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栖特种兵-第5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麦轲谢了。就去隔壁。
二人果然在那里,正在讨论什么事情。
看到麦轲过来。二人停下讨论,前来迎接麦轲。
“干得好祝贺第一仗完美的胜利”二人说道。
黄淮中下游的事情,当然都在二人的掌握之中。
“谢谢二位弟兄,你们也辛苦了。”麦轲笑眯眯地回答,三人当然都知道所有的胜利都有神的旨意在那里起到终极作用,都是神的大能保守和成全。
但是。这个时候,就不必说了,否则还不套话连篇。
如果把这项忽略,甚至贪天之功归于己有,那问题就严重了。那就不但需要提,而且要重diǎn提,甚至专门提。
“战局如何?”麦轲直接进入主题。
“除了西南战局比较沉静以外,其他方位都打得很热闹,也就是形势不明。你亲身经历的东北、东方、水师的战斗,我就不多说了,基本上已经结束了原定的战略计划,实现了作战目的,现在,需要给与特殊关注的是西北兵团……”
六划说到这里,停住,转向张远,说道:“要不你来说吧,你比我清楚。”
“好,我来说说胡以晃他们的的情况。”张远接上了头,拿出一张纸,让麦轲看,它们之前讨论的时候,就是根据这个,这是胡以晃提出的作战计划。
麦轲浏览这个作战计划的时候,张远继续介绍情况。
原来这是双方两支快速部队的对垒。
对方的统帅是满清贵族琦善,目前担任陕甘总督,他的部队,集中了目前满清的所有的骑兵,总人数二十万。
天军方面对垒的事西北兵团,总司令胡以晃,所率领的部队也是二十万。
但是这个二十万不同于满清的二十万。
琦善的二十万,是清一色的骑兵,二十万人,二十万匹战马,集中了所有那些彪悍的马上民族的精英。
胡以晃的二十万,却只有十二万骑兵,其余的八万都是步卒。
除了兵种上的差异,还有就是素质上的差异。
这十二万骑兵,按成分分,大体上是三一三十一。
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胡家的子弟兵;另外的三分之一是乌兰以晃的精骑;最后的三分之一,则是那些地商雇用的农民;不是职业战士不说,还是临时从步卒转成骑兵的。
所以无论从整体实力,还是单兵实力,胡以晃都处于下风,而且这差距还很大。
如果单单是实力的较量,天军至少再增加一倍,才能与满清骑兵打个平手。
敌人也知道这一diǎn,因此,琦善三番五次给胡以晃下战。要求决战
决战方式,就是在华北平原、宽阔之处,双方人马全部出动,人对人,马对马,一决雄雌
着胡以晃也是血气方刚。真的很想跃马飞枪,让敌人知道,到底谁雄谁雌
可是一看兵力对比,尤其敌方阵营那些匈奴后裔耀武扬威的一番骑术表演,胡以晃还是决决定先忍下这口气。
他觉得即使是自己出马,也玩不出那种花活。
当然,他知道,天军的战士也都知道,那不是说明他们会玩儿。而是说明马术精良,现在的那把刀砍在虚空,打仗的时候砍的都是大好头颅。
因此,胡以晃就采取了坚壁不出的对策。
他的计划是先如此坚持几天,敌人有变化的时候,再寻机破敌。
另一种可能就是给他增加力量,那就直接和敌人迎面对撼。
“你的意见如何?”张远介绍完毕,六划问麦轲。
“我还没有确定的方案;既然你二人先看到这个报告。有什么想法吗?”麦轲虽然有了一些想法,但是都不确定。所以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张远说:“可以理解胡以晃的担忧和目前这种安排,但是我觉得太被动了。这样可能对整体战局有不利影响我不赞成他这个方案,可是又没有好方法取代,正在发愁呢。”
六划道:“我赞成张远兄的思考,不要忘记,我们的总战役时间只有十天。现在已经过去一半,如果被动等待,从时间上来说,也是不允许的
“还有,我们的总体作战设想。都是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基础上,想想如果胡以晃不把琦善的二十万骑兵锁住,让他们想到哪里就到哪里,那不是其他兵团随时都有被骑兵袭击的危险?这个不安定因素,我们如何能不加以控制?”
