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血沃轩辕 >

第213章

血沃轩辕-第213章

小说: 血沃轩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大明则走上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从景平帝开始,大明欢迎一切外国人到达大明。并且任命外国人为朝廷官员,积极鼓励外国人与大明的交流,吸取其先进的经验技术。放下了泱泱大国架子的大明王朝,正在走向一条强盛的道路……

一个敞开国门,一个闭关锁国,其结果只能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这,也正是大明灭亡日本的最好时机!

从这个时候开始,在朱斌的心里,已经制定出了对日的战略部署。其总的战略方针的第一步,即是利用日本的世仇朝鲜,对日本进行大规模的反击。

日本从平安时代末期开始,向海外寻求发展。部分日本商人、武士与中国不法商人相勾结,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以及朝鲜海岸,形成了明代中后期的“倭患”。嘉靖年间,戚继光等率兵荡平中国倭患。同时,朝鲜李朝与明军远征倭寇老巢对马岛,彻底根除了倭患。

万历二十年的时候,统一了日本的丰臣秀吉率军入侵朝鲜,并计划在占领朝鲜后进一步侵略中国明朝。

在丰臣秀吉的计划中,包括占领中国后定都北京,将朝鲜王移至日本。同时在巩固对中国的统治之后,越过青藏高原南下印度,随后西征欧州这一狂妄至极的想法。

毫无疑问,朝鲜屡遭倭寇侵略,一心想着报仇。但随着后金的崛起,以及对朝鲜发动的战争,最终迫使朝鲜不得不放弃了这一想法!

而现在,后金已被大明击败,声势大不如前,如果以朝鲜世子李滞为桥梁,给予朝鲜军事上的大规模援助,或许便能够实现朱斌心中的战略构思。

确定了这一计议,朱斌很快便赶到宫中。那朝鲜世子李滞,自从在山海关大战结束,落到明军手中后,便被带到了京师,一直放在宫中担任书记,现在到了用他的时候了。

那李滞一见朱斌到来,赶紧起身问安。朱斌却让他坐下,问道:“自从到了京师,一切可好?”

“回王爷话,李滞曾也在盛京住过很长一段时候。可自来了京师,果然觉得偏远小国,与天朝上邦不可同日而语。京城的繁华热闹,都让李滞大开眼界。”那李滞恭恭敬敬地答道。

“好,那就好。”朱斌笑道:“在这一切起居饮食都还习惯吧?”

“习惯,多谢王爷关心。”

朱斌喝了口茶,忽然问道:“想家了不?”

李滞的眼眶一下红了起来,赶紧道:“不想……”

“出来这么多年,不想才是怪事!”

朱斌笑了一下,说道:“别说是你,就连我才离开江南没有几个月,已经开始想老婆孩子了。满清狂妄,妄自攻击朝鲜,这才使你成为人质,滞留在盛京多年,若非多尔衮山海关之战将你带在军中,还不知要在鞑子那呆上多少时候。”

他的话让李滞抹了抹眼泪,长长叹息了一声。

朱斌看了他会,说道:“这大明的京师虽然繁华,却总不如自己家好啊。这样吧,你收拾准备下,过几天,我便派人送你回国。”

李滞一愣,紧接着大喜,可又怕朱斌只是在试探自己,一时倒沉默在了那里。

“是怕我骗你还是怎样?”朱斌笑道:“我大明人最重信义,说放你便放你。不光如此,我还派人给你带回一批礼物!”

李滞这才相信这位忠勇武英王不是在和自己开玩笑,赶紧跪了下来,流泪道:“下邦小民李滞,叩谢王爷大恩。李滞回到朝鲜,决然不敢忘了王爷和大明的恩情。若是将来李滞忘恩负义,便是那猪狗不如之辈……”

“起来吧。”朱斌挥了挥手,顺口道:“你对倭岛如何看待?”

“倭岛?便如金虏一样是我朝鲜仇人!”一说起倭岛李滞顿时怒容满面:“若非金虏侵我,我朝鲜如何不想着报仇?只是朝鲜国弱,想要报仇却力不从心。若我朝鲜便如大明军般强盛,早已兵发倭岛,与倭人一决死战,以解不世之仇……”

“是啊,倭寇当年侵我大明沿海,这仇我也想报。”朱斌淡淡地说道:“所以,我想帮助朝鲜,兵发日本。以解我两国之仇!”

第314章 进取决心

才从朝鲜世子李滞处出来,就见一个小太监匆匆赶来:“王爷,陛下命小的去王爷府请您,谁想到您却来到宫里了。王爷,陛下正在宫里急等着见您呢!”

