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铸新明-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城外十里城廓处,早有礼部官员拦住秦浩明他们,教他们接下来入城的仪式和礼节。
大明传承的都是汉人的古礼,虽然繁琐而枯燥,但秦浩明却没有任何的不耐烦,反而是津津有味,认真学习。
纵观历史长河,华夏改朝换代并不少见,可是汉家礼仪、文化传统始终千年如一日流传至今,我们以先祖为豪,以先祖为傲!
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方有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方有汉民族留存至今。
秦浩明深深的知道,大汉民族要崛起,必须要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礼仪!
不然说什么都是惘然,因为缺少了最为重要的凝聚力!
那将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对此,他深有感触并有切肤之痛。
若是按照历史的进程,建奴取代大明,在这座古老的城市,由大明成祖朱棣一手建立起来的汉人文化中心,自从大明灭亡后,汉人就再也没有拜祭的机会。
反而是野猪皮的后代,每年在此拜天祭祖,悲哀乎?
对一个民族而言,可怕的不是肉体消亡,而是文化、礼仪被异族灭绝而漠然处之!
后世建奴焚书坑儒、兴“文字狱”,纂改历史,为的是什么?
还不是想彻底的奴化汉人,打断汉人的脊梁,让汉人再也无重新崛起的希望!
这一刻,秦浩明觉得自己身上任重而道远!
“尔等到时万万不可出错,否则陛下龙颜大怒,我等真的承受不起雷霆之怒啊!”
礼部辖属的仪制司员外郎郑一成和他的下属,一边不停的纠正天雄军将士的动作,一边反复交代。
崇祯为人严厉苛刻,他们这些做下属的都知道。
特别是最近几年,朝局愈发不堪,他的火气更甚。现在难得有件让他高兴的事情,他们自然要尽心尽力而为。
秦浩明微微一笑,看得出来崇祯非常在意此次献俘。
不仅让礼部带来全新的铠甲,还特意把锦衣卫才能使用的大红披巾给他们每人一件,非常拉风。
其实来到明朝秦浩明才知道,大明的服饰基本上发展到了汉人服装的极致,不仅款式多重要的还是非常漂亮精美。
可惜后世这一切被鞑虏剃发易服所改变,想到这里,让秦浩明恨不得立马把献俘的108名鞑虏杀掉,以解胸中的怨气。
“时间已到,大家整装准备出发!”
秦浩明系好大红披巾,跳上马背,朝天雄军将士高声叫道。
“诺!大明威武!”
天雄军将士轰声如雷,兴致高昂,高叫着秦浩明特别加上大明威武的口号。
在秦浩明和戚纲的带领下,朝京城疾驰而去,去接受京城百万大明百姓和崇祯皇帝的检验。
马蹄声声如奔雷,十公里的距离,战马尚未出汗,转瞬即至。
行到外城,依据流程,秦浩明他们减缓马速,慢慢纵马踏步前进。
被秦浩明他们折磨得奄奄一息的鞑虏,也被赶下马背,在大明将士的驱赶下缓缓步行。
“皇上万岁!”
“威武之师!”
“杀死鞑子!”
“不意鞑虏也有今天。”
“鞑子的猪尾巴好丑陋啊!”
……
道路两旁人潮涌涌,高声嘶喊。
高楼屋宇、茶坊、酒肆、公廨等一切可以居高临下的地方,也都站满高声欢呼的大明京城百姓。
若不是顺天府尹张榜规定:不得投掷物件,和有衙役、士兵在场维持秩序,估计京城百姓一定会用烂菜叶、鸡蛋、石头等砸向被俘的建奴。
长年以来对鞑虏的仇恨和恐惧,在这一刻,他们得到了宣泄。
快到午门的时候,礼部尚书林欲楫迎上前来,调整队形。
由他带头,秦浩明和戚纲随后,董长青、余佑汉等天雄军中层将官,带领大明将士呈三角形前进。
至于鞑子俘虏,则交由锦衣卫押送。
更后面是京城百姓跟着人潮,兴高采烈地缓缓前行。
一旁,礼部辖属的仪制明吏司鼓乐响起。
特别是十六人轮番敲打的几面巨鼓,依着特有的节奏响起,更是让人热血沸腾,仿佛回到金戈铁马的战场。
壮哉!这是我汉人的文化礼仪!
