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无敌前传-第3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愤怒地要求车队停下来,转身消灭消灭只有一个排的追兵。
但已经被中国军队打得完全没有斗志的美军士兵。
并没有听从自己将军的命令,反而加大了油门逃窜。
已经失去理智的巴顿跳下车。
掏出手枪,准备再一次以身作责,示范给逃跑的美军士兵们,看看他们的将军是如何“勇敢”地阻击中国人的。
却不料被一名中国士兵眼疾手快地一枪结果了性命。
由于补给线一直都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中;加上中国空中打击的不断努力;使第三集团的补给始终处于时有时无的状态。这在进行全集团军投入的较大规模的战斗中时;其暴露出来的弹药‘零部件不足的情况;就显得非常明显了。留在包围圈中拼命抵抗的第三集团军参谋长;在经过三天的激战后;终于明白:在优势的中国装甲火力及空中打击下;任何抵抗都是徒劳的;因此;在10月30日;第三集团军的参谋长;率领残存的约十万美军向中国投降。第六集团军的遭遇也相当可怜,从10月25日,全集团军向南突击开始,经过2天2夜的连续行军,第六集团军终于从加夫萨…加贝斯一线到达了杰法拉平原一带。
不过,由于遭受了海面上中国护舰(看不到,被水印遮住了)载机的打击,使第六集团军不得不紧急规避向内陆,并将集团军司令部设在了泰塔温。
10月29日,在一个小时内就接到第三集团军的第七封求救电报后,克鲁格终于在补给还未充分完全之前,就下令加速前进。
但在布拉迪亚卜山脚的公路上,却遭到了令克鲁格终身难忘的一次失败。
10月29日上午10时,美国第2骑兵师(没有马匹,全部装备的是坦克、装甲车辆等,纯机械化师)在路过山脚时。
却被突前侦察的一名特种部队士兵谭秉云阻截。
谭秉云一人一枪加上三颗手雷,利用娴熟的战术技巧,过硬的反坦克身手。
借助地形,将该师阻截了整整八个小时!(仅以此节献给我们伟大地战斗英雄谭秉云。
1951年5月24日,朝鲜战争中,志愿军27军某部部班长谭秉云,一人、一枪、3颗手雷,巧用地形,凭借自身过硬的反坦克技术,竟将美国的骑2师堵截整整8个小时!这个纪录至今无人能破,恐怕也会是后无来者。
正因为超级战斗英雄谭秉云地孤身战斗,使美国的第六集团军无法及时赶到提吉。
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巴顿被一名中国士兵杀死,也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第三集团军投降。
在明白自己已经无法挽回第三集团军后,克鲁格立即率第六集团军回撤。
不过,此时在突尼斯北部的中法军队已经开始进攻加夫萨,而中国海军陆战队也已经向加贝斯港发起冲击。
接到消息后的克鲁格更加惊恐万分,他可不想步巴顿的后尘。
于是便亲率第2装甲师、第4机械化步兵师,率先向加贝斯方向狂奔而去。
不过。
却于10月30日被中国海军舰载机发现,随即到来的俯冲轰炸机群将车队炸得七零八落。
克鲁格大难不死,汇集起残余部队,组成一个加强师级的战斗部队,进入内陆地区,继续其逃亡之路。
到了11月1日,克鲁格已经到达斯布卜,却惊闻加夫萨和加贝斯港均被中国军队占领。
这一下。
美军的退路就基本上被切断了,逃住特拉斯山脉的通道,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但这条路却需要穿越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那就是杰里德盐沼。
好在。
美国人比较富有,用大量地美金收买了一些当地向导。
带领着美军前往吉比利,从这里,有一条公路可以穿过盐沼,到达加夫萨的西部。
第六集团军的主力部队,此时也因为补给原因,丢弃了大量的辎重,只保留了坦克等装备,跟在克鲁格身后约一百公里处。
