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儿来,却是皮丁儿寸札的香藤柄子,虎筋丝穿结的梢儿,在路旁拱手奉上
道:“圣僧,我还有一条挽手儿,一发送了你罢。”那三藏在马上接了道:
“多承布施!多承布施!”
正打问讯,却早不见了那老儿。及回看那里社祠,是一片光地。只听得
半空中有人言语道:“圣僧,多简慢你。我是落伽山山神、土地,蒙菩萨差
送鞍辔与汝等的。汝等可努力西行,却莫一时怠慢。”慌得个三藏滚鞍下
马,望空礼拜道:“弟子肉眼凡胎,不识尊神尊面,望乞恕罪。烦转达菩
萨,深蒙恩佑。”你看他只管朝天磕头,也不计其数。路旁边活活的笑倒个
孙大圣,孜孜的喜坏个美猴王,上前来扯住唐僧道:“师父,你起来罢。他
已去得远了,听不见你祷祝,看不见你磕头。只管拜怎的?”长老道:“徒
弟呀,我这等磕头,你也就不拜他一拜,且立在旁边,只管哂笑,是何道
理?”行者道:“你那里知道?像他这个藏头露尾的,本该打他一顿;只为
看菩萨面上,饶他打尽彀了,他还敢受我老孙之拜?老孙自小儿做好汉,不
晓得拜人,就是见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个喏便罢了。”三藏
道:“不当人子!莫说这空头话!快起来,莫误了走路。”那师父才起来收
拾投西而去。
此去行有两个月太平之路,相遇的都是些虏虏、回回,狼虫虎豹。光阴
迅速,又值早春时候。但见山林锦翠色,草木发青芽;梅英落尽,柳眼初
② 屯邅(zhan)——遭遇不利、处于困境。
③ 下梢——结局。“没了下梢”,意思是没有好结局。
…………………………………………………………… Page 100……………………………………………………………
开。师徒们行玩春光,又见太阳西坠。三藏勒马遥观,山凹里,有楼台影
影,殿阁沉沉。三藏道:“悟空,你看那里是甚么去处?”行者抬头看了
道:“不是殿宇,定是寺院。我们赶起些,那里借宿去。”三藏欣然从之,
放开龙马,径奔前来。毕竟不知此去是甚么去处,且听下回分解。
…………………………………………………………… Page 101……………………………………………………………
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却说他师徒两个,策马前来,直至山门首观看,果然是一座寺院。但见
那:
层层殿阁,迭迭廊房。三山门外,巍巍万道彩云遮;五福堂前,艳
艳千条红雾绕。两路松篁,一林桧柏。两路松篁,无年无纪自清幽;一
①
林桧柏,有色有颜随傲丽。又见那钟鼓楼高,浮屠 塔峻。安禅僧定
性,啼树鸟音闲。寂寞无尘真寂寞,清虚有道果清虚。
诗曰:
上刹祇园隐翠窝,招提胜景赛娑婆。
果然净土人间少,天下名山僧占多。
长老下了马,行者歇了担,正欲进门,只见那门里走出一众僧来。你看他怎
生模样:
头戴左笄帽,身穿无垢衣。
铜环双坠耳,绢带束腰围。
草履行来稳,木鱼手内提。
口中常作念,般若总皈依。
三藏见了,侍立门旁,道个问讯,那和尚连忙答礼。笑道:“失瞻。”
问:“是那里来的?请入方丈献茶。”三藏道:“我弟子乃东土钦差,上雷
音寺拜佛求经。至此处天色将晚,欲借上刹一宵。”那和尚道:“请进里
坐,请进里坐。”三藏方唤行者牵马进来。那和尚忽见行者相貌,有些害
怕,便问:“那牵马的是个甚么东西?”三藏道:“悄言!悄言!他的性
急,若听见你说是甚么东西,他就恼了。——他是我的徒弟。”那和尚打了
个寒噤,咬着指头道:“这般一个丑头怪脑的,好招他做徒弟!”三藏道:
“你看不出来哩,丑自丑,甚是有用。”
那和尚只得同三藏与行者进了山门。山门里,又见那正殿上书四个大
字,是“观音禅院”。三藏又大喜道:“弟子屡感菩萨圣恩,未及叩谢;今
遇禅院,就如见菩萨一般,甚好拜谢。”那和尚闻言,即命道人开了殿门,