骑在马上的秦浩明忍不住小声赞叹!
PS:感谢新书友悠然小威和fwx88再次打赏,多多少少,铭感盛情,故土难离敬上!
第92章 君前拔刀()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大明的献俘仪式,放在紫禁城的午门举行。
午门前有端门、承天门、大明门,其后有奉天门。
各门之内,两侧排列着整齐的廊庑。
这种以门廊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汉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
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
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
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
崇祯和王公、文武百官站立在五凤楼,看着缓缓进场献俘的天雄军将士。
秦浩明和五百将士在礼部尚书林欲楫带领下,停顿在方形广场上,鼓歇乐停。
“托陛下洪福齐天,天下兵马大元帅兼宣府、大同、大名总理卢象升,携麾下大明将士于崇祯十一年……剿灭建奴入侵……史称赵县大捷。
现由此战功勋将士指挥佥事秦浩明、游击将军戚纲,率领天雄军五百将士特来向吾皇献俘……”
林欲楫把赵县战役的经过复述一遍,再加上花团锦簇的八股文章作为修饰,洋洋洒洒念了一通足有小半个时辰,方才结束。
这就是当众宣读战胜敌军的“露布”(捷报)。
之后,遣礼部官员把手稿拿去奏告天地、宗庙、社稷、岳渎、山川、宫观及在京十里以内神祠,以酒脯行一献之礼。
稍倾,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响起了鸣钟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秦浩明和五百将士右拳抚胸行战时军礼,骑在马上大声吼叫。
周边其他大明将士和百姓也跟着呐喊,人声如潮,声震云霄。
文武百官从两侧掖门按职位高低依序走出,门楼前楹当中设帐幄座位,供崇祯就坐。
待百官到齐排序好后,鼓声大作。
接着午门当中的正门徐徐打开,崇祯笑意盈盈在万众瞩目之下,走到当中帐幄坐下,座位稍南处就是预设的献俘之位。
文武百官三呼万岁行礼!
此时,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将被俘鞑虏以白练捆缚带往太庙、太社作象征性的告礼后,又带回来交给秦浩明他们。
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督京营戎政的曹化淳打着拂尘,尖声叫道,“献俘!”。
秦浩明和戚纲两人跃身下马,从锦衣卫力士手中擒着两个最高官职的甲喇额真,押着他们到献俘位置。
两人双手抱拳单膝下跪行军礼,高声叫道:“臣秦浩明(戚纲)参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两位爱卿快快请起,尔等甲胄在身,无需多礼!”
崇祯心情相当畅快,双手虚抬,好久没有这么扬眉吐气过。
秦浩明站起身,眼光轻微扫过崇祯脸颊,想着眼前面容白皙消瘦,身形显得有些单薄的年轻人,秦浩明不禁微微一叹,内心有些复杂。
崇祯身上的悲剧色彩太浓重,一个死时仅33岁的瘦弱年轻人,却将破败不堪的大明王朝背负身上十七年,依旧不屈不挠。
福王遇害之后,崇祯大病了一场,长达十几天不能双腿直立行走,只好在暖阁召见褚臣,头一次在召对朝臣的时候泣不成声。
首辅范复粹一直在崇祯耳边道:“此乃天数!”
崇祯帝很不高兴的回道:“虽气数,亦赖人事挽回。”
或许,这就是后世普遍同情可怜他的原因,不妥协,不抛弃!
刑部尚书刘之凤年岁已大,颤悠悠的从文武百官当中走出,朝崇祯皇帝行礼说道:“有请皇上处置俘虏,或请交付有司处置。”
这时,鞑虏的命运就看崇祯皇帝的意思了,如果他下令处以极刑,就由大理卿带往法场。
如果下令开释,首辅大臣刘宇亮便传旨先释缚,随即鞑虏宣布释放。
被俘者三呼万岁,再拜谢恩。
所有人的目光全部聚集在崇祯皇帝身上,看他如何抉择。
特别是杨嗣昌更是双手出汗,紧张的看着崇祯的决定,概因这关系着崇祯今后对鞑虏的态度。
同时眼神也扫过秦浩明,所有的事情已经全部打探清楚,就是这个年轻人坏了他的大计,竖子不足与谋啊!
