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谨言 作者:来自远方 >

第283章

谨言 作者:来自远方-第283章

小说: 谨言 作者:来自远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大帅府,小豹子和小胖墩正在玩迷宫游戏,楼夫人坐在一旁,不见楼大帅,估计又被白老请去品茶对弈了。
    楼大帅感叹“年迈”的那番话,不知为何还是进了白老的耳朵,自那以后,楼大帅的“退休”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娘。”
    “回来了?”
    两人坐到楼夫人对面,楼二少和小胖墩也没心思继续走迷宫了,一起看过来,小胖墩的鼻子还抽了两下。
    “大哥,言哥。”
    “大舅,言舅。”
    楼少帅冷眼一扫,正想往李谨言身边凑的小豹子和小胖墩马上立正站好、
    碰巧这时季副官送来电报,是俄国那边的消息,楼少帅起身去书房处理公事,小豹子和小胖墩这才来了精神。
    “言哥……”
    “行了,过来。”
    楼夫人笑着摇摇头,看着李谨言和两个孩子相处的情形,又感到欣慰。
    大帅说他老了,她何尝不是?
    揽镜自照,早已双鬓染雪,
    睿儿才八岁,逍儿的性子摆在那里,有言儿在,当真是楼家之幸。
    
    第二百六十八章 

    进入十月;因苏俄与白军内战停运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欧洲段;重新恢复通车。
    虽然修复路轨和车站设施花费了不少时间;运行的车厢也显得老旧;落后于时代,可再次响起的火车汽笛声;还是让在场的俄国人全部兴奋的挥舞起了帽子。
    《乌法和平协议》签订后,苏俄政府与白俄政府分别开始实行新的经济政策。
    苏俄以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将在1918年之后收归国有的一部分工厂和店铺还给私人,并准备将部分企业租给外国商人和在革命中流亡的本国资本家。
    这一系列举措一直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但弗拉基米尔坚持认为;恢复国内经济比其他任何事都重要。
    “工厂里没有机器声,田间没有劳作的身影,看看吧,我们的人民在过什么样的生活?没有工作,没有面包,生病了没有医生,没有维持生活必须的一切!”
    “几千家工厂停工,农业的发展几乎停摆。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是让这个国家的齿轮继续运转,是让我们的人民重拾希望!”
    “只结束战争还不够,远远不够!”
    弗拉基米尔和基洛夫在领导会议上的讲话,被全文刊登在报纸上。
    莫斯科人再次涌上街头,他们聚集在一起,大声高呼,他们现在需要的不是主义,而是面包,是衣服,是鞋子!是能够养活一家人的工作,是能够耕田的农具!
    白俄的情况也是一样,但他们比苏俄幸运,鄂木斯克通往中西伯利亚的铁路段并没有被破坏,大量的华夏商品,可以通过铁路运往西西伯利亚。
    李谨言几乎搬空了仓库,六省内的多数商家也闻风而动,一车又一车的面粉,罐头,毯子,还有肥皂毛巾等其他日用品,换回了大量的真金白银。
    聚集在高尔察克身边的军官和沙俄贵族,虽然在革命中失去了部分财产,随身携带的首饰,怀表,烟斗甚至是外套上的宝石纽扣,却可以派上用场。
    生存还是维持体面?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前者。
    “除了真金白银,宝石古董,我只收大洋和华夏纸币。”