麦轲现在豁然明朗,对就是主动性、时间性这两个因素,绝对不能失控
而胡以晃的想法,恰恰在这两个问题上没有确定性的掌握住,所以必须改变
“谢谢两位兄弟的卓见我意已决,立刻与满清骑兵决一死战我来通知胡以晃,让他答应琦善,时间就是明天。”麦轲当即拍了板。
消灭这个机动性最强的骑兵部队,不但不能拖,而且必须尽快进行,否则,他们脱离了接触,跑到其他清军哪里怎么办?甚至跑回他们的老家,也是不能容忍的。
“以晃兄弟,我是麦轲请你立刻约战琦善,明天早晨八diǎn,双方会战,一定胜负”
胡以晃吓了一跳,这就打了?力量相差悬殊啊
赶紧对麦轲说:“我明白了你的命令,但是我们比他们差很多……”
麦轲笑着说:“这是总司令部的决定,你就去约战吧,话说得越霸气越好其他的不用你操心,我来安排我随后就过去”
一听说麦轲过来,胡以晃再也没有担心,漫天的乌云风吹散
你过来你倒是早说呀,我还以为靠我去打呢
只要你过来,一切都不是事儿。
胡以晃从来没有见到麦轲要做的事情失败过,所以他的他的信心满棚状态。
跟麦轲通完了话,胡以晃仰天大笑,“哈哈哈哈,再也不受你们的鸟气了”
他在琦善的战上批了几个字,然后飞马去了营寨的最前沿。
那里一直有敌人的骑兵守卫,同时等待天军的回。
胡以晃等到高处,大吼一声:“这就是我的回,拿去给琦善”
一箭射了过去。
想想还不够痛快,又仰天大笑一声,说道:“知道你们不认识几个字,老子在这里好人做到底,给你们念念。”
说完,他气沉丹田,大吼出声。
“琦善洗净脖子明天早成八diǎn,我定来取你项上人头”
。(。。)
:
第964章 临战前夜备战()
胡以晃那一嗓子,如同初春的野狼,宣告配偶争夺战的胜利,声震原野,估计聋子都能给震不聋了。 ◎頂點小說,。。o
胡以晃这一声吼不要紧,引得天军二十万人,也是齐齐大吼,那可真是震耳欲聋。
满清这边突然听到胡以晃的应战,一琢磨起内容,个个都惊呆了,整座大营鸦雀无声。
突然,琦善的公鸭嗓子传了出来:“气煞我也各家儿郎,明晨八diǎn,饱餐战饭,杀尽反贼”
“杀尽反贼”二十万清军跟着大喊,那声响也是颇为惊天动地。
至此,所有四十万人,都知道明早八diǎn,就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战
战争规模之大,参战个人似乎都没有经历过。
如此大的战争,谁也不知道结果如何,没有人可以稳操胜券。
尤其是对每一个人来说,是生是死,无从预测。
时间不长,从两座大营中,都传出了阵阵肉香,这是双方主将在为自己的勇士加餐。
谁都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后一顿晚餐。
哪怕是最苛刻的官长,这个时候,也不再吝啬,死亡之前的最后一diǎn人生乐趣,谁忍剥夺?
胡以晃,叫来骑兵前后中军主将以及步兵司令,对他们作最后的交代,说明天开战,不管前、后、中军,八diǎn整一齐向敌人冲击,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心冲锋即可。
又对步兵司令说,八万步兵依然看守营寨,对骑兵冲锋就没有他们的事情。
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一般的步兵,如果直接对上骑兵,由于兵种上的差异。无异于自杀。
其实胡以晃还有一个想法,这些步兵守住这些营垒,如果自己的十二骑兵不敌敌人的二十万,还有一个退身之地。
胡以晃也只能暂时这样安排,因为麦轲说来,到现在还没有露面;也没有进一步的消息。他总不能什么事情都不做,干等着。
与此同时,清军大营也正热闹着。
清军的组成绝大多数都是草原游牧民族,他们生性好战,习惯于马背上生活,生活的主旋律就是打仗
每次打仗都像过节一样开打之前是这样,打完以后也是这样,尤其是打了胜仗以后。
今天就是如此,他们一听说明天早晨开战。顿时万众欢呼。
欢呼的主要原因是今天又可以大吃大喝一顿了。
虽然说是开战之前,但是大多数已经当作开战以后的胜利来庆祝了。
为什么呢?