崇祯站起身,一甩戎服的金黄色披巾,转身环顾四周,眼神严厉大声叫道:“斩立决!”
“吾皇万岁,利剑出鞘,卫我大明,复我汉人雄风!”
秦浩明早就等着这一刻,也不管是否违制,举着手臂高声欢呼!
事先早就交代好的天雄军将士,整齐的拔出手中的腰刀,指向苍穹,齐声嘶声大喊,“吾皇外岁,利剑出鞘,卫我大明,复我汉人雄风!”
随着一声声喊叫,百战老兵的惨烈杀气顿时浓浓的释放出来,感染着现场绝大部分人。
“吾皇万岁,利剑出鞘,卫我大明,复我汉人雄风!”
“吾皇万岁,利剑出鞘,卫我大明,复我汉人雄风!”
……
俄顷之间,全京城百姓也跟着齐声呐喊,声嘶力竭,接着是大明其他将士见崇祯没有制止,也高喊起来。
现场顿时火爆异常,事情的方向出乎所有朝臣的意料。
礼部官员全部苦着脸,谁也想不到秦浩明闹出这么一出,于情不符啊!
礼部尚书林欲楫更是不停的观看崇祯皇帝的脸色,心中大念太上老君快显灵。
还好,崇祯皇帝脸上笑眯眯,陶醉在全城百姓对他称赞中,大捷军功果然是提高士气的最好良方。
秦浩明的手上也是捏着一把汗,心高悬半空之中。
他这么做是有极大风险,甚至还有生命之忧,但他必须搏一搏!
大明现在是死水一摊,失去它的血性和激情。
因为秦浩明知道,一个国家和民族,必须有血性!
要敢于亮剑,方能震慑四方宵小。
藏在刀鞘中的宝剑、宝刀纵是再锋利,也不过是死物一件。
既威慑不了别人,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而丧失了民族的血性。
若是藏得太久,反而会生锈。待到想使用的时候,已经连出鞘都拔不出来。
现在的大明,崇文抑武,可不正是如此?
历史证明,朝堂的衮衮诸公已经不可奢望。可是民间的力量必须鼓动起来,否则单凭个人力量,同样于事无补!
第93章 汉家雄风()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此情此景,崇祯已经不适合坐在座位上无动于衷。
他站起身,满脸的和煦春风,朝四周百姓和大明将士摇手示意,一副非常亲民的模样。
不得不说,崇祯身上的戎装为他加分不少,既符合阅兵献俘肃穆庄重的气氛,也能衬托出皇帝的尊贵与威严。
现场欢呼声更炙,余音缭绕着北京城,久久不曾消散。
崇祯也不禁动情,眼角微有些湿润。大明,有多少年没有出现这样的光景?
天道酬勤,人心可期!
看见现场的情况和崇祯的表情,秦浩明心中高悬的一颗心稍有回落。
从目前来看,拍马屁是成功的,剩下的就是朝廷大佬的反应。
不过,那是以后的事情,毕竟谁也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在庄严肃穆的典礼上出什么幺蛾子?
当然,他除外,概因作为穿越者,对皇权对这时代的规则,他还缺少应有的敬畏,或者说,甚至有些蔑视。
话虽这样说,他也不是完全蛮干,那无异于找死。
事前自己有评估过其间的风险,他现在最大问题是自创的拔刀礼仪,往大里说,这是君前动刀剑。
往小里说,这是君前失仪,会惹起御史言官的弹劾,关键还是崇祯的态度。
虽然现在崇祯看上去心怀大慰,但他知道,后续还有一定的风险。
君威难测,何况是心性不定的崇祯。
如果加上有心人推波助澜,还是会有一番麻烦。大明的朝堂若是上下一心,也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当然,他敢这么做也有一定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