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华无敌前传 >

第141章

中华无敌前传-第141章

小说: 中华无敌前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1艘“天城”级战列巡洋舰。但由于其现役的主力舰性能落后,远不如中国新建的战舰,因此,日本开始全面提速在建的2艘战舰。为了在数年后,日本主力战舰在数量和质量上同时胜过中国海军,斋藤实内阁提出了一个庞大的造舰计划:在五年内兴建两艘“舞鹤”级战列舰和4艘“大和”级超级战列舰!这个规模已经越过了条约的限制。

实际上在31年时,中国海军拥有包括破交巡洋舰在内的6艘主力战舰,虽然在数量上要低于日本海军,但在质量上则高于日本。“金刚”级和“伊势”级实在太过落伍,“长门”级虽然经过动力改装后,性能有较大提升,但仍不能与“福建”和“台湾”两级战舰对抗。就算加上刚下水的“加贺”号与“天城”号战舰,日本海军中称得上现代化的主力战舰也只有4艘,更让日本胆寒的是:中国在此期间还建造了两艘出口智利的“拉托雷海军上将”级战列舰、两艘出口意大利的“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和两艘“勇敢”级战列巡洋舰。也就是说,中国的造船工业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便建造了10艘主力战舰!这是日本造船工业无法企及的概念。更别说,中国现在又在为意大利建造的4艘“罗马”级战列舰。如果中日两国真的突然爆发战争的话,仅凭中国强大的造船工业,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建造出数量惊人的战舰。

日本军人政府自认为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他们必须在加强朝鲜日本驻军的同时,将更大的精力放在海军建设上。为了使本国在造船能力上能够达到至少与中国比肩的水平,日本开始了疯狂地造船设备外购行动。可惜的是,中国又先其一步,将美国的造船工业几乎搬走了一半。本来,日本也可以委托美国代为建造新的战列舰,美国政府也是这样强烈企盼的,但如此一来,日本想借助军工生产带动国民经济的想法又会落空。不得已,日本只好向美国及欧洲订购各种钢材、造船设备的半成品,用日本本国的工业来生产造船设备,这样即可带动国民经济,又可使本国造船工业不致受到国外的牵制。当然,这也必然造成其海军建设周期延长。

为了在短时间内对抗中国海军,并保证本国海上安全,日本新的军人政府开始向美国靠拢,并于32年底与美国达成秘密协议,美国将增强在远东地区的海上力量,与日本一道共同对中国海军进行牵制。从情报机关得到这份秘密条约后,我不由得对日本这个民族所具有的忧患意识和较高的战略思维水准表示赞叹。在后世的中国,许多国人都看不起日本,总认为他们是岛国居民,目光短浅,没有任何战略思维。但我却认为,日本极具战略眼光,每一次对中国的侵掠,都是在中国最疲弱的时候。而且正因为其岛国的本质,使得日本在海洋战略上更远远地走在了中国前面。

先是与英国结成英日同盟,接着在二战后,与美国结成军事同盟。它所选择的结盟对象,全都是具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具有“全球统治”地位的国家。这使得日本可以以很低的成本,来获取全球资源,并借助盟友的力量达成更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这比与传统的大陆强权国家结盟,具有更大的优势。这也难怪日本人的存在虽然说是全人类的耻辱,但仍不能阻止一代伟人毛泽东赞叹:“日本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这很矛盾,但这也是事实。我们仇恨、漠视这个“伟大”的敌人,但也不能不向它学习。

为了获得更多的现金来渡过大危机,日本军人政府终于忍不住了,开始将日元贬值,并大量印制纸币。造船设备的更新也同时在各大海军船厂及与海军有深厚渊源的财阀所属的船厂中快速进行。他们是那样的迫不及待与狂热,生怕慢上一步,就又被中国远远地抛在了后面,给帝国带来深重的灾难。但日元的贬值也使日本尝到了苦涩地滋味。各种原材料及半成品的价格飞涨,使战舰的造价比最初翻了几乎一倍。日本海军建设的成本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水平。

