多公里的补给线,而消耗掉日本有限的国防与经济资源。中国从此在战略上取得了主动与优势的地位,虽然她的工业地带与对外联络信道都遭到摧毁与切断,使得中国将要面对更为艰苦的生活,但是中国军民却决心以无此坚忍的力量,熔成钢铁的意志,来继续面对这场历史的大决战。中国人是决不屈服的。华军自从武汉撤退之后,有计划地将大量军队,留在武汉以东地带,继续进行游击作战,这就造成在武汉日军的后方极大之战略威胁。日军在武汉成为孤军深入的态势,要部署大量的兵力,来维护日军漫长的补给线,从此中日之间的作战,日军只能控制主要据点与交通联络线,最多再加上一些重兵把守的带状地区而已。

  在日本上下热烈庆祝日军攻占武汉之时,大本营却陷入了完全无力感的状态,因为到了这时候,日军大本营才开始明白,自己已经掉入了中国的战略陷阱之中。日本难以片面与迅速地结束中国事变,日本所有的国力与战力,就要这样逐渐消耗在中国战场之中,进不得、也退不得。最糟的是,日本还不能实事求是地面对这个错误,所有日本为了寻求支持战争的资源,终于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而付出了亡国的代价。

  25。8 武汉会战的检讨

  日军发动武汉会战,虽然在战场的作战上,大体仍然表现优异,但是日军在战略上,却仍然犯下了致命的错误。日军始终低估华军的作战意志,因此没有集结更为优势的兵力,以围歼华军的野战军作为日本作战的主要目标。事实上,若是日军能够将原先准备攻略广东的二十三军,也调到武汉会战中,这支部队或是沿大别山快速进攻华军阵地,提早切断平汉线,由北向南包抄武汉;或是先进攻南昌,再穿过萍乡进攻湖南长沙,包围武汉南方,都会对华军造成更为震撼性的打击,并达成围歼华军野战军的作战目标。当然陈诚若是能够把镇守武汉,一直在拼命赶做防御工事的四个军兵力(这些工事,最后根本就一点功用都没有发挥),大胆调出交给薛岳灵活运用,也许华军能够在江西北部成功围歼日军的整个师团;或是给白崇禧使用,也可能给日军一度困在江北的第六师团更大之打击。当然若是第三战区能够发挥更为旺盛的攻击企图,多威胁长江的航运,日军在武汉会战中,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日军的作战优势,来自现代化的工业与社会的结构,无论在兵员补充与装备更新上,都有非常先进的运作系统,因此日军的战力不但能在几次战役后,继续保持、甚至能提高。华军最大的困难,则是中国落后的工业与社会体系,别说作战装备坏一件、就少一件,就连兵员的补充,也因役政系统的落后,根本无法跟上军队的需要,补充的人员数量既不足,质量也低落,新兵更是没有经验与训练,如何能用半兵半民的部队,去抵抗拥有现代化组织与强大火力的日军?在武汉会战中,华军在战略的运用上,却充分地掌握了主导的上风,但是在战场的层次,仍是败多胜少的局面。以战力与国力而言,中国落后日本两个世纪之久,但是以谋略而言,日本却无法运用战力与国力的优势,击败中国。中国所凭藉的,全是中国人民不屈的民族主义精神,以血肉之躯去抵挡侵略者的现代化武器(在大别山与庐山的山麓,留下了无数的英雄血迹),这种悲壮的牺牲,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动人的光荣。

  25。9 中国决定牺牲到底也不屈服

  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是日本没有办法迫使中国放弃继续作战的意志,这时的华军,已经是更为独立地作战。德国的军事顾问撤离了,外国购买的军火减少了,主要国防工业的基础全遭到摧毁,中国迁移到西南的工厂,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总数只有四百五十家左右,勉强可以维持西南军民的日常所需,但是根本不能支持激烈战争的消耗。当时中国所能生产的步枪子弹,每个月为一千五百万发,平均每个士兵只有四发子弹,更别说其它的重武器装备与支持,更是少之又少了;士官兵们的军服破烂、缺乏医药与保健照顾,甚至严重的营养不良等问题。中国的部队拖着瘦弱的病体,拿着有限与落后的武器,在外援几乎断绝的情况下,中国还能、还要打下去吗?日本人不相信中国还能坚持下去,欧美国家不相信中国还能打下去,中国人却以血汗与牺牲,坚忍的写下了历史光辉记录。中国人决定牺牲到底打下去的钢铁意志'10',让日军是完全不知所措。在日本人民庆祝完武汉攻略之后,才发现高兴得太早了,中国的政府与军民,仍然继续抗日战争,反而变成日本政府不知道该如何结束这个战争了。

