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无敌前传-第3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到了7月9日,装甲部队协同2个陆战队师在推进到米彻尔根深叶茂北岸后,理在邓巴被数个师的美军阴住,再也无法突破沿岸防线。
原来,此地位于南纬17度,已经处于美国航空兵力的控制范围之内。
过度依靠航空兵掩护的地面部队,在航空火力一下子降低许多地时候,终于放缓了进攻的脚步。
这种情况持续了近一周,双方不断投入兵力,在邓巴一线展开激烈的战斗,伤亡达到了十万人以上。
这开始让海军心痛起来,毕竟主要伤亡的作战部队都是海军陆战队,为了立即改变这一现象,陈海甚至越级指挥,让打击群立即分出十艘护航航母,配合已经在卡奔塔利亚湾招待任务的9艘护航航母一道,重新夺取交战空域的制空权。
首先攻击的是诺曼顿机场,这个大机场地停机场上,加上附近的机堡、机库等设施所能容纳的战机。
使其拥有三百架各型作战飞机。
攻击在夜晚进行,通过无线定位导航系统,从航母上起飞的机群轻松地找到了诺曼顿机场。
虽然在十余架美国的夜间战斗机的打击下,攻击机群损失惨重,但其仍然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整个诺曼顿机场陷入一片火海之中,绝大部分的俯冲轰炸机等对地攻击机被炸毁在地面上。
残余地夜间战斗机和三十架陆基战斗机不得不立即转场到了东部五百多公里外的汤斯维尔机场。
没有来自空中的骚扰,装甲部队立即突破了美国在邓巴的防线,并进行纵深穿插,然后垂直包围。
将4个师的美国合围在邓巴到斯塔腾河之间,仅仅过了两天,不堪无限制的空中打击和炮击地美军放下了武器。
越战越勇地中国登陆部队在邓巴兵分两路,一路主要由陆战队组成向东,穿越大分水岭,准备夺占凯恩斯港;另一路则主要由陆军的装甲部队组成,继续南下,进入澳大利亚地腹地。
南下的陆军装甲部队一路高歌猛进。
于7月20日占领了万鲁克、21日攻陷诺曼顿和格莱诺尔、23日攻占克罗伊登。
然后经过两天的休整和补给后,于7月25日占领了多诺斯希尔和伊夫莱,27日进入不设防的卡贾比。
30日,经过一番激战,在击溃了美军2个师近三万人的兵力后,终于夺占了交通重镇克朗克里。
与陆军装甲部队在一片矿野纵横驰骋相比,向东路进攻地陆战队部队却显得步履维艰。
三个师的陆战队呈三角开沿着米切尔河向上游推进,但大分水岭崎岖地地形使陆战队官兵的行进速度非常缓慢。
同时美军在大分水岭各地都建有大量的防御工事,使中国的陆战队官兵每前进一步,都要与美军进行激烈地交火。
到7月27日,经过一番苦战,才勉强占领了甘布拉。
接着在芒加纳,又与一个师的美军进行了长达四天的激战,才驱逐了美军,进入城镇。
陆战队的攻势在阿尔马登终于停滞了下来,四万余美军集结在这里,构筑了强大的防御阵地。
由于大分水岭的阻隔,使陆战队的补给相当不便,而面对弹药相对充足的美军的防御,陆战队即便发动进攻,也会造成极大地伤亡。
现在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一是通过海上通过两栖登陆进攻,夺占凯恩斯港;二是仍由海上发动攻势,但不进行登陆作战,仅由舰载机完成对阿尔马登的美军阵地及凯恩斯港物资中转站的攻击。
澳大利亚的东北海岸,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堡礁,延缦数千公里,直到弗雷泽角为止。
整个大堡礁由无数的珊瑚礁组成,其水文条件极为复杂和恶劣,根本无法在这片海岸实施任何登陆作战。
因此,海军完全没有考虑通过在凯恩斯登陆解决战斗的问题,而是让简天行率领的打击群进入珊瑚海北部,在奥斯普里礁附近海域发动了对凯恩斯港及阿尔马登美军阵地的空中打击。
对凯恩斯港中转站的轰炸相当成功,近二十万吨物资被付之一炬,使美军在整个大分水岭北部段的部队陷入了后勤中断的窘境。
而对阿尔马登美军阵地的轰炸却有些让人无法满意,虽然大部分的表面阵地被摧毁,但真正有战斗力的地下火力点和工事则没有什么损伤。