但这些都不足以使日本军人政府警惕,他们眼中目前所看到的是自己从来没有正眼瞧过的低劣的“支那人”,正以极高的速度发展国力,日本如果再不加快军备速度,将永远失去进入大陆的机会。就日本当时的情况来看,也不能不说日本军人政府采取至少在他们看来是“正确”的道路。到32年底,日本重工业终于止住了继续下滑的趋势,各大船厂的改建、扩建工程也非常顺利。横须贺海军船厂、横滨海军船厂、吴港海军船厂、川畸海军船厂相继完成改、扩建工程。“加贺”、“天城”级的二号舰也已经提前竣工,正在立即清空船台,并切割“舞鹤”级战列舰的钢板。

为了因应中国船厂正在建造的拥有10门主炮的新型战列舰(当时还不知道只作出口,以为4艘战舰与前面几级战舰一样,与意大利各平分两艘),“舞鹤”级战列舰更改了最初的设计,为了强调在单舰性能上的优势(此时的日本已经觉得似乎不能在数量上取得针对中国的优势),“舞鹤”级战列舰采用了四座三联装409毫米主炮塔,为了增加浮力,不得不加大舰体宽度,采用了新的球鼻型舰鼻和类似于“奉天”级的尖削型舰艏,以减小阻力,增大航速。

但在论证时发现,采用四座主炮塔,将会使装甲带的长度加大,从而增加排水量,绝对会超过条约的规定。同时,两座三联主炮塔重叠在舰体之上,使舰体重心较高,非常不利于中高海情下的射击,而且在进行横向齐射时,甚至会有可能造成舰体产生倾侧。于是又决定采用四联装主炮塔和重叠两双联装主炮塔。但日本落后的工业无法在短期内研制出新的四联装炮塔出来。在当时紧迫的情况下,这种事情显然是绝对不能容许的。

作为解决办法,日本一方面经过精心制作虚假材料,瞒报真实的44728吨的标准排水量,将其作成37500吨。另一方面,不得不降低舰体的储备浮力,并将装甲减少到一个危险的数值。经此改动,“舞鹤”级战列舰的续航力也降低到5000海里/16节。但15万马力的动力,也能够使该舰达到31节的航速。

不过,横须贺和吴港的海军船厂的船台虽然能够容纳这艘长242。4米,宽33。7米的庞然大物,但对即将开始筹备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却显得有些困难。为此,横须贺海军船厂和吴港海军船厂不得不继续将船台加大。日本的造舰速度在危机中,显得相当迅速。“舞鹤”级战列舰从32年11月28日开工建造,到了33年8月就下水,接着在9月,船台上就开始切割“大和”级战列舰的第一块钢板。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日本在军事工业方面投入了多大的力量。

但日本的其它工业和农业则因此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危机中,日本已经有27%的农民破产,他们无法维持自己的生计,不得不进入城市或加入军队,但更多的人则四处流亡。其它工业因为不能得到政府的资助,从1929年年底到1933年年初,日本就有8万多家中小企业破产倒闭,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在国外操持皮肉生涯的日本妇女,此时也无法呆在国外,不得不大量返回日本。但令人发指的是,日本军人政府为了减少负担,严禁这些妇女回国,甚至在海上拦截搭乘的船只,迫使其返航或驶向其它国家。

为了压制国内的反对浪潮,日本军人政府一方面让军队进入各地进行戒备,另一方面则开始从美国等国购进粮食等生活必须品。至于救济,则从来不可能出现在日本政府的字典中。在灾难最深重的32年,美国的农业生产只有危机前的30%,满足本国的粮食需求还算勉强,至于向国外出口,则几乎是不可能的。出于对日本的扶持,美国当时在任的胡佛总统本想同意出口100万吨小麦,但却被幕僚告知,美国根本没有这么多的余粮,于是胡佛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并向日本建议:到欧洲去碰碰运气。

英国人显然自身难保,根本没有理会日本政府的购粮请求。法国人虽然在32年年底才进入危机,但在这之前,法国经济还算正常,粮食问题似乎对日本来说,已经有了个眉目。不过,法国在刚刚向日本提供了数十万吨小麦后,政府立场开始倾向与中国结盟,加上此时的法国也进入了危机,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粮荒,法国政府又立即中止了剩余部分的交付。不得已,日本只好将目光聚集在朝鲜日控区身上,本就已经达到临界点的朝鲜,被日本军政府的一纸命令,所有朝鲜农民的粮食便被日本军队一抢而光。于是在33年3月,朝鲜的大灾荒发生了。当有数万人被饿死时,朝鲜爆发了席卷整个日本控制区的起义。

