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美国的故事 >

第12章

美国的故事-第12章

小说: 美国的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峰。俗话说,“水满则溢”“树大招风”,他在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开始受到来自议会和政敌的攻击。卡尔沃特家族的天主教信仰再一次成了人们的话柄。

    渐渐地,卡尔沃特发现自己失宠了。就在他事业开始走下坡路时,私生活也受到沉重的打击。1622年,他的妻子去世,给他这个单身父亲留下了10个孩子,最大的只有16岁。英王詹姆士一世倒是挺讲义气,在爱尔兰给了他一块封地。尽管如此,卡尔沃特的政治前途已无可挽回。1625年,他以“健康原因”正式辞去国务大臣的职务。表面上看,他的辞职还是很体面的。国王为了表彰他对王室的忠诚,赐给他“巴尔的摩男爵”的称号。这个称号是可以世袭的,因此他就是“巴尔的摩男爵一世”。

    也许政治上的起伏让他看尽了世态炎凉,也许妻子的去世让他感受到人世的悲哀和无奈,也许家族的血液让他听到了最原始的召唤,他不想再为世俗的功利而欺骗自己心灵的感受。就在他辞去国务大臣后不久,他正式成为一个天主教徒。

    卡尔沃特早年就对海外投资很有兴趣。1609年,他曾购买弗吉尼亚公司的股份,做了弗吉尼亚殖民地的股东。随着弗吉尼亚变成皇家殖民地,那些股票也变得一钱不值。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投资兴趣。1620年,他又投资在今天加拿大的纽芬兰建立起“阿瓦隆”殖民地。他希望这个殖民地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

    1625年,卡尔沃特辞职后,他终于可以全心全意地打理自己的殖民地了。此时,他建立殖民地的目的已不仅仅是为了发财致富,而是要为英国的天主教徒们建立一个自由的天堂。

    1627年7月,满怀着兴奋和希望的卡尔沃特带着一批殖民者来到自己的阿瓦隆殖民地。7月的纽芬兰气候温和,景色宜人,让他心旷神怡。虽然土地没有想象的那么肥沃,但他仍然觉得这是个居住的好地方。他待了两个月后返回英国。1628年,他带着第二任妻子和几乎所有的孩子再次来到纽芬兰,打算在这里定居。随他一起来的殖民者们,有的是天主教徒,有的是新教徒。他在这里实行“宗教自由”的政策,天主教徒和新教徒都可以不受限制地追求自己的信仰。

    然而,1628—1629年的冬天让卡尔沃特看到了纽芬兰严酷的生存环境。冬天不仅奇冷无比,而且漫长得让人绝望,一直到5月份冰雪才开始消融。由于准备不足,跟随他来的殖民者们90%被严寒和饥饿夺去了生命。他终于意识到,在纽芬兰,除了捕鱼,别的什么都做不成。

    卡尔沃特带着全家回到英国。他没有放弃纽芬兰,仍然拥有那里的主权。与此同时,他开始通过各种关系想从国王那里取得另一个殖民地。他看中了北美的中大西洋地区靠近弗吉尼亚的那块地,因为那里可以种植烟草。想从查理一世手中得到那份许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卡尔沃特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有了眉目,可他的身体实在撑不住了。1632年4月15日,52岁的巴尔的摩男爵卡尔沃特去世了。五个星期后,查理一世批准了殖民地的宪章。

    国王的许可送到他的长子、“巴尔的摩男爵二世”塞西尔卡尔沃特手中。当年,父亲给他取名“塞西尔”,是为了纪念自己的恩师塞西尔爵士。他像父亲一样是天主教徒,也像父亲一样有一颗宽容的心。他要把父亲的愿望变成现实。但因为家族事务繁杂,他们的信仰又经常受到攻击,以至于威胁殖民地的主权,他只能留在英国处理纠纷,并派弟弟莱昂纳德卡尔沃特前往新大陆,替自己管理殖民地。

    说了半天,到底这个新殖民地叫什么名字呢?有人说这个殖民地是以查理一世的王后、法国公主(也是天主教徒)享莉埃塔玛利亚的名字命名的,有人说是以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的名字命名的。也许你已经猜到了,这就是“玛利亚的土地”,音译为“马里兰”,也就是今天美国的马里兰州。