这使陆战队部队继续在这里耗上了五天,美军才因为弹尽粮绝而想中国军队投降。
在8月4日占领了凯恩斯后。
海军陆战队开始按照王楷庭的意思,沿着海岸线向南推进。
这里是澳大利亚人口稠密地地方,获得补给也相对方便,更重要的是,能够随时获得打击群的空中支援。
这一思路从事实上证明是可行的,海军陆战队投入的七个师约11万人的兵力很快击溃了汤斯维尔守军,占领了这个相对重要的军事重镇。
尤其是机场被完整地夺取。
使海军陆战队拥有更加丰富地战斗方式。
因为大堡礁中段以外,仍然拥有一大片珊瑚礁,这使打击群只能饶过这片危险的海域,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已经无法到达海岸,因此,机场的完整夺取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陆军部队的攻击却在此时陷入了停顿。
虽然陆军部队进攻的区域都是以平原为主地地形,但由于大分水岭的阻隔。
使太平洋上的湿热空气无法进入内陆,所以大分水岭以西形成了干旱半干旱气候。
在这里,饮水成为比燃油、弹药更加重要的“战略物资”零星的水源完全不能满足数十万大军的需求,大量地卡车被用来运载淡水。
同样,美军也面临着这样地困境,因此双方在这里出现了短暂的和平。
王楷庭在卡贾逼建立了另一个超大型地中转补给站。
因为这里有一片淡水湖。
水资源丰富。
这里也就成为了陆军部队的核心基地。
进攻最终在总参和海军不断催促下重新发起,但此次进攻并没有向公路铁路交通相对发达的里士满地区发展。
而是继续南下,扑向了贝杜里。
在这片地区,拥有菲利皮湖,麦克哈蒂湖,比尔帕莫里湖灯季节湖组成的水源地。
而且继续南下,就可以倒带亚马亚湖。
从这里向南,不到四百公里就可以进入澳大利亚经济最发达的新南威尔士州。
悉尼,首府堪培拉等都在这个州。
解决了这里,实际上也就控制了整个澳大利亚。
但为了完成这段长达一千多公里地大距离推进,必须要拥有足够的燃料、弹药和淡水补给。
为此陆军与海军能力合作,在战役发起前地一个星期内,就从海上运送了近五万辆各型卡车和约十万辆军用吉普。
数量庞大的机动车辆,很好的保证了作战部队的物资需求。
陆军部队的推进速度一下子就提升了起来。
由于地理及气候条件的限制,美军在整个澳大利亚盆地(大自流盆地)并没有部署多少部队,这使陆军部队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推进了上千公里,新南威尔士州的伯克,并在亨格福德、诺卡通加、亚马亚马湖畔、贝杜里布力亚和达贾拉等地建立了大型补给中转站。
中国军队的兵锋一进入新南威尔州,就立即引起了澳大利亚美军司令部的慌乱。
澳大利亚美军总司令马克。威纳。克拉克上将(就是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的那位仁兄)立即从宁跟、沃尔格特、科巴等地调集了十一哥师约20万美军前往阻击。
同时,他还下令将澳大利亚美军仅有的一个坦克军第四坦克军从首府堪培拉外围调往前线。
接着,在中国庄家力量的巨大压力面前,克拉克上将错误的下达了全线收缩的命令,使正在罗克汉斯顿一带进行阻击的三十万美军,放弃了阵地向南枉奔。
海军陆战队意外夺去了罗克汉斯顿,并趁着美军向南拼命撤退的当口,顺势占领了布里斯班。
到了9月2日,15万余海军陆战队官兵已经进抵科夫斯港和阿米代尔,而陆军部队的兵锋也前进至拜罗克。
此时的战场局势犬牙交错,15万海军陆战队从侧翼威胁着沃尔格特约7万美军的安全,而在韦里斯克里克和塔里一线,30万美军又时刻保持着战备状态,使海军陆战队感受到强大的压力。
陆军部队的三个装甲师组成的突击群库拉巴对美军的第4坦克军进行贴身式压迫,使其无法动弹。
而在其侧翼,科巴地区的5个师的美军则时刻威胁着突击群。
双方谁也不敢妄动,打破僵局的是简天行的打击群。
他率领打击群练绕开了大堡礁和其外侧的礁群后,避开了美军大航母舰队的搜索,对塔里、麦夸里港和韦里斯克里克进行高强度地轰炸。