“发生什么事了?”朱斌心里倒吃了一惊。

“回王爷,小的也不知道是什么事。”那太监恭恭敬敬地答道。

朱斌哦了一声,匆匆来到景平帝处,却见幼小的皇帝,正在听马登初汇报着宫里情况:“陛下,宫里今年准备裁汰掉一千七百名老年宫人,另行增补两千八百人……”

“这么多……”背对着朱斌的景平帝显然没有注意到武英王的到来,语气中显得有些惊讶:“宫里一共有多少太监和宫女?”

马登初倒是看到了朱斌,正想提醒景平帝,却见朱斌摆了摆手,便继续回答道:“回陛下,总计有内监一万零三百三十八人,宫女九千一百二十六人。那些新近净身的,和才入宫的还没有算在其中……”

景平帝站了起来,居然和大人一样叹了口气:“太多了,太多了。两万人,只为了伏侍朕一个。每年得耗费咱们大明多少银子?省下的这笔银子,可以养活多少军队,可以救济多少百姓。等武英王来了,我得和叔父说说,不用那么多的宫女和太监在我身边……”

“陛下圣明,臣朱由斌到了!”

朱斌的话中掩饰不住狂喜。一个才九岁的小皇帝,却已经懂得了忧国忧民,懂得了从大明江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一个未来的英明天子的形象,已经清晰地出现在了自己眼前。

“武英王,你来啦,朕等你好久了!”

听到武英王的声音,景平帝一转身,开心地说道。几步跑到了朱斌面前,拉住朱斌的手就把他硬按到了座位上。这个时候的景平帝,却分明是个天真的孩子,方才那英明天子的形象可再不见一丝一毫……

“陛下那么急着召见臣,不知有何重要之事?”

景平帝调皮地向马登初眨了眨眼睛,却见马登初脸上也露出了鬼鬼祟祟的样子,笑嘻嘻地对朱斌说道:“陛下见武英王一心想着朝廷,没日没夜地忙碌,心里总想着送给王爷一份什么礼物以示嘉奖,因此,就命臣前几日去准备了一些东西,还请王爷笑纳……”

朱斌这才放下了心:“陛下,为朝廷做事本是臣的本分,况且,陛下给臣的赏赐已经够多了,再这么赏下去,臣实在心里不安……”

“可是这份礼物叔父如果不要,一定会后悔的。”景平帝小脸上写满着瞒着大人做了件得意事情的兴奋:“马公公,却把朕为武英王准备的礼物请出来。”

小皇帝神神秘秘的样子,倒让朱斌也觉得好奇起来。但随后出来的几个人,却让朱斌张大了嘴,这份礼物,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他的几位夫人:陶慕晴、米小脂、蓝渺渺、寇湄和陈圆圆;他的义女,已出落成十六岁标致大姑娘的朱兰慧,还有两岁的儿子朱顺煜……

朱斌愣愣地看着,怪不得小皇帝在为自己准备礼物的事,宫里没一个人向自己汇报的,原来全都在等着这个时候……从赴国难到现在,虽然才过去了几个月的时间,戎马生涯,让自己根本无暇想到家人,但此时他们活生生地出现在自己面前,却一下让自己觉得,好像有几年、几十年没有见过她们了……

“傻了啊。”陶慕晴见自己丈夫傻傻的样子,抿嘴笑道:“陛下前些日子派人来到江南,将我们一起接到了京城,说要给你个惊喜。我们想着你身边也要人照顾,就一起都来了。”

“爹,为什么打仗不叫上我!”那朱兰慧却是胆大,也不管皇帝就在自己面前,兴冲冲地嚷道:“你一个人来了,也不管我们了啊!”

“圣上面前也这么没规矩,回去后再收拾你。”朱斌最是疼爱这个义女,轻轻拍打了下她的脑袋笑道,随即转向景平帝:“陛下厚恩,臣,臣如何才能报答!”

景平帝却不以为然地道:“叔父为朝廷鞠躬尽瘁,没日没夜地忙碌,我年纪小,帮不到什么忙,可做些小事还是行的。叔父,是我想给你个惊喜,所以才让宫里的人瞒着你的,你要骂就骂我好了,千万别为难他们啊!”