美军准备穿越盐沼这一消息立即被空中的侦察机传加到中国远征军北非司令部。许鹏上将大喜过望;立即让已经顺利围歼第三集团军的装甲部队前往追击;同时;占领了加夫萨地装甲部队和在阿特拉斯山的中国部队也向西南推进;准备守在盐沼外围;静等美国人地到来。克鲁格率领的〃加强师〃和第六集团军的主力部队一前一后;分别进入盐沼;其行踪也被高空侦察机不断地反馈到司令部。11月3日,好不容易通过盐沼的克鲁格,却在凯里兹一头栽进了中国军队的埋伏圈,仅经过十余分钟的交火,心胆俱裂的克鲁格,就下达了投降的命令。
接到消息地第六集团军主力部队,决定避开凯里,在托泽尔脱离盐沼,而且还可以从侧翼攻击中国军队,解救自己的司令官。
但美军的调动却逃不过空中侦察的眼睛,中国军队也因此作好了相应的准备。
11月4日,第六集团军主力地先头部队,第11机械化步兵师,虽然经过小心翼翼的侦察,但仍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中国军队的伏击阵地。
虽然这支英勇的美军坚持抵抗,但无论火力‘单兵素质还是阵地部署都无法同中国军队抗衡;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在歼灭了美军的第11师后;饥渴交加的美军第六集团军也已经丧失了基本的斗志;士兵们最希望的事情就是美美的喝上一大口饮水;解决这几天以来极度干渴。美军的指挥官最终同意了士兵们的〃意见〃;于当天下午向中国军队发去明码电报;表示无条件投降。在一周内,美国的第三和第六两个集团兵先后被全歼,这一巨大的胜利立即在第一时间为全世界所知晓。
这也确实影响到了大部分国家政府的判断。
法国首先表示了欢迎,高度赞赏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
法国民众甚至自发地组织了庆祝游行,毕竟在他们眼里看来,如果不是美国人在北非拖住了中国的大军,那么中国军队早就凭借优势兵力将该死的德国佬赶了出去。
而今,中国军队在北非大胜美国军队,他们认为中国军队大举进入法国的时间也不远了。
在美国国内。
此战则引起了极大的混乱。
美国民众一方面在政府长期地宣传中,有些敌视中国人,并视艾森豪威尔为国家英雄;另一方面。
又对中国军队不断在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中取得胜利,而感到惊叹。
在他们眼里,中国军队已经成为无敌的象征,美国继续同中国进行战争,会不会最终为美国带来灾难,这是谁也无法知道地。
艾森豪威尔将这一切现任推给了马歇尔,认为正是因为马歇尔的错误命令,才会使第一集团军突然撤离阿特拉斯山,并导致第六集团军被中国军队合围。
马歇尔则反驳道,如果不是艾森豪威尔的言行以及用人不当,第三和第六集团军根本就不会计入突尼斯和利比亚。
这就更谈不上被中国军队合围的事情了。
军方发生内讧,这对罗斯福来说,本来是件好事,他正可以利用此机会分化军队中的统一势力。
不过,罗斯福并没有这么做,睿知的他明白。
现在美国民众的思想浮动,在此时向中国妥协。
是对民族自信心地一大打击。
但要安抚民众,也需要一些替罪羊,否则民众的愤怒会直接针对政府,并极有可能导致政府下台。
这让本来就觉得是共和党的私心引起的失败,居然要民主党政府来承担地罗斯福感到根本无法接受。
最初他打算让马歇尔或艾森豪威尔任中一个来担当,但经过仔细分析后,他失望地发现:马歇尔具有非凡的组织能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非他莫属;而艾森豪威尔。
则是一个胆略过人,具有极高指挥才能的人,现今美军中,唯一能够指挥上百万大军作战的,也就只有艾森豪威尔。
两人对美国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人。
迫于无奈。
罗斯福只好让自己已经阵亡的巴顿和已被俘地克鲁格担此“重任”并指责他们一个勇猛有余。
却过于鲁莽,另一个谨慎细心,但却胆小如鼠。
正是两人的渎职行为,丧送了美军地两个主力集团军。
安抚民众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目前的困境。
为此,罗斯福专门在白宫召开了参谋长联席会议,并让艾森豪威尔及大量高级将领也参加。
最初艾森豪威尔仍然坚持要在北非继续战斗下去,毕竟,切断中国与欧洲的联系,这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