因为所有清兵都有了一个共识:天军的骑兵不堪一击
只有骑兵总统领对此有此担忧。
这个统领是谁?
这是一个个虎头虎脑的威武青年,大有来头。
首先他是僧格林沁的长子,名字是伯彦讷谟祜,文武全才,弓马无双,家学渊源,有着世家大族的深厚底蕴。
然后。他在皇帝御驾亲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军司令
他的任务就是与皇上一起出征。亲率中军大军五万,都是骑兵。
虽然他年龄不大,却已经文武双全,他十岁开始习武,自小在京城读,且聪慧好学。通晓蒙、汉、满三种文字,能用流利的满语对话。
不仅如此,伯彦讷谟祜还继承了僧格林沁的刚毅之风,开始得到朝廷的赏识。
老僧王也是教子有方,大小就严格要求。从不姑息迁就。
因此,伯彦讷谟祜从小便受到父亲严格的德教育,这就使他后来能始终做到勤勤恳恳、廉洁奉公的一个重要因素。
伯彦讷谟祜气宇轩昂,一表人才,应对得宜,深体圣心,咸丰大喜,马上封赏
这个封赏非同小可
首先是让他承继了僧格林沁的铁帽子亲王的封爵,就是博多勒噶台亲王,哪怕还不知道老僧王的准确消息。
这就意味着,如果僧格林沁安然无恙回来,那么他依然是他的亲王;而伯彦讷谟祜的同样封爵,若无特殊圣旨予以剥夺,也会依然保持在伯彦讷谟祜身上。
这样就会出现满清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上“双铁帽子亲王”现象。
不过这位亲王,是如何离开皇帝身边,到了这里的?
简单说,就是琦善虽然以陕甘总督的身份,统率了二十万骑兵,但是他的武功和韬略就明显不足了。
他也有自知之明,就向皇帝坚决要求一个统兵元帅。
咸丰在反复权衡之下,最后忍痛把伯彦讷谟祜派了出来,担任骑兵总督一职。
现在二人正在谈论明天会战的事情。
“伯彦贤侄 这次天军好不容易应战了,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一鼓聚歼你看我们出兵十万好不好?”
“叔叔天军的十二万骑兵,绝不是轻而易举能拿下的,我的意见是全部二十万一举压上去哪怕杀鸡都有牛刀,况且天军这十二万骑兵绝不是鸡” 伯彦讷谟祜一看就知道琦善轻敌了,决不能听他的
“要不,上十五万吧,总得留下足够的兵力防守大营。”琦善又提出退一步的要求。
“不行,叔叔不但不能留兵守营,而且您老家也一定要出击我出diǎn力气还行,可是要说威望,给您老人家提鞋都不配您也知道,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我们一举消灭了敌人,比留下都少人守营都强”
琦善见说不通伯彦,只有住嘴。
因为琦善知道,关于最后谁来决定军事上的事情,皇帝有亲笔御批:“军事上的事务二人协商,若意见不同,由伯彦讷谟祜作最后决定”
因此,他不能说服伯彦听他的,他就只能听伯彦的。
不过作为老资格,他还是有特权的。
虽然他同意了上前线,但是要求伯彦派兵一万保护他。
伯彦沉吟了一会儿。就答应了他。
他心里话,只要一到前线,万军之中,敌人攻上来,哪管你是什么职能?都得卷进去,不想死的话。只有一条路,把对手打死
然后,他们就大吃大喝了一顿,准备好好休息一夜,第二天精神饱满,沙上战场。
他们吃的都是自己带的牛肉羊肉,携带的方法也是一如既往,都是赶着一群群的牛,一群群的羊。都是活的,要吃的时候临时宰杀。
这种让他们的食物自己运输自己的方法,体现了游牧民族的古老智慧。
至于他们喝的酒,都是马奶酒,是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