这次大起义由中国情报机关和朝鲜人民民主国派遣的特工发动,并提供了很少的武器装备。因为朝鲜半岛正处于中日对峙状态,双方上百万大军云集在这狭窄的地域,要想进行少数人员的渗透都已经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提供大量武器这类近乎于不可能的任务。但也正是由于中日两国百万大军的对峙,使得朝鲜日控区的日军数量相当惊人。大起义刚刚爆发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便被日军扑灭了。上百万朝鲜人被日军屠杀,且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这极大地削弱了朝鲜人口资源的合理构成,朝鲜日控区作为一个日本的殖民地,对日本已经不太能产生什么利益了。

当然,日本的这种禽兽行径也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日本国内的部分“有识之士”也对政府的行径感到悲哀。朝鲜人民民主国也发表宣言,宣布日本是朝鲜的敌人,除非日本被彻底从地球上抹去,否则,朝鲜人民民主国将同日本战斗至最后一人。但日本则拿出当年与朝鲜王国签订的合并条约,指责朝鲜人民民主国是一个非法的伪政府,日本将会行使对朝鲜的主权,彻底消灭朝鲜人民民主国。这两个政府的嘴仗越打越厉害,到了后来,终于演变成了武装冲突。

33年4月下旬,朝鲜人民军的部分官兵由于不能忍受日本军队对同胞的迫害,开始主动向驻防在停火线对面的日军进行射击。日军当然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毫不犹豫地开枪还击。双方乒乒乓乓地打了几天,互有伤亡。最后在各自政府的强令下勉强停了下来。当然,朝鲜人民民主国的主要负责人也开始频繁地活跃在北京的各个部门,希望中国政府能够帮助朝鲜对日本进行惩罚。后来,日本政府也明白对朝鲜的过于压迫,只会带给自己无尽的麻烦。于是将刚刚从南美一些产粮大国手中购进的百余万吨粮食分了一些到朝鲜日控区。朝鲜的局势才慢慢地缓和了下来。

第一百三十章 … 危机从地狱中苏醒

灾难的第四年2月,罗斯福当选为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此时的美国工业生产已经几乎不能维系国家正常的运转。全国至少有1300万人失业,《幸福》杂志估计除农村受难的1100万户人口不计外,全国有3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他们依靠私人施舍、市和州政府微不足道的公共救济,以及自己可怜的储蓄度日。许多人在前工业社会大饥荒时代的那种原始状况下生活。被房东赶出门外、被截断煤气水电的人们加入了全国四处流浪的大军。几百万漂泊无依的人露宿在丛林、公园、街头、车站,“他们像破木烂船,随处飘流,举目四顾,彼岸杳然。其中有正派诚实的中年人,他们贫穷劳累,满脸皱纹;有的是青年男子,满头长发,从不梳洗;他们穿城过镇,或是搭乘铁路上的货车,或是揩油坐私车。这些无家可归、走投无路的美国公民,走遍了整个美国。冬天到了,才在各大城市集中起来,他们忍饥受冻,四处碰壁,肚子空空,前途渺茫,心烦意乱,辗转奔波。”这,就是托马斯&;#8226;沃尔夫笔下的景象,但仅是逼真地刻画了不幸者中的一小部分人。更多的千百万人只因肯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

其实早在前一年,罗斯福就在全国各地展开巡回演说,为拉选票他充分地施展了自己日益纯熟的演说技巧。他以赞美农村生活的种种优点,刻意显示自己同样具备那种以农村为背景的美国乡绅的贵族气派的方式来迎合农场主;他把增加工人补助、减少劳工限制、扩大失业救济等内容充实到施政纲领中——以赢得城市选民的好感;他在奥尔巴尼当面训斥声名狼籍的纽约市市长吉米&;#8226;沃克——以此表白自己并非同坦慕尼不法分子是一路货色;他比对手们更加强有力地议论大萧条及其给国家带来的经济磨难。他终于发出了这样的呼声:“我们国家需要的——如果我没有把它的特征看错的话——而且也是它所需要的,是大胆的、坚持不懈的实验。”

罗斯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