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血沃轩辕 >

第174章

血沃轩辕-第174章

小说: 血沃轩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相反的是江南军士气仍处在最佳状态,战斗力不见丝毫减弱。

此战失败之后,贼军于五月四日退至昌前。这是一座不大的城邑,大街小巷都充塞了贼军士兵。李自成也退居此城暂息。自从山海关大战以来,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贼军遭到一连串的失败,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还在四五个月前,他挥数十万之众,渡过黄河东征,直趋北京,所遇多少险关、劲旅,无不摧枯拉朽,所向无敌,长驱数千里,未尝一败!

不意遇到江南军和吴三桂、清兵这些劲敌,屡战屡败,所得金银财物多被劫夺,这还不算,如今又被他撵得无立足之地,仅仅几个月,局势变化之大,几如天壤之别!

这究竟是为什么?他左思右想,不得其解。他从一系列的失败中感到自己蒙受了奇耻大辱,而将士们也因他的失败渐怀二心,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他们一向崇拜的“闯王”,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想到这里李自成恨得咬牙切齿。他不想在追兵面前显得自己怯弱,应当给江南军一次教训,表明他有能力敢于击败任何强敌,于是,他决定亲自同江南军一战!

他挑选精锐骑兵、率领他们北上出击。正在追赶着的郑天瑞,见李自成竟敢进攻自己,迅速指挥布阵,张开两翼迎战,从东西两个方向展开进攻。

很不幸,李自成又被击败了,而且还损失了万余人,李自成眼见自己又败在江南军手下,心中愤懑已极,但无力挽回败局,忍痛抛下躺在战场上成千上万的贼军战士的遗体,拨转马头,跑回了昌前城中躲避……

次日,李自成调集大队兵马,督率诸将,要与江南军决一死战。

双方纵兵大战,从上午一直激战到傍晚,互有杀伤。忽然,东风大作,黄沙蔽天,贼军阵中旗帜或被刮倒,或被折断。李自成感到难以取胜,担贼军久战有失,急下令收兵,迅速撤离战场以保实力。

李自成被郑天瑞一路紧追不舍,贼军的覆灭,已经只在早晚之间,但就在这个时候,一封来自江南的急报,却送到了朱斌的手中……

原来,就在江南军与满清和李自成血战的时候,崇祯十七年五月三日,在未通报武英王朱由斌的情况,由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凤阳总兵马士英支持,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帝位,以次年为弘光元年。

朱由崧一即位,马上封赏百官。以史可法、马士英为兵部尚书、张慎言为吏部尚书、高弘图为礼部尚书。这三人俱为东阁大学士。其他各官都得升授新职晋爵:进黄得功为靖南侯、左良玉为宁南侯、高杰为兴平伯、刘泽清为东平伯、刘良佐为广昌伯。

同时,由于南京身边就是强大的江南军的地盘,为了安抚住朱由斌,朱由崧“下旨”晋朱由斌为“仁孝忠勇武英王”,赏金千斤,锦缎千匹,受天子仪仗,仪仗队列所用士兵,只比皇帝用的少六十二人……

同时,马士英依然担心朱由斌势大,而且江南之地离南京又近,随时可以控制住南京,为了消除这一隐患,便向朱由崧进言,欲要趁着江南军在山海关等处激战的时候,巧妙地夺取掉朱由斌的权利!

朱由崧也实在是个混帐东西,屁股还在皇帝的位置上还没有坐热,便头脑发昏地认为马士英此言大妙,可他又能有什么主意,当时便召来史可法问计。

史可法只一应便大惊失色,苦苦哀求朱由崧,只道当年先帝在时,亦拿朱由斌没有办法,现在朱由斌势力遍布整个江南,乃至山东河北等地,如何能够动他分毫?要一旦激起武英王怒火,只怕当时就会惹来滔天大祸!

