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刘邦大传 >

第53章

刘邦大传-第53章

小说: 刘邦大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鲁国父兄见刘邦遵守义理,乃开门投降。

刘邦下令以鲁公之礼葬项羽于穀城,并亲自前往吊祭。他感叹两人由同事成宿敌,为争霸天下而至决生死,项羽仍是他心中最尊重的敌人。见此结局而念及故人,刘邦也不禁悲从中来、饮泣不已。

项氏的长老全数被赦免,并保留原来地位。

张良之至交、对刘邦也有恩情的项伯被封为射阳侯,其余重要长老则分别封为桃侯、平皋侯、玄武侯,并赐以“刘姓”以表王室恩宠。

诚如项羽生前所言,刘邦是楚人,所以不会给楚国长老太大的难堪。

司马迁以项羽重瞳子又长得高大,因而怀疑他是舜帝的后裔。舜属鸟图腾族,在今山东一带活动。项羽传说是楚名将项燕嫡长孙,项燕虽是楚人,但长年经营楚国东北与齐国之边界地区,若项燕长子娶齐国贵族之女,依当时国际婚姻制度是相当有可能的。项羽的身材高大雄壮,不同于矮小的楚人,或许是承袭自母方的血统。

项羽是天生的战争机器,作战效率几乎空前绝后,但他绝不是位优秀的经营者,他最后的惨败其实也是可预料的。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作学问的人是知识不断地增加,修道的人却正好相反,其意念及欲望必须不断地削减再削减,以至于清净无力的境界。

能够作到无为的人,由于没有意念、没有欲望,一切顺乎自然,反而成了无所不为、无所不行了。

天下是大家的,天下是顺自然之道而运行的,所以只有抱持无为精神的人才能善取天下。而那些意念太强的、不能顺乎自然之道而行的人,即使其态度再积极、效率再高,也无法战胜自然,因此是不足以取天下的。

日本名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在其名著《项羽对刘邦》中,以小说家特有的浪漫情操,描述项羽因式运不济而在偶然因素下为刘邦所败。

细读完其作品,我们反而更搞不懂项羽为何会输、刘邦为什么能够赢的原因,因为即使在广武对峙中,刘邦仍然胆小如鼠,根本无法和叱咤风云的项王相比。

我们倒不是坚持以成败论英雄,但成败绝非偶然因素,必有其道理和原因的。

项羽诚然是英雄人物,其言行举止令人怀思,其最后的悲剧收场也令人感叹。但他所犯的错误实在太多了,他的失败绝非武运不济、天运不足所能概括的。不论是经营能力。心态和策略规划,项羽的确是不及刘邦。

项羽认为只要会作战便可以取天下、治天下,这诚然是幼稚的笑话。

战争是反自然的行为,亦即以人的意念及欲望来改变自然的形态,而且认为人力必能胜天,这未尝不是项羽心中最执着为“意念”。

就是这个意念,使他不懂得无为的重要性。他的所言所行不断违背天意,最后却以“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为遗言,实在是位相当不了解自己的人。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最后评论道:“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刘邦大传……篇后·实用观点 双赢和沟通

篇后·实用观点 双赢和沟通

只要彼此有利害冲突或互相对立,我们最关心的便是谁输谁赢。也在这输输赢赢的人生中,我们不断确定自己的价值。

人生的郁卒也于这输输赢赢间,深藏在我们的心中。输的人在受伤中坚定复仇的意志,赢的人在威胁中充满着不安,因此我们很难体会双赢的可能性。

在突破生命的痛苦和挫折中,懂得反省的人开始提出了双赢和共赢的心态。这或许是人类未来的新希望,但如果不能体会达成双赢之困难,尽全力而为之,恐怕到人类自我毁灭的那一刹那,我们仍然无法了解人类为何无法“双赢”。

阻碍双赢达成的是我们强烈的输赢心态。

强烈而执着的输赢心态,来自于我们从小便生活在“有条件的关爱”中。

出生的前三个月,大概是人类有机会接受他人(父母)无条件关爱的惟一时机;逐渐长大后,我们必须在有条件的爱中生活。

乖孩子才被爱,听话的才值得爱,长得清纯的别人才爱,会读书、成绩好的才有资格被爱;即使最亲爱的父母。长辈、师长、朋友,也都是以这种态度来评断我们的价值。我们必须学会用别人的眼光来评断自己,确定自己的价值,这便是输赢心态的开始。

