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刘邦大传 >

第27章

刘邦大传-第27章

小说: 刘邦大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久,秦中央政府以杨熊有辱皇命,派使者捕斩之,并以副将代其职。但经过这些战役,颍川一带的秦军防务削弱不少。

四月,进入初夏季节,刘邦在兵力和补给上颇有收获,因此决心急速向西推进。但鉴于荥阳、敖仓一带防务颇为稳固,刘邦乃将军队带向稍南方的颖川一带,并占领颖川郡治翟阳。

到此为止,刘邦的西进军事行动仍显得漫无章法。虽然有郦食其的协助,但到底仅限于外交上,至于军事的整体规划,刘邦一直缺乏真正的干才。

但刘邦还是够幸运的,就在这紧要关头,张良归队了。

颖川附近正是以前韩国的大本营。

离开项梁和刘邦后,张良一直以重建韩国为职志,于是在这里打游击。

由于情报资讯活泼,和从《太公阴符》中领悟出的策划道理,让他发挥不少以寡击众的成绩;但大致来讲,张良在韩地的经略并不算成功。能想、能讲的不一定做得到,张良对自己执行上放不开、又常过分焦虑的情绪,非常不满,但要完全掌握自己似乎并不容易。

“沛公在带兵上,的确有他的一套。”

不过,张良也很快看出,刘邦在进军关中这样庞大的军事行动上缺乏规划。

“为什么不集中全力,向关中挺进呢?那里摸摸,这里跑跑,虽说是为了粮秣,也不用如此浪费时间啊!如果让项羽抢先进入关中,才真是不值得呢!若真是那样,日后沛公将只能成为项羽麾下一个小集团而已。”

这个时候,正好有另外一旅赵国军团,由一位叫作司马卬的将军率领,也前来攻打颖川地区,并打算在此渡过黄河北岸攻打关中。

刘邦居然主动和司马卬合作,攻击洛阳东边地区,并和前来迎战的秦军会战于洛阳城的平野,刘邦等不能取胜,乃往南撤退到辗辕关上。

张良实在无法忍受刘邦这种毫无目标的战略,便将游击队交付韩王和韩国将领们,只身前往刘邦营地。

刘邦见到张良,真是高兴极了,尤其是张良对全盘战略提出的的观点,更让他茅塞顿开。

刘邦想:干脆把全盘规划全委托给张良,自己只要依照他的计划行动便可以了。

对刘邦的信任以及过分热情的表现,外表冷静的张良,内心一定非常感动,他暗下决心要一辈子为刘邦的知遇奉献心力。

虽然刘邦的出身不高,但他现在的地位已和项羽平行,成为叛军集团的两大领袖之一。因此这样毫不摆架子地承认自己的无能,的确让身为智囊的张良感触良多。

张良劝告刘邦,不必在颖川逗留了,将这件工作交给司马卬即可。刘邦的主力部队宜急速西向,攻打主要目标关中。

宽宏战术,秦军丧失战志

张良建议刘邦先行南进,因为南方的诸小城守备较弱,容易攻陷,可以增加自己的声势。

刘邦和司马卬很明显打算强攻函谷关,张良却不赞成这种硬碰硬的策略,他不想和挡在函谷关前的章邯军团敌对。

“那是项羽的工作,没必要跟他抢!”

“回避函谷关,改道攻打武关吧!”

这条途径,均属原韩国境内,张良对此比较熟悉。

二世皇帝三年夏六月,刘邦的主力部队南下,和南阳守将齮的部队战于犨东,结果刘邦军获胜,秦将退入宛城,准备坚守。

刘邦想起在开封时浪费了不少时间,因此这次他也准备放弃宛城,急速西行。

“不可以,这样太危险了。”

在后方幕僚营区的张良,闻讯立刻赶来阻止。

“沛公,我们虽急着入关,但目前挡在前面的秦军尚很多,并且是据险而守,如果这样轻易的跳过宛城,万一前面发生苦战,宛城的秦军倾巢而出,从后面截断我们的后勤路线,甚而夹击我们,而前面又有强大的秦军,这将使我们陷入空前的危机中。”

刘邦于是下令全军暂时驻营,等到晚上再命令全军偃旗帜,暗暗地偷偷回到宛城旁边布局。到了破晓时刻,刘邦军队已将宛城团团围住了。

由于宛城原属韩国领域,城中有很多人皆与张良相熟识,所以当南阳郡守决定死战时,大多人皆不表赞同。

郡太守舍人陈恢便劝告郡守不要急着求死,应先谋求以谈判来解决此危机。

陈恢透过张良介绍,晋见刘邦表示:

“我听说足下和楚怀王曾有约定,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如今足下却尽全力来攻打宛城,宛都的城墙连绵数十里,要完全攻陷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其吏民自以为投降必遭到重大伤害,那么他们一定不管怎么样都会坚守城池,足下势必非硬攻不可,这样子兵士的死伤必很多,双方将是两败俱伤。如果想跳过宛城不管,宛城的守军必会随足下之后追击,不但会使足下咸阳之约因而耽误,后面又有追兵的危险,这对足下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我站在足下的立场作规划,不如设法让宛城的太守投降,再将他封为侯,使他能站到已具优势的楚军阵营上,那他一定会非常高兴,反而能替足下留守住宛城,保持后援路线的畅通。

“更重要的,足下还可以将宛城吏民并入您的征西军团中,让这条路线上的秦国守将有前例可循,每个人都争相开门迎接您,西征之路不是畅通无阻了吗?”

刘邦最喜欢这种不必太辛苦、却可能更有效的策略,因此非常同意陈恢的看法。

他晋封南阳太守(齿奇)为殷侯,让他可以成为楚国阵营的大将,不但保守了生命、地位和权势,并且继续留守宛城,不用调动职位。使者陈恢也以促合有功,赏封千户之邑。

这样好的条件,自然让一路上的秦国守将均无心再和刘邦敌对。当大军到达丹水时,秦国的高武侯鳃、襄侯王陵也主动投降,王陵日后更成为刘邦阵营的嫡系大将领之一。紧接着,胡阳城、析城、郦城均不战而降,刘邦也下令部属不得掠劫秦国城池,因此西征军团非常得到秦国军民的欢迎。

“这么容易便可以攻陷关中吗?”

连刘邦都对自己的运气之好,及策略运用的高效率有点不敢相信。

其实,秦军的迅速崩溃,除了招降策略运用之正确外,最主要是因为咸阳城的秦王室内部已产生了剧变。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兴,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真正好的将帅,是不用去表现其武勇的,真正善于作战者,必冷静去分析其客观情境,不轻易激动感情。善于克敌制胜的将领,不随便去与人争胜,善于驱使他人的,是懂得谦卑居人之下的人。所以懂得“不争之德”,懂得“用人之力”,才能体察大自然的道理,也是自古以来最基本的道理。

在老子《道德经》中,很少提到战争,老子思想中基本上是反战的、无战的,所以这一章所谈的题材,在《道德经》中是很难得一见的。

但这一章所谈的战争,还是反战和无战的,将帅不用表现其武勇,也不用表现其智慧,他只要很自然地作一位领袖即可。

一位领袖最重要的特质是让人来跟随,要有部属,才有领袖,没有人跟随,就算是个皇帝,也只是众叛亲离的独夫而已,不再是位真正有实力的领袖。

因此,善战者是不战不愠,《孙子兵法》中便有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因愠而致战。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兵之善战者。

仁者无敌,在于他之不与人争;剑圣无刀,在于他之不用刀;有洞察力的人,知道哪些地方是不用去争的,如何才能集中努力于必要目标上,不用耗费太多的力量。这便是这次西征作战中,张良对刘邦所作的最重要贡献。

善为人下者,不一定都要真正去为别人的下属。上文的善用人者早已界定能够为人下者才是领袖,是最懂得指挥别人的人。也就是说领袖不在于强迫别人去执行其意志,而是让别人为了自己而努力,却又能协助完成领袖想要他去做的工作。

领导者通常都很能干,所以部属都很无能,反而累死了自己,并不能发挥群策群力之功能。

如果领导者能适切表现出他的“无能”,或许能够让部属去发挥他们的能力,反而更能达成领导者的功能。

从这个观点来看刘邦身为元帅的“处女秀”——西征关中里的表现,的确有很多老子笔下“军事领袖”的影子。

刘邦大传……第四章 大秦之死

第四章 大秦之死

秦王子婴乘着白车,以白马拖乘,穿着白色丧衣,颈子绑白繙,并将玉玺完封,带着皇帝用的符节,在咸阳城的轵道旁,跪着向刘邦进入咸阳的大军表示投降。

指鹿为马,赵高测试群臣

李斯被处死后,赵高以宦人晋升为丞相,称为中丞相,同时可以在朝廷和禁中掌握大权。

从小便被割除生殖器入宫,以讨好和服侍别人为工作,赵高长期心理上没有自我价值,所以非常的不安和不平衡。掌权以后,他的内心里永远有一股疑问:

“群臣真的会以我为丞相吗?他们是否仍以宦官来看我?他们真的会信服我吗?”