可惜,朱由崧蠢笨无比,马士英又被权利冲昏了头,竟然都不同意,一心只威逼着史可法尽快想出办法来,史可法被逼得无奈,只得为“皇帝”出了个计谋:

将天下划分成几个重镇,分别由朝廷派兵驻守,又在边关、南京和杭州各设一督师,管理节制各镇人马,边关之地以朱由斌为督师,南京和杭州则由朝廷委派;又派人给朱由斌再发去“圣旨”,命他着力剿匪,只要能给朝廷数月时间,说不定到时候就能控制住江南富裕之地……

可惜这办法虽好,却总也是史可法的书生之见,他远远忽视了政治斗争的残酷,远远忽视了朱由斌在江南经营十数年,无论在军队官吏,还是在百姓中的巨大威望……

可朱由崧和马士英一听大喜,都觉得此计大妙,当时便着手安排。

而其后马士英果然以拥戴之功格外受重用。朱由崧下达旨意,马士英保障东南,功劳最大,着加太子太保,荫一子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袭。

本来,他应出外督师,诸臣也希望他去,把史可法留在南京,主持大计。但马士英根本就不想离开南京,企图把持朝政,就对史可法虚情假意地说道:

“您的威名素著,军士们都钦佩您。您能经营于外,而我居中,各帅听令,一切事都好办。”

史可法明白他的意思,也想着避开他,避免自己最不愿意做,也是最让人害怕的党争,就说自己愿意离开南京,于是向朱由崧请求到杭州督师。

朱由崧批准史可法去杭州督师,特加太子太保衔,令百官至郊外饯行。可是,所有人心里都清楚得很,那杭州是武英王的老巢,去了虽不致有生命之忧,却也是凶险万分……

史可法离开的时候,再三叮嘱朱由崧,若想把皇帝位置长久地坐下去,就一定要任用贤能,尊重军士,尤其是要结好武英王……

那朱由崧才即位的时候,说话谦和,处事谨慎,待人平和,拘拘守礼。他听从各方面的建议,选贤任能,部署军事,判定施政措施,宣布实行“国政二十五款”,颇有一番新朝圣明天子的气象……

可是,昏聩无能的人,再如何伪装自己,也始终会暴露出狐狸尾巴,朱由崧从登基开始,就已经注明了他会面临什么样的下场!

第268章 矛盾交织

马士英对权利的极度渴望,朱由崧的愚蠢贪婪,以及史可法的书生意气,对新成立的所谓“弘光政权”带来的影响,是及其严重的,而恶果很快就会体现!

当所谓的镇杭州“督师”史可法抵达上任地后,代镇江南的孔浙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将史可法请到了豪华宽敞的大房子中,每日里好酒招待,见面便说史公贤良之名天下尽知,武英王是如何如何器重,又说有朝一日史公若来杭州,必然盛情款待,不想今日成真,自己自然要替武英王招待云云……

可是当史可法一提到正事,孔浙扬便把话题岔开,实在被追问得紧了,只推说武英王尚在外面为国效力,这乃是天下大事,武英王不回来便擅自有所举动,这对大明的江山那是会有很大的危害等等。

这史可法也是个一心念着大明江山的忠臣,听他说得有理,却也不便紧逼,可又想着“弘光帝”的殷殷嘱托,心中矛盾之极,面对着整日里满桌的美食,当真是吃也吃不下,喝也喝不好……

不二日,朱由崧的密旨又到,只催促他尽快办理商定好的事情,史可法被逼得实在无奈,只得拿出朝廷钦封的督师头衔,逼迫孔浙扬尽快交出江南的军政事物。

谁想到,其后随军的天下士子之首张溥居然赶回江南,这张溥名动朝野,门生遍布天下,名气之大便是史可法亦不如,史可法见他到来,赶紧以老师之礼相待。

这张溥初时只信周延儒能挽救大明之危亡,后来种种变故却使他彻底死心,那朱斌待他又厚,但凡张溥提出的要求,没有不答应的,况且还从周延儒手里救了他一命,从此张溥便对朱斌死心塌地,逢人便说若要重整大明,非武英王莫属!

“宪之此来何事?”才一坐定,张溥便老气横秋地问道。

“特奉陛下之命,督师江南。”史可法赶忙说道。

“咄!”张溥面露怒容,说道:“陛下?北京城破,陛下率武英王浴血奋战,而今已赴国难,哪里还来的陛下?”

“老师不知,新君已在南京登基,明年即是弘光元年。”史可法恭恭敬敬地说道。

张溥忽然仰天大笑:“你说的是那福王朱由崧吧?此人残暴贪婪,又何资格妄登帝位?武英王率军苦战于边关山陕之地,江南军誓死抗贼于万里疆场,你等未曾通报于武英王,却迫不及待地登基称帝,是为何意?武英王心地仁慈,不欲计较,我张溥和天下读书人却死不从命!”