当我们赢时才有价值,输了成为大家的笑话,输赢让我们焦虑、紧张,让我们的思考被封闭了。

为他人的评价而活,拼命压抑自己的感觉,因此我们愈来愈焦虑、紧张、不快乐,不知道自己是为何而生,天天为输赢而担惊受吓,这也就是存在主义所谓的“荒谬人生”。

不能去除输赢心态,便无法共赢。

不能体认及接纳自己的感觉,我们便无法克服输赢的焦虑。

觉得自己活在有条件的爱中,努力去给自己和他人无条件的爱,是克服输赢心态最重要的修心步骤。

能接受自己感觉的,才能接纳他人的感觉。

接纳他人感觉是沟通最重要的基础。

沟通也是达成双赢最重要的策略。

但沟通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沟通常和说服混为一谈。我们通常会把说服视为沟通,以至于常常沟通失败。

说服必有输赢,沟通则是双赢。

了解他人的感觉,也能正确表达自已的感觉,没有批评、讽刺,诚心诚意地想和对方取得共识,这种沟通才是双赢的基础。

刘邦对大多事情的无心,使他的输赢意念不致太强,也比较能忍受别人的批评,不在意别人的眼光。相反地,项羽从头到尾都很在意面子,他很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语,所以也一直显得放不开。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刘邦是强者,项羽则是弱者。

面对韩信和彭越的暧昧态度,刘邦不以自己为中心,反而能以同理心来接受张良的劝告,接纳韩信和彭越的感觉,这也是他能成为最后大赢家的重要关键。

早年张良便曾称赞刘邦:“沛公殆天授也!”其所论及的便是刘邦重视自己的感觉、也接纳他人的感觉、不把输输赢赢看得太重的特色。”也是这种心态让刘邦能和天下诸侯共,而惟一该赢未赢的大输家便是项羽了。

刘邦大传……第九篇 大汉建国

第九篇 大汉建国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体道的统治者,一切顺平自然,不预作成见,因此经常是无心的,目姓的意见,便是他最为关切的意见。

善民的百姓固然要善待之,不善良的百姓,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使要想办法善待他们,这样有可以得到主体真正的善,也才是真正的德政。

诚实的百姓,固然要信任之,不老实的姓,我们更得信任之,这样才能使全体归于信实,这叫作德信。

治理天下的圣人,对任何人都应收敛谦让,用其心,不用其智,质朴无欲,以心对待百姓,百姓自然会集中耳目的注意力于圣人的言行,圣人也会如同对待婴儿般的给全体百性无限的关怀。

击败顶羽后,天下复回一统,刘邦建立了中国史上最重要的王朝——大汉。

直到会天,我们仍以“汉族”自称,可见汉文明对我们的影响了。

但当这个伟大王朝刚诞生之际,一切仍属童蒙期,至充满了无限生机,但仍不免危机四伏,统合及发展均面临诸多问题。

一向没有什么“意见”的刘邦,必须扮演着这个新时代的首任领导者……?”