但马歇尔则认为,由于欧洲与北非的地理原因,任何继续在北非战斗下去的结果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被中国军队全歼。
两者争吵不休,罗斯福只好打断他们,并指出:现在美国最需要的是一场胜利,这场胜利从何而来?北非、英国、还是大西洋?在座地将军们都注意到,罗斯福总统并没有提及太平洋,看来总统已经对夺回太平洋上的均势完全失去了信心。
自负的艾森豪威尔还想在北非找回场子,但马歇尔却劝他将注意打在英国方向上。
他非常中肯地指出:英国的中国驻军只有50多万,这对于其它战场上动辄上百万的中国军队来说,是兵力最弱地地区。
其次,由于中欧联合舰队分裂,德国海军开始频繁出入英吉利海峡区域,使中国海军对英国的中国驻军地补给日益困难。
第三,诺曼底已成为德国占领,更加深了欧洲大陆同英国之间运输的困难。
美国只要能够在英国登陆成功,就基本上可以断绝这五十余万中国军队的生路。
最重要的是,美国需要大致同等数量的中国战俘去换回美国战俘。
艾森豪威尔终于被马歇尔说服,但他仍希望保留第一集团军在北非的存在,毕竟这仍然可以牵制相当一部分中国军队,使其无法全数进入法国去打击德国人。
对此,马歇尔也表示反对。
他认为:美国在北非的任何存在,都会导致中国军队的猛烈打击,将会有更多的战俘出现在中国的集中营里,将会有更多的美国青年丧身在沙漠之中。
这对陆军兵力本就不是很充足的美国来说,是不可取的。
现在应该集中一切力量去攻击英国。
至于有可能出现更多的中国军队进入法国,去打击德国一事,马歇尔表示:德国尚有数百万国防军没有出去,加上上千万的苏联军队,中国在北非和欧洲的近二百万军队根本不可能战胜德国。
而且情报分析,希特勒极有可能在最近一段时间内进入意大利北部,苏联也极有可能在短期内主动跨过乌拉尔山,这对中国都是相当巨大的牵制。
因此,趁中国海军大西洋舰队没有完全击败德国海军之前,或者说没有彻底清除德国的潜艇之前,借着中国驻英国军队补给不便的情况下,“解放”英国才是目前最好的、也是最现实的选择。
两人逐渐达成一致,对罗斯福来说,是好事但也是坏事。
他并不希望军方重新团结一致,但也不希望美国在连续遭受惨败的情况下,与中国签署停战协议。
不过,正是因为美国连续不断地失败,使他更加害怕出现这种情况:越是希望借着一场大胜来胁迫中国签署新的停战协议,越会连续出现大败。
因此,最现实的是,通过政治渠道来解决战俘、英国地位等一系列的问题,最终与中国达成停战协议。
因此,他立即反问两个军方大佬,美国的大西洋舰队如何才能彻底消灭中国的大西洋舰队?如何面对近三千驾岸基飞机的打击?是先登陆爱尔兰还是直接登陆英格兰?最重要的是,这场对英国的登陆作战,会不会再一次失败?如果再一次失败,那么美国政府将如何面对民众的愤怒和质疑?两人面对这几个问题,却无法作出任何肯定地答复。
罗斯福最后只好作出决定:暂时通过政治谈判来解决停战协议问题,而不是靠战争手段老迫使中国重新签订新的停战协议。
不过,当他作出这个决定后不到四天,美国军方就找到了借口,决定重新向中国发起新的攻势。
第二百七十九章 … 意大利的回归
中国在北非取得重大胜利,最焦虑的不是罗斯福,也不是艾森豪威尔,而是希特勒。
虽然艾森豪威尔私下里与希特勒达成了某种默契,但毕竟他不是美国总统,在一些关系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和政治事件中,无法给予希特勒更多的帮助。
更重要的是,此次北非战役的失利,将极有可能引起美国国内对艾森豪威尔的弹劾。
失去艾森豪威尔这个重要的盟友,将会使希特勒在全球范围内找不到第二个支持者。
因此;现在他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将美国人的眼光从北非失利之中吸引过来;同时巩固艾森豪威尔欧洲盟军最高总司令的地位。战场上的失利造成的不利影响;只能在战场上夺回来。还有一个更重呀的原因;罗斯福已经决定采用政治手段来同中国达成停战协议;一旦成功;那么中国就可以倾尽全力来对付德国;这可不是德国所能够抵御的。因此;开辟新的战场;牵制中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