  日军攻占了武汉,不但没有让中国屈服,自己反而陷入了中国的战略空间之中,日军为了维持从东京到华中之间漫长的补给线,所必须耗费的资源,就已经是非常沉重的负担,武汉会战之后,日军已经无力再深入中国发动更重大攻势了。日军在中国境内的战略延伸,因此大体就维持着到武汉会战为止的战线。这个两军战略僵持的局面,直到一九四四年日本发动一号作战的攻势,才被打破。在这段时间之内,日军比较具有重大的战略攻势成就,只有攻克南昌与宜昌而已。同时,在武汉会战之后,中国原有的各路诸侯部队,也因为原有的兵员消耗过剧,必须接受由国民政府统一的征兵补充,同时大量扩充的军校学生毕业之后,也开始在个个部队任职。因此中国大部分的军队,从此都开始国家化(除了中共的部队以外),虽然在部队的最高层,也许还看到这些地方诸侯担任领导职务,但是部队的结构与人员,都已经不再是传统地方派系所主导的了。

  附注:

  '1' 事实上,到此时中日之间不但没有正式的宣战,也没有正式的断绝邦交,中国驻日本大使也还在东京任所工作,直到一九三八年八月之后,中国驻日大使才回国。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中国才对日本绝交宣战。

  '2' 其实中国破坏黄河大堤,以阻止日军深入追击,就已经展现出中国抵抗到底的决心,中国宁可让黄河泛滥自己的领土,也不要接受日军的占领与屠杀。

  '3' 试想当时日本政府的陆相板垣征四郎,只有师团长经历而已,如何敢压制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或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田俊六大将的建议?

  '4' 冈村宁次指挥之“南路”日军(沿长江而上)又分为南岸、北岸两股,宜稍注意而不要与“北路”(沿大别山攻击)的日军混为一谈。

  '5' 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当时中国军队,十之八九的作战装备只有步枪与手榴弹等轻武器,根本没有任何对付化学战的防护装备。面对毒气攻击,唯一的办法是以毛巾泡水,掩住口鼻,这种做法当然不能抵挡日军的化武攻击,因此每当日军以毒气攻击华军之时,战场状况是极其悲惨的,常常整个阵地就成为了尸骨堆积场。

  '6' 当时中国所有的本钱,都已放在购置军火上,枪甚至比人重要,士兵勉强有饭吃而已,根本谈不上营养,在野战部队中,医药几乎等于没有(除了“红药水“以外),在这种几乎无法想像之艰苦状况下,中国的守军,生病、发烧、呻吟,却又没有医药的照顾,但他们仍然在每场战斗中,尽力地保卫自己的国土。

  '7' 以侵略中国之“成果“与野心而论,苏联(继承帝俄)是最在行了,尚无能出其右者。

  '8' 胡宗南所留下的战线缺口,造成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愤怒与震惊,因为这样会立刻危及武汉的安全,但是胡宗南有蒋介石做为“后台“,李宗仁也拿他无可奈何。

  '9' 此时已经没有德国军事顾问的协助,而是中国的军方领袖,首次单独指挥与调派大军,在如此宽广的战线上作战。

  '10'当时世界各国若是领土与军力已经损失至此,照例都是投降,而到海外再组织流亡政府,只有中国是打到底。

第二十六章、切断中国对外通路
  整个中日战争中,一个胜负关键所在,就是中国是否能及早打通遭到日本以及盟国苏联切断的国际通路。由于同盟国反攻缅甸、打通西南对外通路的计划,一再遭到英国反复的拖延,中国就始终无法得到应有的援助,以装备华军成为可以在战场上主动攻击日军的劲旅。即使如此,中国仍选择苦撑到底、牺牲一切也不屈服的继续抗战,可是在得到最后胜利的同时,也耗尽了国家一切的元气。中国在战后没有足够的实力争取到战胜国应有的权利与光荣,因而遭到最可怕的出卖,都与她在战时无法得到应有的援助,有着直接而且重要的关系。

