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工帝国-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马围过去,愿意投降的就缴了他们的械,不愿意投降的就打到他们投降为止。
其实这些都不是重点,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投降后的处理,崇祯朝败就败在这点上,包括李自成、张献忠在内的起义军其实都投降过,他们一投降崇祯皇帝就把他们发回原籍,结果他们回去不久又反了,有的甚至还没到家,在半路上就反了!
这样周而复始,等于一直在白做工。
朱慈炅针对这一点想了个绝妙的主意,这个主意是什么呢?
杀当然不能杀,那可都是自己的子民。
具体怎么处置,且看下回分解。
第四卷 第二章 征兵计划()
要解决农民起义军降而复判的问题,首先要分析他们为什么要复判,投降了又反叛有很多原因。
有的人是实在找不到谋生手段,不继续造反就要饿死,这种人在起义军中占了一大半,西北到处都闹旱灾,没点关系的压根就混不到饭吃,不造反干什么?
有的人是讲义气,昔日的首领一旦号召,他们便毫不犹豫的跟着继续造反。
有的人则是天生反骨,投降是形势所迫,一旦缓过气来便会继续造反,比如张献忠就是个典型。
知道了降而复判的原因,就能想出相应的对策了。
对第一种,给他们饭吃就行了,只要能混个温饱,有几个人会闲的蛋疼,把脑袋别裤腰带上去造反啊。
对第二种,不让他们和那些造反头子有交集就行了,没人号召他们自然不会反。
对第三种,没什么好说的,只要逮住了,咔嚓就是一刀。
朱慈炅经过一番分析,得出的方法就是:各路起义军首领逮着就杀,其余人等全部发配到辽东屯田。
辽东由于地处沿海并没有遭遇旱灾,土地还相当肥沃,但由于连年的战乱,土地基本都荒芜了。特别是明军占领的广宁锦一线,这几年大战不断,当地的居民不是逃入山海关内,就是被后金抓去当奴隶了,方圆几百里内基本上看不到人烟。
孙承宗正在组织军屯呢,就那也只能把每个城池四周的土地稍微打理一下,大部分农田还是空着的。
农民起义军前前后后、满打满算全加起来也不到一百万,那边的土地是绝对能养活他们的,再加上有几十万辽东军看着,想跑,那真是门都没有。至于他们会不会跑去投敌的问题朱慈炅也不担心,你参加农民起义军那是饿的没法,朕还可以当你是大明的子民饶你一回;如果你敢投降后金,那性质就不一样了,投降异族那就是汉奸、卖国贼,抓到了就是杀。
众人听到朱慈炅的解决方案以后无不拍案叫绝,大赞皇上英明,一时间整个大殿口水四溅,马屁如潮,拍的朱慈炅错点晕死过去。
他见这帮人越拍越来劲,大有马屁不绝之势,连忙一抬手,制止道:“好了好了,别光说这些没用的了,还是议议兵力部署和总督人选吧。”
众人见皇上已经把屁股收起来,亮出蹄子了,这才收拾心情,商议起正事来。
大家都是明白人,并不是那种只知道溜须拍马的奸妄小人,拍马屁,歌功颂德那只是例行公事而已,得有个度。现在皇上连蹄子都亮出来了,自然是没人敢再拍了,开玩笑呢,还拍,那一蹄子飞脸上,岂不砸的面目全非!
这兵力部署倒是好算,各省有多少州府在场每个人都知道,就算装备了新型燧发枪和手雷,一个州府最少也要派驻五千人马,不然压根就顶不住农民起义军的进攻。如果进攻都顶不住那守株待兔就没意义了,你还没围过来兔子就吃干抹净跑了,还守什么株待什么兔啊!