刘邦大传……第一章 刘邦称帝

第一章 刘邦称帝

刘邦乃依古礼,客气地表示谦让,众大臣则执意支持。当然这只是表示刘邦德行的样板戏而已,他心中巴不得赶快登上皇帝位。

掌握兵权,稳定领导地位

垓下之役,刘邦阵营的主战军团,是韩信的30万齐国部队。

项羽灭亡后,最让刘邦担心的便是这股力量。

幸好韩信军团中的两大团队——骑兵团司令灌婴、步兵团司令曹参,都是刘邦嫡系班底。

特别是灌婴的骑兵团,在垓下之役功劳最大。

获得项羽尸首的五大将领,均属灌婴集团。

战争结束后,刘邦下令各诸侯先返回自己封地,等候进一步评定功劳和分封事宜,因此大家都在极愉快的气氛下,班师凯旋回到封国。

张良、陈平建议刘邦以禁卫队伺机夺取韩信30万部队的兵权,以免日后产生祸患。反正在灌婴、曹参的协助下,只要刘邦亲临军团中,要制住韩信并不困难。

刘邦得知韩信总部在返回齐地前,准备先到齐国西南巡视,并暂驻营于定陶城中。

于是刘邦率禁卫军直奔定陶,假借劳军而直入韩信大本营,夺其30万大军令旗。

由于灌婴、曹参均支持刘邦,韩信也不敢抗议,只保留直属兵团指挥权,其余的全很坦然地交付刘邦。

刘邦承诺以韩信为楚王,齐地则将另有分派。楚地本来便远大于齐,而且韩信又是楚人,所以韩信也很乐意地接受了。

由于刘邦宣称,这次行动只在确立刘邦在联盟阵营中的领导地位,并不伤害韩信权益,反而给韩信幅员更大的楚地,所以并未引起诸侯们的恐慌。他们大多认为刘邦的夺权行为是善意的,而且也的确有其必要。

临江王共敖死后,由其子共尉继任。共尉不向刘邦投降,刘邦乃派卢绾和刘贾率军攻击之,共尉兵败被俘。

项羽当年所分封的诸侯,除燕王臧荼一向保持中立外,其余的不是灭亡,便是向刘邦投诚了。

登皇帝位,奠定大汉政权

春正月,刘邦正式晋封韩信为楚王,统辖淮北地区,建都于下邳城。

封原魏国相国、出身大盗的彭越为梁王,统辖魏国故地,都定陶。并下令大赦天下。

这时刘邦其实已正式成为全中国的军政领袖。但除了韩信、彭越、张耳、英布等大军团领袖外,刘邦并未立即作分封天下的工作,以免落入当年项羽“为天下宰,不平”的祸端。

这一下,各诸侯和功臣由于名分未定,更紧张了。刘邦却认为天下局势未稳,一切从长计议。

为了让政权赶快稳定下来,诸侯及各军团将相联名共请刘邦晋位为皇帝。

刘邦却表示:

“我听说皇帝之位应由天下最贤能之人拥有,否则只是空言虚语,得不到大家诚心支持,根本无法建立稳定的政权,反有害天下和平,所以我实在不敢负担这个责任。”

群臣则称颂道:

“大王出身于民间,起义抗暴秦,平定四海,还有谁能比您更贤能?而且天下有功的人都蒙您裂地封王,不正表示您是王中之王吗?如果大王不尊帝号,如何让天下百姓有安稳的信心!?为了天下和平,我们愿意誓死追随您、支持您。”

刘邦乃依古礼,客气地表示谦让,众大臣则执意支持。当然这只是表示刘邦德行的样板戏而已,他心中巴不得赶快登上皇帝位。

戏演完了,刘邦便向众臣表示:

“诸君若认为一定要如此,为天下百姓的利益,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了。”

2月,刘邦在曹州济阴县的汜水北岸设坛,正式登位为皇帝。

王后吕氏改称皇后,太子改称皇太子,并追尊已去世的母亲为昭灵夫人。

除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外,正式晋封韩王信为韩王,都阳翟,衡山王吴芮迁徙为长沙王,都临湘,并正式承认中立的燕王臧茶的诸侯地位,粤王无诸也改称闽粤王,统辖闽中地。

刘邦正式迁都雒阳(洛阳故城),并斩杀被虏的临江王共尉。

5月夏,皇帝下令各诸侯及军团进行裁军复员工作,以恢复民生及生产作业的正常化。

自述成功因素,摒除将领投机心态。

不久,刘邦在洛阳的南宫,设酒宴款待各功臣和诸侯。

席中,刘邦突然对大家表示:

“各位诸侯和军团将领们,相信你们都不会故意隐瞒我,我也很想听听大家心里的想法。请大家来讨论一下,今天我能够赢得天下,而项羽却失掉天下的主要关键在哪里呢?”

血性汉子王陵立即表示:

“坦白地讲,陛下对部属的态度常较随便而轻忽,让人有不被尊重的感觉,相反地,项羽较讲礼节,对部属也常刻意表现他的爱护,以这点来讲,陛下本来是较不利的。”

刘邦听了只笑笑地表示同意王陵看法。

王陵继续道:

“但是陛下赏罚分明而干脆,没有自私心,这却是项羽所无法做到的。”

“哦,这又怎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