  在武汉会战之后,中日两国的作战,陷进了战略僵持的局势,双方既然无法在战场上分出输赢,那么两国最后决定性胜负的关键,就转移到战略资源运输通路的争夺上了。谁要是能先截断对方供应战略资源的通路,谁就是战争最后的赢家。因此日本决定要尽一切的力量,来切断中国的对外通路,只有如此,中国才有可能失去继续作战的能力。因此日本的战略目标,一是深入中南半岛与印度洋,切断中国西南方的对外通路;二是与苏俄(日本原来的世仇)完成了一个利益交换的协定,让斯大林(所谓反法西斯同盟国中的一员)自动配合日本切断中国经新疆通中亚的西北通路。

  26。1 对外通路决定战争的胜负关键

  在抗日战争的时期,中国仍是一个全方位落后的弱国,特别是在中国西南的抗战后方基地,根本没有作战所必需的工业结构与能源供应。因此,中国需要从外国输入维持作战的必要资源,最主要的是石油、军火原料与各种零件的进口,这是支撑中国继续武力抗日的基本条件。若这个供应线一旦被完全的切断,中国就无法继续抵抗日本了。

  同样的,日本本国的战争资源也非常有限,其作战成败关键,亦在于维持物资供应路线的通畅,以输送石油、钢铁、橡胶,与各种金属等战略物资回到本土。根据史料的分析,当西方国家终于在一九四一年,决定停止对日出售这些原料之后,日本除了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外,已别无选择。后来以中国为基地的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开始有效的威胁到日本从南洋到本土间战略资源的海上通路之后,日本只有再孤注一掷地发动“一号作战计划”(Operation Ichi…Go),企图消灭中国华南的空军基地,以确保日本通往南阳航道的安全'1'。

  其实,在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岂只中、日如此,德国、英国、苏联,也全都一样:作战国若无法维持战争资源进口路线的畅通,战争就不可能持续下去了,当德国被迫放弃所占领的东欧油田之后,纳粹武力的失败,就是必然之结果。英国与苏联全是靠美国提供的作战资源才能打下去,因此盟国维护大西洋与北冰洋航运畅通的防潜作战,实际上是同盟国在欧洲作战胜负的关键所在。

  26。2 日本进攻广东

  日军在一九三八年四月到六月间的徐州会战扑空之后,日本大本营在惊怒交加,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就匆促决定改变日军对华之速战速决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一反过去日本对华战争中,尽可能将事变控制为局部性作战之战略布局。在六月十五日,日大本营会议断然决定,发动日军的汉口攻略计划,准备深入中国的武汉地区作战。

  日军汉口攻略的主要战略目的,是要攻占中国在武汉的作战指挥中心(当时国民政府的军事指挥中心,军委会设在武汉,而当时举国一致的口号是发挥武汉抗日精神),并大量歼灭中国的野战军,以迫使国民政府最后退守西部边区,因而退化成为一个失去战力的地方性政权。日方估计,武汉作战完成之后,一方面国民政府很可能向日本政府乞和,二方面就是日本可以更方便在中国的精华区,另外扶植与操纵傀儡政府,达成日本“以战养战”的新战略。日本政府亦认为,要想迫使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完全向日本屈服,至少还要实际上切断中国所有外源输入的信道,特别是截断来自西方国家的军备进口才行。因此日本大本营在决定日军进攻武汉的同时,也计划在适当的时机,攻略华南的广东,以切断中国当时最急需的国外军火与民生必需品之进口。因为在上海沦陷之后,中国最为重要的军火与民生必需品,多数是从香港与广州的港口转运到内地与前线。日军在徐州会战之时,已经发现,中国军队战力复原的速度超过日方预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