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栖特种兵-第9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程朱理学的“灭人欲”呢,因为和实际世界相联系,就受到了后人的众多诟病。
而这种诟病的原因呢,绝大多数是不懂他们这句话的意思。
就如同秀才遇到兵一样,有理也讲不清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打算和你讲理。
一般的道理都讲不清,何况天理?
即使想讲理,天理这个高深的东西,也不是几个人能懂的
程朱理学的创始人朱熹、二程就真的懂吗?
如果真懂,他们就不会长篇累牍地试图阐述了
其实,他们连老子的水平都没有达到
如果达到了,他们也西出函谷关,杳然人世间了。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真正的理学大家,依然把寻找天理当作首要任务了。
而那些僵化的文人,则囿于程朱理学一些现成的东西里,不知进取。
这种文风代表人物中,最明显的一个特殊种类,就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这六个字的后三个字上——灭人欲。
他们这种做法,如果程朱这些前辈创始人能够出来说话,一定会大怒,拍案而起,痛斥他们的不学无术
告诉他们这六个字的本来意思是什么
存天理,灭人欲,说的是天理是天理,不要把人的一些被欲望主导的杂念掺进去
你掺的人欲越多,存留的天理越少
都是人欲了,你也就没有天理了
你知道你们在做什么吗?
你们就是打着红旗反红旗
口头上在使劲嚷嚷“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做的,却是“存人欲,灭天理”
因为在实际效果上,你们满满的都是人欲,哪里有半点天理
所以老百姓直接向苍天申诉“没天理呀”
你们这些混账,上上下下都让你们得罪尽了
丁善庆作为一个顶尖学者,自然知道这个真髓,也一直倡导这个真髓,可是问题是,存天理的要求,就必须远离人的一些欲念,这人的欲念都是由人的需求而来
如果没有人的欲望、不管人的需求,存那个天理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必须找到二者直接的桥梁,把二者衔接起来,天理要存,人欲也不能全部灭净
于是,他经过多年的研究,而且一直和曾国藩探讨,确立了两个治学方针,作为岳麓院的教学座右铭。
这就是“格物致知”和“经世致用”。
其中格物致知,是存天理的一个原则,也就是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这这个理性知识,就是天理。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
格,至也。
物,犹事也。
致,推极也,
知,犹识也。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
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最精确的表述。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当然这是朱熹的想当然,天理并非是一个人有了愿望就可以认识的。
但是作为一个原则,去探求那个最终的存在,这个方式还是非常重要的
最可贵的是,丁善庆把他作为院的执导原则,全力贯彻遵循
不过,真正让他尽心竭力的,还是另一个原则。
经世致用
。
人一介说
山长丁善庆正在存天理灭人欲。
:
第1362章 格物致知扎根(大改)()
第1362章 格物致知扎根(大改)
不管是经世致用也好,还是格物致知也好,实际早就在儒家文化中存在,也早就有人论述提倡、推行。
但是作为一个校训,大整旗鼓地倡导和落实到教学中去,这个岳麓院属于首创,在当时首屈一指。
单就格物致知来说,毕竟纯理论的内容和做法多些,但是经世致用就不同了。
经世致用,实质上是把格物致知所总结出来的的东西,规范化以后,用来经营他们所面临世界的各项事务,也就是世间发生的所有一切
凡是他们所面对所要做的事情,都需要经营
所谓经营,一言以蔽之,就是用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反过来指导这个世界中各项事务的运行。
能不能运行成功,很大程度在于是不是按照规律去做,不按照规律,瞎干一气,自然是肯定失败。
但是,这里隐含一个前提,就是他们所遵循的规则是正确的。
而这个正确的规则是哪里来的呢,是格物致知的结果。
但是,谁能保证格物致知的结果就是正确的?
没有人
甚至连这个结果是否正确,都无从得知。
所以,经世致用又是检验格物致知结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
也就是说,要想保证格物致知的正确,必须经过经世致用的严格检验。
因此,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原则,也在绝大多数场合被人们认为是毫不相干的原则,实际上就有了密不可分的关联
进一步分析,就知道二者是互相依靠,互相提供服务的
没有经世致用的需要和目的,格物致知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知道一些东西而去格物,那么这个原则就成了当事人的一个小小的宠物,其成败得失就会无人关心,对社会也毫无影响。
因此,格物致知必须为社会所用,就是经世致用。
另一方面,经世致用如果没有格物致知所总结出来的结果作为指导,就成了瞎子走路,没有目标,不知道如何行走。
没有目标的行为,简直连动物都不如。
动物的所有行动,还都离不开自然本性的驱动。
人的行为,没有明确的、合宜的目标,甚至脱离了自然本性对他的约束。
哪怕造反的农民,也都给自己的造反行为找一些理由,何况更有理智的人,更何况最有理智的文人