    马里兰刚好在中大西洋和南方之间,所以有人把它归于中大西洋殖民地。我们就暂且把它算作南方殖民地吧。马里兰在弗吉尼亚北面,环抱切萨皮克湾,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动植物繁盛,是一片郁郁葱葱、缀锦叠翠的世界。它濒临大西洋,航运便利,海中水产丰富,那里出产的蓝螃蟹堪称天下第一美味。巴尔的摩男爵在多年的寻寻觅觅之后,终于走出“苦寒之地”纽芬兰的阴影,拥有了一个繁花似锦的富饶之乡。

    塞西尔卡尔沃特虽然没有来北美,但他为殖民地制定了非常细致的管理条例。在条例中,他特别强调了不同教派之间互相宽容的重要性。并嘱咐弟弟一定要非常小心,保护殖民地的团结与和平。他继承了父亲追求“宗教自由”的理想,不仅要让马里兰成为天主教徒的天堂,也要让它成为其他基督教派的天堂。

    1649年,他起草了马里兰宽容法案,简称“宽容法案”,并敦促马里兰殖民地议会通过了这项法案。它是继罗得岛立法之后第二个以追求信仰自由为目的而制定的法律,保护基督教各派别不受干扰地以自己的方式崇拜上帝与耶稣。但是,这个法律保护的“自由”只限于信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宗教,也就是信耶稣基督的教,包括天主教、新教、清教等。对不信基督的宗教,比如犹太教,则一点也不宽容,或判绞刑,或没收财产,或鞭打,惩罚非常严厉。

    虽然宽容法案有很大的局限,但不要忘了,它出现在人们为宗教争得你死我活的17世纪中叶。在欧洲的“启蒙运动”还没有拉开序幕的时候,它就已经把“宽容”二字写进了法律,难怪历史学家们把它看作“宗教自由”之路的里程碑。人们从后来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也看到了宽容法案的痕迹,有些文字甚至是从宽容法案里原文照搬过去的。另外,1689年英国的宽容法案,宾夕法尼亚的“神圣实验”,以及其他南方殖民地的法律,据说都受到了马里兰州的宽容法案的影响。

    塞西尔卡尔沃特有效地管理马里兰殖民地长达42年。卡尔沃特家族把马里兰打理得秩序井然,他们的宽容也让殖民地充满生机。后来,人们把马里兰最大的城市命名为“巴尔的摩市”,还有“巴尔的摩县”“巴尔的摩街”“卡尔沃特街”等,以纪念这个家族对新大陆的贡献。

    现在,弗吉尼亚的北面有了马里兰,南边也没闲着,出现了另外两个殖民地。1663年,为了表彰一些贵族对国王复辟的支持,英王查理二世把弗吉尼亚和佛罗里达之间的那一大片地区封给了8位贵族领主,他们把这个殖民地叫作“卡罗来纳”,后来分成“北卡罗来纳”和“南卡罗来纳”,就是今天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和南卡罗来纳州。

    这些贵族在英国养尊处优,压根儿就不想到新大陆去受苦。他们都在家坐着,派人代替自己来管理殖民地。他们本想在新大陆生产葡萄酒、丝绸、橄榄油,结果阴差阳错,卡罗来纳成了靛青和大米的产地。靛青是当时欧洲最重要的染料,卡罗来纳因此发了财。气候湿热、河道纵横的南卡罗来纳也的确是种大米的好地方。至于大米的种植技术是如何传入北美的,有人说是由亚洲移民带来的,也有人说是非洲黑奴带来的。反正,南卡罗来纳莫名其妙地成了鱼米之乡。当然,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黑人奴隶的辛勤劳动上。

    南卡罗来纳土地肥沃,人们的生活比较容易富足,有更多的时间娱乐。殖民者们在此建立了一个港口,用国王的名字把它命名为“查尔斯顿”。查尔斯顿很快就成了南方最忙碌的港口,也是最有贵族气息的城市。北方的富豪,南方的种植园主,甚至欧洲的贵族,都来到查尔斯顿,寻欢作乐,醉不思归。以大奴隶主、大种植园主为核心的“南方文化”和他们悠闲奢侈的生活方式渐渐形成了。奴隶制度在新大陆更加根深蒂固,因为人们已经养成了对这种制度的依赖。没有奴隶的劳动,大家吃什么?