见张溥完全站在武英王一边,史可法心中大急:“老师你听我说……”

“莫说,莫说,你且听我和你说。”张溥打断了他的话道:“我知朱由崧乃马士英一手扶植上去,宪之你起初也是不肯答应的,不过迫于形势而已。那马士英何许人也?一奸臣小丑而已,先帝赴国难,他不思为主报仇,却内结宦官韩赞周、勋臣刘孔昭,外约总兵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迫不及待拥立朱由崧于南京,党同伐异,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起用先帝钦定的‘逆案’中在册的阮大铖为兵部右侍郎,何也?那可是先帝在时,一再规定终生不得启用的小人啊!”

“什么!”一听到阮大钺的名字,史可法大惊失色:“马士英如何这般糊涂,阮大钺乃是魏逆余党,如何可以启用?”

“宪之,你好糊涂啊,马士英把你派到杭州,为的就是将你赶出南京,尔后好大权独揽,却让你和武英王斗个你死我活,你才出南京,那朱由崧和马士英的嘴脸便暴露无疑。”张溥叹息着,叫过一边的黄溪:“黄大人,麻烦你把南京的情况告诉下咱们的史大人吧。”

黄溪面无表情,只把一份资料交到史可法手里,史可法却是越看越是心惊。

原来,自史可法离开南京后,不过短短几天时间,大臣大学士张慎言、高弘图、吕大器、姜曰广等先后都被排挤出朝廷,马士英操纵朝政,浊乱国事。

那“弘光帝”朱由崧也原形毕露,深居禁中,喜欢幼女的他,多在民间抓幼女入宫供他淫乐,这些都算了,朱由崧还准备大兴土木,修兴宁宫,建慈禧殿,高兴起来便毫无节制地挥霍金钱大肆赏赐亲信大臣,国库里大把大把的银子已如流水般花了出去!

“这就是你们立的‘明主’啊!”张溥讥讽着道:“这些都也算了,我知你们整日里喊‘讨贼’,叫‘中兴’,要报君父之仇,我且问你,我大明最大的敌人是谁?”

史可法连想也不想便道:“我大明最大的敌人,自然是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前些日子我曾听说平西伯吴三桂借兵剿贼,此计大妙,若是武英王、平西伯和清军能够联手,这天下便很快就可以天平下来了……”

(史可法曾做《款清灭寇疏》,认为满清是朋友,借助清兵的力量将被定为国策,不过其后的举动还是不愧为真正的民族英雄的。)

“平西伯?吴三桂早成了满清的平西王了。你们这些读书人啊……”张溥大笑起来,他似乎忘记了自己也是个读书人:“来来,宪之,我且与你述说国家大事。”

说着,他便把吴三桂如何接引清兵入关,如何剃发投降,武英王如何一怒举兵,江南军如何浴血疆场,败贼寇,灭清兵,收复大明失地的事情详详细细说给了史可法听。

史可法听得目瞪口呆,南京消息闭塞,想不到短短的这么点时间,天下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本来在离开南京前,他与“弘光帝”,马士英等人商议,认为要想中兴大明,控制朱由斌日渐庞大的权势,非得借助吴三桂的力量不可,谁想到这事情的发展和自己的想像根本就不一样……

“宪之啊。”张溥叹着气道:“你们都只说武英王如何如何,都只想着要把武英王架空了,除掉了,那才开心,却不曾想着,若无武英王在,这满清早就入关了。这些异族人的凶残,你们从来没有体会过。当初我大明与它想对峙时,每占一城必然屠城,你想想看,若是被他们入关南下的话,我大明子民将会遇到什么样可怕的事情?”

见史可法默然不语,张溥摇着头道:“其实,最没有野心的就是武英王了,若想当皇帝的话,先帝蒙难的时候就可以当了;若想当皇帝的话,收复京师的时候也可以当了,可武英王为什么不愿意坐上这个位置?因为他心里想着的,是如何光复咱们大明,是如何中兴咱们大明,在战场上浴血厮杀的,是武英王,是十数万江南军将士!可你们,你们啊……”

“老师,可我,我现在怎么办?”史可法犹豫着说道。

“武英王让我带句话给你。”张溥微笑着道:“他说你史宪之乃是难得的贤良之臣,只是闭塞于南京之地,如何知道天下大势?他请你到江南军军中一行,一是看看江南军是如何剿贼的,二是也避避这南京和江南复杂纷乱的局势吧……”

史可法点了点头,心里忽然一惊:“难道,难道老师的意思是,南京即将有变,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