    李谨言已经成了北六省商家行动的标杆,原本会收英镑美金的商人,对俄国人拿出的他国纸币也开始摇头。在白俄办厂的华夏商人,收购原料,出售货物,发给工人的薪水,全部使用华夏货币。
    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之下,华夏货币成为了白俄全国流通的货币,进而影响到苏俄以及中亚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到了后来,乌克兰,立陶宛,芬兰南部,挪威东部也开始大量使用华夏货币。
    加上朝鲜半岛,琉球群岛,日本北海道和九州岛,缅北,越南北部,华夏货币几乎遍布整个亚洲。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除了本国货币,流通最广泛的就是华夏货币。
    后世对此有个形象的称呼“华元区”。
    就这样,李三少一边向美国走私,一边向俄国渗透,同时不忘提醒楼少帅,若有机会,可以和未来的中东土豪们接触接触。巴黎和会刚过去没多久,欧洲人瓜分中东也没那么快,见缝插针,总是能和几位苦大仇深的土豪建立起友谊。
    廖祁庭在南方的生意也有了起色,目前正一心一意的发展海运公司,不久前给李谨言发来一封电报,字里行间倒是颇有些感叹的意味。和北方不同,南方,尤其是上海等地,开设有英法的船运公司,廖祁庭想要发展,就要先和他们竞争。赢了,才算真正站稳脚跟。
    提起海运,李谨言就想起约翰船公司新下水的两艘货轮,一艘是大连造船厂制造,另外一艘是从美国一座造船厂买回来的。
    排水量和性能暂且不论,李谨言对其中一艘货轮的船名很有意见。
    威廉波特尔号。
    当约翰兴高采烈的告诉他,这是船公司迄今为止最大的货轮时,李谨言就觉得这船名熟悉,回到关北后,看到报纸上关于美国总统的消息,顿时一激灵。
    难怪他觉得耳熟!
    威廉D波特尔号,二战史上赫赫有名的美国驱逐舰,炮打海军基地司令部,差点用一枚鱼雷干掉罗斯福,又被自己击落的飞机“送”下海的那艘“神”船。
    比起波特尔号,日本的三艘海军祥瑞完全不够看,再祥瑞也没见它们向天皇开炮。如果它们能发愤图强向波特尔号学习,二战历史说不定会因为而改变。
    “改名,必须改名!”
    李谨言一连给约翰拍了三封电报,电报内容完全一样,必须给这艘商船改名,否则不许下水。甭管是不是迷信,反正他的商船不能叫这倒霉的船名!
    对于李谨言的坚持,约翰有些莫名其妙,耸了耸肩膀,还是为这艘新船重新命名。
    一场“抢注”风波消弭于无形,赫赫有名的波特尔号,依旧会在二战中继续它的“辉煌”。
    李谨言放心了,罗斯福总统……只能自求多福了。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之间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永久中立国瑞士举行全民公投,决定加入国联。
    迫于压力,法国和比利时军队撤出了在一战中占领的德国城市。德国并没感到多高兴,因为在不久后签订的边境条约中,北石勒苏益格被并入了丹麦国土。
    土耳其发生革命,废除了苏丹,土耳其要实行民主,不在需要国王。希腊却计划举行公投,决定是否再设立一位国王。
    在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战斗法西斯改名为国家法西斯党,暗地计划组织黑衫军向罗马进攻。
    在慕尼黑,希特勒发表了一场又一场演说,并雇用一批打手成立了冲锋队。冲突,暴乱,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战争表面结束,实际上,该解决的问题压根没有解决,矛盾始终存在,就像一座活火山,注定会再一次爆发。
   