这样算下来,现有的兵力就不够了,西北地区总共才十来万军队,要实施守株待兔计划最少要二十万军队,所以众人提议再征兵十万,以确保计划顺利实施。
朱慈炅可没他们那么小气,要征兵那就使劲征呗,现在又不是没钱。再说现在也不是光平定西北就完事了,大明还有打不完的仗呢,这兵马自然是多多益善。
于是,朱慈炅小手一挥,满怀豪情的道:“十万哪里够,先征五十万吧,后面的大战还多着呢,剿贼就当是练兵了。”
众人也知道后面还有后金这块硬骨头要啃,自然不会反对,五十万就五十万呗,大明全盛的时候可有两百多万大军。正好西北各省留下的平民里面有一大半是军户,毕竟再大的自然灾害边境还是要防守的,原来大明的边军可有一百多万,征个五十万倒是不用愁兵源。
至于总督的人选,商议来,商议去,大家竟然都属意洪承畴出任陕西总督,左良玉出任山西总督!
开玩笑呢,这两个反骨仔,朱慈炅没把他们咔嚓了就算不错了,怎么可能让他们出任这么重要的两个位置。
最后朱慈炅力排众议,定下了各省的总督人选。
孙传庭任陕西总督,征兵十万,集中操练,原陕西兵马分驻各州府;
卢象升任山西总督,征兵十万,集中操练,原山西兵马分驻各州府;
秦翼明任四川总督,征兵五万,分驻各州府;
史可法任河南总督,征兵五万,分驻各州府;
秦拱明任湖广总督,征兵五万,分驻各州府;
洪承畴任江西总督,征兵五万,分驻各州府;
左良玉任贵州总督,征兵五万,分驻各州府;
京营再征兵五万,分驻北直隶各州府,仍由秦良玉统领;
另外山东各州府的防御由孙承宗负责,南直隶各州府的防御由郑芝龙负责。
这样算下来,新增的五十万大军再加上原来的禁卫军、边军、辽东军和江南军,大明的总兵力将达到恐怖的一百二十万,一年光军费就是三千六百万两!
要是换做一年以前,光是这军费就能让大明破产,但现在却完全不是问题了,新增的地租税和交易税就有将近一千六百万两,日兴隆一年赚个两千万两也不是问题,光这两样就能顶军费开支了。还有西洋商贸的收入,一年下来也有一千多万两,不过这钱也留不住,一百二十万大军现在也就能堪堪配齐刀箭而已,至于新型燧发枪,也就京营原来的五万多人装备上了,连辽东军都还没有装备呢。
王恭厂现在一个月才能堪堪生产一万把燧发枪,一年满打满算也就十二万把,要把一百二十万大军全部装备好得等十年!这速度肯定是不行的,再说后面还要生产大炮呢,如果再把手雷和地雷生产也算上,二十年都不一定能把全军都装备上火药武器!
要真等二十年,全世界的地盘估计都被欧洲列强给抢完了,到时候大明也就能偏安一方而已,等列强把所有殖民地都消化完了,必定会联合起来啃东方这块大肥肉,到时候又是鸦片战争,又是八国联军,大明能抵挡的住吗?
以一国之力硬扛全世界所有国家,现在或许还可以,越到后面难度就会越大,如果不趁早多抢点地盘,到时候就是被欺负的命。
所以,这军工厂的扩建是势在必行了。
第四卷 第三章 提高产能()
王恭厂原来造火药的,经过扩建以后变成了一个全能型的军工厂,既能制造火药,又能制造枪支,还能制造手雷和地雷,加工手段也很全面,铸造、锻打、机加工等车间一应俱全。
朱慈炅原以为一个上万人的军工厂就差不多了,毕竟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都是慢慢发展起来的,一口吃成个胖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世事就是这么的离奇,这次他还真一口吃成了一个大胖子,南京一次抄家就抄到上亿两白银,这是他以前怎么都想不到的。
既然有钱了,自然不能再慢慢发展了,他原本想着只要能在有生之年平定了农民起义,再收拾了满清就功德圆满了。现在他不这样想了,混乱的海上形势让他看到了希望,现在是英国、法国、俄国等列强才刚刚起步,要说实力还不如大明呢,只要迅速的把西北和辽东的问题解决了,大明称霸世界也不是不可能的嘛。
人一旦有了野心便会像野火燎原般疯狂滋长,朱慈炅听了郑芝龙对海上形势的描述以后,内心就已经隐隐有点躁动了,现在他更是不可遏制的想要称霸世界,征服全球!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朱慈炅发现自己一刻都不能等了,廷议结束以后他招呼了一声曹化淳,换上便装,带着几十个大内高手便向王恭厂赶去。
宋应星被突然赶到的朱慈炅吓了一大跳,他以为朱慈炅是来搞突击检查呢,却不曾想压根就不是这么回事,朱慈炅在王恭厂转了一圈之后什么都没说,直接掉头走了!