请三藏朝拜。那行者拴了马,丢了行李,同三藏上殿。三藏展背舒身,铺胸
纳地,望金像叩头。那和尚便去打鼓,行者就去撞钟。三藏俯伏台前,倾心
祷祝。祝拜已毕,那和尚住了鼓,行者还只管撞钟不歇,或紧或慢,撞了许
久。那道人道:“拜已毕了,还撞钟怎么?”行者方丢了钟杵,笑道:“你
那里晓得!我这是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此时却惊动那寺里大小僧
人、上下房长老,听得钟声乱响,一齐拥出道:“那个野人在这里乱敲钟
鼓?”行者跳将出来,咄的一声道:“是你孙外公撞了耍子的!”那些和尚
一见了,唬得跌跌滚滚,都爬在地下道:“雷公爷爷!”行者道:“雷公是
我的重孙儿哩!起来,起来,不要怕,我们是东土大唐来的老爷。”众僧方
才礼拜;见了三藏,都才放心不怕。内有本寺院主请道:“老爷们到后方丈
中奉茶。”遂而解缰牵马,抬了行李,转过正殿,径入后房,序了坐次。
那院主献了茶,又安排斋供。天光尚早。三藏称谢未毕,只见那后面有
两个小童,搀着一个老僧出来。看他怎生打扮:
头上戴一顶毗卢方帽,猫睛石的宝顶光辉;身上穿一领锦绒褊衫,
① 浮屠——梵语译音。就是塔。也作浮图。
…………………………………………………………… Page 102……………………………………………………………
翡翠毛的金边晃亮。一对僧鞋攒八宝,一根拄杖嵌云星。满面皱痕,好
①
似骊山老母 ;一双昏眼,却如东海龙君。口不关风因齿落,腰驼背屈
为筋挛。
众僧道:“师祖来了。”三藏躬身施礼迎接道:“老院主,弟子拜
揖。”那老僧还了礼,又各叙坐。老僧道:“适间小的们说,东土唐朝来的
老爷,我才出来奉见。”三藏道:“轻造宝山,不知好歹,恕罪!恕罪!”
老僧道:“不敢!不敢!”因问:“老弟,东土到此,有多少路程?”三藏
道:“出长安边界,有五千馀里;过两界山,收了一众小徒,一路来,行过
西番哈咇国,经两个月,又有五六千里,才到了贵处。”老僧道:“也有万
里之遥了。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 ‘坐井观天’,樗朽
②之辈。”三藏又问:“老院主高寿几何?”老僧道:“痴长二百七十岁
了。”行者听见道:“这还是我万代孙儿哩!”三藏矁了他一眼道:“谨
言!莫要不识高低,冲撞人。”那和尚便问:“老爷,你有多少年纪了?”
行者道:“不敢说。”那老僧也只当一句疯话,便不介意,也不再问,只叫
献茶。有一个小幸童,拿出一个羊脂玉的盘儿,有三个法蓝镶金的茶钟;又
一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真个是色欺榴蕊艳,味胜桂花香。
三藏见了,夸爱不尽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那老僧道:
“污眼!污眼!老爷乃天朝上国,广览奇珍,似这般器具,何足过奖?老爷
自上邦来,可有甚么宝贝,借与弟子一观?”三藏道:“可怜!我那东土,
无甚宝贝;就有时,路程遥远,也不能带得。”
行者在旁道:“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
拿与他看看何如?”众僧听说袈裟,一个个冷笑。行者道:“你笑怎的?”
院主道:“老爷才说袈裟是件宝贝,言实可笑。若说袈裟,似我等辈者,不
止二三十件;若论我师祖,在此处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
件!”叫:“拿出来看看。”那老和尚,也是他一时卖弄,便叫道人开库
房,头陀抬柜子,就抬出十二柜,放在天井中,开了锁,两边设下衣架,四
围牵了绳子,将袈裟一件件抖开挂起,请三藏观看。果然是满堂绮绣,四壁
绫罗!