    北卡罗来纳就不像南卡罗来纳那么幸运了,因为这里的土地不够肥沃,人们需要辛勤劳动才能养活自己。北卡罗来纳的大多数殖民者是自耕农,很少有大种植园主。在这种相对平等的环境中,北卡罗来纳成了北美最“民主”的殖民地。它的民主跟以前我们讲的康涅狄格的民主不一样。康涅狄格的民主建立在比较完善的宪法的基础上(还记得基本秩序吗?),是有秩序的民主。而北卡罗来纳的民主基本上属于“无政府”状态。殖民地的管理人很少理事,大家想干什么干什么。这下糟了,北卡罗来纳成了海盗猖獗的地方。政府都不管,谁还管得了?1677年,北卡罗来纳一群殖民者居然宣布脱离英国的统治,成立独立的政府。英国费了好大的劲才扑灭了“叛乱”。所以,应该说,北卡罗来纳才是北美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国家”。

    英王看到这些贵族对殖民地不上心,再加上卡罗来纳有油水可捞,便将南、北卡罗来纳都收回,变成皇家殖民地。如果你仔细数一数,英国在北美已经建立了12个殖民地了。可是,“星条旗”上却是13条横杠。那剩下一个殖民地叫什么?它又是怎样出现的?英国政局的变化将对北美产生怎样的影响?请看下一个故事:英国人的权利。

第14章 英国人的权利() 
1685年,英王查理二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的王后曾四次怀孕四次流产,最终没给他留下一男半女。查理二世倒也没闲着,养了无数的情妇和私生子,光他公开承认的私生子就有12个。可是,这些孩子名不正言不顺,不能继承王位。于是,查理的弟弟、那位建立了纽约殖民地的约克公爵成为英王,他就是詹姆士二世。对议会来说,这实在是无奈的选择,因为他一向是最不受欢迎的王室成员。他到底为什么这么招人恨呢?

    1649年,“英国内战”期间,英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查理二世兄弟俩和其他王室成员逃到法国,后来又辗转到荷兰等国,直到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才回到伦敦。11年的流亡生涯让这哥俩的信仰渐渐远离了英国新教,他们从骨子里变成了天主教徒。不仅如此,他们还都继承了父亲“君权神授”的思想,崇尚君主的绝对权威。

    为了当国王,查理二世以新教徒的面孔示人,不敢公开自己的天主教信仰,但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正式受洗成为一个天主教徒。他的弟弟约克公爵可不管那么多,他公开承认自己是天主教徒,犯了英国议会和教会的大忌。1679—1681年,英国议会中的一些成员就企图通过排除法案,把约克公爵挡在王位继承的序列之外,但因查理二世的坚决反对和议员之间的矛盾,法案搁浅了。后来,议会勉强同意约克公爵继承王位,因为他们看到了一线希望,那就是,他的两个女儿,玛丽和安妮,都是虔诚的新教徒。这样,即使他可着劲儿折腾上几年,天主教在英国也后继无人,天似乎塌不下来。

    查理二世就够专制的了,詹姆士二世比他哥厉害十倍。他极力宣扬“绝对君主”论,认为国王的权力不应受到任何限制,完全不把议会放在眼里。他还以提倡“宗教宽容”为幌子加强天主教的统治地位,想把英国再变回成一个天主教国家。议会与国王、新教与国王之间变得水火不容。1688年,一件更糟糕的事发生了:詹姆士二世生了个儿子,并封他为“威尔士亲王”,也就是法定王位继承人。这下,危机立刻爆发了,因为将来王子很有可能是天主教徒,意味着英国自1533年以来所有的政治和宗教改革的成果将荡然无存,议会所代表的贵族利益将万劫不复,人们又要回到愚昧的中世纪。

    忍无可忍的议会开始策划废黜詹姆士二世,但他们也意识到,砍国王的脑袋这种事既野蛮又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人出任国王。大家很自然地把目光转向詹姆士二世的新教徒女儿玛丽公主。此时,玛丽已嫁给荷兰执政者奥伦治亲王威廉。威廉也是新教徒,他母亲是詹姆士二世的姐姐,所以,他是詹姆士二世的外甥兼女婿。英国议会秘密邀请玛丽回国,玛丽提出一个条件,就是必须与丈夫威廉一起统治英国。威廉也表示绝不做女王背后的男人,要去就做国王。议会只好同意了。于是,威廉开始积极准备进入英国。

    1688年10月底,威廉率领463艘船共4万人,浩浩荡荡向英国进发,这个舰队的规模是当年西班牙“无敌舰队”的两倍。荷兰人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艺术天才,进入英吉利海峡时,军舰上彩旗招展,绣带飘扬,军乐队奏起雄壮的乐曲,士兵们穿着鲜艳的军装站在甲板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