制导炸弹很精确地摧毁了美军设在韦里斯克里克的补给站,使这一地区的美军立即陷入了弹药、燃料及药品严重不足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的美军对中国军队的威胁已经减弱到让陆战队指挥官不太重视的地步。
9月5日,陆战队率先发动进攻,占领了麦夸里港,并击溃了在韦里斯克里克一带的美军。
这一下子就使沃尔格特一带的美军陷入了前后受敌的窘境,克拉克只好让其立即从库南布尔撤退到达博。
美军在东线,就整个地区压缩到纽卡斯尔、库拉、吉尔甘德拉一线。
陆军部队的左侧翼的威胁被消除后,也开始收缩兵力,将其集中到拜罗克一带。
9月7日,王楷庭与商云义进行联合磋商,讨论如何协同两个军种联合作战的事宜。
此时的战局对中国来说,非常有利。
美军在悉尼、堪培拉及其外围集结了约八十万兵力,但其中只有5个坦克师的装甲力量。
中国则集结了15万海军陆战队和22万的陆军部队。
虽然数量上,中国军队处于劣势,但中国军队则拥有6个装甲师和3个机械化步兵师的装甲力量,更重要的是,美军这八十万大军并没有形成纵深,而是成为一个弧形,只要突破一点,就能撕开美军的整个防线。
记过整整一天的讨论,两人的参谋班子终于作出了在达博—帕克斯一线与美军主力决战的决定。
但在这之前,他们需要航空兵彻底掌握制空权,并将美军在悉尼、堪培拉等地的地面部队牢牢地牵制在原地。
克拉克上将从中国军队不断地调动中,感到了一丝不安,他经过长时间的分析,也作出了判断。
如果中国海军的打击群从海上发动进攻的话,那么就有近三十万的兵力无法向前线调动。
于是,他立即给斯普鲁恩斯发去了电报。
第二百六十八章 … 太平洋战争终结
斯普鲁恩斯一直在避免与中国的打击群相遇,要知道,从中国占领了珍珠港后,美军本土同澳大利亚之间的海上联系已经被切断,自己的大航母舰队所需的弹药、零部件等舞姿已经中断补给。
虽然澳大利亚拥有相当雄厚的工业基础,也能够生产出部分飞机零部件出来,但最关键的部分还是需要美国从本土运送过来。
至于弹药的生产就更加困难了,美国本土的工厂拥有严格的检验检测手段和相当成熟的工艺,这不是光有生产设备就能够生产的。
不过,这一次斯普鲁恩斯也知道自己的大航母舰队再也不能避战了。
失去了悉尼和堪培拉等地,等于就失去了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工业基地,将会使其的补给和后勤保障更加困难。
再说了,失去澳大利亚,美国的武装力量就只能退往无险可守的新西兰,而新西兰的工业力量更加薄弱。
更重要的是,在澳大利亚现在还有近百万大军,一旦战败,那就意味着至少有数十万美国军人会被中国俘虏。
这在政治上对美国来说,绝对是一场超级灾难,美国除了立即退出战争,将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无论哪个人上台都一样。
分清利害关系后,斯普鲁恩斯在伍伦贡和悉尼接受完了补给,开始升火起锚。
根据以参谋们的推演判断和各种情报汇总分析,斯普鲁恩斯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的打击群现在正在米德尔顿礁一带海域。
先前的哈尔西在与中国的第二打击群兜了几个圈子后,一无所获地返回了驻地。
现在也正好合兵一处。
合兵后的大航母舰队将有17艘舰队航母、22艘护航航母,而中国的打击群也因为部分航母必须返回基地进行休整和维护,使舰队航母的数量减少到10艘。
这使斯普恩斯感到底气颇足。
斯普鲁恩斯将手中的航母进行了中心分配,由于拥有10艘老式战列改装的“圣保罗”级舰队航母。
这种航母速度相对较慢,只有25节,因此很有可能会跟不上整个舰队的速度,而造成队形分散。
再加上其装甲防御能力相对强大,高于纯航母设计的其他几型舰队航母,生存能力也肯定要强的多。
因此他决定以这批“圣保罗”级舰队航母作为整个大航母舰队的主力。
另外所有地护航航母也全部加入舰队主力。
这样,分配给哈尔西中将的航母数量就增加了一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