    第二百六十九章 

    欧洲局势如何;暂时影响不到华夏。
    十月中旬;德国与华夏就贸易等多方面合作签订补充条款。
    同月;首批德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抵达华夏。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做出了种种限制;巨额赔款也造成了德国国内经济困难,却并没打垮这个国家。强大的工业体系;陆军总参谋部的核心,以及由俾斯麦一手创建的统一德国;依旧保存了下来。
    因战败和其后种种不公平对待,仇恨的种子也在日耳曼人心中生根发芽。就算不是小胡子,也会是其他人;德国人的愤怒,总会找到宣泄的途径。
    这个途径,就是战争。
    正如法国元帅福煦所说:“这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后的战争。”
    最终,他的“预言”在一九三九年得到应验。
    抵达华夏的德国工程师将被安排在东西伯利亚的赤塔工作。新建的机械厂,飞机厂,和汽车制造厂都可以让他们发挥所长。
    随着华夏对东西伯利亚的开发,煤铁等矿产资源也源源不断的输送回国内。建立在赤塔的机械厂,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矿山机械。研发过程中,华夏的技术人员遇到不少难题,有了这些经验丰富,技艺娴熟的德国人,算是解了机械厂的燃眉之急。
    进入飞机制造厂工作的,除了二十五名技术工人,还有四十名德国试飞员。其中就有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二战时的德国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
    一战结束后,他本该到丹麦工作,闻听德国政府招募“试飞员”,便和朋友一起报名,没想到,工作地点竟然是在华夏。
    在轮船上,戈林发现,这四十名试飞员全部是参加过一战,有战斗经验的退役军人。
    是计划,还是巧合?
    戈林不清楚,但他猜测到了某种可能,并开始对这次华夏之行充满期待。
    赤塔的汽车制造厂分为一厂和二厂,一厂主要生产卡车,二厂是拖拉机厂。德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大多被“分配”到拖拉机厂工作,从事“拖拉机底盘和车身”的研究。只不过,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的“拖拉机”,没在农田中发挥作用,全部被开上了战场。
    飞机试飞员,坦克驾驶员,还有以各种各样名义来华的德国退役军人,开始了在华夏为期五年的工作生活。
    在此期间,外部的一切都与他们没有关系,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完成自己的使命。
    “一切为了德意志!”
    华夏与德国的合作没有瞒过英法等国的眼睛。英法两国公使同时照会华夏政府,表示出了对这件事的关注。华夏政府给出的回答是:“这是民间合作,不是政府行为,只发展民用工业,并不违背任何国际条约。”
    同时,华夏政府还表明,他们开展合作的不只有德国,还有白俄,苏俄,美国,包括英法两国,都同华夏有商业往来,民间合作。
    “商业行为不涉及军事,华夏爱好和平。”
    老谋深算的朱尔典因健康问题在几个月前卸任,返回英国,大不列颠新任驻华公使艾斯顿爵士把不准华夏的脉搏,法国驻华全权公使柏卜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在表面上接受华夏给出的答案。
    但英法两国始终对德国与华夏的合作保持高度警惕,派遣间谍失败之后,转而想方设法收买当地人。遗憾的是,能够接触到机密的人员很少为财帛美色动心,愿意“帮忙”的人,送出的消息毫无用处。
    花了不少钱,却无法得到想要的信息,反而引起华夏的警觉,为了避免产生更大的“误会”,再不甘心,艾斯顿与柏卜也只能暂时收手。
    除了整天在屋子里打转的艾斯顿和柏卜,李谨言也很想到赤塔去看一看,提出要求,却被楼少帅打了回票。
    赤塔的工厂,名义上是民间出资,实际上却是政府在幕后操控,其中牵涉到太多问题。他是个商人,不是军人,也不是政府官员,冒冒失失的跑过去,的确不太合适。
    失望是难免的,却不是不能理解。
    “想去的话,等我有时间。”
    李谨言摇头,“我也只是一时兴起。“
    “是吗?”
    “我说真的。”李谨言靠在桌边,“就是一时兴起,也没什么可看的。”说白了,飞机厂,汽车厂,兵工厂,关北哪样没有?
    楼少帅拍了拍李谨言的脸侧,李三少一咧嘴,按住楼少帅的手背,“少帅,这事按下不说,我之前提的那件事,你觉得怎么样?”
    “哪件?”
    “到苏俄办厂的事。”李谨言笑眯眯的说道:“白俄那边不是问题,苏俄那里有喀山他们在,只要运作得当,厂子开起来盈利会相当可观。现在那边什么都缺,尤其是粮食和生活用品。苏俄又出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商人租厂,我估算了一下,成本不会太多,稳赚不赔。”
    “想好了?”
    “恩。”
    “派谁去?”
    “冯经理,还有不少商人都有兴趣。可以组个商团,顺便以少帅的名义送去一批援助物资,也算是敦亲睦邻。”
    “我的名义?”
    “对。”李谨言点头,“要不就大帅?反正钱是咱们家出的。”
    “哦。”
    “……少帅。”
    “怎么?”
    “咱们说正经事呢。”
    李谨言握住探入长衫下摆的手腕,试图讲理。不想对方却直接用牙咬开了他的领扣。
    温热的气息拂过喉间,带起一阵麻痒。掌心所到之处,一片灼热。李谨言咬着嘴唇,恨恨的扯开军装外套,隔着衬衣咬上了楼逍的肩膀,他就知道,和楼老虎谈正经事,十次有九次没法正经收场……
    到苏俄开厂,李谨言之前也考虑了很久。
    现在是1920年,还有四年,弗拉基米尔就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如果继任者是斯大林,这件事还需要再斟酌一下,但实际情况是,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基洛夫的地位和声望都排在斯大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