①
行者一一观之,都是些穿花纳锦 ,刺绣销金之物。笑道:“好,好,
好!收起!收起!把我们的也取出来看看。”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
“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行者道:“看看袈
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
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
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
此,事不小矣。”行者道:“放心!放心!都在老孙身上!”你看他不由分
说,急急的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早有霞光迸迸;尚有两层油纸裹定,去
了纸,取出袈裟,抖开时,红光满室,彩气盈庭。众僧见了,无一个不心欢
口赞。真个好袈裟!上头有:
千般巧妙明珠坠,万样稀奇佛宝攒。
上下龙须铺彩绮,兜罗四面锦沿边。
① 骊山老母——又作梨山老母。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女仙之一。
② 樗 (chu)朽——樗,臭椿树。樗朽,不成材的自谦词。
① 纳锦——一种用穿纱方法做的刺绣。
…………………………………………………………… Page 103……………………………………………………………
体挂魍魉从此灭,身披魑魅入黄泉。
托化天仙亲手制,不是真僧不敢穿。
那老和尚见了这般宝贝,果然动了奸心,走上前,对三藏跪下,眼中垂
泪道:“我弟子真是没缘!”三藏搀起道:“老院师有何话说?”他道:
“老爷这件宝贝,方才展开,天色晚了,奈何眼目昏花,不能看得明白,岂
不是无缘!”三藏教:“掌上灯来,让你再看。”那老僧道:“爷爷的宝
贝,已是光亮;再点了灯,一发晃眼,莫想看得仔细。”行者道:“你要怎
的看才好?”老僧道:“老爷若是宽恩放心,教弟子拿到后房,细细的看一
夜,明早送还老爷西去,不知尊意何如?”三藏听说,吃了一惊,埋怨行者
道:“都是你!都是你!”行者笑道:“怕他怎的?等我包起来,教他拿了
①
去看。但有疏虞,尽是老孙管整 。”那三藏阻当不住,他把袈裟递与老僧
道:“凭你看去;只是明早照旧还我,不得损污些须。”老僧喜喜欢欢,着
幸童将袈裟拿进去,却吩咐众僧,将前面禅堂扫净,取两张藤床,安设铺
盖,请二位老爷安歇;一壁厢又教安排明早斋送行,遂而各散。师徒们关了
禅堂,睡下不题。
却说那和尚把袈裟骗到手,拿在后房灯下,对袈裟号啕痛哭,慌得那本
寺僧,不敢先睡。小幸童也不知为何,却去报与众僧道:“公公哭到二更时
候,还不歇声。”有两个徒孙,是他心爱之人,上前问道:“师公,你哭怎
的?”老僧道:“我哭无缘,看不得唐僧宝贝!”小和尚道:“公公年纪高
大,发过了。他的袈裟,放在你面前,你只消解开看便罢了,何须痛哭?”
老僧道:“看的不长久。我今年二百七十岁,空挣了几百件袈裟。怎么得有
他这一件?怎么得做个唐僧?”小和尚道:“师公差了。唐僧乃是离乡背井
的一个行脚僧。你这等年高,享用也彀了,倒要像他做行脚僧,何也?”老
僧道:“我虽是坐家自在,乐乎晚景,却不得他这袈裟穿穿。若教我穿得一
日儿,就死也闭眼,——也是我来阳世间为僧一场!”众僧道:“好没正
经!你要穿他的,有何难处?我们明日留他住一日,你就穿他一日;留他住
十日,你就穿他十日,便罢了。何苦这般痛哭?”老僧道:“纵然留他住了
半载,也只穿得半载,到底也不得气长。他要去时,只得与他去,怎生留得
长远?”
正说话处,有一个小和尚,名唤广智,出头道:“公公,要得长远,也
容易。”老僧闻言,就欢喜起来道:“我儿,你有甚么高见?”广智道:
“那唐僧两个是走路的人,辛苦之甚,如今已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