他无法相信百官真的会心服于他,那怎么办呢?由于年轻时精通于刑名法学,对秦法更是精通熟练,因此他希望能运用自己职位上的合法性,用恐吓来要求群臣的表面上服从。

他希望群臣都知道,赵高便是法律,法律必须赵高认同才算数,保身之道不是不触犯法律,而是要奉承、讨好赵高。只要赵高同意,即使犯法也无须担心,反之,就算依法行事,得罪了赵高便是犯法。

他苦心积虑,用各种暗示方法,想让群臣了解他的希望和期待,但他依旧不放心,仍然无法确定朝廷上的百官是不是真的完全听从、完全害怕他。

因此,他必须进行一项测试。终于,他想到了一个非常疯狂的方法。

胡亥很少上朝,但为实验一下自己的测试,赵高特别安排,有人要送胡亥一匹千里马,胡亥自然很高兴接受这个献礼。

想不到出现在朝廷上的却是一头鹿。

“皇上,这就是要送给您的千里马。”

胡亥以为是故意开玩笑,便笑着说道:

“丞相,你在开什么玩笑嘛!这明明是鹿呀!”

赵高故意摇头不答。

胡亥只得询问左右,他们看到的是鹿还是马?

有的人不敢回答。

一些平常便较奉承赵高的,都起哄表示是马。

有些较正直的或较少危机意识的,便表示这是鹿不是马。

事后,赵高却将这些指证是鹿的臣属统统绳之以法,让臣属今后再也不敢和他有不同意见。

表面上,赵高赢得了这回合测试。

但当这些消息传到外围守将的耳朵时,却引起了广泛的不安和愤怒。

刘邦西征路线上的秦国守将之所以迅速崩溃,跟此事件便有很大的关系。

要命的是,连秦国的最后希望——章邯军团也受到了影响。

司马颀回报军情,险些遇害

当章邯连战皆捷、所向披靡时,朝廷为了奖励他,特派遣长史司马欣和都尉董翳前来帮助。

司马欣便是曾协助过项梁的那位秦廷官员,他个性正直,思虑周密,是章邯非常好的助手。

章邯认为军人应保持中立且以战事为重,对赵高的夺权一向抱着不理采的态度。但司马欣则不同,强烈的正义感,使他对赵高深恶痛绝,对朝廷的变端也抱持强烈关心的态度。

司马欣擅长搜集情报,作成分析,对章邯的战术策略拟定帮助很大,因此章邯对司马欣相当倚重,两人感情颇佳。

只是司马欣对咸阳城内的情报也很有兴趣,布置不少眼线,专门调查赵高的行为,并常主动透露给章邯。章邯对这种逾矩的作风虽非常不满,但司马欣负责任又有正义感,章邯也不便表示严厉制止。

不过,当章邯听到指鹿为马的事件时,仍不禁心惊胆战,但他告诫司马欣绝不可将这种消息透露给前线将士,否则士气将受到严重打击。

不久,便发生了巨鹿大败的事件。

章邯几乎不敢相信楚军会这么快攻打过来,因为所有情报都指出宋义不敢挥军渡河,并且似乎在期待齐国出兵协助。

对项羽的印象,章邯只知道他是项梁的侄儿,年龄三十岁不到,是个猛将,但绝非统帅之才,所以从未把他当敌手看待。

智将王离被捕,猛将苏角和老将涉闲被杀,章邯几乎是无法相信。

“怎么会有这种事?难道是在作梦?”

但他相信司马欣的情报绝不会错误。

刹那间,章邯立刻又冷静了下来,他向司马欣表示:

“我们一定得立刻补充兵力。”

司马欣表示赞同,章邯于是指示董翳立刻前往巨鹿附近收编溃败的残军,司马欣则赶向咸阳请求增援。

由于事态紧急,司马欣只率小队人马便火速奔向咸阳城。

回到家中,司马欣换过朝服,即刻准备上殿晋见胡亥。但侍卫表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