“不怪,不怪,臣心里高兴啊。”朱斌只觉眼角都游戏湿润了。

景平帝开心地笑了起来:“叔父不怪就好,我让他们准备好了宴席,请叔父、几位叔母,还有姐姐弟弟们一起吃饭。”

那宴席上除了朱斌一家人和景平帝外,却还有崇祯的亲生女儿长平公主。这长平公主自在国难前,被朱斌秘密安排去了江南,在京师被收复后,早于朱斌家人来到了京师。

宴席上甚是热闹,朱兰慧和长平公主岁数相仿,又在江南一起呆过,早成了闺中密友,最是亲热,见了面便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

朱斌说了会闲话,把话题转到了景平帝方才说的宫人之事上:“陛下的看法,臣以为甚妥。数万宫人,耗费极其惊人。比如做一道最简单的菜,买菜的归买菜的,择菜的归择菜的,烧菜的又归烧菜的,连油盐酱醋都各有专人负责,算下来做这一道菜,没有十来个人断然做不成的。还有烧饭的有专人,做肉的、做鱼的、烧汤的都得分开,这么一算下来,光是陛下吃顿饭就得用去多少人,两万人都得紧凑着用才行。可陛下,民间一个主妇,只要一个人,便能弄上十来道菜了……”

“是啊,我流落民间的时候,也亲眼见过,所以,回到了宫里后,这才想到了这……”景平帝一边点头一边说道:“对了,叔父,今天都是自家人,我不称朕,你们也不许称臣。叔父,这回我自己做回主,就当是圣旨好了。”

一众人都笑了起来,朱斌道:“按臣,不,按我的意思,如果贸然大动,那些宫人们长久生活在宫里,突然把其裁剪,他们会很不适应外面的生活。因此,应当分批而动,为他们想好出宫后怎么办?然后分批分批的给予银两遣散。因此,今年遣散的数量,宜在两千人左右为最适合的……”

“都按叔父的意思办。”景平帝想也未想便道。

“还有那些王公大臣之家,也不该用如此多的家人。”朱斌继续说道:“我也计划从明年开始,专门针对这一批人制定法度。连陛下都率先表率了,想来便会顺利许多。”

朱斌这时也不把景平帝当成一个孩子,而是正经的与他说起朝廷大事来,这位小皇帝既聪明,又识大体,若能在这个时候悉心培养,说不定大明历史上最优秀的皇帝,便会是这位景平帝!

“还有个喜讯要报告陛下。”朱斌笑道:“景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靖南侯、巴达维亚总兵黄得功,成功夺取巴达维亚。自此,巴达维亚从叛军手中,重回我大明版图!”

景平帝欢呼了一声:“叔父指挥的军队,总是百战百胜,至于怎么奖赏有功将士,叔父自行决定好了,不必再来知会我了。”

一边的长平公主却显得有些好奇:“我听说叔父两战巴达维亚,一个蛮荒之地,又值得我大明那么重视吗?”

朱斌沉默了下,却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是道:“你们知道长城的作用吗?”

“当然知道。”景平帝抢着说道:“那是用来防御异族入侵的。以前我读书的时候,太傅曾经说过,秦始皇最大的功绩,不是统一了六国,而是修建了长城,使我大汉之地减少了许许多多异族的入侵……”

“是啊,秦始皇最大的功绩。”朱斌冷笑了声,忽然道:“可是在我看来,这却是秦始皇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这话不光让几个孩子,就连他的那些夫人也都觉得愕然,始皇帝修长城,不世之功,可是在朱斌嘴里,却成了不折不扣的坏事。

朱斌看了他们一眼,决意借着长城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景平帝:“秦始皇的动机没有错,可是他的办法却用错了,长城是我大汉的骄傲,是瑰宝,可一座长城,既挡住了异族的入侵,也挡住了我大汉锐意进取的勇气和决心!”

席上众人认真地听着,就连一边侍侯着的太监也不知不觉把耳朵凑到了朱斌说话的方向:

“异族对我大汉的袭扰入侵,从很早便开始了,而我们一直采取的方式,是防。今天你来了,和你打一仗,然后把你赶回去,保证国土不受侵略就行。明天呢?明天再说明天的事。这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是我大汉的泱泱气度。可是结果呢?结果是谁也不知道那些异族的下一次入侵什么时候开始!

秦始皇灭六国,如果能趁着国家大统的有利时机,打出去,又何必要耗费大量国力、人力来修建庞大的长城?守,是永远也守不住的。

我大汉历代君王之中,我最佩服的是汉武大帝。当年汉朝也饱受匈奴之苦,当汉武帝登基后,他整修兵备,启用良将,破釜沉舟,毅然抛弃了大汉王朝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