因此,这些自我约束力特别强大的文人之一举一动,都必须有格物致知过程中得出的认识成果做为原则约束。
直接地说,经世致用必须后于格物致知;当然实践中,这是一个无限的循环过程。
因为这个关系,二者互为对方提供存在的根基,也为对方提供永不枯竭的活力
而在具体推行经世致用方面,丁善庆和曾国藩互相支持,相得益彰
对于曾国藩来说,治理国家,是最大的经世致用是最富挑战性的经世致用也是最敏感的经世致用
这个方面弄得好,可以升官发财;弄得不好,就会倾家荡产,甚至人头落地
对于曾国藩来说,他的生活就是如何当官
因此他对格物致知的依靠,在程度上高于任何人
而丁善庆,虽然也当过跟惯例知识分子有关的官,但是基本上是一个纯学术型的人才,因此他可以在格物致知方面,取得成绩,也就是达到前人没有达到过的高度
这些成果,当然他很愿意提供给曾国藩去使用,去检验。
他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他在官场或者其他场合去实验。
经过检验正确的东西,他才放心地用于教学。
很多东西,不是可以马上见效的,所以那些东西,就成了曾国藩的专用成果。
虽然曾国藩毕生混迹于官场,但是对他最为重大的生涯经历却是军事
太平天国的崛起,让他投笔从戎,成为一名军事统帅
这个不管是他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都是必须走上这一步的
不走上这一步,只有一个结局,就是和满清朝廷一起灭亡
他就在众多陪葬的汉人知识分子当中,充当其中的一员。
满清灭亡无所谓,可是让他陪葬,他岂能甘心
于是,他就成了一个军事统帅。
这对于他来说,生命攸关
这对于他的经世致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于是就有了丁善庆的《左氏兵论》。
据说这部兵后来失传了。
看丁善庆和曾国藩的关系,对于失传就可以理解了。
因为丁善庆的这部在军事领域对格物致知的总结,就是为了曾国藩在军事上的经世致用准备的
也许是一无用处,也许是无价珍宝,无人得知。
不过,曾国藩在历史上,是军事上的最后胜利者,其中是否有《左氏兵论》的功劳,就只能是感兴趣之人的猜测了。
政治上、军事上的经世致用,促使丁善庆在格物致知上、在日常教学上加强了这二者的研究和联系,所以他很忙。
但是,他和曾国藩都清楚,他们的方向是正确的
只要有足够的时日,他们必然在这方面建立起一个深厚的基础,建立一个稳固的秩序,把这个学术和治理都至关紧要的题目做下去。
可是,真的还有这个机会吗?
今天曾国藩突然过来,告诉丁善庆一个消息——咸丰宣帝逃到了他那里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在军事上,满清一败涂地
也意味着,满清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
它名义上的消失,也已经进入倒计时
这个时候,曾国藩极其迫切地想知道,经世致用该怎样去做,才能挽救满清的灭亡。
曾国藩心里很清楚,他个人可以有一百种方法逃跑;但是满清一旦灭亡,他在政治上军事上曾经的努力和将来的抱负,一切都落花流水,一去不复返了。
二人一番极其深入的、推心置腹的交谈,确定目前虽然危机重重,但是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他们拟定的经世致用方针大略有这样几条。
第一条,就是所有枭雄都用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既然咸丰在这里,没有道理不善加利用
虽然天下诸侯已经大多归于天国,总有那么一些残余依然抱有希望,他们当能够前来助力
第二条,许多参与两河决战、江汉平原决战的残兵败将逃到了这里,而且有不少正在路上,这些人虽然士气惨遭打击,但是都是军中精华,善加利用,将是精锐中的精锐
第三……
就在这时,麦柯讨厌的声音传了进来
。
人一介说
经世致用,才是格物致知的方向。
:
第1363章 天生我才有用(大改)()
第1363章 天生我才有用大改
正在谈得投机,曾国藩、丁善庆闻听这个声音,都是一愣
二人不约而同地第一个想法就是,是不是操劳过度,忧虑过甚,导致了幻听?
否则,怎么会听到这个人憎鬼厌的声音
这个声音,听起来蛮有礼貌,却让二人头大如斗
即使真的听到了鬼叫,心情也不会如此糟糕
二人第二个想法,也无比的一致,就是别谈了
估计这小子真要来了的话,谈什么都瞎谈
你就是铁桶一样牢靠的计划,也得被这小子给搞乱
何况那些计划,真的算不上什么铁桶
即使真的铁桶,也禁不住这小子搞
关键是他忒能折腾
大清的二三百万军队,都给他折腾没了
丁善庆还好说,毕竟他没有什么直接的经历,对这个年轻人只有一个抽象的印象。
曾国藩就不同了,直接见过面不说,间接的交手就不知有多少次了,而且在各个层面,包括思想、经济、生活、政治、军事,尤其是军事方面
那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
尽管个人见面,二人还建立了不错的私人友谊,尤其记忆深刻的是,那一瓶辣的淋漓尽致的辣椒油
每次吃饭加上那么一点点,都辣的我老人家十分销魂
唉,我二人如果观点一致多好?
别的不说,那些辣椒油,我就一个月至少从他那里榨出一瓶来
不给?不给我就哭
看他敢看我老头子哭哭啼啼而无动于衷
我一旦哭出声来,就不是一瓶能够解决的了
必须两瓶
哈哈,两瓶辣椒油
我吃一瓶,扔一瓶
有两瓶辣椒油就是任性
不过,除了这些,这小子就乏善可陈了
不简直就是令人切齿痛恨
尤其是我想做些什么事情,你小子肯定就会来给我破坏掉
现在,我都退到老家了,你却又跟了上来
我前脚到,你后脚就到,简直就是寸步不离
你说说,你这不是银魂不散又是什么?
你就是阴魂不散
丁善庆见到老朋友在那里脸色变换,神色不定,刚才的神采飞扬,指点江山,半点皆无,不禁大奇问道:“涤生兄,你还好吧?”
曾国藩正在烦恼,不禁怒道:“好个屁这小子一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