他这是冷静下来要放弃了吗?当然不是,扩建工厂,提高产能并不是几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情,必须有详细的规划,朱慈炅回宫以后立马把自己关在御书房里,开始规划新的军工体系。
首先是扩建工厂的问题,这个问题并简单,扩建工厂需要很大一块地,但王恭厂四周已经没有多余的空地了。
如果把新厂建到其他地方,就存在一个物资周转的问题,明朝那会儿可没有汽车,更没有火车,就算把新厂建到最近的天津卫,没个一两天东西也周转不过来,这样的话反而会降低效率。
把新厂建到城外也不合适,谁知道皇太极会不会发神经再搞一次大突袭,如果他真发神经,那城外的军工厂简直就是送给他的超级大礼包!
怎么办呢?古代人或许会头痛,但朱慈炅不会,这个问题对现代人来说简直就不是问题,只要有钱就能解决,没地了就征地拆迁呗,就算照价补偿,那些平民也没什么好说的,谁叫他是皇上呢;如果多给一倍的钱,那些平民能笑得嘴巴都合不拢。
朱慈炅现在可不是一般的有钱,所以他决定给双倍;而且要征就征大点,考虑到马上就要造炮了,扩大一倍地方都不一定够,他决定直接扩大到原来的四倍!这样整个王恭厂把内城的西南角全占了,连西边和南边的围墙都不用建了,因为西边和南边直接就是城墙了!
朱慈炅直接在京城的地图上以王恭厂为中心画了个四方的框框,接下来的事情他就不用管了,有锦衣卫清场,还有双倍的赔偿,他就不信谁敢不搬。至于工厂内部的规划,那也要召集徐光启和毕懋康等人一起讨论,扩建的问题暂时就只能这样了,接下来就是提高产量的问题了。
朱慈炅前世可是兵工厂工艺工程师,提高武器产量这种事情对他来说简直不要太简单,他去王恭厂转一圈之后就胸有成竹了。
要提高生产效率首先要在管理上下功夫,一万个人一个月生产一万把新型燧发枪,这看似是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其实不然。
人是会累的,你不能指望每工人都跟机器一样不停的工作,人的精力和体力都是有限的,当一个人精力和体力都很充沛的时候,做起事来就事半功倍,当一个人精力和体力都消耗光的差不多了,做起事来就会事倍功半,所以,合理的安排工作时间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
生产零件还有个熟练度的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练的操作所有的机床,生产所有的零件,总有个开的顺手的机床,或者是做的顺手的零件,如果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那么他生产零件自然是奇快无比,如果把不合适的人安排在不合适的岗位上,他可能一天都做不出一个零件来;
还有人与人也是有区别的,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都不一样,有的人能自发自觉的去找事做,有的人你不叫他干活,他就在那里给你磨洋工,这个时候你就必须让积极性高的工人带着积极性低的工人去干活,这样这两个人都能做出成绩,如果你让积极性低的带着积极性高的去干活,那这两个人都废了。
当然,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一个工厂的管理是很复杂的,如果要全说清楚,那又能出一本书了。
朱慈炅在王恭厂转了一圈之后发现宋应星的工作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工部营缮清吏司的官员也很负责,但下面的工人的积极性却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这个问题主要还是明朝的官制造成的,工部营缮清吏司就那么多官员,其他普通工人是不可能有官职的,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官员管着几百人甚至是上千人的情况!这就有点不合理了,一个人能有多少精力,不说盯着上千人干活了,那压根就是不可能的,你光把上千人每天的工作安排好都是不大可能的,这就造成了人员的严重浪费,因为好多人都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啊!
这个问题自然难不倒朱慈炅,没有正式的官职那就只定